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都县 编辑
宁都县,隶属江西省赣州市,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总面积4053平方公里,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罗霄山脉特困片区县。 截至2021年10月,宁都县下辖12个镇、12个乡。 截至2023年末,宁都县市常住人口为70.16万人。
宁都历史悠久,是中原先民南迁的早期居住地和集散中心,是赣闽粤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属纯客家县,被誉为客家祖地;宁都人文荟萃,涌现了清代闻名全国的散文家魏禧、清代江西山水画始祖罗牧等名人大家。自宋至清,中榜进士132人,其中状元2人、探花1人,居赣南之首,被誉为文乡诗国;宁都革命热土,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的指挥中心、主要战场、巩固后方,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成立了少共国际师,被誉为苏区摇篮;宁都资源丰富,有耕地80多万亩,年产粮食8亿斤以上,占赣南总产的五分之一,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被誉为赣南粮仓;宁都生态优美,县内主干河梅江河是赣江流域最长、面积最大支流,592.02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纳入赣江源头保护区范围,是实至名归的赣江源头。
2023年,宁都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0.6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4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81.7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138.5亿元,增长3.3%。三次产业结构为18.6:30.2:51.2。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54.26亿元,增长6.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574元,增长1.75%。
中文名:宁都县
外文名:Ningdu County
别名:虔化、阳都
行政区划代码:360730
行政区类别:县(享受省直管权限)
所属地区:中国江西省赣州市
地理位置: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
面积:4053 km²
下辖地区:12个镇,12个乡
政府驻地:梅江镇崇文路
电话区号:0797
邮政编码:342800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人口数量:70.16 万(2023年末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翠微峰、宁都起义旧址
火车站:宁都站
车牌代码:赣B
地区生产总值:270.6 亿元(2023年)
人口:702394人(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赣州-宋城古韵
考古资料证明,在原始社会晚期,宁都已有人类居住。
春秋属吴国,战国初属越。后楚灭越,全境属楚。
秦统一后,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宁都属九江郡南壄县。
西汉属豫章郡。高祖六年(前201年)始置雩都县,宁都为雩都县地。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析庐陵等县置属庐陵郡,雩都属之。
吴嘉禾五年(236),孙权析雩都白鹿营地置阳都县,宁都首次设立行政单位。属庐陵郡南部都尉辖制,又析阳都陂阳地置陂阳县,随后改为揭阳。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阳都为宁都(因境内有太平里,以安宁之意而名为宁都)。此为“宁都”县名之始。迁县治于阳田营(今石上镇王田营村)。
太康三年(282)改南部都尉为南康郡(治雩都)。
东晋永和五年(349),南康郡移治赣县(今赣州)。宁都隶之。
宋永初元年(420)改南康郡为南康国。宁都隶之。
大明五年(461),析宁都虔化屯(今东山坝镇大布村)置虔化县(旧志载:县西五里有石状如虎,传由虎化为石。虎为凶物,改为虔,故名虔化,县以此得村名),并属南康国。
齐永明元年(483)南康国复为南康郡。宁都、虔化均属南康郡。
隋开皇九年(589)灭陈,改南康郡为虔州。虔化并入宁都,隶虔州。
开皇十三年,陂阳县(今石城县西)并入宁都县。
开皇十八年(598),改宁都为虔化县,隶属如前。迁县治于雪竹坪(今梅江镇)。
唐武德五年(622),虔化属洪州总管府虔州。
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十道。虔化属江南道虔州。
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为东西道。虔化属江南西道虔州。
元和六年(811),升虔州为上州,虔化为上县。
咸通七年(866),升虔州为节镇,号百胜军。虔化隶之。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析虔化之石城场置石城县。
宋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十五路。虔化属江南路虔州。
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为东、西路。虔化属江南西路虔州。
大观元年(1107),升虔州为望郡,虔化为上县。
绍兴二十三年(1153),改虔州为赣州,虔化为宁都。
元至元十四年(1277),置江西行中书省,改赣州为路。宁都属赣州路。
元贞元年(1295)十一月,升宁都县为州,辖石城县,属赣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赣州路为府,改宁都州为宁都县。建立里甲制度,宁都县下设清泰乡、太平乡、怀德乡
钨分布于安福廖坑、青塘白石坳、坎田、大沽南林。廖坑矿藏分布范围较广,东西长3000余米,南北宽1000余米,面积约三平方公里。大小矿脉约30~40条。类型为高温热液石英大脉型黑钨矿及少量残积坡积砂矿藏。含量一般为0.02~0.03%,最高达0.22%。青塘白石坳矿,位于燕山期花岗岩株与石炭系纪灰岩的接触变质带上。类型:白石坳地带为砂卡岩型白钨矿。狮吼山、赤水至山峰仙等处均为含钨石英脉型黑钨矿。硫铁矿分布在青塘打山岭、杜弯背、和尚脑、狮吼山、茶山岗、麻齐湖一带。矿化面积5.14平方公里。矿体以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为主。主要赋存于石炭系地层中。矿物组合有: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铜兰、辉铜矿、毒砂、闪锌矿和方铅矿等。类型属高热液接触交代矿藏。矿石品质优良。
煤主要分布在青塘、赖村、黄贯等地。矿点很多,储量丰富。煤质为无烟煤,赋存于石炭系梓山组地层中。煤层不稳定,变化较大,且常为断层所破坏。黄贯煤矿从莲花山至五罗棋山麓,纵贯两山,共有四平方公里含煤面积。
石灰石分布于青塘、黄贯、赖村等地。有的整座山都是。仅黄贯后山塘口一处石灰石储量就达100万吨以上。
铁矿石主要产于青塘狮吼山、刘坑燕子岩、田头牛栏洞、长胜尼姑山、固厚蜀田和铁树坳、东韶漳灌、肖田美佳山、东山坝等地。但矿石品位不高。
萤石矿分布在刘坑、会同、石上、东山坝、黄石、洛口、黄陂、钓峰等8个公社。据钻探资料表明,从黄石的山梓至肖田的小吟都延伸萤石矿脉,全县萤石蕴藏量估计可达百万吨。
绿柱石黄陂、小布、钓峰、廖坑等地均有分布。凡县内有花岗岩、云母岩的地方都发现有此种矿物。多呈绿色,也有无色、蓝色、黄色或粉红色的。呈六棱柱形,有玻璃光泽,硬度大,可用以提炼铍及其化合物。
其它矿物(1)大理石分布在青塘、赖村、肖田等地。纹理有土黄、黑色、灰白、红色数种。目前尚未大量开采。
(2)建筑石料有小布花岗岩,灰白中夹杂黑星点,质地坚硬、美观;赭红石,产于石上莲湖,梅江河东及梅江下游两岸。开采量较大,多用于建桥、建房。
(3)磨刀石产于青塘老埠磨刀坳、固厚蜀田一带,细嫩多浆。
截至2023年末,宁都县市常住人口为70.16万人,城镇化率51.86%。
现任领导
县委书记:傅小新
县委副书记、县长:何国杰
综述
景点
2020年4月26日,宁都县达到脱贫退出条件,宣布脱贫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0年,宁都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9.3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45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59.06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114.80亿元,增长5.2%。三次产业结构由2019年的19.7:28.0:52.3(修订数)调整为2020年的20.7:26.9:52.4。
2020年,宁都县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8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7.4%。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5.52亿元,同比下降3%。房地产新开工面积106.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81.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房屋竣工面积85.7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9%,其中住宅竣工面积62.6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7%。
2020年,宁都县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亿元,同比增长1.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58.74亿元,同比下降3.1%。
2023年,宁都县地区生产总值270.6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4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81.7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138.5亿元,增长3.3%。三次产业结构为18.6:30.2:51.2。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54.26亿元,增长6.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574元,增长1.75%。
2023年,宁都县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0.4%,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0.4%,衣着类价格上涨1.8%,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5%,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2.7%,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2.2%,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2.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2.4%,居住类价格下降0.3%。
第一产业
宁都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赣南粮仓”之称,年产粮食30万吨以上,2004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大县。
宁都新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形成了优质稻、脐橙、黄鸡、加工型红薯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蘑菇、席草、蚕桑、茶叶、白莲五个区域特色产业。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红薯加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席草、蘑菇生产加工基地。
宁都县
2020年,宁都县全年农业总产值73.75亿元,同比增长3.51%,农业增加值46.56亿元,增长3.0%。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0.74万亩,增长6.27%,实现粮食总产量36.76万吨,增长0.16%。蔬菜播种面积18.41万亩,增长8.14%,总产量44.93万吨,增长9.53%。脐橙种植面积16.28万亩,增长8.34%,产量13.26万吨,增长5.28%。肉类总产量8.99万吨,增长19.51%。黄鸡出笼5348.02万羽,增长16.7%。水产品总产量3.38万吨,增长2.79%。烟叶播种面积0.94万亩,增长11.23%。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完成面积3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3.8万亩,“宁都辣椒”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23年,宁都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92亿元,比上年增长5.3%。粮食播种面积71.8千公顷。脐橙种植面积18.34万亩,增长3.36%。蔬菜播种面积20.35万亩,增长1.4%。其中,大棚蔬菜面积3.89万亩,增长6.4%。
2023年,宁都县粮食总产量39.45万吨,比上年增长6.1%。脐橙产量15.75万吨,增长9.20%。蔬菜产量54.34万吨,增长6.15%。其中,大棚蔬菜产量8.89万吨,增长12.4%。
2023年,宁都县肉类总产量10.29万吨,比上年增长0.7%。其中,猪肉产量2.88万吨,增长12.8%;禽肉产量7.29万吨,下降3.6%。年末生猪存栏21.08万头,比上年末增长40.0%,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84万头,增长32.7%。
2023年,宁都县水产品产量3.91万吨,比上年增长4.38%。其中,养殖产量3.90万吨,捕捞产量0.01万吨。
第二产业
2007年,全县工业实现增加值11.6亿元,同比增长8.5%。
宁都县
工业园:设有宁都县水东工业园。
2023年,宁都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1%。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制造业增长11.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5.3%。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为99家,其中,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家,实现营业收入69.8亿元、利润总额6.2亿元。新动能加速发展,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60.43%。
2023年,宁都县建筑业增加值17.05亿元,比上年增长19.2%。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共67家,比上年增加11家。其中,一级企业2家;二级企业3家;三级及其他企业62家,增加11家。
第三产业
邮电业
2007年,宁都县物流企业达39家,新增货运车辆98辆。全县共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700万元,比上年增长11%。
2020年,宁都县实现各类邮政业务收入9664.6万元,同比增长7.2%。
2020年末,宁都县固定电话用户36480户,同比增加148户;手机用户513057户,同比增加29050户;宽带上网用户156820户,同比增加17194户;网络数字电视用户148663户,同比增加15624户。
2023年,宁都县邮政行业业务收入1.35亿元,增长18.1%。
2023年,宁都县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577258户,其中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48742户,固定电话用户28516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71259户,网络数字电视用户26756户。
国内(外)贸易和个私经济
2020年,宁都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17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实现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3.15亿元,同比增长15.6%。分城乡看,城镇市场起领航作用,全年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02亿元,同比增长4.1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量比重达83.58%;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5亿元,同比增长1.27%。电子商务持续兴旺,实现网销额3.6亿元。
2020年,宁都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752万美元,同比增长5.4%。引进合同项目2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4个,实际进资39.25亿元,同比增长8.4%。
2023年,宁都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6亿元,比上年增长8%。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30.92亿元,增长12.9%。其中,批发业销售额同比增长9.3%;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7.1%;住宿业营业额同比增长6.1%;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9.5%。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1.5亿元,增长7.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3.1亿元,增长9.7%。
金融、保险
2020年末,宁都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7.94亿元,比年初增加28.94亿元,同比增长8.29%,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4.24亿元,比年初增加31.85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17.73亿元,比年初增加19.28亿元,同比增长9.71%。余额存贷比为57.61%,较上年同期提高0.75个百分点。
2020年,宁都县全年各类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59%。其中: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都分公司保费收入18098.12万元,同比增长12.18%,赔付7114.53万元,同比增长8.56%,赔付率为39.13%。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都支公司保费收入17405万元,同比增长10.62%,赔付11314万元,同比增长为16.02%,赔付率为57.3%。
2023年,宁都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03.25亿元,比年初增加54.61亿元,增长12.2%。各项贷款余额323.05亿元,比年初增加35.34亿元,增长12.3%。
2023年,宁都县保费收入5.79亿元,比上年增长25.5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59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2亿元。
旅游业
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小布镇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2020年,宁都县全年接待游客260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8.4%。旅游总收入18.2亿元,比上年下降25.4%。
2023年,宁都县共接待旅游总人数995.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2.16%;旅游总收入46.04亿元,增长53.16%。
宁都县全县有公路493条,计2236公里,80%的县乡公路通水泥路。2009年农村公路改造完成水泥路218.6公里,新增通水泥路行政村39个,大沽至长告红色旅游公路、肖田至隘上段省道改建基本完工。另外规划中的鹰梅铁路于2013重新启动前期工作。
公路方面,境内规划及建成国省道干线有236国道(芜湖—汕尾公路)、319国道(高雄—成都公路)、356国道(湄洲—西昌公路),227省道(鳌溪—旴江公路) 、448省道(塘坊—固村公路) 。国家级高速建成有G35济广高速(济南—广州高速公路)、G72泉南高速(泉州—南宁高速公路)、G1517莆炎高速(莆田—炎陵高速公路)、G6011南韶高速(南昌—韶关高速公路),省级高速公路建成有S41宁定高速(宁都—定南高速公路)和S55宁兴高速(宁都—兴国高速公路) 。境内共设置有五座枢纽、八座出入口互通,两对服务区及一对停车区。
铁路方面,2021年9月28日,兴泉铁路兴国至宁化段开通运营,设计时速160公里,为国家I级单线电气化铁路,宁都县境内设4站,其中客货运站1座(宁都站),会让站3座(赖村站、果子园站、荷树下站),初期自宁都站可达赣州、南昌、龙岩、兴国等地 ;2022年12月30日,兴泉铁路清流至泉州段开通运营,至此兴泉铁路全线贯通,截至2024年4月,自宁都站可达赣州、南昌、龙岩、泉州、重庆等地。
主干公路现状
至2012年底,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到2553.14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1.935公里;319国道81.558公里,省道五条(石宁线、新宁线、宋水线、蛇永线、际大线)267.513公里,县道11条278.438公里,乡道80条716.297公里,村道1117.407公里。全县24个乡镇299个行政村都通了水泥公路,通畅率为100%;全县所有渡口都已经实施渡改桥,撤消了所有乡村渡口。2013年10月,南昌至宁都高速公路正式启动,在宁都县境内有54.962公里。2条省道提升为国道,一条乡道提升为省道,其中原S208省道提升为国道G236(芜湖至汕尾),原S323提升为国道G356(福建莆田湄洲至西昌),目前宁都已有3条国道,国道总里程210公里左右,居全市第一。县道X431黄陂至蔡江、乡道竹笮至田头至长胜至固村高速公路出口、乡道赖村至丁陂至瑞金升格为省道。
一江两岸
2020年,宁都县拥有规模以上物流企业8家,货运车辆568辆,实现吨位数5785吨,完成货运周转量59305吨万公里,同比下降0.59 %。
教育事业
宁都古代儒学教育发端于唐朝。 自西晋隋唐起,中原汉人陆续南徙定居于宁都,客家人口发展至今已占98%。客家先民从中原各地带来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标准,与官方倡导的仁政、礼治结合一起,形成了宁都古代儒学。唐初孕育了私塾,晚唐设立了县学,宋代创办了书院,明代兴办过社学。自唐至清,县有县学(州时称州学)、乡有书院、村有私塾、姓有义塾,形成了完整的儒学教育体系。由于客家人崇教兴学的民风盛行,官以兴教为义举,民以助学为善行,儒学教育得以代代延续并不断发展。
明清两代是宁都儒学教育鼎盛期,时有唐代始设的县学1所,宋代始建的梅江书院,明代始建的金陵书院,清代创办的纯青书院、崇仁书院、仁义书院共5所。名儒私办学馆计有北宋的“长春谷”、南宋的“牛石山房”、明代的“竹坞山房”、清代的“易堂学馆”和“乌石山”学馆等。历代名塾计有唐代孙家的“竹林幽居”,宋代崔姓的“白鹿营塾馆”,明代曾姓的“圣公祠义塾”,清代城南的“百获斋”、东龙的“马头塾馆”、东山坝李姓“天花坛义塾”、东韶曾姓“南团义塾”和琳池“霸公义塾”等。据清道光四年(1824年)州志载,“邑内塾馆200余所,琅琅书声,充耳城乡”。
2010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64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
宁都风景绮丽,山水秀美,其中以翠微峰自然保护区最为著名。翠微峰是国家森林公园,又是江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的金精洞在宋代被列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景区地处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地区东北部,宁都县县城西北郊5公里处。南距赣州市168公里,—抵省会南昌市330公里。总面积为16.1平方公里,海拔426.8米。红层地貌丹霞地形,以峰险、崖奇、洞幽、泉美、水秀著称,“花飞千涧满,日落万山深”。距县城15公里,翠微峰景区南端的宁都县莲花山,是江西省的佛教名山之一。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3公里,地域面积约15平方公里,海拔953.8米。山上苍松荫翳,幽笪夹道,气候凉爽,山色迷人。因山形如莲花,景色旖旎,故名莲花山。
山上有始建于西晋时的青莲古刹,据碑文记载,寺为西晋释氏青莲祖师所建。明代万历二十六年无际九世法孙道正重建。现瓦青当上尚存明代纹饰,并有“青莲”二字。寺内为书院式建筑,外壳青砖青瓦,内殿梁柱列架,天花板和屋梁上绘有各色花——图案。红漆门楣上书有一方横匾,上写“青莲古刹”四个遒劲达到旁边。整个殿宇分前、中]、后三幢十殿:大雄宝殿、西方殿、吡罗殿、观音堂、金光殿、祖堂、伽兰殿、天王殿、地藏殿、临斋殿。全寺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米。现公存明、清碑刻十四方。莲花山有一峰、一岩、二洞,即白茅峰、出水岩、出风洞、太平洞。石林岩海,呈奇献巧,为游揽胜地。
凌云山
东韶凌云山,位于宁都县东韶乡境内,海拔1454.9米,为雩山山脉,属宁都县第一高峰。区域内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牛牯嶂、天门嶂、崖鸪岽、寒婆岽、竹蒿岭、卢穆峰、王泥岗等,群峰峥嵘,巍峨壮观。
凌云山
2011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宁都县凌云山自然保护区由县级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此外,有湛田和石上的温泉、大型人工湖团结水库等休闲度假场所;有以“植物宝库”闻名的凌云山自然保护区;有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水口塔、始建于唐末的孙中山先生客家始祖孙誗墓,邱氏家庙、田埠东龙村等一批古建筑;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都起义旧址、以及“反围剿”纪念馆等。
优质稻、灰鹅、茶油、白莲、脐橙、金柑、香菇、三黄鸡、无籽西瓜、“三笋”头,“中华金桔王”饮料、“宁”酒,野人牌矿泉水,珍穗牌大米、宁宝米粉、翠微牌精淀粉、藕粉、薯粉、小布岩茶、韶琳茶、大沽白毫茶、武华云雾茶、凌云山白茶,组合机床、镗磨缸机、翠微红月子茶、蛋菇汤、宁都三杯鸡、宁都精制红薯淀粉、中华神菇-- 茶树菇、宁都肉丸。翠岗牌松香、胶合板、草席、印花床单、皮便鞋和皮制劳保手套等40多种。其中:小布岩茶多次荣获全国名茶称号并获国际金奖,韶琳毛峰获2006年江西省名茶评比金奖,2007年“中茶杯”全国评比一等奖,2010中国国际茶博会金奖,2011上海世博名茶评比金奖。中华金桔王荣获94中国林业部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宁”牌酒在95年国际食品加工技术博览会上获国际金奖,宁宝米粉获第七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许多产品如皮便鞋、劳保手套、宁宝米粉、印花床单、翠微牌精淀粉、薯粉均出口远销东南亚、中东和欧美等地。
客家粄果1、杂交稻种:宁都是江西省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且以秋季制种为特色优势,年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年提供早、中、晚杂交稻种3000吨左右。实行生产、繁育、精选、包装销售产业化经营。
2、通心白莲:又称子莲,是宁都传统农产品。常年种植面积6万亩,是江西省白莲种植大县之一。栽培品种主要是太空1号,2号和36号,具有个大、色白特点,富含淀粉和多种氨基酸,属膳药两用食品。具有养心、益肾、补脾等功能,也是食品工业的优质原料。年上市鲜莲10080吨或干莲3600吨。
3、无籽西瓜:西瓜是宁都的传统农产品,现栽培品种以花皮无籽和青皮无籽系列为主,圆形或高圆形,单个重5~7公斤,果肉红色,汁多味甜,中心糖11~13度,口感极佳,果皮薄且坚韧,耐贮运。常年种植面积4~5万亩,年均上市约8~10万吨。
4、草席:是现代家庭美观保健的床上用品。全县席草常年种植面积2万亩,加工设备近900台(套),生产普通草席、中高档草席系列产品30余个,产品具有双面如一,平整光亮,草色青绿,舒适耐用,美观大方,设计新颖等特点。年产量1000万条,已形成产业化经营格局,是江西省最大的席草生产加工基地。
5、花菇:主产于宁都县肖田、东韶和小布三乡(镇)群山之中。其肉质鲜嫩,甘美肥厚,香味浓纯,菌伞匀称,菌盖龟裂有皱,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具有较强的滋补作用和保健功效,年产量10吨左右。
6、精制红薯淀粉:以优质鲜红薯为原料精制而成,不含任何化学添加剂和漂白剂,质地洁白、纯净、卫生,口感细腻,味道鲜美,保持了红薯原有营养成份及保健功能,是制作高级粉丝、冰雪糕、肉丸的上好原料,也是各种面点,快餐食品的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化工、纺织、医药等领域,年产量10000吨以上。
7、蘑菇:又名双孢蘑菇,2003年秋引进试种,获得成功,2005年全县蘑菇种植面积已达25万平方米,产鲜菇3750吨,主要用于生产蘑菇罐头。计划2006年发展到100万平方米,产量15000吨。
8、中药材:宁都是赣州市十大中药材生产基地县之一,中药材种植面积1.2万亩,居全市第二。主栽品种有黄姜、黄栀子、黄柏、茯苓、杜仲、吴茱萸、瓜蒌、石蒜、药葛、金银花等。
9、宁都黄鸡:系江西省家禽名贵土鸡品种之一,体小脚矮,母鸡尾羽呈佛手状下垂,具有羽、胫、喙“三黄”(因此俗称三黄鸡)及早熟、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年出笼2000万羽以上,并实行专业化、规模化饲养。
10、水产苗种:全县拥有年产5000万尾以上的鱼苗场13家,鱼种培育面积5000多亩,年产各类鱼苗13亿尾,在全省位列前茅。产品主要有:四大家鱼、鲤、鲫、鳊、鲴及加洲鲈鳜鱼、斑点叉尾鮰等名特优新水花、春冬片,其中90%为早繁苗。
11、圆吻锢鱼:俗称鮟子,个体小,善群体生活,以摄食水底腐殖质、碎屑为主,不与家鱼争食,病虫害少,容易捕捞,个体达到150-200克即可上市。该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现有养殖(套养)面积3万多亩,产量300多吨,可在池塘、水库中套养,对提高水域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宁都特产及美食儒学盛,人才出。自宋至清,全县科考中榜进士125人,举人413人,贡生、秀才千余人,其人数之众居赣南之首。进士当中,状元及第者2人,探花1人(即宋皇祐五年状元郑獬、景定三年特科状元谢元龙、明成化五年探花董越)。
自唐至清,进入仕途官达四至一品的高级职官67人,成为朝廷文臣武将者有:南唐礼部尚书衷愉,南宋理宗帝所拜右丞相崔与之,宋代太常寺卿黎尧、尚书仆射刘越驭、胡承憨,明代弘治工部尚书董越等文臣;南宋抗元英雄陈继周、尹玉;明代卫国将军卢述、抗倭英雄陈勉;清代军功显赫的大将军叶信等武将。
见诸史册记载的文化名流有:五代十国时期的“廖氏文学集团”(廖匡图、廖正图、廖邈、廖融、廖凝),北宋的“孙氏五贤”(孙长孺、孙立节、孙勰、孙虑、孙登科),南宋的“曾氏祖孙”(曾兴宗、曾原一)和“宁都三肖”(肖立等、肖士赞、肖土资);明末清初的“宁都三魏”(魏禧、魏祥、魏礼)和“易堂九子”(“三魏”和李腾蛟、邱维屏、曾灿、彭任、彭士望、林时益);清末的“宁都三邱”(邱璧、邱和鸣、邱珍)以及民初“宁都教育精英”(邱灏、邱椿、邱燕、邱敬慎、蔡爱仁、温晋城等)。
此外,尚有文学家杨益、董越、董天锡,翻译家孙伯颜,江南山水画宗师罗牧,蚕桑博士李安、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管轶等。历代文化名流学者留下传世诗文、论著1200多部(卷),蜚声海内,影响数百年。
2010年,宁都县荣获“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称号。
2013年被国家文化部批准列入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
2015年经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省委农工部《关于印发宁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体制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的通知》正式出台,并专项批复“同意宁都县享受省直管县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2019年1月25日,入选2018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2019年3月,被列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
2019年12月,获“江西省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荣誉称号。
2020年2月,入选2020中国美食百佳县市。
2021年4月,入选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推评名单。
2022年5月,入选2021年度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县(市、区)。
2022年10月8日,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