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拒谏饰非 编辑
拒谏饰非(拼音:jù jiàn shì fēi)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荀子及其弟子《荀子·成相》。
拒谏饰非(谏:规劝君主、尊长,使改正错误;饰:掩饰;非:过错,错误)指拒绝规劝,掩饰错误或过失。联合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中文名:拒谏饰非
拼音:jù jiàn shì fēi
出处:《荀子·成相》
注音字母:ㄐㄨˋ ㄐㄧㄢˋ ㄕㄧˋ ㄈㄟ
语法结构:联合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定语、分句
战国·荀子及其弟子《荀子·成相》:“请成相:世之殃,愚闇愚闇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请布基,慎圣人,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论臣过,反其施,尊主安国尚贤义。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拒谏饰非”。
荀子是战国后期赵国一位思想家,经常探讨国家政体与管理的问题,他在《荀子·成相》这篇著作中写道:人世间的灾祸,往往就是愚昧无知而陷害忠良;而对于君主来说,没有贤臣辅佐,就像瞎子无人领路,不知走向何方。
荀子接着写道:君主若是愚昧无知,却又要独断专行,自以为胜过他人,如果群臣又不予以劝谏,这就必然要遭到不幸。如果说臣下的过失,那就是“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即是说,拒绝诤谏,掩饰过失,这就是作为臣下的愚昧和过失,而这样的臣下和主上苟同,国家必然会引起灾祸。荀子说,什么是无能?那就是国家多弊,君主疏远贤能,接近邪僻,忠臣没有出路,君主的地位也就难保了。荀子又写道,什么是贤能?那就是通达于君臣之礼,对上能尊敬君主,对下能顺从民意,君主真正能听贤臣之言,这样天下就可以太平了。荀子又说,君主的罪孽往往是由于谗臣当道,贤臣隐居,愚昧加愚昧,昏庸加昏庸。这样,国家就必然要覆灭,君主必然要成为夏桀一类的贼子。
荀子所说的“拒谏饰非,愚而上同”为后世许多政治家引为借鉴,汉唐时期还将“拒谏饰非”作为法律规范而列入法典之中。
一棵大树,病害缠身,加上风摧雷击,结局是颓然委地。一座大厦,年久失修,加上外力侵扰,结局也是轰然倒塌。一个人,自身病魔缠身,加上拒绝治疗,结局只能是一命呜呼。唐太宗认为“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善于纳课也就成了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政只有广开言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才能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克服独断专行、闭目塞聪、拒谏饰非的弊端,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科学、民主、正确的决策。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