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州 编辑
济州,古地名。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置济州,治所在碻磝城(今山东茌平西南) 。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置济州,治巨野(今属山东菏泽)。公元1150年,黄河大决,淹没巨野,遂移济州于任城(今属山东济宁)。至元八年(1271年)升济州为济州府,境内设济宁路。由于地势较高不受泛滥之害居其中而获济水之宁,故名“济宁府”。济宁之名首见。1983年改为地级市。
中文名:济州
别名:济州府
行政区类别:州,后升为府
地理位置:山东省西南部
起始时间: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
类型:古地名
废止年代:元代(1348年)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置济州,治所在碻磝城(今山东茌平西南)。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济州复置。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济州为济阳郡。
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置济州于巨野。辖巨野、郓城、金乡等县。
北宋:济州治巨野,辖巨野、金乡、任城、郓城四县。
金:天德二年(1150年),黄河大决,淹没巨野,,遂移济州于任城(今属山东济宁)。
元:至元六年(1269年),恢复巨野县,济州还治巨野。至元八年(1271年),升济州为济宁府,仍治巨野。
至元九年(1272年),移济宁府治于任城,移州治于巨野。公元1279年,升济宁府为济宁路,辖兖州、济州、单州。公元1348年,黄河大决,淹没巨野城,迁济宁路于济州(今济宁任城)。公元1385年,兖州升为府,济宁降为州,巨野县属兖州府济宁州。
北宋济州治巨野
这是唐代诗人李颀于月夜泛舟济水时所发出的歌吟。我国唐代的文人,都有着畅游中国名山大川的豪放之情和秉性,大诗人白居易也曾在济水河畔游历过,望着济水那川流不息,奔腾向前的滔滔清流,他悟到人生对理想追求也应该像济水一样不到大海不停留: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南宋济州
明代济宁路
还有济源(即济水的发源地,今河南济源),济阳(即济水的北面,今山东济阳),济阴(即济水的南面,今山东菏泽,我国古代地名命名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律:即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这些地名都是以济水而得名的,济南、济宁、济源、济阳、济阴,这些地名,别看仅仅两个字,却凝聚着济水的历史沧桑,是济水的活化石,是对济水最好的纪念。
从上述这些已消失和存在的城市的名称,大体可了解这些城市与济水的关系和方位。 我们的先民选择居住地总喜欢临河高地而居,因为河边高地便于防水,临河便于取水,同时水能行舟,河流的交通运输功能,促使河边的居民地兴旺发达,因此可以说河流孕育了城市。——位于济水下游的济州就是在济水的哺育下,发展壮大起来的。
京杭运河
由于济水与大野泽相通,地处大野泽的巨野就成了水运交通和战略地位至关重要的地区,五代以后,由于黄河屡次溃决,河道南移,大野泽的水域面积不断增大,到了宋元时代,正如施耐庵《水浒传》上所说的已汇成八百里的梁山泊,现存的东平湖是其中的一部分。
北宋以后,济水畅通,漕运大兴,设在巨野的济州,就成了京东西路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施耐庵《水浒传》中所说的济州,港汊纵横、莲苇绵蔓、水天一色、地势险要的大野泽历来是农民起义聚众起事的地方,五代后周的统治者,为了镇压大野泽的农民起义军,始将济州设在巨野,北宋王朝屡次征剿梁山农民起义军都是经济州,然后水陆并进直奔梁山的。
现代的济宁
尽管这中间在巨野、任城之间几次进行济州、济宁府、济宁路的设废回迁,但是,由于黄河泛滥的影响,济州在巨野最终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济宁成了济州、任城县两级衙门会同一隅的城市了。可以说,我市西部地区历史上由于黄河水患的影响,地理地貌变迁波动较大,致使人民生活不安、政区设置变化频繁、行政区划紊乱。向往安宁,企盼稳定,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于是济宁这个吉祥名称的出现也就是必然的了。大水漂济州,济州移任城,人往高处走,济州变济宁。
中国济宁京杭大运河(老运河)
元明清三朝都城都在北京,在古代没有铁路、公路的情况下,贯通中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交通地位尤为重要,封建王朝视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命脉,而济宁恰恰位于大运河南北之间的中轴线上,是运河的水脊,闸口众多,过往船只到济宁必须落帆停船等候提闸放水方能通过,每天最多时停留上千艘船只,因此说济宁是运河的咽喉之地,是江北最大的码头和物资集散中心,每日里河道内帆樯如林,舟船如练,官船商舟,画舫游艇,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船工摇浆击水,拉纤号子响彻云霄,河两岸百物堆山,商贾云集,南船北马,人烟拥簇,酒楼歌馆,笙歌喧嚷,一片热闹繁荣景象。
明代济宁州
大运河为济宁流来了信息、财富、技艺、人才。竹器业、药材业、铜器业、皮革业、酱菜业、烟草业、点心业等百业并举,当铺、钱庄、粮行、茶楼、饭店、戏院、会馆、教堂等遍布大街小巷,古运河畔弦歌杂,南门内外灯火明,大街小巷车辐辏,城内城外路纵横,朝廷命官、贩夫走卒、军阀官吏、貂裘豪客、富商大贾、金钗玉坠、名伶艺女、莺莺燕燕、簇簇胭脂、青红帮、一贯道、拆白党、白相人、小偷流氓、妓女骗子等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在济宁这个水旱码头演绎出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悲喜剧。 明清时期,大运河把济宁推向了历史的颠峰,使济宁盛况空前,创造了当时全省全国的几个第一。 济宁是当时全国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 济宁是运河沿线上的对外商贸的7大商埠。 济宁是全国10大药材市场之一。 济宁明清时期为全省三大纺织中心之一。 济宁的烟草业清代位居全省首位。
济宁清代人口达14万之众,仅次于济南和青岛。济宁的政治地位明清时期居山东首位,全省两个直隶州,一个济宁,一个临清。
古城-济宁
济宁辖区的南旺分水龙王庙,是古代水利建设的奇迹,其价值足可与都江堰相媲美。济宁有丰富的伊斯兰文化,清真寺之多(7座男寺2座女寺),年代之久位山东之冠,现存的济宁顺河东大寺全国榜上有名。 济宁达官富商私家园林众多,清末民初城区计达30余处。有江北小苏州之誉。
济宁有曲乡艺海之称,清末民初,济宁说书棚和撩明地的艺人遍地皆是,与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天津的三不管济南的大观园有相似之处的济宁的土山,说书棚、戏院星罗棋布,30年代鲁迅创办的杂志有作家曾专门介绍济宁的土山。
济宁因居运河的中心地带,元明清三朝有数百位司运官员,以济宁为大本营,管理运河事务,因此说,济宁是运河之都名副其实。
济宁交通图
济宁北洋军阀时期出过两任国务总理,一个潘复(济南的大观园即是潘复投资创建),一个靳云鹏,并且靳云鹏的母亲曾是潘复的奶母,都说靳母命大福大,一对奶子奶出两个国务总理。一个济宁州出了两个国务总理,位居国家中枢,煊赫一时,加之总统府秘书长、航空署长、造币厂长等都是济宁人,构成了权柄网络“济宁帮”,令济宁在当时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然而,由于清末民初运河的淤废,津浦铁路的畅通,运河的交通地位被取代,济宁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济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济宁主城区的这段古运河已作为风光旅游带纳入城市建设规划,随着国家南水北调的实施,古老的大运河将重新获得新生,济宁这片故土将成为灵光四射的风水宝地。
济宁市文物部门,济州城墙进行修缮保护过程中,意外发现西汉早期的城墙遗址和东周时期的古墓葬。西汉城墙的发现,使济宁城的始建年代提前了一千多年。
现代的济宁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