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热昏 编辑
小热昏,又名“小锣书”,俗称“卖梨膏糖的”,是广泛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谐谑曲艺形式。
小热昏以说、唱结合,形式自由、简洁,常以单档或双档表演,表演者自操小锣、板等乐器伴奏。说唱内容以时事新闻和故事笑话为主,唱词通俗、诙谐,不时加以插科打诨,表演风趣、幽默,深受民众喜爱。代表曲目有《水果笑话》《清和桥》《火烧豆腐店》等。
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申报的“小热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38。2011年5月23日,江苏省常州市申报的“小热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38。
中文名:小热昏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经典曲目:《水果笑话》《清和桥》《火烧豆腐店》
流行地区:江苏、浙江、上海
遗产类别:曲艺
遗产编号:Ⅴ-38
代表人物:徐长根,周志华,安忠文,叶莉莉
始兴年代:清末民初
艺术流派:苏派、浙派、海派
小热昏
小热昏始于清末民初,“热昏”在吴方言中的意思是“因高烧发热、头脑发昏而胡言乱语”,有贬义。最初,“小热昏”艺人说唱的内容大多揭露社会时弊,嘲讽当局的阴暗面,有时也有表演者随意杜撰的内容和情节,以增加趣味性。为了逃避当局的问责和迫害,卖糖人便称自己是“热昏”了,别把说唱的内容当真。杭州卖糖艺人杜宝林自取艺名“小热昏”,由于杜宝林说唱技艺出众,表演逼真、生动,在杭州、上海两地演艺界有着极高声望,弟子遍及江浙沪地区。于是,各地的卖糖人均称自己表演的是“小热昏”,久而久之,“小热昏”便成了这种艺术形式的称谓,并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纪初至20年代期间,小热昏先后传入上海、苏南和浙北广大地区,经与各地民间艺术的融合和艺人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形成了苏派、浙派和海派“小热昏”支系。由于所处的人文环境存在差异,各派“小热昏”出现了不同的嬗变轨迹。苏派“小热昏”保持了“小热昏”的传统与古朴,浙派“小热昏”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与时代同步,海派“小热昏”被姊妹艺术借鉴和吸收,逐步演化成独角戏、滑稽戏和清口艺术。
表演方式
小热昏
乐器道具
小热昏
小热昏伴奏乐器为小锣和竹板。杭州小热昏艺人在街头巷尾作场时,先在架子上摆好剩放梨膏糖的木箱,箱子上放一面小锣或小锣片,以及三巧板(三块毛竹板),另加一把扇子、一块醒木,还有莲花板、小鼓等。艺人在表演时穿长衫,头戴折帽,小锣一敲打,马上招揽来了听众,然后开始他的说唱表演,当讲到激动之处,醒木一敲,用来稳定大家的情绪。另外他手上的扇子也别有用途,当扇子一扇,便进行插科打诨,使其表演充满滑稽的成分。
表演过程
杭州小热昏的表演过程分为五部分:小卖口,即艺人说零星笑话做为开场白,以吸引观众;锣先锋,即“小卖口”后,就唱“罗先锋”,以唱为主,间有说白,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热闹事;卖口,即卖糖后再讲一段有趣的笑话;说唱,即是其最拿手人的段落,如果京剧唱得好,就唱滑稽京剧,方言说的好,就搞方言说唱;长篇(送客段):即为说唱长段连续性故事。
小热昏
小热昏主要分为苏派、浙派、海派三大流派。苏派小热昏唱腔音乐多源自“无锡景”“哭七七”“茉莉花”等地方小调和锡剧、苏剧、滩簧、沪剧、越剧、滑稽戏等民间戏曲,演唱曲调有梨膏糖调、三七赋、三跷赋、小锣赋、新闻调、杨柳青、苏武牧羊调、相思调、四季调、十劝世人、醒世曲、卖货调等几十种之多以《水果做亲》《卖梨膏糖》《除四害》《一条黄瓜三扁担》等传统曲目为主。浙派小热昏的流传区域较广,尤以杭州小热昏最具代表性。杭州“小热昏”的代表人物首推杜宝林,他一改过去卖糖艺人单纯唱小曲与说笑话的谋生方式,把说唱的内容由新闻朝报和生活趣事变为有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说唱艺术。海派小热昏由苏派小热昏逐渐演变而成,杜宝林的弟子江笑笑和鲍乐乐参与文明戏的表演与创新,与上海文明戏名家王无能、刘春山等人一道以文明戏为基础,吸纳“小热昏”的说唱形式与滑稽表演精髓,创立了“独角戏”艺术。
小热昏作品在发展中遗失,2014年以来小热昏的新作少之又少。长篇代表剧目有《家庭恶产》《淞沪游击队》等,独脚戏节目有《清和桥》等,滑稽戏代表剧目有《水果笑话》《前朝不接后代》《社会滑稽搓麻将》《刀劈三关》《绍兴人乘火车》《大闹名人堂》《火烧豆腐店》等。
小热昏主要流行于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四市,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金华等市,以及上海市全境。
传承现状
截至2006年,小热昏已有六代传人,虽然还活跃在舞台上,但大都年事已高,急需培养接班人,演出市场萎缩,而且大量传统曲目也需要记录和整理,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代表人物
小热昏
周志华,男,汉族,1945年12月生,浙江杭州人。杭州滑稽艺术剧院一级演员。1961年,参加杭州曲艺团说唱队专业表演说唱、小热昏、独脚戏;1963年师承陈锦林,专工杭州小热昏说唱;1978年师承杭州评话家陈俊芳从事杭州评话表演。曾创作表演的作品《便宜货》获1986年浙江省曲艺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杭州文艺奖,《没有拆迁的拆迁户》获浙江省曲艺新作展演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及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2017年8月10日,周志华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热昏代表性传承人。
徐长根,男,汉族,2018年5月16日,徐长根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热昏代表性传承人。
叶莉莉,女,汉族,2018年5月16日,叶莉莉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热昏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申报的“小热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38。
保护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演艺有限公司、江苏常州市曲艺团评估合格。
小热昏不但自身深得观众喜爱,而且影响了姊妹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后来,有人根据小热昏表演时敲击小锣伴奏的特点,称之为“小锣书”。小热昏不仅自身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也是苏南滑稽戏、常州道情和独脚戏等艺术形式的重要孕育母体。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