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安岭 编辑
长安岭位于怀来县(沙城)王家楼乡,距离沙城北26公里,北距赤城40公里左右,建有防守城池,保存完好。
中文名:长安岭
地域:怀来县(沙城)王家楼乡
长安岭海拔:1000多米
明代:长安驿站
古建筑:防守城池
古松树:树龄600年
长安岭,古为枪杆岭,唐代设广边军,元代置枪杆岭驿,枪杆岭,元代名驿。《元史本纪·世祖二》,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秋七月,"立枪杆岭驿,以便转输。"《畿辅通志》:"长安岭,一名桑干岭,龙门县东南,本名枪竿岭,明永乐中改名,今有堡。"清代人储大文《独石长城形制》:"长安岭,一名桑干岭,一名枪竿岭。有石矗立似枪竿。介怀来、龙门之间,为全燕北障。"《寰宇通志》:"长安岭堡,在宣府城东一百四十里,元为怀来、龙门二县界"。
长安岭农家院
正统初年(1436年)都督杨洪增修石筑,是宣府镇中路长城的起点。长安岭堡地势险要,最高峰为1848米,城堡东西跨岭,建于两岭之间的山口上,中部南北通路,上岭之城墙几经盘旋回转。《宣府镇志》长安岭堡长五里十三步,高三丈,置城楼四座,置城门二座,南门称"迎恩",北门称"拱寰";《畿辅通志》“在(龙关)县东南九十里”。因城堡筑于长安岭上,取名长安岭,此城呈不规则橄榄形,东西城尖伸到两边山顶上,好似凤凰展翅,故又名为凤凰城。《宣化府志》“凤凰山,在长安岭堡南百步,长安岭城亦为凤凰城”。
《明会要-边防》"永乐十年(公元1413年)敕边将治壕垣,自长安岭迤西,至洗马林,皆筑石垣,深壕堑,以固防御"。
元代,陈孚 "桑干岭"诗:
昔闻桑干名,今日登桑干。
桑干是否不必问,但觉两耳天风寒。
大峰小峰屹相向,空际谹谺一千丈。
燕云回首夕阳间,长川历历平如掌。
人家如蛎粘石壁,白土堆檐高半尺。
门外毡车风雨来,平地轰轰惊霹雳。
汉唐百战场绿草,今满豄野夫耕田。
间其犹有旧铁戟,道傍谁钦三叹息。
元代,李溥光诗:
万壑危崖一径开,中间空洞白云堆。
阳坡草稹人稀至,惟有青猿曝背来。
元代,袁桷诗:
兹山西北来,旋转十二雷。
昔人望乡处,生制何崔巍。
我来坐绝顶,云汉生昭回。
出日腾金铚,积露流银台。
长空不受暑,雪花散皑皑。
毡车引绳过,屈曲肠九回。
微踪愧三至,南望心低回,
长风马耳迅,何当赋归来。
明代,金幼孜,"发长安岭"诗:
回峰渺无际,峻岭疑接天。
崖倾石磈礌,径转迷苍烟。
车行何兀兀,鳞次陡层颠。
坡坨翠榛莽,枯沥无硫泉。
旌施亘长坂,冠盖来后先。
险尽陟平陆,浩荡即长川。
登高未成赋,此态何由宣。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入侵,英宗不听劝狙,率50万大军亲征,兵败在土木堡被掳,瓦剌也先夹持英宗经长安岭堡北去(也有瓦剌也先夹持英宗未经长安岭堡北去一说,而是走闫家坪)。来年七月间朝庭派李实到北国讲和,途路经长安岭时,赋诗:
盘旋直上长安岭,遍览驰驱路转赊;
遥忆上皇经过日,几番回首望京华。
长安岭城毁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利用城墙上的四个城楼建起炮楼,八路军端了炮楼......,就这么简单,城没啦!长安岭堡城墙只北部和南部各留有一段夯土墙,城砖全拆,城门踪迹皆无。东侧山顶长城烽火台已是半坍塌状态,从现状看,此墩台原来是十分高大和宏伟的,实际测量东西方向16米。南北方向14米,高度约7米。墩台往西南方向行还保存一段稍好的内夯土芯外干插毛石的近80米的长城。
新开通的河北第一长的长安岭隧道(2045m)在长安岭东部通过。
长安岭城堡南山口公路西边的高坡上有古松树一棵(又名:凤凰冠),树直径 1米, 树高15米, 树冠30米,树龄600年。还有一棵古松生长在村东面的长城边墙边上,离烽火台最高处60米左右,树直径0.8米,树高13米, 树冠21米, 树龄600年。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