-
土生土语话剧 编辑
土生土语话剧,澳门特别行政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土生土语话剧是一种以幽默、嬉笑怒骂方式讽刺时弊的喜剧,其灵魂就在于土生土语。藉着话剧创作,将这种原为口述的语言转化为写作语言,不仅把一种消失中的语言重现,也呈现土生葡人的社会视角和思维内涵,更是澳门多元文化中不可或缺一部分 。
2012年,被列為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被列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2021年5月24日,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遗编号Ⅳ-171 。
中文名:土生土语话剧
批准时间:2021年5月24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非遗编号:Ⅳ-171
申报地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非遗类型:传统戏剧
土生土语话剧
澳门的土生葡语,是定居澳门的土生葡人在澳门四百多年间形成的一个语言体系,葡萄人自欧洲出发探险,探索海上贸易之路, 历经非洲、印度、马六甲到澳门,沿途与当地女子通婚,带来不同地方族群的血统,逐渐形成澳门的土生葡人社群,他们日常用作沟通的语言谓之土生土语,其基本词汇以葡萄牙语为基础,夹杂着马来语、粤语、英语及西班牙语,可说是语言的一个大荟萃 。
20世纪20年代,土生土语话剧在岗顶剧院演出,但由于土生土语有别于葡语,是一种以葡萄牙语为基础,夹杂着马来语、粤语、英语及西班牙语的一种家庭式口述语言,可谓真正的“土语”,社会发展下来已没有太多人会讲土语,甚至新一代的土生葡人都不懂这种语言,另一方面亦甚少人热衷于舞台表演,成为演员,令土生土语话剧的发展暂缓。
1993年,葡国总统苏亚雷斯访澳、首届土生葡人大会在澳举行,澳门土生葡人阶层积极筹备演出土生土语话剧 。同年,飞文基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土生族群朋友成立话剧团,再次将土生土语话剧这种传统艺术搬上舞台,慢慢发展成每一年澳门艺术节的重头戏 。
1997年第八届国际艺术节开始,土生土语话剧成为每届节庆的必备节目 。
主要内容
土生土语话剧十分紧贴社会事时和潮流事物,剧本会结合葡国文化和广东文化中的幽默,以幽默喜剧的形式讽刺时弊;其中的精粹更是在于土生土语,因为正如中文话剧都会用“白话”演绎,语言越地道出来的效果越好,每每能引起观众发笑或反思 。
语言演员
土生土语话剧中使用土生土语作为表演语言,不单加入华人演员,更会于演出时配上中文、葡文和英文字幕,方便观众观赏 。
土生土语话剧的代表剧目有《见总统》《毕先生往西洋》《西洋怪地方》《外母驾到》《符碌神探》《澳门滑头》《美人鱼俱乐部》《桃源之村》《无敌医师》《护爸使者》《当家一天》等 。
传承价值
土生土语话剧是研究人类学和澳门土生葡人文化现象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最能体现这种方言特色的独特艺术,通过舞台艺术的表达方式,将这种多语言混杂、 多语言结构的特点,利用文化差异、语调、不同用词及腔调的变化,以喜剧的形式进行调侃和讽刺,针砭时弊,不正统但不失地道。深受众多土生葡人和本地华人的喜爱和追捧,并维系土生葡人的澳门情怀 。
土生土语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已没人应用,但能将这种语言应用于话剧表演中,不单能保育和传承一种代表身份、文化的语言,更可以成为土生族群的一种集体回忆,认为十分有意义 。
土生土语话剧中使用土生土语作为表演语言,充分反映澳门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并存的城市特质 。
传承状况
澳门土生土语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新生一代的土生葡籍人士,大多已不懂这种昔日土生葡人社群作为日常沟通的语言,成为濒危的语言之一 。
传承人物
飞文基,土生土语话剧团团长,编导多个土生土语话剧剧目,题材基本取自澳门,内容则反映了土生葡人的思想和对事物的看法 。
保护措施
2021年9月18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公布,澳门土生土语话剧社获得土生土语话剧的保护资格 。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土生土语话剧项目保护单位澳门土生土语话剧社评估合格。
重要演出
2019年5月18-19日,第三十届澳门艺术节举行,在澳门文化中心上演了土生土语话剧团年度佳作《护爸使者》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万灵节
上一篇 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