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匡迪 编辑
徐匡迪,1937年12月11日出生于浙江崇德,钢铁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上海市原市长,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上海科技大学第一届校务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9年徐匡迪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63年调到上海工学院冶金工程系工作;1971年至1972年下放到安徽省凤阳“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至1980年在上海机械学院、上海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系工作;1986年开始走上领导岗位,担任上海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1989年至1991年担任上海市教卫办公室副主任,兼市高教局局长、党组书记;1991年至1992年上海市计委主任、党组书记;1992年至1995年担任上海市副市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至2001年担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2002年至2010年担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
徐匡迪长期从事电炉炼钢、喷射冶金、钢液二次精炼及熔融还原的研究。
中文名:徐匡迪
外文名:Xu KuangDi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崇德县
出生日期:1937年12月11日
毕业院校: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电弧炉水冷挂渣炉壁》《不锈钢精炼》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徐匡迪
1937年12月11日,徐匡迪出生于浙江省崇德县(今桐乡市)。他的童年是在云南昆明度过的,小学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附属小学 。
1945年,抗战胜利后,徐匡迪随父母离开昆明,回到了杭州 。
1951年至1954年,徐匡迪在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中学(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就读高中 。
1954年至1959年,徐匡迪在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钢铁冶金专业学习。
1959年至1963年,徐匡迪在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工作,担任助教。
1963年至1971年,徐匡迪在上海工学院冶金工程系工作,先后担任助教、炼钢教研室副主任。
1971年至1972年,徐匡迪被下放到安徽省凤阳“五七”干校劳动。
1972年至1980年,徐匡迪在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系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炼钢教研室主任。
1980年至1986年,徐匡迪在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冶金工程系工作,先后担任系副主任、系主任、副教授、教授。
1982年3月至1983年2月,徐匡迪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做合作研究。
1983年6月,徐匡迪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84年3月至1985年6月,徐匡迪赴瑞典斯堪的那维亚·兰塞尔公司工作,担任副总工程师、技术经理。
1986年至1989年,徐匡迪担任上海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
1989年至1991年,徐匡迪担任上海市教卫办公室副主任,兼市高教局局长、党组书记。
1991年至1992年,徐匡迪担任上海市计委主任、党组书记。
1992年8月至12月,徐匡迪担任上海市副市长,兼市计委主任、党组书记。
1992年12月至1994年,徐匡迪担任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
1994年至1995年,担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副市长。
1995年至2001年,徐匡迪担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
1995年,徐匡迪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3月30日 上海市钢铁冶金新技术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徐匡迪担任实验室主任 。
2001年至2002年,徐匡迪担任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
2002年,徐匡迪担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 。
2003年3月,徐匡迪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同年9月兼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2009年12月,徐匡迪受聘为杭州师范大学建设一流综合性大学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0年6月,徐匡迪结束两届工程院领导职务,正式退休,继续担任中美友协会会长 。
2013年至2019年,担任上海科技大学第一届校务委员会主任。
2022年7月,担任中国工程院第八届主席团名誉主席。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徐匡迪长期从事电炉炼钢、喷射冶金、钢液二次精炼及熔融还原的研究。研制成SGDF型喷粉罐获广泛应用;研究成功高纯度油、气管线钢的真空循环脱气、喷粉(RH-IJ)技术,被英钢联及新日铁公司采用;提出了铁液脱硫的“拟一级不可逆反应处理法”及锰熔融还原三步反应模式;主持制订上海钢铁工业“三优”规划,使得上海钢铁工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
学术论著
截至2013年8月,徐匡迪领导的团队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有19篇在中国国外杂志发表。其中他本人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专著6本 。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8年6月,徐匡迪先后获得过六项国家级、部委级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 。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2016年11月29日,徐匡迪在上海交通大学调研,并以“前沿发展中的颠覆性技术创新”为主题进行交流。他诠释了颠覆性技术创新,提出了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见解:创新没有止境,也没有终点,对颠覆性创新的意愿应给予宽容、理解和支持 。
指导学生
徐匡迪不管在哪个岗位工作,每周仍回实验室半天,直接指导研究生的工作。1995年当选市长后,对于他名下的研究生,他还是要亲自面询研究进度、审查开题报告、批改博士论文 。
2001年徐匡迪培养博士生张晓兵的毕业论文《四元系冶金熔体组元活度解析的高阶亚正规溶液模型及其在钢铁冶金过程热力学预测中的应用》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86年 | 六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个人 |
1986年 |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1986年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1989年 |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 |
1995年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98年11月13日 | 香港科技大学名誉工学博士 |
2003年 | 英国皇家工程院荣誉院士 |
2003年 | 塞尔维亚工程院外籍院士 |
2003年5月 | 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
2006年9月 | 瑞典皇家北极星大十字司令官勋章 |
2006年 | 上海理工大学杰出校友 |
2006年 |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
2006年 | 俄罗斯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
2007年8月 | 日本铁钢学会荣誉会员 |
2007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2008年6月 | 英国皇家工程院国际奖章 |
2008年 | 英国商会China Link杰出贡献奖 |
2008年 | 瑞典商会国际奖章 |
2008年 | 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外籍院士 |
2010年 | 中欧友谊奖 |
2015年4月 | 第三届魏寿昆冶金奖 |
2018年5月30日 | 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 |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 | |
英国皇家土木工程师协会荣誉会员 | |
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 | |
纽约大学荣誉工程学博士 | |
德国友谊勋章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2年10月—1997年09月 |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候补委员 |
1997年09月—2002年11月 |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 |
2002年11月—2007年10月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 |
1996年2月14日 | 上海汽车工业科技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
1996年3月21日 | 上海新材料研究中心名誉理事长 |
2009年12月28日 | 杭州师范大学建设一流综合性大学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
上海理工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 | |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 |
更名轶事
徐匡迪原名“徐抗敌”,是在抗日战争的炮火声中孕育的,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当时希望他铭记国恨家仇,“男儿当自强,抗敌保家乡”,便给他取名为“抗敌”。“八一三”事变后,父母带着“徐抗敌”经江西、湖南逃到当时的“大后方”云南省。1944年他在昆明上小学二年级时,语文老师帮他改名为“匡迪”,寓意“匡扶正义,迪吉平安”。父母知道后都说改得好,遂改用此名 。
徐匡迪是中国喷射冶金技术的开拓者,长期从事喷射冶金、钢的二次精炼及“熔融还原”跨世纪新流程研究,获得重要成果,创造性的解决一些关键技术,得到中国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赞赏 。(上海大学评)
徐匡迪是中国著名的冶金学家,也是国际钢铁冶金界的知名学者。长期从事冶金物理化学、电冶金和炉外精炼、熔融还原、不锈钢精炼、喷射冶金等方面的研究,在冶金学及相关工程领域做了大量学术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对钢铁冶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何梁何利基金会评)
2018年6月,徐匡迪将获得的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的全部奖金捐赠给上海市久隆模范中学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