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年号 编辑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始,多为一帝一号。故自明朝时,便习惯以年号来称呼皇帝。只有明英宗例外,拥有两个年号正统、天顺。本文列举明朝自1368年建国至1644年灭亡期间的明朝皇帝年号(含南明)。
明朝年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凡十七朝 。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起止 | 干支 | 备注 |
---|---|---|---|---|---|
太祖朱元璋 | 洪武 | 31年 | 1368——1398 | 戊申 | 洪武元年正月初四开国 |
惠宗朱允炆 | 建文 | 4年 | 1399——1402 | 己卯 | 建文四年成祖废除建文年号,万历二十三年神宗下诏恢复 |
成祖朱棣 | 永乐 | 22年 | 1403——1424 | 癸巳 | 二十二年八月,仁宗即位沿用 |
仁宗朱高炽 | 洪熙 | 1年 | 1425——1425 | 乙巳 | 元年六月,宣宗即位沿用 |
宣宗朱瞻基 | 宣德 | 10年 | 1426——1435 | 丙午 | 十年正月,英宗即位沿用 |
英宗朱祁镇 | 正统 | 14年 | 1436——1449 | 丙辰 | 十四年九月,代宗即位沿用 |
代宗朱祁钰 | 景泰 | 8年 | 1450——1457 | 庚午 | 景泰八年正月英宗复位改元天顺 |
英宗朱祁镇 | 天顺 | 8年 | 1457——1464 | 丁丑 | 八年正月,宪宗即位沿用 |
宪宗朱见深 | 成化 | 23年 | 1465——1487 | 乙酉 | 二十三年九月,孝宗即位沿用 |
孝宗朱祐樘 | 弘治 | 18年 | 1488——1505 | 戊申 | 十八年五月,武宗即位沿用 |
武宗朱厚照 | 正德 | 16年 | 1506——1521 | 丙寅 | 十六年四月,世宗即位沿用 |
世宗朱厚熜 | 嘉靖 | 45年 | 1522——1566 | 壬午 | 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世宗崩。 |
穆宗朱载坖 | 隆庆 | 6年 | 1567——1572 | 丁卯 | 六年六月,神宗即位沿用 |
神宗朱翊钧 | 万历 | 48年 | 1573——1620 | 癸酉 |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八月光宗即位,一月而崩 |
光宗朱常洛 | 泰昌 | 1年 | 1620——1620 | 庚申 | 九月天启帝即位,以是年八月至十二月为泰昌元年 |
熹宗朱由校 | 天启 | 7年 | 1621——1627 | 辛酉 | 七年八月,思宗即位沿用 |
思宗朱由检 | 崇祯 | 17年 | 1628——1644 | 戊辰 | 十七年五月,福王朱由菘即位沿用 |
崇祯十七年北京沦陷后,原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政权,并建年号。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起止 | 干支 | 备注 |
---|---|---|---|---|---|
安宗朱由崧 | 弘光 | 1年 | 1645——1645 | 乙酉 | 隆武二年被杀于北京 |
绍宗朱聿键 | 隆武 | 2年 | 1645——1646 | 乙酉 | 闰六月改元 |
文宗朱聿鐭 | —— | —— | 丙戌 | 绍武年号并未正式使用 |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 | 16年 | 1647——1683 | 丁亥 | 永历十六年昭宗为吴三桂所杀,台湾郑氏沿用该年号至三十七年 |
其他年号:
1、顺德
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时所用年号。
2、义兴
崇祯帝太子朱慈烺之年号。吴三桂拥立为明帝时所建年号,不足一月。后下落不明。
3、东武
怀王朱常清之年号。据《续明纪事本末》记载,桂王朱由榔于1646年继任帝位,但郑成功却在1648年春在南澳岛拥立他为监国。后朱由榔的使节在至1649年到南澳,郑成功奉朔,淮王取消监国及年号,同年去世。
4、定武
韩王朱本鉝之年号。此年号史书多不载,始见于查继佐之《罪惟录》。据孟森考证,应为朱亶塉,系太祖第十九子韩宪王之后。不过大多数史学家认为,朱本鉝本人及定武年号并不存在 。
1、洪武,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之年号,凡三十一年。洪武,即洪大的武功,意在彰显武事之威。朱元璋扫灭群雄,将中原、江南悉数占领,建元洪武,豪杰之气于兹可见。“洪”字也是第一次用于年号,意“盛大”。
2、建文,惠宗让皇帝朱允炆之年号,凡四年。建文,即建立文治,与洪武朝严肃的政治氛围相对应。建文四年成祖即位后废除建文年号,称洪武三十五年。明人称建文朝的统治为“革除朝”。万历二十三年神宗从礼科给事中杨天民议,恢复建文年号。
3、永乐,成祖文皇帝朱棣之年号,凡二十二年。永乐,寓意国家永远太平,百姓永享安乐。原为永清,后改为永乐。
4、洪熙,仁宗昭皇帝朱高炽之年号,凡一年。洪熙,寓意国家日益强大兴盛。
5、宣德,宣宗章皇帝朱瞻基之年号,凡十年。宣德,寓意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
6、正统,英宗睿皇帝朱祁镇之年号,凡十四年。正统,此处应为大明朝系符合华夏礼仪,贯彻春秋大义,一统中国的华夏王朝,朱氏皇族代代相承,永为中华统绪。
7、景泰,代宗景皇帝朱祁钰之年号,凡八年。景泰,寓意国泰民安。景泰八年正月,帝不豫。正月十七日,英宗复位。二十一日,诏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二月初一,废景泰帝仍为郕王,迁之西内。二月十九日,帝崩。时礼部右侍郎汤序请革除景泰年号,未允。
8、天顺,英宗睿皇帝朱祁镇复位之后所定年号,凡八年。天顺,即奉天顺意。
9、成化,宪宗纯皇帝朱见深之年号,凡二十三年。成化,即成果理化。语出《文子·道原》:天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
10、弘治,孝宗敬皇帝朱祐樘之年号,凡十八年。“弘”者,有辉煌、光大之意,“治”者,指大治之世。大明朝经过成化朝后已是朝政紊乱,国力凋敝。建元弘治,表明当时君臣的治国愿望。
10、正德,武宗毅皇帝朱厚照之年号,凡十六年。正德,寓意德坚意正。语出《尚书.大禹谟》:“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孔颖达:“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己以治民。”西夏崇宗李乾顺也用过正德年号。
12、嘉靖,世宗肃皇帝朱厚熜之年号,凡四十五年。嘉靖,即嘉嘉靖靖,语出《书·无逸》:“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年有九年。”据《列朝年号辨误》记载,朱厚熜继位后,内阁拟定了三个年号:绍治、明良、嘉靖。绍治,绍弘治之政,即希望朱厚熜能继承弘治中兴,清除正德朝的所有弊政。但朱厚熜最终选择了嘉靖作为年号而不是群臣普遍看好的绍治,意在表明自己继承帝位只不过是继统不继嗣而已,可以说大礼议之争在此时已在朱厚熜心中酝酿。
13、隆庆,穆宗庄皇帝朱载坖之年号,凡六年。隆庆,有吉祥喜庆之意。
14、万历,神宗显皇帝朱翊钧之年号,凡四十八年。万历,寓意明朝与世长存,也有皇帝历世长久、万寿无疆之意。万历乃明朝使用的最久的年号。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八月光宗继位,一月亦崩。九月天启帝继位后,以万历四十八年八月至十二月为泰昌元年,次年为天启元年。
15、泰昌,光宗贞皇帝朱常洛之年号,凡一月。泰昌,即国泰安昌。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八月光宗继位,一月亦崩。
16、天启,熹宗悊皇帝朱由校之年号,凡七年。天启,即奉天启示。天启七年八月,思宗继位沿用。
17、崇祯,思宗烈皇帝朱由检之年号,凡十七年。崇祯,即崇尚祯祥。《思陵典礼记》记载朱由检继位时内阁拟定了乾圣、兴福、咸嘉、崇贞四个年号。《烈皇小识》则记载内阁拟定的年号为永昌、绍庆、咸嘉、崇贞。朱由检说:“乾者为天,圣则安敢当?”因弃乾圣。又不能以中兴之主自居,遂舍兴福。咸嘉之咸为“戈”,今欲止干戈,不可。因崇贞谐音为重振而采用,并改“贞”为“祯”。
南明:
1、弘光,安宗简皇帝朱由崧之年号,凡五月。弘光,即宏图光复。
2、隆武,绍宗襄皇帝朱聿键之年号,前后跨度两年。隆武,即盛大的武功,戡平战乱,彰显武事之威。
3、绍武,文宗朱聿鐭之年号。朱聿鐭在隆武二年(1646年)十一月初五被大学士苏观生及广东布政使顾元镜等在广州拥立为帝,拟次年改元绍武。同年腊月十五,广州失陷,朱聿鐭自缢而死(一说被杀),故年号并未正式使用。
4、永历,昭宗朱由榔之年号,朱由榔是神宗之孙,于崇祯时封永明王,后继承桂藩,再承大统,乃“取藩封‘永’字,又以神宗孙取‘历’字”,定为年号。永历十六年朱由榔为吴三桂所杀,割据台湾的郑氏集团仍沿用永历年号直到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
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元天历元年(1328年)生。至正十二年(1352年)投身郭子兴义军,渐成义军领袖。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刘福通拥立韩林儿在亳州登基称帝,建国号为宋,年号龙凤,朱元璋用其年号号令军中。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封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进吴王,仍以龙凤纪年。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二月,韩林儿死,朱元璋改次年为吴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十日,崩,庙号太祖,谥曰高皇帝。永乐元年,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增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洪武元年 | 1368年 | 戊申年 |
洪武二年 | 1369年 | 己酉年 |
洪武三年 | 1370年 | 庚戌年 |
洪武四年 | 1371年 | 辛亥年 |
洪武五年 | 1372年 | 壬子年 |
洪武六年 | 1373年 | 癸丑年 |
洪武七年 | 1374年 | 甲寅年 |
洪武八年 | 1375年 | 乙卯年 |
洪武九年 | 1376年 | 丙辰年 |
洪武十年 | 1377年 | 丁巳年 |
洪武十一年 | 1378年 | 戊午年 |
洪武十二年 | 1379年 | 己未年 |
洪武十三年 | 1380年 | 庚申年 |
洪武十四年 | 1381年 | 辛酉年 |
洪武十五年 | 1382年 | 壬戌年 |
洪武十六年 | 1383年 | 癸亥年 |
洪武十七年 | 1384年 | 甲子年 |
洪武十八年 | 1385年 | 乙丑年 |
洪武十九年 | 1386年 | 丙寅年 |
洪武二十年 | 1387年 | 丁卯年 |
洪武二十一年 | 1388年 | 戊辰年 |
洪武二十二年 | 1389年 | 己巳年 |
洪武二十三年 | 1390年 | 庚午年 |
洪武二十四年 | 1391年 | 辛未年 |
洪武二十五年 | 1392年 | 壬申年 |
洪武二十六年 | 1393年 | 癸酉年 |
洪武二十七年 | 1394年 | 甲戌年 |
洪武二十八年 | 1395年 | 乙亥年 |
洪武二十九年 | 1396年 | 丙子年 |
洪武三十年 | 1397年 | 丁丑年 |
洪武三十一年 | 1398年 | 戊寅年 |
惠宗朱允炆
明惠宗朱允炆(1377—?),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洪武十年(1377年)生。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太祖崩,奉遗诏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建文元年。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陷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同月,朱棣即皇帝位,废除建文年号,称洪武三十五年,诏改明年为永乐元年。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神宗从礼科给事中杨天民议,恢复建文年号。南明弘光时,上庙号惠宗,谥号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建文元年 | 1399年 | 己卯年 |
建文二年 | 1400年 | 庚辰年 |
建文三年 | 1401年 | 辛巳年 |
建文四年 | 1402年 | 壬午年 |
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至正二十年(1360年)生,明太祖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年),封燕王。建文元年七月,起兵靖难。建文四年六月占领南京,即皇帝位,改次年(1403年)为永乐元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病逝北征归途榆木川。九月,上尊谥曰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长陵。嘉靖十七年九月,改上尊谥曰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永乐元年 | 1403年 | 癸未年 |
永乐二年 | 1404年 | 甲申年 |
永乐三年 | 1405年 | 乙酉年 |
永乐四年 | 1406年 | 丙戌年 |
永乐五年 | 1407年 | 丁亥年 |
永乐六年 | 1408年 | 戊子年 |
永乐七年 | 1409年 | 己丑年 |
永乐八年 | 1410年 | 庚寅年 |
永乐九年 | 1411年 | 辛卯年 |
永乐十年 | 1412年 | 壬辰年 |
永乐十一年 | 1413年 | 癸巳年 |
永乐十二年 | 1414年 | 甲午年 |
永乐十三年 | 1415年 | 乙未年 |
永乐十四年 | 1416年 | 丙申年 |
永乐十五年 | 1417年 | 丁酉年 |
永乐十六年 | 1418年 | 戊戌年 |
永乐十七年 | 1419年 | 己亥年 |
永乐十八年 | 1420年 | 庚子年 |
永乐十九年 | 1421年 | 辛丑年 |
永乐二十年 | 1422年 | 壬寅年 |
永乐二十一年 | 1423年 | 癸卯年 |
永乐二十二年 | 1424年 | 甲辰年 |
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洪武十一年(1378年)生,永乐二年(1404年)立为皇太子,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即位,年号洪熙。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崩,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洪熙元年 | 1425年 | 乙巳年 |
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仁宗长子,建文元年(1399年)生 ,永乐九年立为皇太孙,仁宗即位,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六月即皇帝位,年号宣德。宣德十年正月初三(1435年1月31日),崩 ,庙号宣宗,谥曰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宣德元年 | 1426年 | 丙午年 |
宣德二年 | 1427年 | 丁未年 |
宣德三年 | 1428年 | 戊申年 |
宣德四年 | 1429年 | 己酉年 |
宣德五年 | 1430年 | 庚戌年 |
宣德六年 | 1431年 | 辛亥年 |
宣德七年 | 1432年 | 壬子年 |
宣德八年 | 1433年 | 癸丑年 |
宣德九年 | 1434年 | 甲寅年 |
宣德十年 | 1435年 | 乙卯年 |
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宣宗长子,宣德二年(1427年)生,立为皇太子。宣德十年正月即位,次年改元正统。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亲征瓦剌时被俘。九月,郕王即位,遥尊为太上皇帝,次年改元景泰。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释还英宗,居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英宗复位,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顺。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崩,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正统元年 | 1436年 | 丙辰年 |
正统二年 | 1437年 | 丁巳年 |
正统三年 | 1438年 | 戊午年 |
正统四年 | 1439年 | 己未年 |
正统五年 | 1440年 | 庚申年 |
正统六年 | 1441年 | 辛酉年 |
正统七年 | 1442年 | 壬戌年 |
正统八年 | 1443年 | 癸亥年 |
正统九年 | 1444年 | 甲子年 |
正统十年 | 1445年 | 乙丑年 |
正统十一年 | 1446年 | 丙寅年 |
正统十二年 | 1447年 | 丁卯年 |
正统十三年 | 1448年 | 戊辰年 |
正统十四年 | 1449年 | 己巳年 |
(1450——1456年朱祁钰在位) | ||
天顺元年 | 1457年 | 丁丑年 |
天顺二年 | 1458年 | 戊寅年 |
天顺三年 | 1459年 | 己卯年 |
天顺四年 | 1460年 | 庚辰年 |
天顺五年 | 1461年 | 辛巳年 |
天顺六年 | 1462年 | 壬午年 |
天顺七年 | 1463年 | 癸未年 |
天顺八年 | 1464年 | 甲申年 |
代宗朱祁钰
明代宗朱祁钰(1428—1457),宣宗次子,宣德三年(1428年)生。英宗即位,封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英宗兵败被瓦剌俘虏。群臣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尊英宗为太上皇,次年改元景泰。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英宗复位,改元天顺,废帝仍为郕王。二月,病逝,谥曰戾王。成化十一年(1475)十二月,明宪宗下诏恢复朱祁钰帝号,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 。南明弘光元年,加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庙号代宗。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景泰元年 | 1450年 | 庚午年 |
景泰二年 | 1451年 | 辛未年 |
景泰三年 | 1452年 | 壬申年 |
景泰四年 | 1453年 | 癸酉年 |
景泰五年 | 1454年 | 甲戌年 |
景泰六年 | 1455年 | 乙亥年 |
景泰七年 | 1456年 | 丙子年 |
景泰八年 | 1457年 | 丁丑年 |
宪宗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英宗长子,正统十二年(1447年)生。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其叔父朱祁钰受命监国,朱见深被立为太子。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将其废为沂王,改立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复辟,朱见深再次被立为太子。天顺八年正月英宗崩,即位,次年(1465年)改元成化。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崩,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成化元年 | 1465年 | 乙酉年 |
成化二年 | 1466年 | 丙戌年 |
成化三年 | 1467年 | 丁亥年 |
成化四年 | 1468年 | 戊子年 |
成化五年 | 1469年 | 己丑年 |
成化六年 | 1470年 | 庚寅年 |
成化七年 | 1471年 | 辛卯年 |
成化八年 | 1472年 | 壬辰年 |
成华九年 | 1473年 | 癸巳年 |
成化十年 | 1474年 | 甲午年 |
成化十一年 | 1475年 | 乙未年 |
成化十二年 | 1476年 | 丙申年 |
成化十三年 | 1477年 | 丁酉年 |
成化十四年 | 1478年 | 戊戌年 |
成化十五年 | 1479年 | 己亥年 |
成化十六年 | 1480年 | 庚子年 |
成化十七年 | 1481年 | 辛丑年 |
成化十八年 | 1482年 | 壬寅年 |
成化十九年 | 1483年 | 癸卯年 |
成化二十年 | 1484年 | 甲辰年 |
成化二十一年 | 1485年 | 乙巳年 |
成化二十二年 | 1486年 | 丙午年 |
成化二十三年 | 1487年 | 丁未年 |
孝宗朱祐樘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宪宗第三子,成化六年(1470年)生。成化十一年立为皇太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弘治。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崩,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弘治元年 | 1488年 | 戊申年 |
弘治二年 | 1489年 | 己酉年 |
弘治三年 | 1490年 | 庚戌年 |
弘治四年 | 1491年 | 辛亥年 |
弘治五年 | 1492年 | 壬子年 |
弘治六年 | 1493年 | 癸丑年 |
弘治七年 | 1494年 | 甲寅年 |
弘治八年 | 1495年 | 乙卯年 |
弘治九年 | 1496年 | 丙辰年 |
弘治十年 | 1497年 | 丁巳年 |
弘治十一年 | 1498年 | 戊午年 |
弘治十二年 | 1499年 | 己未年 |
弘治十三年 | 1500年 | 庚申年 |
弘治十四年 | 1501年 | 辛酉年 |
弘治十五年 | 1502年 | 壬戌年 |
弘治十六年 | 1503年 | 癸亥年 |
弘治十七年 | 1504年 | 甲子年 |
弘治十八年 | 1505年 | 乙丑年 |
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孝宗长子,弘治四年(1491年)生。弘治五年,立为皇太子。弘治十八年五月辛卯,孝宗崩。壬寅,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正德元年(1506年)。正德十六年三月崩,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正德元年 | 1506年 | 丙寅年 |
正德二年 | 1507年 | 丁卯年 |
正德三年 | 1508年 | 戊辰年 |
正德四年 | 1509年 | 己巳年 |
正德五年 | 1510年 | 庚午年 |
正德六年 | 1511年 | 辛未年 |
正德七年 | 1512年 | 壬申年 |
正德八年 | 1513年 | 癸酉年 |
正德九年 | 1514年 | 甲戌年 |
正德十年 | 1515年 | 乙亥年 |
正德十一年 | 1516年 | 丙子年 |
正德十二年 | 1517年 | 丁丑年 |
正德十三年 | 1518年 | 戊寅年 |
正德十四年 | 1519年 | 己卯年 |
正德十五年 | 1520年 | 庚辰年 |
正德十六年 | 1521年 | 辛巳年 |
世宗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7),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堂弟,正德二年(1507年)生于湖北安陆兴王府。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崩,无嗣,其生母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皇室朱厚熜继承皇位。四月,朱厚熜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崩,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嘉靖元年 | 1522年 | 壬午年 |
嘉靖二年 | 1523年 | 癸未年 |
嘉靖三年 | 1524年 | 甲申年 |
嘉靖四年 | 1525年 | 乙酉年 |
嘉靖五年 | 1526年 | 丙戌年 |
嘉靖六年 | 1527年 | 丁亥年 |
嘉靖七年 | 1528年 | 戊子年 |
嘉靖八年 | 1529年 | 己丑年 |
嘉靖九年 | 1530年 | 庚寅年 |
嘉靖十年 | 1531年 | 辛卯年 |
嘉靖十一年 | 1532年 | 壬辰年 |
嘉靖十二年 | 1533年 | 癸巳年 |
嘉靖十三年 | 1534年 | 甲午年 |
嘉靖十四年 | 1535年 | 乙未年 |
嘉靖十五年 | 1536年 | 丙申年 |
嘉靖十六年 | 1537年 | 丁酉年 |
嘉靖十七年 | 1538年 | 戊戌年 |
嘉靖十八年 | 1539年 | 己亥年 |
嘉靖十九年 | 1540年 | 庚子年 |
嘉靖二十年 | 1541年 | 辛丑年 |
嘉靖二十一年 | 1542年 | 壬寅年 |
嘉靖二十二年 | 1543年 | 癸卯年 |
嘉靖二十三年 | 1544年 | 甲辰年 |
嘉靖二十四年 | 1545年 | 乙巳年 |
嘉靖二十五年 | 1546年 | 丙午年 |
嘉靖二十六年 | 1547年 | 丁未年 |
嘉靖二十七年 | 1548年 | 戊申年 |
嘉靖二十八年 | 1549年 | 己酉年 |
嘉靖二十九年 | 1550年 | 庚戌年 |
嘉靖三十年 | 1551年 | 辛亥年 |
嘉靖三十一年 | 1552年 | 壬子年 |
嘉靖三十二年 | 1553年 | 癸丑年 |
嘉靖三十三年 | 1554年 | 甲寅年 |
嘉靖三十四年 | 1555年 | 乙卯年 |
嘉靖三十五年 | 1556年 | 丙辰年 |
嘉靖三十六年 | 1557年 | 丁巳年 |
嘉靖三十七年 | 1558年 | 戊午年 |
嘉靖三十八年 | 1559年 | 己未年 |
嘉靖三十九年 | 1560年 | 庚申年 |
嘉靖四十年 | 1561年 | 辛酉年 |
嘉靖四十一年 | 1562年 | 壬戌年 |
嘉靖四十二年 | 1563年 | 癸亥年 |
嘉靖四十三年 | 1564年 | 甲子年 |
嘉靖四十四年 | 1565年 | 乙丑年 |
嘉靖四十五年 | 1566年 | 丙寅年 |
穆宗朱载坖
明穆宗朱载坖(1537—1572),世宗第三子,嘉靖十六年(1537年)生。嘉靖十八年受封裕王。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世宗崩。二十六日,即皇帝位,以明年为隆庆元年。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崩,庙号穆宗,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隆庆元年 | 1567年 | 丁卯年 |
隆庆二年 | 1568年 | 戊辰年 |
隆庆三年 | 1569年 | 己巳年 |
隆庆四年 | 1570年 | 庚午年 |
隆庆五年 | 1571年 | 辛未年 |
隆庆六年 | 1572年 | 壬申年 |
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穆宗第三子,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生。隆庆二年立为皇太子,隆庆六年六月即皇帝位,次年(1573年)改元万历。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崩,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万历元年 | 1573年 | 癸酉年 |
万历二年 | 1574年 | 甲戌年 |
万历三年 | 1575年 | 乙亥年 |
万历四年 | 1576年 | 丙子年 |
万历五年 | 1577年 | 丁丑年 |
万历六年 | 1578年 | 戊寅年 |
万历七年 | 1579年 | 己卯年 |
万历八年 | 1580年 | 庚辰年 |
万历九年 | 1581年 | 辛巳年 |
万历十年 | 1582年 | 壬午年 |
万历十一年 | 1583年 | 癸未年 |
万历十二年 | 1584年 | 甲申年 |
万历十三年 | 1585年 | 乙酉年 |
万历十四年 | 1586年 | 丙戌年 |
万历十五年 | 1587年 | 丁亥年 |
万历十六年 | 1588年 | 戊子年 |
万历十七年 | 1589年 | 己丑年 |
万历十八年 | 1590年 | 庚寅年 |
万历十九年 | 1591年 | 辛卯年 |
万历二十年 | 1592年 | 壬辰年 |
万历二十一年 | 1593年 | 癸巳年 |
万历二十二年 | 1594年 | 甲午年 |
万历二十三年 | 1595年 | 乙未年 |
万历二十四年 | 1596年 | 丙申年 |
万历二十五年 | 1597年 | 丁酉年 |
万历二十六年 | 1598年 | 戊戌年 |
万历二十七年 | 1599年 | 己亥年 |
万历二十八年 | 1600年 | 庚子年 |
万历二十九年 | 1601年 | 辛丑年 |
万历三十年 | 1602年 | 壬寅年 |
万历三十一年 | 1603年 | 癸卯年 |
万历三十二年 | 1604年 | 甲辰年 |
万历三十三年 | 1605年 | 乙巳年 |
万历三十四年 | 1606年 | 丙午年 |
万历三十五年 | 1607年 | 丁未年 |
万历三十六年 | 1608年 | 戊申年 |
万历三十七年 | 1609年 | 己酉年 |
万历三十八年 | 1610年 | 庚戌年 |
万历三十九年 | 1611年 | 辛亥年 |
万历四十年 | 1612年 | 壬子年 |
万历四十一年 | 1613年 | 癸丑年 |
万历四十二年 | 1614年 | 甲寅年 |
万历四十三年 | 1615年 | 乙卯年 |
万历四十四年 | 1616年 | 丙辰年 |
万历四十五年 | 1617年 | 丁巳年 |
万历四十六年 | 1618年 | 戊午年 |
万历四十七年 | 1619年 | 己未年 |
万历四十八年 | 1620年 | 庚申年 |
光宗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神宗长子,万历十年(1582年)生。万历二十九年立为皇太子。万历四十八年(1420年)七月二十一日,神宗崩。八月一日,即皇帝位,拟改明年为泰昌元年。九月初一日,崩,在位一月。熹宗即位,从廷臣议,改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后为泰昌元年 。十月,上尊谥曰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庙号光宗,葬庆陵。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泰昌元年 | 公元1620年 | 庚申年 |
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光宗长子,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生。万历四十八年九月,光宗崩,熹宗即位,诏改明年为天启元年(1621年),以是年八月以后称泰昌元年(1620年)。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崩,谥曰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熹宗。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天启元年 | 1621年 | 辛酉年 |
天启二年 | 1622年 | 壬戌年 |
天启三年 | 1623年 | 癸亥年 |
天启四年 | 1624年 | 甲子年 |
天启五年 | 1625年 | 乙丑年 |
天启六年 | 1626年 | 丙寅年 |
天启七年 | 1627年 | 丁卯年 |
思宗朱由检
明思宗朱由检(1611—1644),光宗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万历三十八年生。天启七年八月即皇帝位,年号崇祯。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京师,朱由检自缢殉国。弘光帝即位后,追上尊谥曰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崇祯元年 | 1628年 | 戊辰年 |
崇祯二年 | 1629年 | 己巳年 |
崇祯三年 | 1630年 | 庚午年 |
崇祯四年 | 1631年 | 辛未年 |
崇祯五年 | 1632年 | 壬申年 |
崇祯六年 | 1633年 | 癸酉年 |
崇祯七年 | 1634年 | 甲戌年 |
崇祯八年 | 1635年 | 乙亥年 |
崇祯九年 | 1636年 | 丙子年 |
崇祯十年 | 1637年 | 丁丑年 |
崇祯十一年 | 1638年 | 戊寅年 |
崇祯十二年 | 1639年 | 己卯年 |
崇祯十三年 | 1640年 | 庚辰年 |
崇祯十四年 | 1641年 | 辛巳年 |
崇祯十五年 | 1642年 | 壬午年 |
崇祯十六年 | 1643年 | 癸未年 |
崇祯十七年 | 1644年 | 甲申年 |
南明及明郑时期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同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年号弘光。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朱由菘为清军所俘,次年被杀于北京。
弘光帝被俘后,朱聿键于弘光元年闰六月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朱聿键于汀州被俘,旋即绝食殉国。
隆武二年十一月五日,隆武帝之弟朱聿鐭按兄终弟及的原则,在广州即位称帝,拟以明年为绍武元年。同年腊月十五,广州失陷,朱聿鐭自缢而死(一说被杀),故绍武年号并未正式使用。
隆武二年十一月十八日,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即皇帝位,年号永历,与绍武政权相争。永历十六年(1662年)四月十五朱由榔于昆明被吴三桂所杀,台湾郑氏继续使用永历年号直到三十七年(1683年)郑克塽降清为止。
在位皇帝 |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安宗朱由菘 | 弘光元年 | 1645年 | 乙酉年 |
绍宗朱聿键 | 隆武元年 | 1645年 | 乙酉年(闰六月改元) |
绍宗朱聿键 | 隆武二年 | 1646年 | 丙戌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元年 | 1647年 | 丁亥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二年 | 1648年 | 戊子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三年 | 1649年 | 己丑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四年 | 1650年 | 庚寅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五年 | 1651年 | 辛卯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六年 | 1652年 | 壬辰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七年 | 1653年 | 癸巳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八年 | 1654年 | 甲午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九年 | 1655年 | 乙未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十年 | 1656年 | 丙申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十一年 | 1657年 | 丁酉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十二年 | 1658年 | 戊戌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十三年 | 1659年 | 己亥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十四年 | 1660年 | 庚子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十五年 | 1661年 | 辛丑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十六年 | 1662年 | 壬寅年 |
(明郑) | 永历十七年 | 1663年 | 癸卯年 |
(明郑) | 永历十八年 | 1664年 | 甲辰年 |
(明郑) | 永历十九年 | 1665年 | 乙巳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年 | 1666年 | 丙午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一年 | 1667年 | 丁未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二年 | 1668年 | 戊申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三年 | 1669年 | 己酉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四年 | 1670年 | 庚戌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五年 | 1671年 | 辛亥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六年 | 1672年 | 壬子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七年 | 1673年 | 癸丑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八年 | 1674年 | 甲寅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九年 | 1675年 | 乙卯年 |
(明郑) | 永历三十年 | 1676年 | 丙辰年 |
(明郑) | 永历三十一年 | 1677年 | 丁巳年 |
(明郑) | 永历三十二年 | 1678年 | 戊午年 |
(明郑) | 永历三十三年 | 1679年 | 己未年 |
(明郑) | 永历三十四年 | 1680年 | 庚申年 |
(明郑) | 永历三十五年 | 1681年 | 辛酉年 |
(明郑) | 永历三十六年 | 1682年 | 壬戌年 |
(明郑) | 永历三十七年 | 1683年 | 癸亥年 |
历史事件
洪武之治、洪武北伐、建文改制、永乐盛世(永宣盛世)、永乐北伐、弘治中兴、嘉靖大地震(华县地震)、隆庆开关、隆庆和议(俺答封贡)、万历新政(隆万改革)、万历中兴、万历三大征(万历朝鲜战争)、万历怠政、万历党争(东林党争)、天启党争、天启大爆炸(王恭厂大爆炸)等。
文献典籍
洪武正韵、洪武礼制、洪武南藏、洪武京城图志、洪武宝训、永乐大典、永乐南藏、永乐北藏、正统御制大藏经、皇明成化二十三年条例、皇明弘治六年条例、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正德琼台志、嘉靖贵州通志、嘉靖浙江通志、嘉靖事例、嘉靖新例、嘉隆新例、万历御制新刊续入藏经、万历御制圣母印施佛藏经、万历会计录、万历野获编、启祯两朝剥复录、崇祯历书、崇祯实录、崇祯长编、弘光实录钞、永历实录等。
影视
《洪武大案》、《洪武三十二》、《穿越时空的爱恋》、《永乐英雄儿女》、《正德演义》、《嘉靖风云之乱世情殇》、《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万历首辅张居正》等。
人物
弘治十才子、吴门四才子、嘉靖八才子
文物
明永乐甜白釉碗、宣德炉、宣德蓝釉白花鱼莲纹盘、景泰蓝、天顺青花波斯文三足炉、成化斗彩鸡缸杯、成化斗彩三秋杯、成化斗彩葡萄纹杯、明成化斗彩团莲纹高足杯、明成化斗彩花鸟纹高足杯、明成化仿哥釉八方高足杯、弘治黄釉碗、明万历五彩龙凤大盘、万历青花五彩百鹿罐
本文列举1368年至1644年间地方势力可考年号,表中年号使用时长为所跨的年数,如未特别说明,未满一年皆以一年计 。北元和清有专门条目,不列入。
国号 | 称号 | 君主 | 年号 | 起止 | 时长 | 对应明朝纪年 |
- | 汉明帝 | 田九成 | 龙凤 | 1397 | 1年 | 洪武三十年 |
太平 | - | 陈鉴胡 | 泰定 | 1448——1449 | 2年 | 正统十三年——十四年 |
- | 顺天王 | 黄萧养 | 东阳 | 1449——1450 | 2年 | 正统十四年——景泰元年 |
- | - | 李珍 | 天顺 | 1456 | 1年 | 景泰七年 |
极乐 | - | 天绣 | 1457 | 1年 | 天顺元年 | |
- | - | 李添保 | 武烈 | 1460 | 1年 | 天顺四年 |
汉 | - | 刘通 | 德胜 | 1465——1466 | 2年 | 成化元年——二年 |
- | - | 段鋹 | 大顺平定 | 1520 | 1年 | 正德十五年 |
- | - | 田斌 | 天渊 | 1546 | 1年 | 嘉靖二十五年 |
唐 | - | 蔡伯贯 | 大宝 | 1565——1566 | 2年 | 嘉靖四十四年——四十五年 |
- | - | 李新 | 洪武 | 1619 | 1年 | 万历四十七年 |
梁 | - | 奢崇明 | 瑞应 | 1621——1623 | 3年 | 天启元年——三年 |
- | - | 万俟德 | 玄静 | 1622 | 1年 | 天启二年 |
- | 中兴福烈帝 | 徐鸿儒 | 大乘兴胜 | 1622 | 1年 | 天启二年 |
- | - | 张惟元 | 永兴 | 1628 | 1年 | 崇祯元年 |
- | - | 张普薇 | 天运 | 1638 | 1年 | 崇祯十一年 |
大顺 | - | 李自成 | 永昌 | 1644——1645 | 2年 | 崇祯十七年——隆武元年 |
大西 | - | 张献忠 | 大顺 | 1644——1647 | 3年 | 崇祯十七年——隆武二年 |
注:张献忠死于隆武二年年底,折合公历已是1647年1月。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