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阳街 编辑
紫阳街是临海市第一古街,是千年古城的缩影,是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 街名的来历 紫阳街原来是有街无名。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重修《临海县志稿》绘制《临海县治附郭图》上,这条街没有街名的记载,而按照古迹、人名、地名而称呼这条街的所在地,当时称街的北端黄坊桥,南头揽秀楼,中间地段,从北至南称紫阳宫、一洞天、奉仙坊、十字街口、迎仙坊、白塔桥头、方一仁、德清巷口、牌门周、腊巷口、安乐天、炭行街等50多处地名,由于地名众多,给当时的市民通信带来许多不便。
紫阳街曾于2012年被入选第四届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继杭州清河坊以后,浙江第二条获此殊荣的古街。 紫阳街属于临海市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
中文名:紫阳街
地理位置:台州市临海市古城家园(临海中学东南)
开放时间:全年 全天开放
门票价格:免费
著名景点:紫阳桥。紫阳坊
街名由来:纪念南宋道教始祖紫阳真人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浙江省临海市
适宜游玩季节:四季皆宜
官方电话:0576-85306305
为了统一街名,抗战时期,国民党县长庄强华对临海城关街道,选择了一些名人作了命名。
1949年5月29日,临海和平解放,于1951年,临海县人民政府作出了临海城关地区街名命名的决定。并征求了各界人士的意见,参照历史实际,对城关街名、巷名作了统筹规划和命名,为了纪念临海的和平解放,将中正街命名解放街,解放街一直沿用50年之久。同时,也将刘墩街改名为劳动路,睢阳街改名为继光街,保持了文庆街,其街名沿用至今。
紫阳街
紫阳街
紫阳街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临海紫阳街,从北到南,全长1080米,街上古迹,信步可数,深深吸引着人们。
有纪念宋代南宗道教始祖张伯端(紫阳真人)的石碑、紫阳桥和紫阳坊。有紫阳故里和紫阳宫遗址,原紫阳宫南大门牌坊基石保存完好。明历十九年(1591)由举人吴执御、彭世焕、王如春、章应科、徐子瑜五人立的“五凤坊”,遗址尚在。
白塔桥饭店
在紫阳街,使人难以忘怀的就是我们祖先创造出来的“坊”,每相隔百丈就有大块青砖砌成的一堵坊墙,坊墙高三余丈,宽五六丈,拱门高丈余。坊名即地名,坊墙又称“防火墙”,有《悟真坊》、《奉仙坊》、《迎仙坊》、《清河坊》、《永靖坊》5座坊。前人用心良苦,设计出别具一格建筑特色,既是人行道,通马车,又是防火墙,还代替地名的多重作用,当今已成为街区的一道风景线。相传“奉仙坊”,说的是仙人在此地修心养性,这里是百姓供奉过仙人,而取名奉仙坊。“迎仙坊”则是另一种传说了,临海是块风水宝地,百姓安康,人间生活幸福美满,不少仙人下凡人间临海,为迎接“仙人”,才建了“迎仙坊”,这些都是传说。但紫阳真人创造气功理论,对于后人养生、长寿起到重大作用,这是实话。
紫阳街北端北固山的郑广文祠,始建于唐广德二年(764年),是为纪念唐代郑虔在台州开创了文教之先河而立,因其诗、书、画并妙,被唐玄宗誉为“郑虔三绝”,如今成为临海古城文化源流的“缩影”;紫阳街的北端与台州府衙遗址毗邻的台州府文庙,始建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是台州最大的文庙府学,是介绍台州历史人物最为齐全的场所。经保护性修缮的台州府文庙显得庄重、古朴,成为展示台州府城历史文化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紫阳街
紫阳街及周边街巷历代名人辈出,除紫阳真人张伯端外,还有陈涵辉、王观澜等。有的故居如今尚在:有官至礼、兵二部尚书,与徐霞客结为挚友,并为其题写《墓铭志》,“生为大明人,死作大明鬼”的忠臣志士陈涵辉故居;有为明代进士陈员韬、陈选和举人陈英三人而建的三大夫坊;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跟随毛泽东参加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运动,曾经担任国家农业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的王观澜故居;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参加革命斗争,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的青年女英烈郭凤韶烈士的故居和郭凤韶烈士纪念馆。
紫阳街房屋和街面店铺保留着宋代的遗风和明清的格局,房子一般以二层居多,局部三层,错落有致。有的房子有下檐,有的房子有栏杆,安排得非常合理,前店后坊,中间客堂,楼上卧房,成为前店、后坊、住房“三位一体”典型的江南风格。古代建筑,百姓从“福”“运”“平安”方面考虑较多,雕梁画栋,紫阳街的柱头、门上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有木雕、灰雕、石雕的三雕结合,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风格。紫阳街的路面全由一块块凹凸不平、粗糙开裂的青石板铺就,岁月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
“潮平潮落又潮涨”,紫阳街历经沧桑,一座座木结构、砖头墙,顶上铺木椽盖泥瓦的江南古代建筑与街面石板路,一起发出清香,如一首诗,一幅画,古色古香,向人们展示着无限的魅力。
紫阳街是临海千年古城的文化血脉,是古城遗制的缩影,也是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岁月沧桑和小城故事遗留在老屋起翘蜕皮的墙面上,遗留在高高挑起的飞檐上,处处充溢着它的原始魅力。这里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和民族文化铭刻着鲜明的时代印记。百年老店、名人旧居、街巷格局、传统习俗交相辉映,积淀了丰富的历史人文遗产。
●唐·许浑《陪郑史君泛舟晚归》:“南郭望归处,郡楼高卷帘。平桥低皂盖,曲岸转彤襜。江晚笙歌促,山晴鼓角严。羊公莫先醉,清晓月纤纤。”
●宋·赵抃《泛舟离台港》:“赏遍丹丘上画船,旌旗金鼓满晴川。”
●宋·楼钥《寄题台州倅厅云壑》:“顷年登临赤城里,江绕城中万家市。”;《鼓子复临海县斋》:“郁修气未殄,千家真赤城。”“起望轮奂美,壮观耸连甍。”
●明·郑华《题赠金华王绅》:“若人结庐在山麓,炯炯虚明夜生屋。”“青灯夜雨声咿唔,鸡窗晓雪晴光敷。”
●清·齐召南《百步岭访张紫阳遗迹赋示同游》:“街名璎珞记台州,州城故宅紫阳楼。楼边父老多能说,曾是仙踪几度留。”
●现代·朱自清《台州的冬天》:“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
●当代·解维汉《紫阳古街》:“临海游街市,悠然见紫阳。深深千佛井,灿灿五人坊。老店遗清构,名居复旧章。遥思抗倭事,犹有泪千行!”
●当代·于快《复行紫阳旧街有怀》:“一衢坊巷半城融,儒释颉颃白鹤通。四塔扈从分日色,三垣环拱笼江风。搥衣黄发清桐里,跨马小儿曲巷中。杳杳远钟敲石侧,西楼月影已无戎。”
●当代·罗学成《游魅力临海 逛千年古城》:“作为千年台州府城昔日最为繁华的大街,紫阳街是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的象征,被誉为‘浙江第一古街’。在紫阳街的里弄坊间行走,绕入一个胡同,走进一间旧宅,或许就会遇到镌刻过某位名人故事的石板路、白墙砖,无论他的名字是紫阳真人,还是戚继光。估计你还会想,文天祥是否曾经在这里走过?朱自清是否也曾到此一游?”
2022年1月,临海市紫阳街区历史文化街区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