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编辑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The First Historical Archives of China),简称“一史馆”,成立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是负责收集管理明清两朝及以前各朝代中央机构形成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与负责收集民国时期中央机构档案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相对。一史馆旧馆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新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祈年大街9号,占地1.34公顷,总建筑面积9.9公顷,于2022年7月6日建成开放;其还另管理有皇史宬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共藏有77个全宗,约1000余万件(册)档案 。截至2022年7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向社会开放44个全宗、近470万件档案 。
2008年3月1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
2024年1月6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周末首次开放面向公众的展览和查找借阅档案服务。
中文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外文名:The First Historical Archives of China
地理位置:北京市东城区祈年大街9号
占地面积:1.34 公顷
类别:综合档案馆
投用时间:2022年7月6日(新馆)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6:30(16点停止入馆),周六9:00—17:00(16点半停止入馆),周日及法定节假日暂不开放
门票价格:免费
成立时间:1925年(民国十四年)
建筑面积:9.9 公顷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文献部成立,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前身。
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故宫博物院文献部改称掌故部。
民国十七年(1928年)10月,故宫博物院掌故部改称文献馆。
1951年5月,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改称档案馆。
1955年12月,故宫博物院档案馆划归国家档案局管理,改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址仍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1959年10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并入中央档案馆,改称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
1969年12月,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重新划归故宫博物院,称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
1980年4月,明清档案部从故宫博物院独立出来,改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后为国家档案局直属文化事业单位。
2015年11月1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举行成立90周年纪念会 。
2016年12月20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迁建工程开工 。
2020年10月20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管理的皇史宬进行一期修缮工程,这是一史馆对皇史宬开展的第五次大规模修缮。同年10月28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工程建设完成,举行一史馆迁建工程项目移交启动会 。
2021年5月15日至16日,原位于皇史宬和故宫博物院旧馆内的120个金匮、86个龙柜搬迁至新馆。同年5月31日,一史馆迁建工程整体移交工作会议在新馆召开。同年9月1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辖的皇史宬北院面向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系统、高校等开放团体预约参观 。
2022年7月4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面向社会开放预约 。同年7月6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对外开放 。
2024年1月2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重新开放 。
2024年1月6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周末首次开放面向公众的展览和查找借阅档案服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总建筑面积9.91万平方米,共有地下四层,地上十层,被划分为ABCD四个区,其中A、C座为展区,B、D座为后勤保障区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一层设有第一展厅、文创服务区、多功能厅;二层设有第二展厅、第三展厅、报告厅;三层设有基本陈列展厅(分为明代、清代两部分);四层设有龙柜展厅、金匮展厅、馆史展厅;五层为待开放区;六层为档案利用查询区,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设有114个查档机位 ;七层为待开放区 。
档案利用查询区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管理的皇史宬占地8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 ,分南北两院,由正殿、东配殿、西配殿、御碑亭、宬门等建筑组成,四周围以城墙。
皇史宬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建筑形体组成源于中国传统高台建筑的空间格局,为减缓主体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压力,主入口做成内凹式,顶部结合以抽象的斗拱造型形成的叠涩,既突出主入口空间又形成具有中国传统符号韵律的立面特征,建筑整体风格舒朗庄重,大度雍容。一史馆主体建筑一侧的副楼顶部,以大片的玻璃内透藏书阁,作为主要立面装饰,既丰富建筑立面细部又隐喻国家历史典藏文库建筑的身份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常设展览
兰台翰墨 家国春秋——明清历史档案展
“兰台翰墨 家国春秋——明清历史档案展”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基本陈列。展览秉持“以档证史、资政育人”理念,以馆藏1030余万件明清历史档案为依据,展出200余件档案珍品设计制作完成。展览基本陈列位于新馆A区三层,展陈面积共1800平方米,展线长度580米。展览以时间序列为基础,分作明朝掠影、清朝肇建、康乾盛世、帝国秋凉、抗争求索五个部分,纲要式呈现明清两朝整体历史演进过程 。
盛载千秋——明清档案装具陈列
“盛载千秋——明清档案装具陈列”位于新馆A区四层,以“展藏结合”的形式保藏陈列明清两朝皇家档案装具——金匮、龙柜。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向国内外观众呈现这一独家展品组合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与精湛艺术价值 。
守护国家记忆 传承民族文脉——明清档案事业发展历程展
守护国家记忆 传承民族文脉——明清档案事业发展历程展位于新馆C区四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保管明清两朝中央政府和皇室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其前身是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成立的故宫博物院文献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已走过近百年历程。百年来,从最初的筚路蓝缕到建国后的百废俱兴,从动荡维持到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再到新世纪的走向辉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明清档案事业发展历程展通过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近百年历史的全面回顾,向社会展示明清档案事业的风雨沧桑及明清档案人创造的业绩,也见证了中华民族走过的复兴之路 。
专题展览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主题档案文献展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主题档案文献展位于新馆A区二层南厅、北厅,由中央档案馆和新华社举办。展览聚焦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用一份份珍贵的历史档案、一幅幅精彩的图片、一幕幕鲜活的影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成就,具体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的故事,揭示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成功密码和力量所在,诠释了伟大的建党精神 。
锦瑟万里 虹贯东西——17至20世纪初中外“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
锦瑟万里 虹贯东西——17至20世纪初中外“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位于皇史宬内。“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贸路线,是世界文明交汇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既是国际交流合作的见证,又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
石室金匮皇史宬展览
石室金匮皇史宬展览位于皇史宬内。皇史宬是我国现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皇家档案库,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中国古代重视图籍档案的保管和保护,将其“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为世鉴。皇史宬所藏明清皇家档案装具,虽历经沧桑岁月的洗礼,仍光彩依旧 。
综述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明清历史档案共77个全宗,约1000余万件(册),其中明代档案3000多件,其余为清代档案。馆藏档案中,汉文档案约占80%,满文档案约占20%,蒙文档案5万多件(册),还有少量其他民族文字的档案以及英、法、德、俄、日等外国文字的档案 。截至2024年1月,已开放内阁、军机处、宫中、内务府、宗人府、宪政编查馆、修订法律馆、刑部-法部、民政部、京师高等审判厅检察厅、兵部-陆军部、弼德院等44个全宗近480万件档案,7个汉文全文检索数据库及11个满文全文检索数据库。同时在官方网站提供422万条目录检索,及《清实录》《清会典》2个全文检索数据库,供利用者免费使用。
其中,明代档案多因明末战争及清代政治原因而被焚毁,现存档案主要包括包括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11朝档案。文种主要有敕谕、诰命、题本、奏本、题行稿、揭帖、呈文、禀文、启本、手本、咨文、札付、舆图、契约、税票、户口单等。
清代档案经清末外国列强入侵劫掠焚毁,以及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时期的政权更迭、战乱破坏等,也损失严重。现存档案内容主要涵盖了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民族、宗教、外交、科技、天文、地理、气 象、重大事件、重要典章制度、重要历史人物等诸多方面;保存的清代档案按档案形成的机构,划分为73个全宗。其中,内阁、内务府全宗档案数量各在100万件(册)以上,军机处、宫中、宗人府、刑部-法部档案也各在50万件(册)以上。以上六大全宗占全部馆藏清代档案的80%以上。其他全宗从十几万件(册)到几十件(册)不等;档案文种多达100多个,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一是皇帝的命令类文书(下行文):制、诏、诰、敕、谕、旨、朱谕、廷寄、金榜等;二是臣工的奏报 (上行文):题、奏、表、笺、呈、启本、手本、册文、塘报、揭帖、黄册、乡会试录、电报、记事等;三是各衙门及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文书(平行文):咨、禀、 移会、移付、知照、照会、国书、条约、合同、函、札、片、行、领、结、单等;四是史官记载及官修史籍:起居注、实录、圣训、会典、本纪、方略、纪略、史书 等;五是皇室和皇族事务的档案:玉牒、星源集庆、黄册、皇册、清册、档簿等。
档案列表
据2022年8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官网显示,档案馆档案卷宗如下所示:
全宗名称 | 馆藏卷(件)数 |
---|---|
明代档案 | 3564件 |
内阁 | 约2899179件(册) |
军机处 | 约825358件(册) |
宫中 | 约925709件(册) |
内务府 | 约2212658件(册) |
宗人府 | 约371728件(册) |
责任内阁 | 约6743件(册) |
弼德院 | 约177件(册) |
宪政编查馆 | 约2641件 |
修订法律馆 | 约151件 |
国史馆 | 约42081件(册) |
吏部 | 约4917件(册) |
户部—度支部 | 约37169件(册) |
礼部 | 约3054件(册) |
兵部—陆军部 | 约83371件(册) |
刑部 | 约235023件(册) |
工部 | 约4746件(册) |
外务部 | 约111503件(册) |
学部 | 约6295件(册) |
农工商部 | 约7533件(册) |
民政部 | 约22798件(册) |
邮传部 | 约752件(册) |
八旗都统衙门 | 约35073件(册) |
大清银行 | 约1327件(册) |
督办盐政处 | 约201件(册) |
溥仪档案 | 约411958件(册) |
端方档案 | 约144000件(册) |
顺天府 | 约41839件(册) |
山东巡抚衙门 | 约220件(册) |
黑龙江将军衙门 | 约14804册 |
宁古塔副都统衙门 | 约1268册 |
阿拉楚喀副都统衙门 | 约434册 |
珲春副都统衙门 | 575册 |
长芦盐运使司 | 约400000件 |
会议政务处 | 1081卷 |
銮仪卫 | 约26705件 |
巡警部 | 约13699件(册) |
醇亲王府档案 | 约1073件 |
总理练兵处 | 3125件 |
神机营 | 893件 |
京师高等审判厅、检查厅 | 145卷 |
近畿陆军各镇督练公所 | 574件 |
税务处 | 1699件 |
理藩部 | 717卷 |
方略馆 | 10074件 |
舆图汇集 | 771件 |
都察院 | 253件 |
军谘府 | 104件 |
资政院 | 119件 |
步军统领衙门 | 869件 |
北洋督练处 | 1841件 |
钦天监 | 38件 |
国子监 | 263件 |
乐部 | 7件 |
陵寝礼部 | 39件 |
太仆寺 | 730件 |
太常寺 | 508件 |
光禄寺 | 4件 |
鸿胪寺 | 10件 |
翰林院 | 86件 |
会考府 | 115件 |
清理财政处 | 4件 |
管理前锋护军等营事务大臣处 | 618件 |
健锐营 | 3件 |
火器营 | 4件 |
侍卫处 | 16件 |
尚虞备用处 | 1件 |
禁卫军 | 21件 |
京城巡防处 | 361件 |
京城善后协巡总局 | 8件 |
京防营务处 | 17件 |
禁烟总局 | 38件 |
20234件 | |
参考资料: |
重要藏品
据2022年8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官网显示,档案馆重要藏品如下所示:
| 《大明混一图》绘制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该图原为四块条挂屏,后装裱成一幅。图中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西欧,南括爪哇,北至贝加尔湖以南,着重描绘了明王朝各级治所、山脉、河流的相对位置,以及镇寨堡驿、渠塘堰井、湖泊泽池、边地岛屿、古遗址、古河道等共计一千余处。清康熙年间(1662年—1772年)又以对应的满译文名签覆盖原汉文地名。《大明混一图》是中国保存尺寸最大、最完整的古代世界地图,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
| 本件档案为道光帝的秘密立储匣,匣内朱谕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这是唯一现存的由皇帝亲笔书写的帝位传承记录,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
| 庚子事变后,清廷不得不向西方学习,实行新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决定委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光绪帝在这份致比利时国书中请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接待五大臣来访考察。此次考察后因使团在北京正阳门火车站出发时遭到革命党人吴樾炸弹袭击而未能成行,此份国书因此留在了中国国内。 |
参考资料: |
学术研究
主办期刊
《历史档案》
研究著述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组织编著有《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清季中外使领年表》《清代国家机关考略》《明清档案论文选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概述》《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六十周年纪念论文》等论文、书籍 。
学术交流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办有中国琉球历史关系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1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2015年、2018年在日本冲绳县和中国北京市轮流召开 。
2019年6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李国荣副馆长等赴荷兰征集明清档案。同年10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代表李刚等赴日本参加《历代宝案》编辑委员会会议。同年11月,馆员丁好赴韩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首届能力建设研讨会 。
2008年3月1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设有办公室、人事处(党委办公室)、安保处、离退休干部处、基建处、行财处、保管处、利用处、展览宣传处、整理编目处(目录中心)、满文处、编研处、复制处、网络处等部门。馆长为孙森林,副馆长为高建平、韩永福 。
地理位置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祈年大街9号,北邻崇文门西大街、东交民巷、前门小学;南邻珠市口东大街;西近前门大街、北京市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东邻崇文门、新世界百货等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
北京市第一历史档案馆旧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故宫博物院内西华门附近 。
北京市第一历史档案馆所管理的皇史宬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南池子大街136号。
开放时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开馆时间为:周一至周五8:30—16:30(16点停止入馆),周六9:00—17:00(16点半停止入馆),周日及法定节假日暂不开放,特殊情况另行通知。
目前预约方式为:提前7天网站和小程序预约及现场预约,参观展览和查找借阅档案。
交通信息
公交
乘坐北京公交110路,在打磨厂站下车;乘坐北京公交103路、137路、41路,在台基厂路口东站下车;乘坐北京公交9路、20路、44路内环、60路、142路、599路、622路、44路外环,在台基厂路口西站下车;乘坐北京公交8路、9路、20路、60路、110路、142路、599路、622路、44路外环、103路、41路、44路内环,在崇文门西站下车 。
地铁
乘坐北京地铁2号线、北京地铁5号线,在崇文门站下车,D口出,后沿崇文门西大街步行345米拐入祈年大街,再沿祈年大街步行160米到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