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编辑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Zhejiang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由浙江省机电集团有限公司举办,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由浙江省领导和管理。 学校是国家“双高计划”A档学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浙江省高职重点建设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高职分会会长单位。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2年的杭州工人技术学校,1953年,更名为杭州工业学校;1958年,升格为浙江机械专科学校;1960年,在与浙江大学的冶金系和煤炭系、浙江电力专科学校、浙江纺织专科学校合并的基础上成立杭州工学院;1961年,并入浙江大学;1964年,重新组建浙江工业学校;1975年,更名为浙江机械工业学校;1997年,浙江机电职工大学划归浙江机械工业学校;2002年,成立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升格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
学校现有滨江和海宁两个校区,下设11个二级学院(部),现有全日制在籍在校生9724人。首批设置6个职业本科专业,开设28个专科专业。其中,教育部重点建设的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2个,教育部骨干专业7个。
中文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外文名:Zhejiang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所在地:杭州市
创办时间:1952年
办学性质:公立大学
学校类别:工科
学校特色:国家“双高计划”A档学校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院校
主管部门:浙江省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现任领导:汤兆武(党委书记)、贺星岳(院长)
高职专业:28个
本科专业:6个
院系设置:11个二级学院(部)
校训:求实、求精、求新
校庆日:10月25日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28号(滨江校区)嘉兴市海宁市青年路999号(海宁校区)
院校代码:12861
主要奖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2年)
1952年10月,浙江省杭州工人技术学校创办。
1953年9月,更名为浙江省杭州工业学校,浙江纺织工业学校并入。
1954年7月,棉纺、棉质专业并入无锡轻工业学院(今江南大学)。
1954年7月,制丝、丝织专业并入江苏浒墅关学校(今苏州大学)。
1954年6月,化工专业并入杭州化学工业学校(今浙江工业大学)。
1955年7月,学校更名为杭州工业学校。
1958年7月,浙江宁波船舶学校并入杭州工业学校。
1955年7月,再次成立丝绸科。
1958年5月,丝绸科独立为浙江纺专(今浙江理工大学)。
1958年6月,更名为浙江机械专科学校。
1958年12月,电机科与杭州航空工业学校合并成立浙江电机专科学校(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1960年5月,机专、电机专中专部合并成立浙江机械工业学校。
1960年5月,更名为杭州工学院(四校合并成立)。
1961年8月,并入浙江大学。
1964年2月,恢复建制,为浙江工业学校。
1975年4月,复名浙江机械工业学校。
1997年11月,分为浙江机电职工大学与浙江机械工业学校。
1999年12月,两校合并,成立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筹)。
2002年1月,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
2010年,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9年7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
2024年5月15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拟同意设立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5月31日,经教育部党组会议研究决定,同意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设立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同时撤销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建制。 6月17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置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通知》发布。 7月3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举行揭牌仪式 。7月,浙江省政府印发通知,新设立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院系专业
下设11个二级学院(部),首批设置6个职业本科专业,开设28个专科专业。
二级学院 | 专业设置 |
---|---|
智能制造学院 |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
数控技术 | |
模具设计与制造 | |
智能制造装备技术 | |
自动化学院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
应用电子技术 | |
智能控制技术 | |
现代信息技术学院 | 大数据技术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
物联网应用技术 | |
云计算应用技术 | |
数字商贸学院 | 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 |
跨境电子商务专业 | |
电子商务专业 | |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 | |
市场营销专业 | |
创意设计学院 | 影视多媒体技术 |
艺术设计 | |
产品艺术设计 | |
增材制造学院 |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介绍 |
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 | |
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 | |
智慧交通学院 |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 |
汽车智能技术专业 | |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 | |
国际教育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 |
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中外合作办学) | |
物联网应用技术(中外合作) | |
参考资料 |
师资力量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教职工750余人,专任教师604人,专任教师中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528人,正高职称57人、副高职称154人,双师素质比例90%以上。建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支,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师团队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1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名,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5名,国家级技术能手5名,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名。
类别 | 名单 |
---|---|
国家级教学名师 | 邱葭菲、金文兵 |
全国优秀教师 | 张耀、邱葭菲 |
省级教学名师 | 邱葭菲、金文兵、葛惠民、戴一平、杜红文、丁明军 |
全国技术能手 | 陈建军、叶俊、韩权 |
省级首席技师 | 陈建军 |
序号 | 团队名称 | 带头人 | 获批年份 | 级别 |
1 | 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 | 张耀 | ------- | 国家级 |
2 | 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团队 | 管平 | 2008 | 省级 |
3 | 数控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 来建良 | 2009 | 省级 |
4 | 应用电子技术教学团队 | 倪勇 | 2009 | 省级 |
参考资料: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19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列入第一类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A档)。
2021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名单。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 |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市场营销 |
央财支持重点建设专业 | 模具设计与制造 |
省级重点专业 | 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 |
省级特色专业 |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工业设计、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市场营销 |
省级优势专业 |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
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 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
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 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应用电子技术实训基地、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实训基地、模具技术实训基地、机电技术类专业示范性实训基地 |
序号 | 课程名称 | 年份 | 课程负责人 |
---|---|---|---|
1 | 自动生产线综合实训 | 2010年 | 戴一平 |
2 | 变频器应用与维修 | 2009年 | 葛惠民 |
3 | 软件项目开发与实施 | 2009年 | 戴坚锋 |
4 | 数控切削加工 | 2008年 | 来建良 |
5 | 过程检测与控制技术应用 | 2008年 | 金文兵 |
6 | 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 | 2007年 | 张 耀 |
7 | 冲压工艺模具及设备 | 2007年 | 范建蓓 |
参考资料: |
序号 | 课程名称 | 年份 | 课程负责人 |
---|---|---|---|
1 | 零件三维建模与制造 | 2010年 | 杜红文 |
2 | CPLD/FPGA应用 | 2010年 | 王 芳 |
3 | B/S系统设计与开发 | 2010年 | 徐 芳 |
4 | 工艺现场技术项目课程 | 2010年 | 姚荣庆 |
5 | 自动控制综合实训 | 2010年 | 汤皎平 |
6 | 金属切削刀具结构与应用 | 2010年 | 娄岳海 |
7 | 进出口实务 | 2010年 | 郑荷芬 |
8 | 典型机电控制系统 | 2009年 | 宋 丹 |
9 | 机械基础综合实训 | 2009年 | 陈长生 |
10 | 塑料成型模具及设备 | 2009年 | 徐志扬 |
11 | 软件项目开发与实施 | 2009年 | 戴坚锋 |
12 | 机械CAD综合实训 | 2008年 | 邓劲莲 |
13 | 过程检测与控制技术应用 | 2008年 | 金文兵 |
14 | 变频器原理与应用 | 2008年 | 葛惠民 |
15 | 数控机床及维修 | 2008年 | 沈军达 |
16 | 机械创新设计 | 2008年 | 胡家秀 |
17 | 艺术教育与欣赏 | 2007年 | 左家奇 |
18 | 软件测试 | 2007年 | 戴坚锋 |
19 | 机械加工工艺及实施 | 2007年 | 陈晓英 |
20 | 电子技术基础 / 电子电路分析、制作、调试 | 2007年 | 陈梓城 |
21 | 冲压工艺模具及设备 | 2006年 | 范建蓓 |
22 | 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 | - | - |
23 | 数控加工实训 | - | - |
24 |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 - | - |
25 | 夹具应用技术 | - | - |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浙江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
对外交流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同时,学校以中美、中澳、中德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基础,每年邀请超过10人次的外国专家到校任教,接待10余组中国国(境)外院校来校访问考察。
科研机构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类别 | 名称 |
---|---|
浙江省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 浙江省机械装备制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
浙江省技术应用中心 | 浙江省中小企业机电技术应用中心 |
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浙江省滑动轴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1月,近五年,学校授权专利1202件,其中发明专利228件。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共承担了国家863项目《汽车曲轴随动磨削机床及其相关工艺》等一批产业化项目,与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多腔注塑模热流道技术及应用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2014年,学校共签订“农产品质量追溯物联网应用系统”、“贵金属投资行业内部会计信息系统构建的研究”、“企业提高核心客户满意度咨询服务”等服务项目50余项,科研到款经费501万元,授权专利217项。成功立项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项、省社科联项目2项、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项目4项;向企业转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70余项。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图书馆纸电图书146.87万册。
学术期刊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学报》是一份由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主要报道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新产品开发、基础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新科技发展综述等方面内容。
学校标识
校标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标以Mechanical & Electric开头字母“M”、“E”为原始造型构想,选用 富含科技色彩的学院蓝,充分体现学院专业特色,通过螺旋上升的视觉效果和超常规的透视结构,寓意着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锐意进取的蓬勃朝气和洞窥知识奥秘的愉悦之情。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标
精神文化
校训
求实、求精、求新
社团活动
截至2014年底,学校共建有各类学生社团50个,注册社团会员5786人,占学生总数的54.62%。各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其中,有浙江省首届大学生汉语口语竞赛、十佳主持人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100余项,参与各项竞赛17项,获奖110项。
姓名 | 职务 |
---|---|
汤兆武 | 党委书记 |
贺星岳 | 院长、党委副书记 |
周增逵 |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
王建林 | 党委委员、副院长 |
周纯江 | 党委委员、副院长 |
丁明军 | 党委委员、副院长 |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 |
朱润晔、孙丽园、戴光麟 | 副院长 |
项建斌 | 党委委员 |
邓劲莲 | 党委委员 |
姓名 | 备注 |
---|---|
胡建雄 | 原浙江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 |
杨新宇 | 湖州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
孟中惠 | 杭州杭发发电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杭州之江电站设备成套有限公司董事长 |
时间 | 荣誉 |
---|---|
2021年7月 | “轨道交通智能运维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选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公示名单 |
2021年9月 | 首批新华网产教融合高质量高规范新媒体教育示范基地 |
2022年2月 |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工、车工、铣工,入选首批浙江省省属社会评价组织名单及开展职业(工种)名单 |
2023年7月 | 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有杭州滨江和嘉兴海宁两个校区,总建筑面积33.68万平方米,下设11个二级学院(部),截至2024年1月,有全日制在籍在校生9724人,有教职工750余人,专任教师604人 。
滨江校区
该校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滨江高教园滨文路528号 。
滨江校区
海宁校区
该校区位于浙江海宁市长安镇青年路999号,占地面积60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于2015年秋季投入使用。设有智能制造学院、自动化学院、数字商贸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教学部门,开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其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为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 。
海宁校区西大门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