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螺髻 编辑
中文名:螺髻
类型:发式
样式:螺壳状的发髻
起源时代:晋朝
晋朝时期,《古今注·鱼虫》记载:“童子结发,亦为螺髻,亦谓其形似螺壳。”(儿童结发也叫螺髻,因为形似螺壳而得名。)
螺髻(佛像)
宋朝时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记载:“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下水船》记载:“上客骊驹至,鹦唤银屏,睡起困倚妆台,盈盈正解螺髻。”
清朝时期,《聊斋志异·画壁》记载:“共视拈花人,螺髻翘然,不复垂髻矣。”
螺髻
除佛顶之螺髻形外,螺髻还有单螺髻、双螺髻。单螺髻在永泰公主墓石椁内西北次间之雕饰中有呈现,唐代仕女画亦多见之。 双螺髻以乾陵壁画中的《宫女图》的宫女头饰为代表,因其清晰秀雅,颇能入画,为古代仕女所好。
螺髻的梳妆方式为盘叠式。
单螺髻梳编法:将发分股集结于顶,盘叠如螺,饰以步摇,使稳定的发式增加动感。唐美人多丰腴敦厚,配上尖顶螺髻,更显婀娜稳艳。
双螺髻梳编法:将发分股集结,再拢合成两股,分别盘结双叠于头之两顶角,亦名“双角”,结束丝绦并披垂绥带,端庄尔雅,很助美姿。
作者和朝代 | 出处 |
---|---|
崔豹(晋朝) | 《古今注·鱼虫》 |
白居易(唐朝) | 《绣阿弥陀佛赞》 |
皮日休(唐朝) | 《太湖诗·缥缈峰》 |
张籍(唐朝) | 《昆仑儿》 |
辛弃疾(宋朝)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晁补之(宋朝) | 《下水船》 |
蒲松龄(清朝) | 《聊斋志异·画壁》 |
佛像
螺髻(佛像)
壁画
西藏阿里托林寺的殿内北壁正中主供释迦牟尼像,高螺髻圆面大耳,着袒右肩袈裟,结跏趺坐。
陕西省咸阳市的乾陵壁画于1960年出土,其中的《宫女图》中侍女的发式有高髻、单刀髻、单螺髻、双螺髻。
陶俑
螺髻(昆仑奴俑)
螺髻山
螺髻山在四川省西昌市西南郊,主峰海拔4359米,因主峰形似青螺,宛若玉髻,而得此美名。
《北齐校卫图》中的侍女所梳的发式名为双螺髻,此发式亦是取材于自然生活当中,因形似螺形,固名双螺髻。天真、新奇的发式传达出此阶层女性朴实的精神。充满生机活力的简洁发髻,从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对自然之美无限的追求。(高强《谈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式的美感》评)
因教而兴
螺髻的流行据说与北朝崇尚佛教有关,传说佛发多为绀青色.长一丈二,向右萦绕,作成螺形,因而女子们纷纷效仿,不少人把头发梳成各种螺髻,这种发式至唐代尤为盛行。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