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梦周 编辑

高丽王朝末期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

郑梦周郑梦周

郑梦周(정몽주,1338年1月13日-1392年4月26日),初名梦兰、梦龙,字达可,号圃隐,高丽王朝末期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

郑梦周本贯迎日(今韩国庆尚北道浦项市乌川邑),生于永川(今韩国庆尚北道永川市),至正二十年(1360年)状元及第,在朝中多任宝文阁、成均馆等馆阁机构的词臣和学官,在朝外常入韩方信、李成桂等将领幕下,随其南征北战。洪武五年(1372年)以后六次奉使明朝,三次到达南京,朝拜明太祖,为明丽宗藩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又曾出使过日本,缓解倭寇问题,为高丽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他与李成桂等一起拥立恭让王王瑶,官拜门下赞成事,受封益阳郡忠义君。翌年任守门下侍中(副相),晋封益阳郡忠义伯。他力图挫败李成桂集团的篡国阴谋,终于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被李成桂之子李芳远所遣刺客赵英珪、高吕等杀害于开京善竹桥。死后百日,高丽灭亡,朝鲜开国。李芳远继承朝鲜王位后,为郑梦周平反,追赠大匡辅国崇禄大夫、领议政府事、修文殿大提学兼艺文春秋馆事,追封益阳府院君,赐谥号“文忠”,以表彰其节义。

郑梦周的儒学造诣颇深,将从元朝传入高丽的程朱理学发扬光大,被誉为“东方(指朝鲜半岛)理学之祖”。他与同样忠于高丽王朝的牧隐李穑、冶隐吉再并称“丽末三隐”,其思想脉络为朝鲜王朝之士林派所传承,影响极为深远。遗作被辑为《圃隐集》。

(概述图为韩国现代画家张遇圣所绘郑梦周标准影帧 )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郑梦周

字:达可

号:圃隐

谥号:文忠

封号:永原君→益阳郡忠义君→益阳郡忠义伯→益阳府院君(朝鲜太宗追赠)

所处时代:高丽王朝末期

出生地:高丽永川(今韩国庆尚北道永川市)

出生日期:1338年1月13日(至元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逝世日期:1392年4月26日(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初四日)

逝世地:开京善竹桥

安葬地:龙仁

主要成就:将程朱理学在高丽发扬光大,被誉为“东方理学之祖”出使明朝、日本,为高丽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主要作品:圃隐集

最高官职:守门下侍中

本名:郑梦兰、郑梦龙

赠官:大匡辅国崇禄大夫、领议政府事、修文殿大提学兼艺文春秋馆事(朝鲜太宗追赠)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生涯

郑梦周是高丽王朝中期名臣郑袭明的后裔,到他这一代时已经没落,曾祖郑仁寿、祖父郑裕、父亲郑云瓘生前皆无官职,只有外祖父李约做过膳官署丞这种小官。 至元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338年1月13日),郑梦周生于母家永川郡(今韩国庆尚北道永川市)东愚巷里。

郑梦周“生而秀异,肩上有黑子七,列如北斗”。他“天分至高,豪迈绝伦,少有大志,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每天都读《中庸》《大学》,积累了深厚的学问。 至正十七年(1357年),他在监试中取得第三名的成绩。其后与闵安仁、李存吾等在汉阳三角山(今北汉山)僧舍钻研儒家经典。三年后的至正二十年(1360年),他在金得培、韩方信主持的文科三场考试中全部夺魁,于十月初一日状元及第。 当时出的策论题目是针对高丽不久前击退红巾军第一次东征的时事所提出的关于时局分析和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问题,郑梦周的策文主张“为今之计者,诚得文武兼备之人,廓扬文武兼用之道,教民以孝悌忠信之德,习民以坐作进退之法,而使将知其道,兵知其律,则可以无敌于天下矣”。

宦海沉浮

郑梦周家系图郑梦周家系图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冬,红巾军东征高丽,郑梦周随恭愍王播迁福州(今韩国安东)。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三月,授艺文检阅,十月升修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五月,拜郎将兼閤门祗候。七月,拜宣德郎、卫尉寺丞。八月,他成为东北面都指挥使韩方信(郑梦周的座主)幕下的从事官,在和州(今朝鲜咸镜南道金野郡)与女真交战,翌年二月又与李成桂之军驱逐女真三善、三介。随后回朝,拜朝奉郎、典宝都监判官,赐紫金鱼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拜典农寺丞,同年丁忧。终制后,拜礼曹正郎兼成均博士。在成均馆期间,他讲授当时唯一传入高丽的理学著作《四书集注》,起初馆中诸儒都有所怀疑,直到胡炳文《四书通》传入高丽,与郑梦周所讲多有吻合,遂令诸儒叹服,尤其得到大司成李穑的高度肯定。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郑梦周被任命为奉善大夫、成均司艺、知制教,此后的任命皆兼带馆阁之职及知制教(负责起草教书)。洪武四年(1371年)迁太常少卿、宝文阁应教兼成均直讲,同年十二月拜中正大夫、成均司成。 洪武五年(1372年)三月,郑梦周被任命为书状官,随洪师范出使明朝,祝贺明军平定四川,并请求明朝下赐乐器、同意高丽人留学明朝。然而使团在海中遭遇飓风,包括洪师范在内的39名使团成员被淹死,郑梦周等113人漂到嘉兴地界的岩岛,得以幸存,靠食用障泥为生,直到十三天后才被明军百户丁明救走,九月二十九日被接到南京。明太祖厚加赏赐,并对郑梦周“文理条畅、援引典故”的咨文大为赞赏,同时批准了子弟入学的请求。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郑梦周回到高丽,完成使命。

洪武七年(1374年)二月,郑梦周被外放为庆尚道按廉使。翌年,拜右司议大夫、艺文馆直提学,充春秋馆修撰,不久调任成均大司成。 恭愍王遇弑后,高丽内部以世家大族为主的亲元派和新兴士大夫为主的亲明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郑梦周作为新兴士大夫,与林朴、郑道传、朴尚衷、金九容等十多人坚持对明事大,反对通使北元,推动高丽朝廷派遣崔赴明告哀,又拒绝迎北元使及在高丽百官上北元书签名,由此得罪了权臣李仁任、池奫,郑梦周因而被流放彦阳(今韩国蔚山广域市蔚州郡彦阳邑),两年后才获释回京。

历练四方

郑梦周像

宣光元年(1377年,洪武十年)夏,东北面都元帅李成桂在南方剿倭,郑梦周亦以助战元帅的身份随行。 九月,郑梦周被派去出使日本(北朝),解决倭寇问题。此前的使者罗兴儒在日本受到虐待,所以李仁任等权臣想借机让郑梦周也吃点苦头。然而郑梦周不辱使命,凭借其出色的学识,与日本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得到了九州探题今川贞世(源了俊)禁断倭寇的承诺。翌年七月,郑梦周回国,今川贞世派出僧人信弘率69人去高丽沿海捕捉倭寇,同时也将尹明、安遇世等数百名高丽俘虏交郑梦周带回。郑梦周因功被拜为正顺大夫、右散骑常侍、宝文阁提学、知制教。

洪武十二年(1379年)四月,郑梦周迁奉翊大夫、典工判书、进贤馆提学。闰五月,拜奉翊大夫、礼仪判书、艺文馆提学。十月,拜典法判书、进贤馆提学。翌年三月,调任版图判书,同年秋作为助战元帅,随李成桂在全罗道云峰大破倭寇。十一月,拜密直提学、商议会议都监事、宝文阁提学、上护军。

洪武十四年(1381年)二月,郑梦周被授予“诚勤翊赞功臣”号,任奉翊大夫、密直副使、商议会议都监事、宝文阁提学、同知春秋馆事、上护军。九月调任佥书密直司事。翌年四月,他被派往明朝,补齐高丽欠缴的金银贡物,但走到辽东时,接到了明太祖以高丽“心不诚”而要求高丽使者返回的圣旨,于是郑梦周回国,不久又以请谥使的身份出使明朝,同样走到辽东就打道回府。洪武十六年(1383年)八月,郑梦周作为助战元帅,随东北面都指挥使李成桂驱逐胡拔都。

洪武十七年(1384年)七月,郑梦周获任匡靖大夫、政堂文学,随后被派到明朝祝贺圣节。当时明太祖对高丽五年岁贡不如约很不满,一些高丽使臣因而被扣押乃至流放,所以去明朝被视为畏途,高丽臣僚无不规避。密直副使陈平仲本来是出使人选,但他自称有病,并用数十名奴婢贿赂权臣林坚味,得以推脱。于是林坚味向王禑举荐了郑梦周,郑梦周不避艰难,与书状官郑道传当天启程,赶到南京。明太祖看穿了高丽因为互相推脱导致日期紧迫,最后才将这个苦差交给郑梦周,并认出了他是当年来祝贺平定四川的使臣,对他加以慰抚,指示礼部优待礼遇,又释放了之前被流放的高丽使臣洪尚载等。 其后,他与密直提学李崇仁负责编纂先王实录,据说二人忙着赴宴权贵家,而忽视了实录编纂工作,故被当时的舆论讥讽。

洪武十九年(1386年)二月,郑梦周又一次被派往明朝,这次他的使命是请求明朝下赐国王常服及群臣朝服、常服,并请求蠲免贡额。明太祖虽然没有同意赐服,但同意蠲免高丽之前五年没有缴清的贡物,并削去岁贡,只要求高丽每三年贡马五十匹即可。 郑梦周为此感激涕零,称颂“从此三韩蒙帝力,耕田凿井总安眠”。 明太祖还特赐郑梦周朝服,参与朝贺,郑梦周受宠若惊,赋诗《蒙赐朝服行贺礼》。 回国后,王禑大喜,赐给他衣带鞍马,拜为门下评理。

为国柱石

洪武二十年(1387年),郑梦周请求解职,于是受封永原君。同年偰长寿请来大明衣冠,在郑梦周与河仑、李崇仁等推动下,原本穿元朝官服的高丽百官改换明朝官服。 但不久明丽关系再现裂痕,同年十二月,郑梦周被派去明朝“请通朝聘”,试图修复双边关系,却被挡在辽东。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郑梦周被拜为三司左使。 同年发生威化岛回军,王禑被废,其子王昌袭位,郑梦周被任命为门下评理,知书筵事 ,翌年六月拜艺文馆大提学。 九月,在他的请求下,李穑、李琳和李成桂获得了剑履上殿、赞拜不名的礼遇。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一月,他与李成桂、郑道传等人一起主导“废假立真”,即废黜被认为是辛旽后裔的王昌,立高丽神宗七世孙王瑶,是为恭让王。 随后被拜为门下赞成事、同判都评议使司事、户曹尚瑞司事、进贤馆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领书云观事,封益阳郡忠义君,赐“纯忠论道佐命功臣”号。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十一月,恭让王以郑梦周守门下侍中,改封益阳郡忠义伯。 郑梦周本来深得李成桂赏识,此前李成桂每逢出征,都会选郑梦周到自己幕下随从,并屡次推荐郑梦周升官,最终与郑梦周同升为相。 郑梦周开始也很欣赏李成桂,曾为李成桂画像作赞,将他比作“华峰之隼”(出自杜甫《魏将军歌》诗句“华岳峰尖见秋隼”)、“南阳之龙”(诸葛亮),称颂他“遏洪流于沧海,扶日出于咸池”。 然而李成桂的篡位野心日益暴露,郑梦周也与之分道扬镳,并力图挫败李成桂集团的阴谋。李成桂集团想利用尹彝、李初叛逃明朝之事来整肃李穑等一批高丽忠臣,郑梦周多方解救,使李穑免于问罪,郑梦周也获得“安社功臣”之号。

遇刺殉节

朝鲜世宗下令绘制的《三纲行实图》忠臣图之“梦周殒命”朝鲜世宗下令绘制的《三纲行实图》忠臣图之“梦周殒命”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之前奉使明朝的恭让王世子王奭即将回国,李成桂出迎,期间在海州打猎时坠马,据说受伤不轻。郑梦周闻讯,颇有喜色,欲趁机剪除郑道传、南誾、赵浚等李成桂党羽,然后杀死李成桂,便指使金震阳、李扩、李来、权弘、柳沂等弹劾李成桂的党羽,将他们流放。正在为母守孝的李成桂第五子李芳远得知后,赶到李成桂所在的礼成江碧澜渡,用肩舆将李成桂连夜抬回开京,并与李成桂之弟李和及李成桂之婿李济等人策划除掉郑梦周,其谋被李成桂异母兄李元桂的女婿卞仲良泄露于郑梦周。郑梦周听说李成桂要取他性命,便于四月初四日去拜访李成桂以试探,李成桂对他跟往常一样,郑梦周便回家。李成桂之子李芳远认为机不可失,指挥了刺杀郑梦周的行动,原计划在郑梦周家洞口行刺。还没等刺客准备好,郑梦周就回家,不作停留,又去吊问刚去世的判开城府事柳源,并在那里停留时间不短。于是李芳远麾下刺客判典客寺事赵英珪、散员高吕、李敷等准备好武器,等候在外。郑梦周出门后,赵英珪跑出来行刺,却未击中,郑梦周大声呵斥,策马逃走。赵英珪追及,砍向马首,马匹颠仆,郑梦周坠地,起身逃跑,高吕等追上,将他杀死。

据朝鲜王朝史官记载,李成桂在得知郑梦周的死讯后,第一反应是“震怒”,从病榻上起来斥责李芳远说:“吾家素以忠孝闻,汝等擅杀大臣,国人以我为不知乎?父母教子经书,欲其为忠为孝也。汝乃敢为不孝乃尔?予欲仰药而死也!”经过其妻康氏(神德王后)厉声相劝,才追认了李芳远的行动,并派人向恭让王告知郑梦周已死,并请肃清其党羽。恭让王被迫同意,其后金震阳、李崇仁等人都被流放。郑梦周的首级被高悬于开京街头,罪名是“饰虚事,诱台谏,谋害大臣,扰乱国家”,家产亦被查抄。百日之后,李成桂就成功篡国,建立朝鲜王朝。 随后,李成桂在呈上明朝的奏文中声称郑梦周怨恨李成桂阻止攻辽造成高丽被明朝索取马匹的后果,所以向恭让王进谗言谋害李成桂,导致“国中臣民多被杀戮”,高丽臣民迫于无奈,只好推戴李成桂为王 ;又污蔑郑梦周想要学崔莹,劝恭让王攻辽,不得高丽人心,所以恭让王退位,郑梦周伏诛。

郑梦周殉节八年后,李芳远登上王位,是为朝鲜太宗。他即位不久,寿昌宫就发生火灾,乃下旨求言消灾。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参赞门下府事权近应旨上书言事,其中请求为郑梦周平反昭雪,录其子孙为官。十一月,李芳远终于接纳权近的建议,追赠郑梦周为大匡辅国崇禄大夫、领议政府事、修文殿大提学兼艺文春秋馆事,追封益阳府院君,赐谥号“文忠”,以表彰其节义,并录用郑梦周之子为官。

主要影响

编辑

化方

郑梦周对于朱子学(程朱理学)造诣极高。高丽文士原本钻研词章之学,郑梦周开始提倡性理之学。 朱子学在高丽忠烈王时期由安珦从元朝引进高丽,陆续有白颐正、倬、权溥、李齐贤、李穑等人研习与传播,但是高丽长期只有朱熹的《四书集注》而无其他朱子学书籍。郑梦周无师自通,在成均馆任职时将《四书集注》讲解得头头是道。诸儒开始还有所怀疑,直到胡炳文《四书通》传入高丽,与郑梦周所讲多有吻合,遂令诸儒叹服,尤其得到大司成(成均馆校长)李穑的高度肯定,于是他被时人推尊为“东方理学之祖”。 除了四书之外,他对五经也无不通晓,尤其精通易学。

旌表郑梦周孝行的“孝子里”碑旌表郑梦周孝行的“孝子里”碑

郑梦周“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他不仅研究朱子学的理论,更力图将朱子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融入高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中,以实现移风易俗之效。高丽本来以佛教为国教,葬礼和祭祀都用佛教礼仪,郑梦周开始在士庶中推广朱子家礼,并设立家庙(祠堂),供奉祖先牌位。 高丽人普遍不行三年丧,而且“守父母坟,多以奴代” ,但郑梦周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父亲去世、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母亲去世都严格遵行三年之丧,庐墓守孝,在当时的高丽有很大影响,高丽朝廷为他旌表门闾,在其永川故居立“孝子里”碑。 他当权后,在开京建五部学堂,在地方设立乡校,“以兴儒术”。 还主张按照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的形式修撰高丽历史。 此外,他旗帜鲜明地站在“崇儒排佛”的立场,反对恭让王迎僧人粲英为王师,并极力援救因请求毁佛而险些被恭让王处死的成均博士金貂,肯定其“排斥异端”,称“先王成典”就是三纲五常,背叛“先王成典”的不是金貂,而是佛教,终于使金貂免于一死。 除了理学,郑梦周还推进过明朝冠服在朝鲜半岛的普及、推动高丽“去蒙古化”。他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力主“革胡服,袭华制”,也就是将高丽百官所穿的元制胡服更换为大明衣冠,得到采纳。此后直到朝鲜王朝末年,朝鲜半岛的上层官服一直沿用明式。

郑梦周的学统经吉再、金叔滋、金宗直、金宏弼、赵光祖传承,在朝鲜王朝形成士林派,影响极为深远。

政治方面

郑梦周具备优秀的行政能力,当时高丽内外多事,机务繁杂,郑梦周都处理得从容不迫,井井有条,举措方针都非常适宜。他还革除了高丽的郡守、县令杂用“秩卑人劣”的胥吏的弊端,开始选用有清望的朝臣出任郡守、县令,严格落实其升降。并设置经历都事一职,掌管钱谷出纳。在法制上,他结合《大明律》《至正条格》及高丽律法,修成新律。但就在修成当年,他被暗杀,高丽亦亡。

经济方面

郑梦周在经济上建立义仓,赈济穷人,设立水站,便利漕运。 同时主张革除私田,限制兼并。 但后来因为李穑反对而李成桂一派支持,所以他在私田问题上“依违两间”。

外交方面

郑梦周所生活的时期,中国元明鼎革,日本南北分裂,东亚局势动荡不安。郑梦周听说大明开国的消息后,“力请于朝,首先归附”,促成明丽宗藩关系的确立。恭愍王遇弑后,权臣李仁任、池奫想与北元重修旧好,郑梦周与其他崇尚朱子学的新兴士大夫一起主张亲明政策,坚持对明事大,反对通使北元,推动了高丽朝廷派遣崔源赴明告恭愍王之丧,又拒绝迎北元使及在高丽百官上北元书签名,因此一度被流放。

《圃隐集》书影《圃隐集》书影

郑梦周贯穿了高丽“事大交邻”的外交活动,“事大”即与中国明朝的宗藩关系,“交邻”即与日本的友好往来。他一生六次奉使明朝,其中三次到达南京,其余三次因明丽关系的波折而被挡在辽东。第一次抵达南京是洪武五年(1372年),他在海上风暴中幸存,以书状官的身份履行使命,其文章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嘉奖,使明太祖批准高丽子弟留学明朝的请求。第二次是洪武十七年(1384年),他在明丽关系恶化的情况下被临时指派赴明祝贺圣节的任务,他日夜兼程赶往明朝,再次得到明太祖嘉奖,并释放了之前被扣押在明朝的高丽使臣。第三次是洪武十九年(1386年),他虽然没有请来衣冠,但完成了另一项更重要的使命,即请求明太祖减免高丽贡额。 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对明外交任务,还在中国留下了大量诗篇,与中国人展开广泛交流,并在山东日照的新罗村建新罗书院,题碑“日照县”,书写下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郑梦周于宣光元年(1377年)九月奉使日本博多(霸家台),成功说服北朝的九州探题今川贞世(源了俊),约定协助高丽剿灭倭寇海盗,并归还了尹明、安遇世等数百名高丽俘虏。回国后,他劝诸宰相各出私财,赎回被掳到日本的高丽人,让尹明去完成这个任务,日本当即归还百余人,此后每次尹明去日本,都能赎回一批高丽人。郑梦周在日本期间,也与当地日本僧侣进行了文化交流,以其学识受到尊重。后来他遇害的消息传到日本,与他有交情的人都非常惋惜,还有人为他举行斋会,祈祷冥福。

历史评价

编辑

《高丽史》:梦周天分至高,豪迈绝伦。有忠孝大节,少好学不倦,硏穷性理,深有所得。

李穑:梦周论理,横说竖说,无非当理。

权近:窃见前朝侍中郑梦周,本以寒儒,专蒙太上王(李成桂)荐拔之恩,以至大拜,其心岂不欲厚报于太上?且以才识之明,岂不知天命人心之所归,岂不知王氏危亡之势、岂不知其身之不保?然犹专心所事,不贰其操,以至殒命,是所谓临大节而不可夺者也。

郑道传:

①圃隐先生道德宗,照人文彩最风流。

②达可虽无其位,达可之学,学者素服其正也;达可之德,学者素服其达也……天生达可,其斯道之福欤!

③先生于《大学》之提纲,《中庸》之会极,得明道传道之旨;于《论》《孟》之精微,得操存涵养之要体,验扩充之方。至于《易》,知先天后天相为体用;于《书》,知精一执中为帝王传授心法。《诗》则本于民彝物则之训,《春秋》则辨其道谊功利之分。吾东方五百年,臻斯理者,几何人哉?……噫!先生之学有功于后世、先生之诗有关于世教如此,宁不为吾道重也?

李芳远:

①郑梦周以乡生为壮元,豪放无比。

②父王时,谓之两郑,一梦周,一道传。梦周当王氏衰季为侍中而尽忠,道传感父王之恩而竭力,二人之道皆是矣。

俞好仁:公虽知天命人心已归真主,而犹以区区一木,谋支五百年之大厦,竟伏节以死,岂非天地之正气钟于公?其生也有自来,其死也有自为耶?

李滉:以圃隐之精忠大节,可谓经纬天地、栋梁宇宙。

李珥:

①丽末郑梦周稍有儒者气象,亦未能成就其学,迹其行事,不过为忠臣而已。

②郑圃隐号为理学之祖,而以余观之,乃安社稷之臣,非儒者也。然则道学自赵静庵始起,至退陶先生(李滉),儒者模样已成矣。

李昖:我国之人如小池生长之鱼,不能如中国人,诚风气使之然也。我国独有金庾信、郑梦周而已。

宋时烈:吾东方自箕圣以后,至于丽季,阐开道学,有功斯文,无如梦周之比,而至使人人得知君臣父子之位、内夏外夷之义者,亦皆梦周之功也。

李焞:粹然和气,光风霁月。衣冠高古,精采发越。才抱王佐,学倡性理。世崇异端,独尊孔子。居家惟孝,立朝以忠。专心所事,就死从容。烈烈侍中,扶植纲常。穷天罔坠,令名无疆。

李昑:道德精忠亘万古,泰山高节圃隐公。

轶事典故

编辑

三易其名

郑梦周出生前,他的母亲曾梦见自己所抱的兰盆坠地,所以取名梦兰。九岁时,母亲又梦见黑龙升园中梨树,于是又改名梦龙。行冠礼时,才使用了“梦周”这个名字。

收葬座主

郑梦周的座主金得培在驱逐红巾军的作战中立下大功,战后就遭到陷害,惨遭处斩。郑梦周不顾金得培的罪人身份,向恭愍王请求为金得培收尸,并作祭文盛赞其功,为其鸣冤。后人认为郑梦周作为一名刚入仕不久的官员,却敢做为负罪的座主收尸这种其他人不敢做的事,足见其“高义”。

作丹心歌

相传李芳远在行刺郑梦周前,曾设宴邀请郑梦周,作《何如歌》劝酒,内容是:“此亦何如?彼亦何如?城隍堂后垣颓落亦何如?我辈若此为,不死亦何如?”

郑梦周则作《丹心歌》回敬道:“此身死了死了,一百番更死了,白骨为尘土。魂魄有也无,向主一片丹心,宁有改理也欤?”

李芳远由此确认郑梦周不会改变对高丽的忠心,便萌生除掉他的想法。

临终大节

郑梦周遗墨郑梦周遗墨

郑梦周遇刺前,为高丽王朝的命运而忧心忡忡。遇刺那年春天,它曾拜访友人,友人不在,他就在台阶折花吟赏,随之起舞,并让女主人给他送酒,他将梨花酒一饮而尽,叹道:“节物如是,惜也!风气甚恶甚恶!”他上厕所要花费很久时间,想出诗句就在厕所上取笔砚写下。遇刺前一段时间,夫人问他:“近日何不厕上作诗?”郑梦周不高兴地说:“诗思也没。”

郑梦周遇刺前夕,有一个与他素来相识的僧人劝他识时务,不要为高丽守节,郑梦周回答:“受人社稷,岂敢有二心?吾已有所处矣!”遇刺那天,恰逢好友权遇来访,他出门吊丧,权遇也跟着去。途中发现有几名武士在他面前不走。郑梦周马上命权遇离开,权遇仍然跟随,郑梦周怒斥其离开,权遇不得已告辞。不久后,就得到了郑梦周遇害的消息。

桥生善竹

郑梦周遇难之地原名架资桥,相传死后有青竹生于桥上,因此改叫“善竹桥”。 桥边有朝鲜英祖和朝鲜高宗赞颂郑梦周的御笔石碑,落款分别为“崇祯纪元后一百十三年(1740年,乾隆五年)”和“崇祯纪元后二百四十五年(1872年,同治十一年)”。1958年秋,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郭沫若率团访问朝鲜,在善竹桥留诗云:“三角山如藩,汉城手可扪。有桥名善竹,刻石表忠魂。碑跗留啼迹,桥端见血痕。明亡逾百载,犹纪崇祯元。” 1992年,朝鲜前领导人金日成视察开城时,在善竹桥讲述郑梦周的故事,并指示妥善保护善竹桥。

人际关系

编辑

关系

姓名

备注

祖父

郑裕

赠奉翊大夫、密直副使、上护军,郑袭明八世孙

父亲

郑云瓘

赠慎德守义诚勤翊祚功臣、壁上三韩三重大匡、守门下侍中、判兵曹事、上护军、领景灵殿事、日城府院君

母亲

李氏

本贯永川,膳官署丞李约之女,赠卞韩国大夫人,有《圃隐母堂时调》传世

妻子

李氏

本贯庆州,判事李士赟之女,封敬顺宅主

儿子

郑宗诚

官至朝鲜王朝吏曹参

郑宗本

官至朝鲜王朝成均馆司艺,其血缘后裔有右议政郑维城、朝鲜孝宗驸马郑齐贤、阳明学者郑齐斗等

女儿

郑氏

嫁昌宁人成翼之(继配)

郑氏

嫁全义人李长得

郑氏

嫁清州人韩承颜

孙子

郑保

郑宗诚之子,官至礼安县监,其庶妹为韩明浍之妾,朝鲜世祖时面见韩明浍,为死六臣鸣不平,韩明浍告发于世祖,世祖以其为郑梦周之孙而减死流放

郑修

郑宗诚之子,官至司宪府监察

郑仁

郑宗诚庶子

郑恂

郑宗本之子

郑慎

郑宗本之子

郑惯

郑宗本之子

孙女

郑氏

郑宗诚之女,嫁海州人郑忠硕,为孝宁大君之舅嫂

郑氏

郑宗诚之女,嫁朝鲜定宗之子宣城君李茂生

郑氏

郑宗诚之女,嫁全州人李纯

郑氏

郑宗诚之女,嫁让宁大君之子顺城君李

下一篇 原州市

上一篇 威化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