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岷州 编辑
岷州,州名。西魏大统四年(538年)于宕昌羌地置南洮州,后改为岷州,因南有岷山得名。治所在溢乐县(今甘肃岷县)。辖境相当今甘肃岷县一带。隋大业三年(607年)废。
中文名:岷县
外文名:Min-chow
别名:岷州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甘肃省定西市
地理位置:甘肃省西南部
面积:3578 km²
下辖地区:9个乡,9个镇
政府驻地:岷阳镇
电话区号:0932
邮政编码:748400
气候条件:高原大陆性气候,高寒阴湿
人口数量:45万人(2004年)
著名景点:岷州八景 双燕——沙金景区
火车站:岷县火车站(正建)
车牌代码:甘J
方言:中原官话(秦陇片)
1911年5月 岷州街道
秦——南北朝
公元前623年
二郎山位于岷县县城南部,千里岷山的起首处。著名的二郎山战役就发生于此,这里还是二郎山花儿的故乡,秦长城的西起点,著名的省级森林公园。岷县二郎山原名金童山,据岷州志记载: “远山近山如削玉,山腰半坡晴云束,长途西去是洮州,松柏森林满幽谷。”赞誉的就是二郎山的景观,它隔洮河与岷山玉女峰相望,沿山脊有三峰起伏相联,因峰头曾筑在堡寨,依次被称为头、二、三寨子,最高峰三寨子拔地约200米。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整个二郎山绿树成荫,松柏林立,被命名为省级森林公园。 二郎山山脊及东西坡面均被绿荫遮蔽,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树种有云杉、落叶松、杨树、杏树、柳树、李树及山梨等。1993年省林业厅批复建立的二郎山省级森林公园由二郎山、南川苗圃、北郊青年林三部分组成,总面积3081亩。南川苗圃风景区距城南5公里处,G212线旁,始建于1940年,总面积160亩,其中苗圃地65亩,护圃林带95亩,林内树木葱茏,花草鲜美,潺潺溪水从林间流过,环境憩静、舒适。北郊青年林位于县城北面,徐合公路S306依旁而过,北靠岷山玉女峰,南临洮河,内有小河缓缓流过,四周环水,植被葱郁,树木茂盛,景色优美,清幽怡人。
双燕生态旅游景区
岷县风光
双燕生态旅游景区位于岷县的东部,该景区涉及马坞、锁龙、闾井、秦许、寺沟5个乡(镇),马沿、马烨两个国营林场,包括双燕——沙金景区、柯汰沟奇石风景区、狼渡渡湿地草原景区、扎角自然风景区、马烨仓风景区五个子景区。总面积6.4万公顷,葱茏茂密的林地和奇石耸立的沟壑成为苏门羚、扭角羚、云貂等珍稀动物繁衍栖息的乐园。
双燕——沙金景区是双燕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旅游区,该景区位于锁龙与马坞乡,距岷县城约100公里处,总面积36万亩,辖双燕、鹦哥、云洞、东沟、南沟、刘家沟等六条沟峡。景区树木参天,连绵不断,山峰独秀,鸟语花香,奇石小溪,鱼跃蝶飞,尤其是独特的气候和丰富的资源使它成为珍稀动植物的乐园。境内有冬虫夏草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8种,生存着绿尾红雉和云豹等1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景区主要景点有南沟泻玉、神秘云洞、鹦哥碑峰、双燕幽溪、燕水溢彩、狮饮幽潭,独秀峰等。
闾井柯汰沟奇石风景区西距岷县城80多公里,景区奇石遍地,大小各异,姿态万千,有“蟾蛇相争”、“海狮卧地”等,更为壮观的是石群中溪水夺路、积水成潭的自然景观,听之流水潺潺,看之,溪水透亮,让人顿生放飞心情、回归自然的一股冲动。
狼渡草原
马烨仓景区位于岷县县城西南约75公里处,属秦许乡,景区内林草茂盛,满目青翠,山峰奇异,空气清新,有成群的牛羊骡马,星星点点的藏包炊烟,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实乃避暑、旅游之胜地。天空湛蓝,白云悠悠,群山隐约,草长鹰飞。大地一望无际,牛如巨象,羊似卧石。野菊花遍地开放,微风习习,花香弥漫,不时从幽远的山峦间飘出几段高亢的“啊呕令”,火辣辣,热腾腾,如山风野火,撩人情怀。
马烨仓,得名于明朝明威将军,岷州卫军指挥司守御官马烨。(马烨,字德辉,淮东六合人。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秋,奉命开设岷州卫。筑东(今县城)西(后所城)二城;立楼置门,修官署、学校、桥梁、烽喉、营堡、邮释、仓厂、坛社、庙宇;区划街道,安置居民,使城池初具规模。马烨还伐木通道,致力军队装备,整训士卒,屯垦8000多亩,年收粮食数万石,补给军队。洪武十五年(1382年),羌戎起事,朝廷命马烨率西安五十卫步、骑兵2万人,直抵迭州征讨,获首领失刺谷奴以下5000余人。从此,域内得以安宁。十九年(1386年)升陕西都指挥使)。
景区内马烨沟花儿滩古战场位于马烨仓村西11公里,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岷州卫指挥使马烨奉朱元璋之命,率马、步兵万余,在此筑城垣,建四门,安营扎寨,以防御番王侵犯。不到两年时间,集粮50余万担,开荒8000余亩。洪武十五年(1382年)四月,思窝、纳邻洮源诸番叛乱。指挥使马烨统兵二万,在此迎敌,经过两天两夜激烈交战,擒获番将失利谷奴和他的部下50多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有力地震慑了番王进犯之野心。因这一仗,为花儿滩赢得了五百多年的和平。清光绪二十六年(1 900年)四月二十二日,44名藏区土匪悄悄潜入花儿滩,明晃晃的尖刀划破了这里的宁静。光绪三十四年(1 908年),知州童立纲、州绅曹宪中、马仲选、虎炳奎、姜兆勋等,在马烨仓三岔门修筑寨堡,驻兵保境。至今流传着这样一首花儿:
一棵松树九条根,土匪耗的不成成。
曹马老爷是佛心,三岔门上筑防城。
筑下防城搬营兵,西路百姓得安生。
史载“岷西临极边,番汉杂处”,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民族关系。曾有三百年多年时间陷落于吐蕃,明清时期更为藏汉交往的前沿,商贾云集,商品交易活跃,为茶马互市之地。
藏传佛教文化底蕴厚重,自唐及五代以来,融西域佛教、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于一体,故而独具风貌,特色鲜明,成为藏传佛教后弘期末叶圣师高徒的荟萃之地。至本地区今仍然保留了许多藏语地名,如“川都”即明史所载攒都沟,为吐蕃后裔后氏领地,在今中寨镇。
岷地民风剽悍,好勇斗狠。
剪纸窗花
剪纸窗花
洮绣
洮绣
罐罐茶
罐罐茶
饮食
岷县饮食富有特色,市面地方风味小吃有黄酒泡馍、姜汤粉鱼、牛肉杂碎、酱牛肉、羊肉糊糊、清汤羊肉、青棵燕麦甜醅、卤猪肉、凉面、凉粉、酿皮、棕子、糖油糕、猪油酥饼、糖麻花、荤面、油炬锅、羊羔肉、香(鸡)汤冻冻等。岷人喜吃中华鼢鼠(俗称瞎瞎),其肉骨脆味香,多在清明前后上市。
洮岷花儿
“洮岷花儿”以其质朴敦厚、意味隽永、明快生动、演唱豪放的特点而成为我国民歌的一枝奇葩,经久不衰的“洮岷花儿”有两大分支:流传在以岷县西江、中寨等北路一带的为北路派“花儿”叫“两连儿”;流行在岷县二郎山的为南路派“花儿”叫“阿欧令”,又名“扎刀令”。“阿欧令”曲调最为古朴,它是“洮岷花儿”的先声。岷县“花儿”会场、“花儿”歌手遍及全县23个乡镇的山山岭岭,沟沟洼洼,唱“花儿”的不分男女老少、农人牧民,从七八岁的孩子到鹤发童颜的老人,在农作间隙,以歌代言,倾吐心事,诉说衷肠,互表爱慕,赞扬政策,憧憬未来,用生动的语言和朴实的感情,描绘着岷县农村广阔的前景。也没有时间界限,从初春到深秋,一年四季,农活忙不完,“花儿”唱不缓,山花开不败,歌声不间断。特别是进入农历五月,山花烂漫之时,正是洮岷“花儿”开的正艳的季节,故有岷州五月“花儿”海歌潮之称。岷县作为“花儿之乡”已誉满大西北,一年一度的五月十七“花儿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古岷州儿女展示淳朴精湛艺术的大舞台,岷县县委、县政府按照“经贸搭台,文化唱戏”的形式,每年五月十七“花儿会”期间,举行“花儿”赛唱会,选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花儿”歌手,使一大批优秀农民“花儿”新手脱颖而出。董明巧、姜照娃、李玉琼等31名农民歌手先后被省民协授予“甘肃省花儿歌手”,岷县被授予“甘肃省花儿之乡”称号。2004年,岷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联合国民歌考察基地”,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花儿之乡”荣誉称号,为此,岷县成为甘肃省首个被中国民协命名的中国民间文艺之乡,这次岷县申报的“洮岷花儿”项目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标志着岷县“花儿”进一步走向了世界,这对挖掘、保护“花儿”,提升“花儿”研究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花儿”蜚声国内外。
湫神崇拜
相传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岷县十八路湫神全驾出巡,全程巡域,自月初相继开始,中旬形成高潮,下旬先后结束。辖域较大的湫神巡行三十余村,较小者亦有十数村。一系列祭神赛会是5月巡域过程中的一大特点。湫神巡行路线所辖村庄,分会定点祭祀,祈祝丰收。在祭祀地点形成赛会,近域群众纷纷赶会,形同节庆。5月15日,出巡湫神分头向县城集中,在城南古刹聚会3日,17日午后,18位湫神依次登上城南二郎山接受官祭。依俗各湫神均领受官羊一只,地方长吏或乡绅致祭。到夜晚部分湫神在城区走马路,部分返农村继续巡域活动,也有部分回本庙司雨看田。这便是有名的岷县“五月十七”的湫神赛会。
传说
1、张三丰的神仙洞
岷县拥有着无数神奇动人的传说。岷县城内西北角,现今和平小学后面有个土窑洞,传说是道教武当派祖师张三丰居住过的地方。张三丰又名君宝,元末明初人,曾一衲一蓑,云游四方。明太祖、成祖求之不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岷州志》上有《成祖赠张三丰制》,证明他确实在岷州住过。传说张三丰来到岷州给农家干农活,出力打短工,从来没要过工钱,只求吃一顿饱饭。一天,他给一家寡妇割田,寡妇的女儿去送饭,提着一瓦罐洋芋拌汤。他狼吞虎咽,一时吃光了。一看里面还有面糊糊,就伸出舌头去舔。罐罐长,舌头短,几次舔不干净。那女儿取笑说:"张爷,你本领大,翻过来舔吧!"不料,这话一落音,张三丰神通广大,伸出双手,"崩隆"一声把瓦罐翻过来了。把把在内,心心在外,完整无缺,用舌头转了一圈舔了个溜溜光,端端放在膝盖上。张爷的真本领,传遍了岷州城。人们把他住过的地方叫"神仙洞"。他走了以后,在洞内塑了一个“张爷翻罐罐”的塑像,多少年来当地百姓焚香顶礼膜拜,鼎盛不衰,至今人们还在思念张三丰,他在岷县干了很多好事,故事多的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当时明朝成祖皇帝四次下诏书找他,要他给朝庭办事,他怕干扰全城百姓不安,才离开了岷州城。他离开时,留下了用过的巴郎鼓,戴过的破草帽等,还有亲自写的《题琼花诗》。
2、大禹
据元和郡县志载,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之上,见长人,受黑玉书于斯水上。孙星衍曰:“《尚书》禹锡玄圭是也”。守敬按:“《尚书璇玑钤》载:禹开龙门,导积石,玄圭出,刻曰,延喜玉,受德天赐佩”。
《遁甲开山图》载:禹游于东海,得玉圭,碧色(引见《后汉书·张衡传》注)。又游龙门口,神采玉简授之。禹执简,平定水土(引见《路史后纪》注十三)。皆不载至洮水受黑玉书事,未详郦氏所本。
《寰宇记》载:溢乐县,本秦之临洮县,岷山在县南一里,山黑无树木,其西有天女神,洮水经其下,即夏禹见长人受黑玉书处。
古迹
1、秦长城 二郎山上发现有秦长城遗址,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率三十万众,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在唐代的《元和郡县志》、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明代的《读史方舆纪要》和今人王国良的《中国古长城考》等各种文献都认为:“秦长城的起点在岷县”。二郎山上发现的秦长城遗址更是有力的证明。二郎山上还发现有多处古代墓葬,除宋墓、明墓之外,西北坡尚有汉墓群存在,同时还出土过长度在半米以上的巨型秦瓦。丰富的文物古迹,充分反映出二郎山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2、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草滩遗址 位于西江镇草滩村咀咀坡下的台地上。东临洮河,南为草滩沟。断面有灰层及人骨架暴露,出土有寺洼文化的马鞍形口沿陶罐,也有较多的齐家文化陶片。
白塔山遗址位于中寨镇下白塔村。东依白塔村,南临马崖沟,北为水沟。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100米,有齐家、寺洼类型出土。
姚庄遗址位于茶埠镇姚庄西南100米处,为一齐家文化墓葬区。黄土断层中可见人骨架,有不少泥质红陶随葬品出土。
西坝遗址位于梅川镇下西坝村。东靠学校南临洮河。有齐家类型的洮片暴露。
红崖遗址 位于中寨镇红石崖村。东依红崖村,南临洮河,西为马崖沟,北为太平山。地表有丰富的彩陶片、红陶片及汉代神纹瓦片,有完整的陶器出土。
山那树扎遗址位于县城北10公里茶埠镇洮河西岸的一级台地上。东临洮河,南为将台小学、西为树扎村,北为山那村。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500米,文化层距地表0.5-3米,地表有丰富的彩陶片,黑色彩绘,并有少数的变体鸟纹和写实蛙纹图案。还有较多的石器、骨器和陶器出土。据暴露的器物分析,有庙底沟、石岭下、马家窑三种类型。
葩地坪遗址位于中寨镇葩地村。东依固堆山,西临中寨村,南为珠子沟,北靠中寨河。南北宽 200 米,东西长 500 米。内涵石器和陶器,彩陶的比例大。北面山脚处多墓葬,出土的文物有长颈鼓腹,饰火焰纹彩陶壶,为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
3、宋代遗址
据《宋史·地理志》上说:“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设岷州滔山铸钱监,铜、铁钱并铸。有元佑、绍圣、大观等年号,岁铸数十万贯”。《地名大辞典》中说:“滔山监,古址在今甘肃岷县西”的地点,一些研究古钱币的专家,多次来岷县考察。有人说:“《地理志》记载不详,根据《文献十步,一步五尺》可能在岷县城外之西。”其实错了,它在岷县清水乡之清水村。
据考证:步,是水边停船的地方。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铁炉步志》中说:"凡舟可靡而上下者曰步"。古时,清水村是唐代中原王朝与吐蕃会盟划的分界线,背山面水,地势险阻。这一带桥梁少,皮筏木排在洮河之中引渡者十余处,清水村距岷州城约十五公里,历史上也曾有过绳船。这里有能工巧匠从事铸造业。明清以来他们铸造铜、铁器的"拜",就是宋时制钱的器具。当时铸造的钱币,上至临潭冶力关,下至岷州城,皆有实物出土可证。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有苟姓在岷州城北挖地窖得熙宁铁钱数十万,粘连成块,后被地方官员熔铸为钟,悬于神仙洞。建国后1989年4月,临潭县冶力关出土的一万余斤"至和重宝",背面铸"滔"字,就是明鲜的例证。
当归
岷州当归
洮砚
洮砚
点心
岷县点心
解放前,由于受当时经济文化和交通落后的影响,岷县点心是蜂蜜拌面粉,原材料品种单调,加工方式落后,吃起来像烙甜包子似的。但那时已有了如城隍庙街的“合顺成”,肃政街的“义生德”等店铺大都经营着点心。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岷县副食品加工厂,点心制作师们革新了由过去的手工捏制改变为木模具制做,再烙印上各种花鸟图案,用大红双喜标贴包装,既好吃又好看。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用几斤点心要凭票供应或找熟人“走后门”,普通百姓是很难吃到酥皮点心的。
改革开放以来,素有陇中“旱码头”之称的岷县商贸交流突现活跃,岷县点心的制作在手工作坊的基础上更有了新的改进提高,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加工设施设备和技术竞相显艺,产品远销省内外,走进各大副食超市,供不应求。岷县已办了证照的点心加工经销户有86户,其中:加入岷县点心协会的有51户,按《岷县酥皮点心》标准生产,己获QS质量安全标识的有7户.像冬梅点心、双喜点心、石氏点心、漫漫点心、艳艳点心等字号都上规模生产经营.且品种花样不断翻新,包装规格精美齐全,注册商标、批准文号、合格证明、产地及批号一应俱全,都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执行,如大油点心、清真点心从1斤小包装到几十斤大包装各式规格都能满足不同顾客需要.每逢佳节,岷县城里乡里主要街道铺面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点心,当地群众更是把点心作为婚庆团聚、馈赠亲友必不可少的首选上品.难怪有人说:“节日里不备几斤点心,就像设过节”,“到岷县不吃点心,等于没到岷县”,看来这些话不无道理.
2007年,倍受陇上人民喜爱的《岷县酥皮点心》,其产品标准经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查,批准为甘肃省地方标准。岷县酥皮点心的主要原料为:小麦粉、白砂糖、食用油脂,并适量加入玫瑰、花生、芝麻、核桃仁等辅料,采用岷县地方传统工艺,经手工加工和烘烤肌成的一处营养型食品。具有口味独特、纯正、味美香甜的特点,外表圆的似月,点上梅花红,象征着幸福团圆。本标准主要参数的确定,其感官要求、理化指标是在该产品的配方、生产工艺和检验基础上确定的,突出了产品特征指标、卫生指标、微生物指标、试验方法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与岷县点心原标准相比内容更全面,适用范围更广,技术要求更趋合理,因此从整体水平上高于岷县点心原标准。本标准的批准发布,为推动地方食品产业发展,规范岷县点心生产,扩大对外销售具有重要意义。
炒蚕豆
岷县大豆
黑紫羔羊
黑紫羔羊因主产于以岷州地区,故又称"岷县黑紫羔羊"。宕昌县北部哈达铺、理川一片10多个乡镇与岷县接壤地区,属黑紫羔羊的中心产地之一,有黑紫羔羊数十万只。
黑紫羔羊
蕨麻猪
蕨麻猪
浆水梨
浆水梨,又名白梨。从明清时期至今盛行。据《岷州卫志》记载,早在清康熙年间,就列入“物产”果类,被人们视为生活中的主要经济树种。每年梨下树后,在不受重压的情况下,分层放入有草的竹筐内,置于避光阴暗处储存。待春节前后再取出来上市食用。食时,因长期在低温处存放,冻硬如石卵,需要在冷水里浸泡一小时左右,然后剥掉外围冰层即在嘴里吸吮。甜滋滋、酸迷迷、清凉凉的一包水,最能解酒,而且味中带有浆水余味。解放前,洮河北面陈家崖村王尕凤家园中的八楞子梨,质量最好,传誉一时。据林业部门统计,全县有梨园202亩,白梨树1.71万株,最高年份产量2100多万公斤。大力发展浆水梨,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丰富本地特有的风味小吃。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