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彩绘(传统地仗彩画) 编辑
建筑彩绘(传统地仗彩画),辽宁省沈阳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远在奴隶社会,奴隶主的宫殿建筑就已经使用朱红后世又逐步对这些工艺加以改茧。到清代,它已经发展得较为完整。东北地区的传统彩画技艺在清末基本发展成熟,是中国复原修缮古建筑技艺的一个流派。 地仗(油饰)工艺是用桐油、麻、白面、血料等多种材料在木构件表面上披麻、搂灰,经过近30道工序,对建筑形成特有的一层保护。
2011年5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96。
中文名:建筑彩绘(传统地仗彩画)
遗产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辽宁省沈阳市
遗产类别:传统美术
遗产编号:Ⅶ-96
批准时间:2011年5月23日
建筑彩绘(传统地仗彩画)
建筑彩绘(传统地仗彩画)
建筑彩绘(传统地仗彩画)
不同的构件有不同的做法,在官式做法里面,大木构件一般采用一麻五灰的做法,例如柱子、坎框、大门、檐下檩、角梁、枋等。而小木作等装修部分的木构件则采用单批灰的做法,例如门窗、连檐瓦口、椽望等部位。到清代一麻五灰以成为官式通用做法,具体工序为:
(1)捉缝灰,木构件上有明显裂纹,要先施“捉缝灰”。待汁油浆干后,将木构件表面打扫赶紧,用粗油灰捉缝,缝内油灰必须饱满,防止蒙头灰,就是表面有灰而缝内无灰。无缝处仅留极薄一层油灰,俗称“靠骨灰”。干透后用石片或瓦片磨平,边楞用铲刀修整,扫除浮土。
(2)粗灰,粗灰又称通灰,此道灰作在捉缝灰之上,用皮子或板子将表面满刮粗灰一边,作为贴麻的基础,要将木构件修复平整,柱子要修复圆直,干后磨平擦净。通灰层厚0.2-0.3毫米。
建筑彩绘(传统地仗彩画)
(4)磨麻:待麻干后用砂石磨麻,磨到麻丝起绒,有被磨起的麻丝要将其挂掉,然后将浮戎打扫干净,为下一道工序做准备。
传统地仗彩画
(6)中灰,等压麻灰干透之后,用油满和中灰调合成的油灰再在亚麻灰上覆盖一层,等干透后磨平刮净。
(7)细灰,待中灰干后,砂石将表面磨平。用油满和细灰调和成的油灰将边角,框线,坡楞出用细灰找平,然后再满铺一层细灰,厚度不要超过2毫米。
(8)细磨钻生,待细灰干后,用细砂石精心研磨,使之光滑平整。同时用生桐油反复钻透灰层,随磨随涂,以防风裂。
经过以上七道工序,地仗的工艺的工艺完成。每一道灰层都要在上一道灰完全干透磨平后进行,施工时空气湿度不能过大,否则地仗易霉变。
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基本都采用这项技艺进行修缮,如沈阳故宫大政殿、清宁宫、中路介祉宫、故宫大门、太庙院内六座古建筑、西路文溯阁后游廊、凤凰楼两侧配房以及内檐软天花。除了沈阳故宫,这项技艺还被应用于铁岭市龙首山醉翁亭、慈清寺,内蒙古赤峰巴林右旗荟福寺,内蒙古赤峰乌丹梵宗寺,以及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庆宁寺等古建筑。
传承价值
传统地仗彩画是东北地区唯一受到国家保护的古建筑修缮技艺。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基本都采用这项技艺进行修缮,经过修缮后的古建筑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传承状况
东北古建筑彩画、地仗技术日渐式微,整个东北只有李高志一家余脉。即便在2011年,建筑彩绘(传统地仗彩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情况也依然没有得到明显好转。
传承人物
李松柏,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筑彩绘(传统地仗彩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76年,李松柏担任沈阳故宫古建部彩画组组长,历任故宫大型维修工程的设计、指挥、现场指导。李松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设计了近四千种彩绘图案,其中以“万字锦”为代表。
李高志,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筑彩绘(传统地仗彩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曾想成为中文系大学生,高中毕业后,在父亲李松柏的影响下开始学习传统彩画、地仗技术。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沈阳市泰然古建筑维修学校获得“建筑彩绘(传统地仗彩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沈阳市泰然古建筑维修学校评估合格。
重要活动
2019年6月8日,沈阳故宫太庙修缮工程观摩体验活动向观摩者介绍和展示了刮血料腻子油饰、椽飞头油饰彩画等古建筑修缮工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