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帝陵 编辑

对甲申之难之后,南明各皇帝、监国陵寝的总称

南明帝陵是对甲申之难(1644年明朝北京被起义军攻破,清军入关)之后,南明各皇帝、监国陵寝的总称,包括熙陵、弘光陵、唐藩四帝陵、隆武陵、绍武陵、兴陵、永历陵和监国鲁王墓等。由于战乱等原因,以上所有“帝陵”规格都很低,有的甚至与平民的陵墓没有区别。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南明帝陵

含义:甲申之难之后,南明各皇帝、监国陵寝的总称

熙陵

编辑

系明恭宗(追尊)朱常洵之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麻屯乡庙槐村。

崇祯十七年(1644年)福王朱由崧(弘光帝)即位后,于六月追封父朱常洵为贞纯肃哲圣敬仁毅恭皇帝(后改谥贞纯肃哲圣敬仁毅孝皇帝,永历年间加谥慕天敷道贞纯肃哲修文显武圣敬仁毅孝皇帝),立庙于南京,墓园称熙陵。

1924年该墓被盗。1986年4月,孟津县文管会征集到明福王朱常洵圹志一合。该志系1924年被盗出土,出土地点在该县南麻屯镇庙槐村南约500米处(下凹)。该志长宽各79厘米,厚10厘米。志文楷书21行,满行25字。四边线刻飞龙纹,撰文者为朱常洵之子朱由崧。盖为盝形。墓志现收藏于孟津县龙马负图寺。

弘光陵

编辑

系明安宗(奉天遵道宽和静穆修文布武温恭仁孝简皇帝,年号弘光)朱由崧之陵,位于河南洛阳孟津东山头村,“福王死京师,求得其柩,载归洛阳,葬故妃园。”系朱由崧殉国后由其王妃黄氏之弟黄调鼎购得棺木,收敛其尸身,与黄妃合葬于河南孟津县东山头村。

监国鲁王墓

编辑

系监国鲁王朱以海之陵,位于福建省金门县太武山西麓。

崇祯十五年冬,清军攻陷兖州,王之父兄俱殉难,崇祯十七年(西元1644年),朱以海受册封为鲁王,封地在山东兖州,清兵破州后,鲁王南逃,次年即监国位于台州。永历七年(1653),取消监国名义。 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于金门逝世,葬于金门城东门外的青山,墓碑并未刻字,一般人不知鲁王葬于此,清代修撰的《明史》,则是诬陷朱成功将鲁王沉于海

清道光十六年(1838年),金门人林树海,在金门城发现无名古冢,经乡人认指是鲁王墓,报请福建兴泉永巡道周凯下令清界,禁樵苏,并树立“明监国鲁王墓”碑,碑阴刻有《明监国鲁王墓碑记》。

1959年8月22日,国军在古岗湖西侧的梁山下炸山采石,无意间发现鲁王真冢,中有《皇明监国鲁王圹志》一方,极具历史价值,洗刷了朱成功将鲁王沉于海的冤屈,1963年2月4日,金门当局隆重举行迁典礼,将鲁王遗骸重新安葬在太武山南麓元阳。 原金门城东的鲁王疑墓,金门县政府请专家掘考,研判是宋代命妇之墓,依墓中所发现的元丰通宝,于墓碑上刻“宋元丰命妇之墓“。

隆武陵

编辑

系明绍宗(谥号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年号隆武)朱聿键之陵,位于长汀罗汉岭。江日升《台湾外记》云:“隆武帝后死于汀州府堂,乃顺治三年八月二十八日。诸家纪事,悉书隆武被执,送福京斩于市。但时有锦衣卫陆昆亨从行,眼见隆武帝后戎装小帽,与姬嫔被难。昆亨脱出。百姓收群尸葬于罗汉岭,竖其碑曰‘隆武并其母光华太妃讳英忠烈徐娘娘之墓’。后昆亨归郑,继而为僧,年八十有奇,为口述云。今长汀试院博物馆存破四旧时期的隆武陵照片,陵墓已在破四旧时被毁坏。罗汉岭在如今的长汀县瞿秋白纪念附近,此外还有一说在长汀县罗汉新村处。

绍武陵

编辑

又称绍武君臣冢。系明文宗(谥号贞天应道昭崇德毅宁文宏武达仁闵孝节皇帝)朱聿鐭之寝陵,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公园。

朱聿鐭殉国后,后人将朱聿鐭、苏观生等十五人,葬于广州城北象岗山北麓。墓坐东向西,封土呈覆竹形,正面竖墓碑,中刻“明绍武君臣冢”,上款为“光绪癸未(1883年)孟冬吉旦”,下款为“粤东绅士重修”。1954年因基重建,迁葬于越秀公园木壳岗;1963年3月广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再迁葬于公园南秀湖畔

兴陵

编辑

系明礼宗(追尊)朱常瀛之陵,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左右江汇合河畔上的三江口宋村。兴陵陵园包括陵基、祭台、拜庭、陵坪、陵塘、陵背、陵嘴、陵门口和前仓后库等部分,陵基所在的“皇坟岭”形如月牙,周围有七个如星的山岭或近或远的拱卫;左右逢:左侧约100米是右江,右侧约300米是左江,左右江于主陵前方约800米汇合成邕江。故民间有“七星伴月管将相,两水夹沟出王侯”的传说,专家学者推测陵墓里是朱由榔的父亲(桂王朱常瀛,在永历登基的上一年死,有史料记栽葬于藤县城北,亦号兴陵,但之后藤县并无陵墓遗迹)和嫡母王氏皇太后同葬。清朝以来的方志及史书都记载兴陵葬的是明永历帝朱由榔的嫡母王氏皇太后:清代乾隆《南宁府志》、民国26年《邕宁县志》等史书记载,1648和1651年前后明朝永历皇帝朱由榔以南宁为行在,在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办事处兴贤村建皇宫、筑将台、修梯云隘;“兴陵,在县西合江镇宋村,葬桂王妃(永历帝的父亲朱常瀛的妻子,先为妃子,后扶为正室),永历五年(1651)夏四月戊午,太后王氏崩于田州(今田东县),五月葬南宁,上尊谥曰孝正皇太后”;南昌刘健述《庭闻录卷六》记载:“(三桂)修永历嫡母陵。王氏葬南宁三江口。先有宝城三十步许,陇山城高不及肩;三桂外筑土围,周一里许,建寝殿三楹及寝门”……当地宋氏家族的族谱载其头房(以本人的班辈计是上12代)的“子贤公”为“明朝皇陵司主事”,传说王氏皇太后认宋子贤为义侄,与村民亲近,村民随“子贤公”称王氏皇太后为“王姑”,“皇”和“王”同音,故民间俗称为皇姑坟。

20世纪30年代初拆除三进拜庭和祭台后,再也见不到陵园的地面建筑物;1939年冬,南宁区保安大队三中队挖战壕时发现有陵墓;1966年,村民在陵基的位置往下挖五六米深,挖到一具小孩的尸骸、一个黄金铸成的小人、一个铜镜、两只银铸的蟾蜍和大量的珍珠,未见到棺椁。当年出土的明砖、蚬木和珍珠等物散落村中,其中村民梁常源保存的是天主教信徒的饰物——圣牌:长约3厘米,宽约2.5厘米,呈椭圆形;中间突起;上方有穿链条的环;有十二个角,金色发亮;正面镶嵌有六颗闪闪发光的红宝石和十二颗绿宝石;还有一圈金色拉丁文“LOVVADOSELAO SANCTISSIMO SACRAMENTO”;牌中间是突起的两个天使朝拜圣体;反面镶嵌有六颗白宝石和十二颗绿宝石,中间图案是圣母抱着小耶稣。《广西通志》《南宁府志》和《邕宁县志》载:“(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的嫡母皇太后王氏)颇持天主教,有教士瞿纱微进回回历,行朝曾颁行之。瞿纱微既以天算结行朝,故三宫皆徒受其教,变易名号。

2003年12月经南宁市博物馆组织试掘,在拜庭位置的地表约60厘米处发现砖础、瓦砾,在陵基左侧发现拌石灰池等。

调查及考古证明,史料记载与事实相符。

新中国成立前,兴陵陵基方圆150米内只有一座祠堂和一座庙宇,由于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有效保护,近年村民建房占去兴陵陵基两侧及陵坪的大部分。

2004年南宁市文化局公布兴陵为南宁市重要文物点。

永历陵

编辑

明昭宗(谥号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年号永历)朱由榔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2年)被缅人缚送吴三桂,翌年四月死于昆明,都匀籍朝臣扶纲携其残骸归葬于此。民国10年(1921年)时任贵州省省长任可澄令省志总纂陈矩修省志,始确认。并整修陵墓。”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后经整修已初具规格。此陵墓对研究南明史有极高的学术价值,1986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墓列与半山,两侧分别是邬节愍昌期墓和涂编修宏猷墓,比永历帝墓略小且后列,均无生年卒日,平生概文。”因此可以推测,涂家先祖涂宏猷是永历帝忠臣,很可能是随永历帝一起被害的。

唐藩四帝陵

编辑

系明绍宗朱聿键所追尊的惠皇帝朱宇温、顺皇帝朱宙栐、端皇帝朱硕熿、宣皇帝朱器墭之陵,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紫山东麓。明燕靖的《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山前明唐藩墓,南有石桥,号朱王桥”,桥为一孔拱形砖桥,高大雄伟,结构谨严,上有一精雕细刻的石雕龙纵伏桥上,现桥已严重破坏。明太祖朱元璋将其第二十二子朱桱封为唐王,封地就在南阳。朱桱死后安葬于紫山之阳,后历代唐王包括靖王、宪王、庄王、成王、敬王、顺王、端王、裕王以及一些郡主等十多座陵墓均在紫山。据《明一统志》载,当时墓园规模庞大,气势宏伟,殿阁亭堂鳞次栉比,周围红墙二百九十丈,占地五十余亩。所以后人又把紫山名曰“南阳的‘十三陵’”。唐藩诸王墓碑,今已片石无存。2010年,唐藩后人在陵区重立“大明唐藩祖茔---南明皇陵”碑。

下一篇 东山头村

上一篇 南渡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