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陵碑 编辑

立于皇陵前,用于介绍皇帝身世、生平等情况的石碑

皇陵碑皇陵碑

皇陵碑,是指立于皇陵前,用于介绍皇帝身世、生平等情况的石碑,历代都有各式各样的皇陵碑存世。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皇陵碑

释义:介绍皇帝身世、生平等情况的石碑

位置:指立于皇陵前

代表:朱元璋

皇陵结构

编辑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亲自写过一个皇陵碑文,叙述自己的身世,但从未见过。前不久到安徽时专程去寻访了明皇陵。明皇陵是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尊追其父、其母为淳皇帝、皇后的墓,位于凤阳县城西7公里处,据凤阳县文物局的研究人员介绍皇陵占地25平方公里,原有三道城墙,外城为土城,二道城为砖城,内城为皇城。原建时按历代兴建皇陵礼制,应有的陵门、神道、明楼、膳厨、鼓房、碑亭、皇堂正殿等等全部不少。它在规模上可谓是超过明十三陵、明孝陵的一座宏大建筑群,成为明陵之最了。这个建筑群在眀末张献忠率农民军打到凤阳时烧毁了皇堂正殿及殿宇数百间,烧掉树木20余万株。

陵碑状况

编辑

下落

清初康熙年间凤阳灾荒,民不聊生,当地官员允许百姓扒拆皇陵的砖木变卖谋生,到乾隆年间皇陵的地上建筑已经损毁殆尽。幸运的是神道上的石像生和那块皇陵碑,随遭历次劫难(包括文革时的破坏)和历经600年风雨剥蚀却保存下来了,由于这两项重要文物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使明皇陵遗址今天成为一处颇具游览价值的人文景观。

碑文

孝子元璋谨述:

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阴侯良督工新造皇堂。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其辞曰: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俄而天灾流行,眷属罹丧。皇考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六而亡,孟兄先死,合家首丧。

内容

文中记述了朱元璋幼时"天灾流行",父母及兄相继而亡,无法安葬,幸亏田主伊兄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莫何肴浆"。之后好心的邻居汪母"为我筹量,谴子相送",随当了和尚"出入僧房"。不久"寺主封仓,众各为计",朱元璋只好过起流浪生活,"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一浮云乎三载"。后来便跟着红巾军起义,不久因起义军内部将领不和,朱元璋怕关系难处,于是拉出队伍自立山头,以后打下和州,东渡长江,占领建业(南京)。以此为根据地亲自挂帅,征战荆楚湖湘,直到少数民族云贵三苗之地和广东、广西沿海一带纳入版图,又谴大将东平吴、越、齐、鲁之地,西取伊、洛、崤、函,进而拿下元大都北京,于是"依金陵而定鼎"在南京建立了眀王朝。朱元璋当了皇帝本想重新厚葬父母,阴阳先生告他不行,这里地气好,扒开坟墓灵气就跑掉了。于是,朱元璋只将坟墓培土,修建了地上皇陵建筑。立碑作文"泪笔以述难,谕嗣以抚昌",教育后代知道创业来之不易,以固其朱氏江山。此文共一千零五个字,读起来似文非文,似白非白,四六排句,有声有韵,一气呵成,看来朱元璋作此文时是由衷而发,颇动感情的。

历代皇帝书碑、立碑者也不乏其人。见过武则天的无字碑,也见过乾隆地宫里豪华的经文碑。但一个皇帝如此坦诚地披露自己卑微身世,痛述从乞丐到皇帝的人生历史还是第一回,这恐怕也是为什么有的政治人物特别喜欢研究明史的原因吧。

评价

在各个皇陵前都立有神功圣德碑,但只有长陵前的神功圣德碑上有字,朱元璋给他父亲修建皇陵时,用朴素的话语立了一块碑,上面实事求是地诉说了自己苦难的家事以及创业过程,目的是让后世子孙能记住创业难,守业更难,他明确提出,后嗣子孙给先皇写碑文时不要粉饰功过,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结果呢,他的儿子在评价他时,做到了这一点,他的孙子朱高炽在撰写其父生前事迹时也做到了。以此类推,可从仁宗之后就不再有带文字的神功圣德碑了。是因为后世子嗣已经没有那种实事求是地评价先王的勇气了。所以,皇陵碑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历史文献。值得后人仔细阅读。

重修

椐史书记载朱元璋一登基称帝即下令修皇陵,数年以后年又重修,重修时亲自写了碑文,认为原有碑文"皆儒臣粉饰之言,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碑刻虽遭过破坏,但大部分可以辨认。

下一篇 张嗣修

上一篇 阨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