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院 编辑
部院, 清代各省巡抚多兼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故称巡抚为部院。
中文名:部院
别名:巡抚
拼音:bù yuàn
注音:ㄅㄨˋ ㄧㄨㄢˋ
属性:官职
朝代: 清
清 代中央六部和都察院的合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而部院庶僚,亦自以下乔迁谷为耻,迄今十馀年,尚无儒衣冠入馆者。”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一:“告以吾辈同在部院当差,均有寅谊。”
浅谈清末官制改革中的“部院之争”
“部院之争的”背景探析
光绪年间,以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为首的官制编纂大臣,提出按立宪国制,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峙,各有专属,相辅而行”,“如是则中央集权之势成,政策统一之效著”。清廷采纳了官制编纂大臣的建议,于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日颁布上谕:“刑部著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法部监督之”。由于此项谕旨未能详细、具体地划分法部与大理院各自的司法权限,只是从大纲性上规定了各自在司法过程的职责,这使得法部与大理院为了在司法过程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成为不可避免之事,即史上有名的“部院之争”。
“部院之争”始末
自颁布《裁定奕等核拟各衙门官制谕》始,中央各部官制改革有了切实的依凭。谕文下达之后,都察院只“纠察行政之官”,不再兼及司法,司法独立改革主要在法部和大理院之间进行。改刑部为法部专任司法,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专掌审判,并由法部监督之。法部与大理院之间的具体权限划分问题,有关法律并没有涉及,且由于大理院筹建过程中,大量从法部调入人员,引发了两部门之间的矛盾。
部院
面对部院权限之争,清政府无法运用适当的司法或者宪政理念进行合理的解决,最终依靠传统的行政命令责令双方达成妥协。宣统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宪政编查馆奏准《法院编制法》,并将之作为划分部院权限的主要依据,要求大理院掌审判,法部掌司法行政,两者均不得侵越权限,法部的重案覆核权至此废止。这场激烈的部院之争的结果最终于《法院编制法》确定下来,大理院与各级审判厅的司法权限基本定型。
简评“部院之争”
部院
在部院之争的最终解决方案中可见,大理院在名义上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但必须接受法部监督,其判决可能被法部驳回再审;法部在名义上是司法行政机关,却拥有了许多司法审判权。这种制度设计并不是彻底的“三权分立”模式。
在封建制度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意图仿效西方文明实现法制的近代化,从落后的封建思想中植入先进的宪政理念是何等的艰难,这从部院之争可见一斑。由于传统制度的巨大惯性作用,一种新的制度模式要想在封建传统根深蒂固的环境下取得成功必须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要有思想的转变、民意的开化,才能有制度的建立。可见,任何一个社会体制在面临外部压力和内部进步力量试图改变其自身特性的冲击时,如没有发生根本性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革命,是不可能断然抛弃已有的体制。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