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塘鳢 编辑

塘鳢科乌塘鳢属的一种鱼类

乌塘鳢乌塘鳢

乌塘鳢别称中华乌塘鳢,是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鲈形目塘鳢科乌塘鳢属鱼类。 体延长形,前部略呈圆柱状,后部侧扁;头颇宽,口宽大,口裂斜,两颌约等长或下颌稍突出;舌前端略圆;牙细小锐尖,两颌各有多行,排列呈宽带状,无犬牙;犁骨有小牙一丛;前鳃盖骨边缘无棘;鳃盖膜连于峡部;体及头均被小形圆鳞;无侧线,体褐色,或有暗褐色斑纹;尾鳍基底上端有一具白色边缘的大形黑色眼状斑。

乌塘鳢分布于中国南海及东海,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大洋洲,菲律宾,日本也有分布。 乌塘鳢栖居于近海河口咸淡水沿岸或滩涂洞穴内,可进入淡水中,以小虾为主食,也食小鱼及水生昆虫等。 乌塘鳢一龄鱼即开始性成熟,每年的4~9月份均见性成熟个体,生殖盛期为5~7月份;怀卵量不大,仅为1万~3万粒,成熟卵为圆球型。

乌塘鳢富含蛋白质,肉细嫩,具有使更伤口愈合之功效,为名贵滋补鱼类。乌塘鳢生命力旺盛,耐干性强,离水后,在阴湿条件下,数天不会死亡,所以是活运远销、出口换汇得较好的水产珍品。乌塘鳢适应性广,抗病力强,易于养殖,耳料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养殖前景广阔。

基本信息

编辑

拉丁学名:Bostrychus sinensis

别名:文鱼、中华乌塘鳢、鲟虎、涂鱼

外文名:Four-eyed Sleeper、Chinese black sleeper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硬骨鱼纲

目:鲈形目

科:塘鳢科

属:乌塘鳢属

种:乌塘鳢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目:虾虎鱼亚目

亚纲:辐鳍亚纲

命名者及年代:Lacépède,1801

保护级别:(IUCN)2018年 ver 3.1——无危(LC)

中文学名:乌塘鳢

形态特征

编辑

乌塘鳢

背鳍Ⅵ,Ⅰ-10~11;臀鳍Ⅰ-9~10;胸鳍17~18;腹鳍Ⅰ-5;尾鳍18~20。纵列鳞120~140;横列鳞35~50;背鳍前鳞60~70。鳃耙3~4+10~11。椎骨27枚。

一般体长为100~150毫米,大者体长可达200毫米,重达104克,为塘鳢中较大型的种类。体长为体高4.3~6.4倍,为头长3.4~3.9倍。头长为吻长3.6~4.6倍,为眼径6.4~8.1倍,为眼间隔2.8~4.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5~1.8倍。

体延长,粗壮,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腹缘浅弧形隆起;尾柄较长。头中大,前部钝尖,略平扁,后部高而侧扁,头宽大于头高,短于头长;具7个感觉管孔。颊部微凸,有2条水平状(纵向)感觉乳突线。吻短钝,宽圆,平扁,吻长为眼径的1.2~1.3倍。眼小,上侧位,稍突出,在头的前半部。眼下具4~5条放射状感觉乳突线。眼间隔宽平或稍圆凸,无细锯齿,为眼径的1.6~1.9倍。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圆形,具一短管悬垂于上唇上方;后鼻孔小,圆形,有粗短鼻管,紧靠眼前缘上方。口大,前上位,斜裂。上、下颌约等长或下颌稍突出。上颌骨颇长,后端向后伸达眼后缘下方。上、下颌齿细尖,多行,内列齿较粗壮,排列呈宽齿带,犁骨有小型锥状齿,排列呈半卵圆形齿丛。唇厚。舌大,游离,前端圆形。鳃孔宽大,向前向下伸达前鳃盖骨后缘的下方。鳃盖上方具5个感觉管孔,前鳃盖骨后缘具5个感觉管孔。峡部宽大,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根。具假鳃。鳃耙尖短,侧扁,内侧缘有细刺突。

头部及体均被小圆鳞。无侧线。背鳍2个,分离,相距较远;第一背鳍的起点在胸鳍基部后上方,具6鳍棘,较低,第一鳍棘短弱,第三、第四鳍棘最长,后部鳍棘较短,平放时不伸达第二背鳍的起点;第二背鳍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前部鳍条较短,其余鳍条向后逐渐增长,后部鳍条最长,约为头长的1/2,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和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的第四至第五鳍条下方,前部鳍条较短,后部鳍条最长,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宽圆,扇形,中侧位,几乎等于眼后头长,后端超越腹鳍,但不伸达臀鳍起点。腹鳍短,起点在胸鳍基部下方,内侧鳍条长于外侧鳍条,左、右腹鳍相互靠近,不愈合成吸盘,末端远不达肛门。尾鳍长圆形。

液浸标本的头、体为褐色或具暗褐色斑纹,背侧深色,腹部浅色,第一背鳍褐色,中央有一条浅色纵带;第二背鳍有6~7条暗褐色纵带。尾鳍有多条暗色横纹,基部上方有一个带有白边的大型黑色眼状斑。

乌塘鳢乌塘鳢

栖息环境

编辑

乌塘鳢为近岸暖水性小型底层鱼类,栖息于浅海、内湾和河口咸、淡水水域的中低潮区及红树林区的潮沟里,退潮时会躲藏在泥滩的孔隙或石缝中。对盐度变化的耐受力很强。 广盐性,最适盐度5‰~15‰,21‰以上生长缓慢。最适水温为23~26℃,当水温低于15℃时,致死水温为10℃以下。水体pH值7~8.2为宜,要求溶氧量在4毫克/升以上。

生活习性

编辑

乌塘鳢属夜行性鱼类。也进入淡水,喜欢在石缝中营穴居生活和繁殖。性凶猛,摄食小鱼、虾蟹类、水生昆虫和贝类。冬季潜伏在泥沙底中越冬。

分布范围

编辑

存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北领地)、柬埔寨、中国(山东、海南、广东、福建、香港、台湾)、斐济、印度(安达曼群岛、安得拉邦、尼科巴群岛、泰米尔纳德邦)、印度尼西亚、琉球群岛、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半岛、沙巴、砂拉越)、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缅甸、菲律宾、萨摩亚、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泰国、瓦努阿图、越南。

存在不确定:巴布亚新几内亚。

乌塘鳢分布图乌塘鳢分布图

繁殖方式

编辑

性成熟早,1龄个体可达初次性成熟,雌鱼性成熟最小个体全长为85毫米,体重25克。怀卵量较少,1~3龄鱼怀卵量为1~3万粒。生殖期为每年4~9月。中国南方较早,北方稍迟。洞穴产卵,产卵场一般水质清澈,有流水。产卵时间一般在夜间。成熟卵浅黄色,圆球形。为沉黏性卵,卵膜厚,不透明,卵径为0.8~1.05毫米,无油球。受精卵吸水膨胀,呈椭圆形(直径为3.1~3.3毫米),卵膜一端有一丛20~40条黏着丝,借助于卵黏于附着物上。受精卵在2.95~42.93‰盐度的海水中均能孵化,但孵化率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故以10~20‰的盐度为宜。受精卵在水温为26~28℃时经过4天孵出,23~25℃时7天孵出,初孵仔鱼全长约4.15毫米,有趋光性,仔鱼摄食轮虫。水温27.5~28℃时,13日龄出现稚鱼,20天的稚鱼可摄食挠足类,29~32日龄出现幼鱼,35~40日龄全部变态为幼鱼(全长22~25毫米),45天的幼鱼可食碎贝肉。生长快,幼鱼经70天饲养后全长达46毫米。一年中以6~10月其生长最快,12月至翌年3月的越冬期内停止生长。

养殖技术

编辑

鱼塘条件及结构

中华乌塘鳢是一种广盐性鱼类,最适盐度为5‰~15‰,如果盐度过高(25‰以上),鱼生长速度慢且较易发病,所以鱼塘最好选择在河口或港湾以及淡水水充足的沿海地带。鱼塘一般排干水后消毒,便于操作,面积一般以0.5~1.5亩为宜,用石砌塘基,塘底铺沙,且要平坦,排注水方便,水深1.5米左右。鱼塘内可用瓦筒、瓦片、大口径竹筒或灰色塑料管等作为栖息隐蔽物,俗称鱼屋。在鱼屋侧边和顶部都开有孔或缝,便于鱼活动。

放苗前池塘准备工作

放苗前,池塘要排干水。清淤后,曝晒至池底干裂,曝晒后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千克或用漂白粉5~10千克消毒。3~5天后,在池底铺设瓦片、灰色塑料管等隐蔽物,然后用40目网过滤进水,水深60~80厘米,并施碳酸铵0.5~1千克/亩及过磷酸钙0.05~0.1千克/亩肥水。

鱼苗的放养

肥水3~5天后便可放鱼苗,放苗前一定要放鱼苗试水12小时以上,没问题才能放苗。入塘前的鱼苗可用5毫克/千克高锰酸钾溶液药浴5分钟左右,投放时要小心地从塘边不离水面放鱼入塘,对于死伤残的鱼及时捞起。鱼苗规格为40~60尾/千克,每亩可放养150~250千克。

饲养管理1.

饵料与投喂:中华乌塘鳢喜欢掠食鲜活或冰鲜的小杂鱼、虾、蟹、贝等。对于腐烂发臭或骨硬刺多的饵料不要投喂,因为骨硬刺多饵料会刺伤鱼的肠胃,容易引起肠胃炎,变质饵料又会污染鱼塘。鱼苗阶段每天定时投喂1~2次,成鱼阶段每天或隔天定时投喂1次。投饵量要根据鱼的数量、摄食、水质、水温、天气等情况,决定每次的投喂量,以便避免残饵污染鱼塘,一般投饵量为鱼总重量的6%~12%,投喂40分钟后基本上吃完为好。2.

水质管理:中华乌塘鳢对水质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但塘水不能过于混浊,一般要求每周彻底换水一次即可,如果盐度高(15‰以上),适当注入淡水。每隔10~15天用5~10千克/亩的生石灰或0.4~0.5毫克/千克的强氯精或1~1.2毫克/千克的漂白粉全塘泼洒一次。3.

养殖过程中的清污消毒:中华乌塘鳢养殖周期较长,在养殖过程中,由于残饵和排泄物都淤积于鱼屋里,还有外来海水带有病毒、细菌等物质,如果不及时清理消毒,就会引起鱼病或使鱼生长缓慢。一般每二个月要清理一次鱼塘,具体的做法:将鱼塘排干水,先把鱼全部都捕起来,利用塑料膜垫放在阴通风地方,再把塘内的栖息隐蔽物掀开,清理杂草淤泥等杂物,并用消毒杀菌物处理,然后移动新位置叠好鱼屋,接着注进新鲜海水。称量鱼总重量再放入塘,便于准确控制投饵量,发现有病鱼或伤鱼,要及时分离治疗。4.

防暑与越冬:中华乌塘鳢在高温季节,尤其在烈日曝晒下,一定要保持1.5米以上水深,鱼屋多且小,以便鱼分散。冬天当水温15℃以下时,一般不出来觅食,10℃以下开始死亡,在冬季之前,应加强营养育肥,将鱼移到避风或泥质好的塘,鱼屋加大加厚,适当可在上面盖一层泥。5.

收获上市:中华乌塘鳢养至体重150克以上便可上市,捉大留小,但应尽量避开其他养殖水产品10~11月份上市的旺季,以便卖好价钱。

保护现状

编辑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编辑

乌塘鳢肉质鲜美,细嫩可口,营养价值高,有滋补功效,属于上品鱼类,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名贵食用鱼之一。在中国福建、广东、海南岛沿岸较常见。乌塘鳢生活力强,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生长快,也是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在中国长江口及上海地区接近分布的北限,数量较少。天然产量虽不高,但颇常见,可作为养殖品种,有开发价值。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渔民利用自然苗种进行养殖,效益明显。

下一篇 中国对虾

上一篇 海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