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忠信 编辑
郑忠信(朝鲜语:정충신,1576年—1636年),朝鲜王朝中期大臣、将领。字可行,号晚云,本贯河东,生于全罗道光州。出身寒微,受知遇于李恒福,通过平定李适之乱立功,官至西路副元帅、庆尚右道兵马节度使,封锦南君,谥号忠武。
本名:郑忠信
字:可行
号:晚云
所处时代:朝鲜王朝
民族族群:朝鲜人
出生地:全罗道光州
出生日期:1576年1月29日(万历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逝世日期:1636年6月6日(崇祯九年五月初四日)
主要作品:晚云集
主要成就:平定李适之乱
谥号:忠武
爵位:锦南君
郑忠信是高丽名将郑地的九世孙,父亲是郑纶,母亲是李仁祚之女,生于万历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576年1月29日),他这一代家道中落,出身寒微。1592年壬辰倭乱爆发,光州牧使权栗募兵,十七岁的郑忠信应募从军。其时权栗打算将状启呈送义州行在所,无人敢去,郑忠信主动请缨,冲破日军围堵,打通了道路,将权栗的状启送到行在所,得到兵曹判书李恒福的赏识,教他《左传》《国语》《史记》等书,并参加在行在所举行的武科考试,一举及第。
郑忠信家系图
1620年冬出任昌洲佥使,1621年出任对后金的门户——满浦佥使,曾奉光海君之命出使后金,会晤努尔哈赤。1622年任平安道兵马左虞侯,仁祖反正时奉命斩杀光海君的亲信平安道观察使朴烨和义州府尹郑遵,随后调任安州牧使兼防御使。翌年发生李适之乱,他虽与李适过从甚密,甚至被认为是李适一起谋反的同党,但他跟随都元帅张晚平定在汉城郊外之鞍岘击溃叛军,平定叛乱。此役中,占据鞍岘、击溃敌军出自郑忠信的主意,也是他在前线指挥作战 ,还有记载称张晚表现消极,还令郑忠信撤军,郑忠信抗命不遵,才有此大捷,所以平叛的首功应归郑忠信而非主帅张晚。 战后策振武功臣一等,封锦南君,任平安道兵马节度使兼宁边大都护府使,翌年解任归京。
1627年丁卯胡乱时,郑忠信作为副元帅,与都元帅张晚抵抗后金,翌年回京治病,得到仁祖召见,并被任命为备边司堂上。1629年任五卫都总府都总管。1630年皮岛发生刘兴治之乱,仁祖预备出兵讨伐,郑忠信自请为水军副元帅,但由于刘兴治受到明朝招抚,所以数月后罢兵,回京任备边司堂上。1631年再次出任平安道兵马节度使,因与宣川防御使林庆业不合而辞职,不久又起用为副元帅,驻扎平安道安州和博川。1633年,朝鲜拒绝后金增岁币要求,派金大乾去后金传达此意,郑忠信与都元帅金时让判断对后金强硬不利于朝鲜,于是在义州阻挡金大乾渡江,并联名上疏解释,双双被仁祖罢官,郑忠信流放忠清道唐津,四月移配黄海道长渊,五月获赦归乡。1634年叙用,任都总管、捕盗大将、内赡寺提调,十月任庆尚右道兵马节度使。翌年五月以病重为由辞职。1636年五月初四日去世于汉城盘松坊私第,享年六十岁,葬于忠清道瑞山郡摩诘山。
崔昌大(崔鸣吉曾孙):忠信为人短小,目如曙星。美容姿,有辩英果,好气义。善料事,多悬中。
朝鲜正祖:鞍岘之役,亚于玉城,而树勋者郑锦南是已。以微匹之踪,绾上将之印,而系国家安危之机,其铃韬智略,至今垂二百年,尚入妇孺之诵,则听皷拊髀之思,若偏伊人。
1684年,朝鲜肃宗赐谥号“忠武”。光州立“景烈祠”祭祀,保存他的甲胄等遗物。
郑忠信甲胄
郑忠信著有《晚云集》《锦南集》《白沙北迁日录》等著作,另有时调三首传世。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