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涠洲岛 编辑
涠洲岛,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北部湾海域中部,北临广西北海市,东望湛江市的雷州半岛,东南与斜阳岛毗邻,南与海南岛隔海相望,西面面向越南。
涠洲岛南北长6.5公里,东西宽6公里,总面积24.74平方公里 ,岛的最高海拔79米。涠洲岛是火山喷发堆凝而成的岛屿,95%以上的地层是火山岩组成,有海蚀、海积及溶岩等景观,有“蓬莱岛”之称,是中国 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也是广西最大的海岛。
涠洲岛辖区内总人口1.5万人, 人口的85%以上都是客家人,热情好客,勤劳淳朴。人文景观主要有三婆庙、天主教堂 、鳄鱼山景区、滴水丹屏景区、石螺口景区、天主教堂景区和五彩滩景区等。
2020年12月16日,拟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中文名:涠洲岛
外文名:Weizhou Island
所属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海城区涠洲镇
地理位置:北海市北部湾海域中部
面积:24.74 km²
气候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著名景点:鳄鱼山、滴水丹屏、石螺口、天主教堂、五彩滩
涠洲岛汉时属合浦郡,唐初属雷州椹川巡检司,宋、元两代因沿未变,元朝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建涠洲巡检司,在遂溪县“第八都博里村海岛中”,即涠洲岛。
北海市涠洲岛
明初仍属协州府,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巡司迁往雷州遂溪的蚕村,司海防和监守珠池之责。
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从雷州移民于岛上垦耕。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游击署移驻廉州合浦县永安所。此后,涠洲处于雷、廉两府的军事行政双重管辖之下。
清康熙元年至嘉庆十一年(公元1662--1806年) ,涠洲居民三度被迫内迁,驻岛行政机构裁撤,但仍有少数“寮民”居留,军事管制由雷州徐闻县的海安营游击和廉州合浦县的龙门协分管,每年分上下二班轮流巡防。
咸丰末年(公元1860年),有内地人400名因避战乱,不顾艰险和官府之禁,来岛定居。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官府鉴于岛上民居已成事实,便重开岛禁,移雷廉二州船户客民于岛上。至此,荒置百数十年的海岛,田庐重兴。是时法国天主教势力乘机染指该岛设教堂于盛塘村,后又在城仔及斜阳岛各建一座,广纳教徒,是为钦谦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基地。
光绪二十余年,涠洲由雷州正式划归合浦县管辖,置涠洲巡检司,军事建制隶属于龙门协的永安营。
宣统初,归属合浦县的靖海团,设“公局”民政机构于岛上。
民国初至1931年,先后属合浦靖海团和合浦第二自治区辖镇。
1936年至1949年,先后属合浦县第二行政区、第五行政区和第三行政区辖镇。
1938年9月13 日起,涠洲岛沦于日寇野蛮统治七年之久。在这期间,本岛成为日寇威胁侵扰华南大后方的海空军基地。
1945年6月18日,涠洲岛人民奋起歼灭残寇,涠洲光复,归县领的乡建制。
1950年3月6日,人民解放军渡海解放涠洲,初设乡人民政府,直隶于合浦县。同年8月起,归北海镇人民政府管辖。
1953年改设第三区, 分设涠东、涠西、涠北、南湾四个乡。
1959年改为涠洲公社。
1994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37号):扩大海城区的行政区域,将原郊区的涠洲镇(含斜阳岛)、高德镇的马栏、军屯、开江、垌尾、翁山、赤西、高农8个村公所和第一、第二、沙脚、岭底、庙山5个居委会及平阳村公所的螺壳村、龙沟芦村,西塘镇的西塘、西边垌、驿马3个村公所划归海城区管辖。区人民政府驻北部湾大道。将大墩海、南万、新村3个居委会划归银海区管辖。
据地质学家介绍,在距今3亿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在第三纪早更新世期间,即大约距今200万年~100万年期间,涠洲岛地区总共发生了4次地幔热柱上升事件。涠洲岛为第四纪火山岩岛,它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第四纪以来,该区曾发生多次海底火山喷发、沉积,晚更新世后期地壳抬升露出水面,形成岛的雏形;二是在内、外力地质应力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了涠洲岛的地貌景观。
涠洲岛
位置境域
涠洲岛位于北部湾中部,北临广西北海市,东望雷州半岛,东南与斜阳岛毗邻,南与海南岛隔海相望,西面面向越南。经纬度范围为20°54’-21°10‘N,109°00-109°15‘E,总面积24.74平方千米。
涠洲岛
地质地貌
涠洲岛
涠洲岛95%以上的地层是火山岩组成,岛上有许多火山喷发的遗迹:南湾火山口、横路山火山口、鳄鱼山火山口、斜阳岛村火山口及斜阳岛婆湾火山口。在波浪、海流、潮汐的侵蚀下,涠洲岛海岸基岩出现海蚀洞、海蚀沟、海蚀龛、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台、海蚀窗、海蚀蘑菇等地貌。
涠洲岛
涠洲岛的南半部以海蚀地貌为主,无论是海蚀崖、洞,还是海蚀台、柱发育得很成熟;北半部则以海积地貌为主,有沙堤、渲湖、沙滩及礁坪。在海蚀地貌中又以南湾沿岸为典型。南湾原是一南边破口的火山凹地,被海水淹没形成海湾,其周围是火山沉积岩。在海浪和潮汐的交相侵蚀下,潮间带附近的岩石首先遭到破坏,便形成了呈层分布的海蚀洞穴,而洞穴上部的岩石失去支持后沿垂直节理断裂或崩溃下来,于是又形成陡峭的海蚀崖。东、西拱手间近5公里长的海湾上布满这种海蚀崖,它们高度在30~50米之间,坡度大于75°。
涠洲岛
涠洲岛的海滩以宽阔平坦的沙质海滩为主,一般宽150~300米,沙砾层厚4~8米,平铺于玄武岩之上层部岸断间或有玄武岩出露。潮间带一般比较宽阔,最宽者可达150米。潮下带宽约60米,有珊瑚分布 。珊瑚的下面就是礁坪。被波浪打碎的珊瑚残体很容易与壳沙砾等堆积胶结成海滩岩。涠洲岛北港一带的海滩岩从古泻湖一直延伸到潮下带上部,覆盖于玄武岩之上。
原来的火山口已变成了南湾的深水良港,火山形态十分明显,火山口为高达50~80余米的弧形陡壁。
涠洲岛北部潮上带有新老两道沙堤,南部海蚀崖上有三层海蚀洞,崖脚有两极海蚀台,反映了第四纪以来涠洲岛一直在间歇地抬升,其幅度可超过20多米。
气候
涠洲岛年平均气温23℃,终年无霜,年平均降水量1297mm,干湿季明显,6~9月为雨季。
动物资源
北海市涠洲岛
截至2012年,涠洲岛鸟类自然保护区共有鸟类186种,隶属16目52科,占广西鸟类种数543种的34.125%。这些鸟类中共有13种被IUCNX列为受胁物种,其中濒危(EN)物种有3种,易危(VU)物种有6种,近危(NT)物种有4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9种,包括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7种。候鸟(包括冬候鸟、夏候鸟和旅鸟)占有很大的比重,在186种鸟类中,候鸟有172种。留鸟仅有14种。在候鸟中,旅鸟最多,有117种,冬候鸟48 种,夏候鸟7种。
植物资源
涠洲岛的树种主要为苦楝、桑、黄葛树 、樟树等。新引进树种主要是木麻黄、台湾相思、银合欢和桉类等,主要为木麻黄和台湾相思构成的防护林。
三婆庙
三婆庙又称后天宫,建于清乾隆三年。利用海蚀洞做天然屏障,庙与岩洞巧妙结合在一起,高度体现了涠洲人的劳动智慧。三婆庙之名,据说是福建妈阁庙,台湾妈祖庙的别称。三婆庙的传说充满神奇色彩,院外花木茂盛,岩石纵横,曲径旁通,直达山间,风景幽雅。庙侧绿荫下,有几口仙人井,涌泉常溢不断。井水有口甘生津,清凉解毒之效。庙内,香火不断,拜祀、求签者络绎不绝。
鳄鱼山
鳄鱼山景区
南湾鳄鱼山景区,包含了鳄鱼山、五彩滩、红色广场、南湾海洋运动公园以及部分海域,总面积是3.8平方公里。南湾鳄鱼山景区以美丽的海岛风光、典型的火山地质遗迹、奇特的海蚀微地貌景观、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舒适宜人的气候闻名海内外。
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
博物馆
博物馆
五彩滩
五彩滩
石螺口
石螺口
滴水丹屏
滴水丹屏
海洋公园
广西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位于北海市南部海域,是全国10个获批建设的国家级海洋公园之一,总面积2512.92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1278.08公顷,适度利用区1234.84公顷。涠洲岛珊瑚礁主要分布于涠洲岛北面、东面、西南面,是广西沿海的惟一珊瑚礁群,也是广西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珊瑚分属26个属科、43个种类。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南海区特色生态系统,具有高生物多样性、高生产力的特点。
涠洲岛灯塔
涠洲岛灯塔
2001年12月,海城区政府及涠洲岛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制定《涠洲岛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先后投资700多万元新建和完善国家地质公园标志碑、主题广场、火山地质博物馆、火山口公园、滴水丹屏、石螺口、芝麻滩、天主教堂等景点,以及景点道路、公共厕所、绿化长廊、停车场、景点标志碑、中英文解说碑等配套设施。
2010年,《北海涠洲岛旅游区发展规划》的获批实施,涠洲岛成为继海南岛之后,中国第二个被明确定位为发展国际高端休闲度假旅游的海岛。
2011年3月份,《北海涠洲岛旅游区发展规划》获自治区批准实施;6月份,《涠洲岛鳄鱼山景区创5A规划》获自治区旅游局批准实施;8月份,《涠洲岛旅游区建设总体规划》获市政府批准实施。此外,《北海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北海银滩中区旅游规划》的修编工作已全面启动。 2011年8月26日,广西在涠洲岛启动总投资逾3亿元人民币的首批10个旅游基础设施项目,以生态环保设施为主的项目涵盖景区及道路绿化、地质遗迹保护、垃圾污水处理、游客服务中心及酒店设施等。
2012年12月14日,24个涉及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项目在涠洲岛开、竣工,开工项目包括污水处理厂一期、西南海岸整治修复、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保护等15个项目,总投资约11.2亿元人民币;竣工项目总投资1.3亿元,包括城乡风貌改造一期、鳄鱼山景区地质遗迹保护一期、天主教堂修缮及广场改造等9个项目。
2013年,涠洲岛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亿元。涠洲岛南湾海景酒店改扩建、北岸生态休闲路等首批启动项目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
古诗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明代剧作家、诗人汤显祖被贬谪赴任徐闻县典史,游览涠洲岛后留下一首诗《阳江避热入海,至涠洲,夜看珠池作,寄郭廉州》,其诗云:春县城犹热,高州海似凉。地倾雷转侧,天入斗微茫。薄暮游空影,浮生出太荒。乌艚藏黑鬼,竹节向龙王。日射涠洲郭,风斜别岛洋。交池悬宝藏,长夜发珠光。闪闪星河白,盈盈烟雾黄。气如虹玉迥,影似烛银长。为映吴梅福,回看汉孟尝。弄绡殊有泣,盘露滴君裳。从诗中的描述来看,汤显祖是从海上来看涠洲景色的,在明代,涠洲岛就是一个人群聚居的地方,当时涠洲已具一定的开发程度。
风俗
涠洲岛客家来源历史
涠洲岛产生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生活在涠洲岛的原始居民是与赣、闽、粤、浙等南方地区同一族属的百越民,他们“各有种姓,互不统属”。秦汉以后,由于北方汉子不断进入该地区,使得百越民,有的成批汉化,有的被强制迁往江淮地区,有的则退出平原,进入深山老林,成了历史上曾经名藻一时的“山越”民。两晋之际,尤其是唐宋之际,由于北方不断遭受战争的摧残,农村经济凋敝,因而使得大批难民渡江南下,另求生计。在经过不断辗转迁徙之后,部分移民来到了涠洲岛,与当地土著相互杂居,并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与土著民相互融合,从而创造出一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客家文化。
涠洲岛妈祖
和中国沿海其他地区渔民一样,涠洲居民大多敬妈祖(当地人称“三婆”,因妈祖在其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为神明。涠洲三婆庙(又名妈祖庙,天后宫)位于涠洲岛南部南湾港北部,庙建于火山悬崖峭壁下,依山傍海,建筑别致。因原天后宫由于处在悬崖峭壁下面,非常危险,便在它的前面模仿新建一座天后宫。庙宇呈褚红色,院内有棵老榕树蔽日成荫。每逢年节、渔船出海和返航,居民用鸡鸭鱼肉、珠宝敬拜,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日和农历十月收获季节,渔民均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谢三婆保佑平安、丰收之恩。此举当地人称给三婆“还福”。涠洲岛三婆出游活动每年都举行一次,一般为年末举行。
门票
涠洲岛
涠洲岛旅游景区门票为98元/人,1.2米以上1.4米以下儿童、学生、现役军人、残疾人、老人等可优惠到49元/人,1.2米以下小孩、记者、带团导游、本岛居民免费 。涠洲岛地质博物馆至火山口电瓶车费为20元/人(往返)。
线路
第一种:龟石海滨公园(骑上北海地区最陡的山坡)—大沙滩—渔家风情村—海参养殖厂—天主教堂—石螺背—海底珊瑚区(潜水)—百兽闹海。
第二种:鳄鱼山公园看日出—游火山口遗迹—仙人洞—滴水丹屏—三婆庙—风波岭(下北海地区最陡的山坡)—猪仔岭。
交通
上岛方式
上岛需乘坐客船往返,票价为B仓120元/人(单程)、A仓180元/人(单程)、特等舱240元/人(单程)。快船有飞逸1号、飞鸽号、飞达号、飞鱼号、北游6号、北游8号、北游12号,慢船有北部湾1号、北部湾2号、北部湾3号。
快船航行约1小时,慢船航行约2.5个小时。旅游旺季、大风浪天气开慢船。
船票售票点及营业时间:国际客运码头07:15-18:00、华美广场07:15-22:00、旺盛路07:15-22:00。
公交线路
路线1:北海福成机场—北部湾广场—3路公交车—国际客运码头—涠洲岛。
路线2:北海火车站—2路公交—3路公交车—国际客运码头—涠洲岛。
路线3:北海南珠客运站—15路公交车—北部湾广场—3路公交车—国际客运码头—涠洲岛。
2023年6月8日,涠洲岛入选自然资源部公布的“和美海岛”名单。
涠洲岛是中国地质最年轻的火山岛,获评中国最美十大海岛之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