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逊清小朝廷 编辑

清朝残留的小朝廷

后逊清小朝廷后逊清小朝廷

后逊清小朝廷,是指1924年11月5日清逊帝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皇帝尊号被正式废除后,依旧被部份满清遗老旧臣尊为皇帝,在北平、天津等地蛰居期间,在北平什刹海、天津静园等居住地内依然继续维持着的一个清王朝残留下来的微型小朝廷。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后逊清小朝廷

别名:后小清国

时间范围:1924年11月5日 至 1932年3月1日

所属洲:亚洲

政治体制:君主立宪政体

简介

编辑

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冯玉祥派兵逐出紫禁城之后,携带前清遗老遗少逃往天津日租界,初住张园,后迁居静园。并在静园复号还宫,再度复辟。这一段时期被称为“后逊清小朝廷”时期。1931年溥仪秘密离津,溥仪小朝廷又被满洲国取代。

首都

名义首都:京城( 中华民国京兆地方 中华民国北平)

常用语言

汉语

政体

君主立宪制

国家最高领导人

- 1924年11月05日-1932年03月01日

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

政府首脑

- 1924年11月05日-1932年03月01日

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

历史

-

- 溥仪被驱逐出宫

1924年11月05日

- 溥仪出任满洲国执政

1932年03月01日

货币

银圆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历史沿革

编辑

1925年2月23日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溥仪认定那是农历“龙抬头”的一天,带着皇后、淑妃、兄弟姐妹等来到天津日租界,初居张园(今鞍山道59号)。

1926年溥仪先后召见康有为、庄士敦、柯劭忞以及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谋划“复号还宫”,再图复辟。

1929年7月9日溥仪携皇后婉容、淑妃文绣以及旧臣遗老迁到同街的干园居住(今鞍山道70号),并将“干园”改为“静园”,是取“静以养吾浩然之气”之意,而实际是静观其变,静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

1931年10月22日溥仪在与文绣离婚的调解协议书上签字,并发出“谕旨”,撤销文绣的原封位号,贬为“庶人”。

1931年11月2日溥仪接见郑孝胥、郑垂、夏瑞符、商衍瀛、何海生、吉田通译官 、土肥原贤二。溥仪与土肥原贤二密谈,决定出关。同时,拒绝了蒋介石以恢复《清室优待条件》为前提的挽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在日本关东军的策划和利诱下,于11月10日晚,隐藏在汽车后备箱中,秘密离开静园,逃离天津,潜往中国东北。1932年3月1日,在日本关东军的策划下,“满洲国”宣告成立,溥仪出任满洲国“执政”,年号“大同”。1934年3月1日“满洲国”改称“满洲帝国”,“执政”改称“皇帝”,改元“康德”。

下一篇 清朝疆域

上一篇 黎元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