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竞技体育 编辑
竞技体育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个人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竞技体育是一种制度化、体系化的竞争性体育活动,具有正式的历史记载和传说,以打败竞争对手来获取有形或无形的价值利益为目标,在正式组织起来的体育群体的成员或代表之间进行,强调通过竞赛来显示体力和智力,在对参加者的职责和位置作出明确界定的正式规则所设立的限度之内进行。
中文名:竞技体育
定义: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
竞技体育相对应的英文为sport,源于古拉丁语deportare。Sport起初指“在户外根据体力而进行的充满欢乐的行动”,包括射击、钓鱼、狩猎等娱乐活动,演变成具有竞技性质的游戏、娱乐和运动的总成,并随着英语的流行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概念如过家兴等在1986年提出的定义:“竞技体育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个体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
国内对竞技体育这一概念的基本共识是,竞技体育的范畴属于体育活动,追求运动成绩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能力,不断突破和创造优异成绩,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在运动竞赛中分出胜负。
竞争性
激烈的竞争是竞技体育区别于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的本质特征。竞技体育也因竞争性具有排他性。
规范性
现代竞技运动为保障运动员发挥技战术,制订了大量规则以维护比赛的正常进行。同时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建立在规范要求的基础之上。
公平性
竞技运动不偏袒任何参赛者,对比赛项目、时间、地点、场地器材、运动员参赛资格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并要求比赛相关主体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
公开性
公开性使体育具有更强的传播能力和更大的影响力,促进了运动技战术的交流和竞争和赛事公平的推进。
功利性
竞技体育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伴随胜利会有多种形式的收益。而且,比赛结果产生于对抗之中,经过社会承认,结果产生直接而迅速,不容置辩。
不确定性
比赛中突发和不可预料的情况经常发生,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
娱乐性
竞技体育随着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却并未失去娱乐特征,对参与者来说胜利或仅仅是参与都可以获得心理满足,对观赏者来说可以获得轻松、自由和美感。
竞技体育
运动员选材
训练与竞技的基础,根据项目特点要求,使用现代技术手段挑选运动天赋良好的青少年成为竞技体育的后备力量。
运动训练
运动员在教练员指导或自我选择的条件下,为提高竞技能力和成绩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是实现竞技体育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运动竞赛
联系竞技体育环节的核心要素,既是训练检验的平台,又是使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作用于社会媒介的平台。
竞技体育管理
提供良好的有组织的环境以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管理水平也是衡量竞技体育水平的重要指标。
纲要
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新时期中国竞技体育必须要研究与解决的重要议题,中国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与竞技体育资源产生直接联系,而发挥竞技体育资源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支持作用必须通过有效的资源调控。因此,从资源调控入手研究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文章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竞技体育资源,是竞技体育系统正常运行的条件及保证。竞技体育资源具有生成性、调控性、社会性、有限性及整体性等特征;竞技体育资源观对竞技体育资源调控及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竞技体育资源观主要由系统观、发展观、价值观、辩证观、开放观等组成。2.
一国或地区竞技体育资源禀赋体现在竞技体育资源的结构、分布、数量、质量等方面。竞技体育资源禀赋客观上存在着优势与劣势,通过对竞技体育资源的有效调控,可以获得竞技体育资源的比较优势,并进一步转化为竞技体育的竞争力。3.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的总目标是建立健全竞技体育资源培育、开发、配置及利用为重点内容的“四位一体”式的调控体系。均衡我国竞技体育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调控竞技体育产品生产与需求的基本平衡。大力发展竞技体育资源产业。完善竞技体育资源市场。健全竞技体育资源的法规制度建设。促进竞技体育主要类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4.
未来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竞技体育本质基础上的价值选择。满足社会体育需求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持竞技体育内部系统及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发展则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及保证。5.
在竞技体育发展观的指导下,制定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是国家对竞技体育资源调控的重要方式。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是分析中国竞技体育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机遇与挑战,规划中国竞技体育中、远期发展战略。以新时期“奥运争光计划”所规定的目标任务为基本参照,制定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启动方案。6.
当前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比较合理的战略选择是继续进行新一轮奥运争光战略的同时启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最终目标的实现要经历起步期、发展期与成熟期的发展阶段。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四个重点: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建设是整个战略阶段的重点;竞技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科学化、国际化”建设是中期战略阶段的重点;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建设是远期战略阶段的重点。
发展历程
1959年3月,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在德国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获得中国体育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此后的中国竞技体育硕果累累。截至2003年底,中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1695个,创超世界纪录1106次。其中,1989年以来的15年中获世界冠军1341个,占总数的79.1%;创超世界纪录724次,占总数的65.5%,是中国竞技体育持续发展较快的阶段。
自2000年开始举办的全国体育大会,是中国竞技体育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全国体育大会为非奥运项目的综合性运动会,其目的在于满足广大群众对体育运动多样化的需求,推动非奥运体育项目的普及和提高,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在成功举办了两届之后,从2002年开始,全国体育大会每四年举行一次。
2003年,经北京市政府和中国奥委会批准,北京向国际奥委会正式提出申办2006年世界群众体育大会。世界群众体育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由国际奥委会支持,世界群体组织国际协调委员会、国际体育运动联合会总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共同主办,其目的是通过讲座、专题座谈、小组讨论、文化或体育交流活动、短途游览等方式宣传普及群众体育知识,介绍各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情况,研讨有关世界群众体育发展问题。确定2006年承办城市的投票活动将于200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进行。北京正在全力以赴做好申办工作。
2004年2月3日,国务院颁布《反兴奋剂条例》,首次对兴奋剂管理、反兴奋剂义务、兴奋剂检查与检测以及法律责任等问题作出了详尽的规定。该条例自2004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指为了战胜对手,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所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含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两种形式。特点是:
1.充分调动和发挥运动员的体力、智力、心理等方面的潜力;2.
激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3.
参加者有充沛的体力和高超的技艺;4.
按照统一的规则竞赛,具有国际性,成绩具有公认性;5.
娱乐性。当今世界所开展的竞技运动项目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远在公元前700多年的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赛跑、投掷、角力等项目,发展至今已有数百种之多。普遍开展的项目有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举重、游泳、自行车等。各国、各地区还有自己特殊的民族传统项目,如中华武术,东南亚地区的藤球、卡巴迪等。其发展与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密切相关。6.
观赏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技体育已经发展的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规范,而随着各种运动的不断普及,喜爱和观看竞技运动的人也逐渐增多,让不同的运动都能长盛不衰,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7.
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普及全民健身,发掘更多的体育人才,培养青少年的兴趣。
竞技体育从来都是锱铢必较,在零点零几秒和零点零几毫米中决胜负。运动员每一次自我超越的背后,往往意味着无数次摔倒在地的付出。顽强拼搏,折射着竞技体育的魅力,也是体育健儿赢得荣誉的必经之路。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