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竹编 编辑

传统美术

嵊州竹编嵊州竹编

嵊州竹编,浙江省嵊州市地方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嵊州竹编始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至汉晋时工艺已臻精细,明清两代编结水平进一步提高,竹编成为民间的生活用品。嵊州竹编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一般要经过设计、造型、制模、估料、加工竹丝篾片、防蛀防霉、染色、编织、雕花配件、装配、油漆等工序,仅竹丝篾片工艺就有锯竹、卷竹、剖竹、开间、劈篾、劈丝、抽篾、刮丝、刮篾等步骤,编织技法更有一百多种。

2005年5月20日,嵊州竹编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入选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20日,嵊州竹编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Ⅶ-51。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嵊州竹编

别名:嵊县竹编

申报地区:浙江省嵊州市

遗产类别:传统美术

遗产编号:Ⅶ-51

批准日期:2006年5月20日

遗产级别:国家级

保护单位:嵊州市文化馆(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历史渊源

编辑

战国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就利用竹子破篾编制简易的用具,编织出“方格纹“”米字纹“”人字纹“等纹样。直到汉代和晋代时期,嵊州地区的竹编工艺已臻精细。

唐代(618—907年),嵊州地方的能人已经能编织出简朴、实用的竹箩、竹篮。

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嵊州竹编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嵊州成立了竹篾厂、竹篾场等制作工场,嵊州生产的竹制品已相当精致,竹编成为民间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并远销杭州、上海、南京等城市,嵊州竹编成为中国国内闻名的民间工艺。

清光绪年间,嵊州出现竹编作坊,以编制挈篮、考篮、香篮、食篮、食篮、鞋篮等细篾竹编器皿为主。

嵊州竹编

1949年后,竹编艺人合作办场,创立了嵊县(州)篾业产销工场。

1954年,嵊县(州)篾业产销工场升级为嵊县(州)竹器生产合作社。1959年,该生产合作社改名工艺竹编厂,被誉为“中外竹编第一家”。

1977年起,峰县工艺竹编厂产品出口实行免检,产品畅销中国国内市场,远销世界5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世纪80年代初,嵊州常年从事竹编行业的有3万多人,形成了一批专业企业和专业村、专业户。1988年,嵊州竹编已开发和研制了360多种编织图案、6000多个花色品种,创新了漂白、花筋、蓝胎漆、防蛀、脱脂、模拟动物等六项工艺。

直至21世纪,嵊州竹编根据时代需求和人们审美观等变化,进一步改良其美术工艺。

文化特征

编辑

选材特点

嵊州竹编的工艺巧妙,通常取料于嵊州当地盛产的各种坚韧挺拔的翠竹,如毛竹材质坚韧,不易开裂,破蔑性能良好,一般用作产品骨架;早竹拉力强,宜劈成精细蔑丝,可漂白、染色,但竹节较脆、易裂,多用于中、低档产品;水竹,纤维紧密细长,质细性物,纹路厚密,柔软而结实,蔑色纯净,劈成的篾丝细如发,篾片薄如纸,为编织本色产品的优良材料;青篱竹,又名青田竹,材质坚韧,富有弹性,亦可劈成精细篾丝,适宜编织精细的产品。

工艺特点

一件嵊州竹编制品,以编织精巧、工艺繁多、花色丰富见长。其编织方法粗细并茂,千姿百态,细者能在1寸见方的面积上编进150根篾丝,精巧细腻,薄如羽翼:粗者则充分利用竹材的弹性,巧插灵编,粗犷豪放,工致质朴。编织技法有挑压,花栋、窜丝、纹丝、插丝、龟背、花块、弹花、夹口、打束、缠股、结边、平板、扁篾等100多种,其中每一种方法又分多种式样,如弹花式有人字弹、菠萝弹、直弹、横弹、斜弹、鱼鳞弹、孔雀尾弹等。

产品种类

嵊州竹编经过长期的艺术发展,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风格产品,嵊州竹编艺人们创新了漂白、花筋、蓝胎漆、防蛀、脱脂、模拟动物等六项工艺,首创并形成了四大工艺特征:竹编模拟动物、竹丝篾片的漂白、篾片烫印花筋和蓝胎漆器。所谓“花筋”工艺,是把印有各种图案的篾片,插在器物的中间和两端,印花一般有单层、双层和多层套色之分,颇具装饰效果。。竹编产品丰富多样,有篮、瓶、罐、盘、盒、屏风、模拟动物、人物、建筑物、家具、灯具、玩具和中壳13个大类,6000多个花色品种。代表作有《六和塔》《岳飞》《苏武牧羊》《昭陵六骏》等。

制作工序

编辑

常用竹种

制作中

嵊州竹编主要选用两年以上竹龄的毛竹、早竹、水竹、青篱竹等。

手工用具

篾尺,主要用于丈量尺寸和编织是挑起经篾、穿插纬篾之用。

篾刀,是竹编艺人的主要工具,破竹、启篾、分丝等操作都离不开它。

剑刀,是一种使竹片、篾丝达到宽窄一致的工具。

刮刀,专门用来刮篾、浑丝的刀具。

手钻,是竹编产品钻孔的工具,如夹口地胶合、产品的封口。

卷刨,又称“一字刨”,用来刨光竹编中的夹料、提手等部件。

榔头,竹编榔头比木工榔头小巧,在竹编品装配时作敲竹竿、圆钉之用。

锉刀,常见的有尖头锉刀和平头锉刀,用于锉产品的夹料或环料,使其平整。

工艺流程

嵊州竹编主要的创作工序有:设计、造型、制模、估料、加工竹丝篾片、防蛀防霉、染色、编织、雕花配件、装配、油漆等。

嵊州竹编

嵊州竹编的制竹就是制作竹编产品所用的蔑片,它是把竹子加工成竹蔑、竹丝的过程,这个过程精细而复杂。根据所要编织的产品的不同属片的阻细也有所不同。制作篾片主要有人工制作和机器制作两种方式。对于人工制作而言,制作出的片更加精细也更具有人情味,这也是许多手工艺人所坚持的初心。竹丝、篾片的制作主要经过:锯竹、卷节、起间、开片、劈篾、抽篾、刮青、劈丝、混边等这么十个步骤。

嵊州竹编常用技法为挑压编。竹一般制作为篾或丝。用编丝或编篾挑起被编篾;用编丝或篾压住被编的竹笼,编织在互相垂直的竹篾或竹丝作挑或压的过程中完成。传统的编织都是“经纬编织”。常用编制方法为“挑一压二““挑二压二”“跳三压三”。“挑”就是编篾在被编篾的下方,用编篾挑起另编篾,“压”就是编篾在被编篾的上方,用编篾压住被编篾。常用的编织方法有“人字编”“十字编”“六角编”“螺旋编”“圆面编”“绞丝编”等。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嵊州竹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除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外,还为研究竹编生产历史和江南农村的民俗民情提供了重要的考察线索。

传承状况

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式各样的塑料制品代替了竹编日用品,竹编需求量日益减少,竹编艺人难以为继,嵊州工艺竹编厂已于2002年11月停产,嵊州竹编后继乏人,亟待抢救、扶持。

2022年9月,由于机构改革,该项目保护单位履职尽责情况评估建议为重新推荐保护单位,予以公示。

传承人物

俞樟根,男,汉族,1932年11月生,浙江嵊州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嵊州竹编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地区为浙江省嵊州市。

保护措施

2008年,卢芹娟和黄士波编著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嵊州竹编》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嵊州市文化馆(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嵊州竹编”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嵊州竹编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嵊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心(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嵊州市越剧文化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

社会影响

编辑

重要活动

1984年,嵊州竹编《昭陵六楼》在英国伦教举行的世界理想家庭博览会上展出,并引起震动。

1991年秋天,浙江嵊州举行“越乡文化节”,期间多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参观了地处“竹苑宾馆”的嵊县竹编陈列馆,之后制作完成了嵊州竹编《越乡古戏台》。

1999年,嵊州竹编《越乡古戏台》奔赴北京市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成就展。

2019年11月,嵊州竹编《龙腾世博》《国宝家园》《丹顶仙鹤》等作品首次在上海举行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展出。

荣誉表彰

民国26年(1937年),“叶广华”篾篮获得“浙赣特产联合展览会”优等奖。

1994年9月26日,嵊州竹编《奔马》在林业部举办的建国四十周年全国林产品博览会浙江馆内展出,江泽民捧着《奔马》称其“有中国民族特色”。

2016年,斯浙鹏创作的嵊州竹编《六和塔》已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