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市 编辑
东莞市(Dongguan City),简称“莞”,广东省辖地级市、超大城市 ,国务院批复确定的珠江三角洲东岸中心城市。 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华南地区、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西北接广州市,南接深圳市,东北接惠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雨量充沛。截至2022年10月,东莞市下辖4个街道、28个镇 ,总面积2542.67平方千米 ,截至2022年末,东莞市常住人口104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62.81万人,城镇化率92.25% 。
东晋,立宝安县。唐,更名东莞县。宋,分东莞香山镇立香山县(今中山市)。明,将东莞县守御千户所、编户五十六里立新安县(今深圳市) 。1985年9月,东莞县改设为东莞市(县级),仍属惠阳地区。1988年,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 ,是中国4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 。东莞市是岭南文明、广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重要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有蚝岗贝丘遗址、南社村和塘尾村古建筑群、东莞可园、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东莞千角灯、龙舟制作技艺、莞香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还是粤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的粤剧之乡 。
2023年,东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1438.13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6.25亿元,同比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478.18亿元,同比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923.71亿元,同比增长4.1%。
中文名:东莞市
外文名:Dongguan
行政区划代码:441900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广东省
地理位置:广东中南部、珠江口东岸
面积:2460.1 km²(海域面积82.57km²)
下辖地区:4个街道、28个镇
政府驻地:南城街道鸿福路99号
电话区号:0769
邮政编码:523000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1082.44 万(截至2023年11月)
著名景点:孙中山先祖故居、粤晖园、虎门炮台、袁崇焕纪念园、松山湖、可园
火车站:东莞站、东莞西站、东莞东站、虎门站、东莞南站、东莞滨海湾站、常平站、常平东站、东莞港站
车牌代码:粤S
地区生产总值:11438.13 亿元(2023年)
港口:东莞港
地名由来
东莞,因地处广州之东,盛产莞草而得名。
建置沿革
春秋战国,东莞属百粤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二世元年(前209年),东莞属南越国地。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东莞属南海郡,县境西南属番禺县地,东北属博罗县地。东汉顺帝,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
三国吴黄武中,分增城另立东官郡。
晋,废东官郡,其地分属番禺、增城。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立宝安县,隶属东官郡。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改东官郡为东莞郡。陈祯明二年(588年),复改东莞郡为东官郡。
隋,废东官郡,其地隶属南海郡。开皇十年(590年),废郡置州,宝安县隶广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广州总管府,宝安属之。 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东莞县。 乾元元年(758年),南海郡复归广州,东莞属之。咸通三年(862年),分岭南为东、西道,赐岭南东道为清海军节度使。唐末,东莞县隶清海军节度。
五代越乾亨元年(917年),以广州为兴王府,东莞属之。
宋开宝五年(972年),改兴王府为广州中都督府,废东莞县入增城县,隶广州中都督府。六年,复置东莞县。 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分东莞香山镇立香山县(今中山市)。
元代,设广州路总管府,东莞属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广州府,东莞隶之。洪武十四年(1381年),于东莞置守御千户所。 万历元年(1573年),将东莞县守御千户所、编户五十六里立新安县(今深圳市)。
清,沿明制,东莞县仍隶广州府。
民国2年(1913年),东莞县隶广东省粤海道。民国14年,东莞县隶粤中行政区。民国21年,东莞县属中区绥靖公署。民国25年,东莞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抗战期间(1938一1945年),东莞县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34年,又归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期间,东莞县先后隶属广东省粤海道、粤中行政区、第一行政区和第四行政区。
1949年10月,东莞县全境解放,属东江行政区管辖。
1950年3月,属珠江专区。
东莞城区
东莞城区
东莞滨海湾青年创业广场
东莞城区
东莞滨海湾新区
东莞滨海湾新区
东莞大湾区大学
东莞滨海湾大桥
1952年,珠江专区撤销,属粤中行政区。
1956年2月,粤中行政区撤销,属惠阳专区。
1958年11月,东莞县短期隶属广州市。
1959年1月,划归佛山专区。
1963年6月,复属惠阳专区。
1985年9月,东莞县改设为东莞市(县级),仍属惠阳地区。
1988年1月,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
区划沿革
1950年5月,将惠阳县的黎村划入东莞县辖,原属东莞县的观澜乡划归宝安县。8月,原属番禺县的十五屯乡,即昆城、小享、大东向、小东向、大步等村划入东莞县辖。
东莞市地图
东莞人文地图
东莞市地图
东莞市城镇分布体系
东莞市铁路枢纽分布示意图
东莞市主要铁路车站分布示意图
东莞市主要文化设施分布示意图
东莞市生态保护规划图
东莞市地形图
东莞市景观分布图
1953年4月,将万顷沙、南沙划给珠海县辖(今属番禺)。
1959年10月,将上南乡划给博罗县辖,将大朗的新类划给宝安县管辖。
1986年1月,将樟木头、大朗、中堂、寮步、厚街、常平、横沥、茶山、道滘9个区撤区扩镇。2月,撤销东莞市莞城镇和篁村区、万江区、附城区等3个区公所,设立莞城区街道、万江区街道、附城区街道。11月,对石碣、望牛墩、高埗、东坑、石排、企石、桥头、黄江、谢岗、塘厦、清溪、凤岗、大岭山、长安、沙田、麻涌、洪梅、新湾18个区撤区建镇。
1987年10月,撤销莞城区街道,设置城内、城外、篁村、万江、附城5个区街道。
2000年1月,附城区街道更名为东城街道。11月,篁村区街道更名为南城街道。
2002年11月,万江区街道更名为万江街道。12月,撤销城区人民政府筹备组,改设莞城街道。
区划详情
东莞市行政区划简图
位置境域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介于东经113°31′~114°15′,北纬22°39'~23°09'之间。东与惠州市惠阳区接壤,西与广州市番禺区、南沙区隔海交界。北与广州市黄埔区、增城区、惠州市博罗县隔江为邻,南与深圳市宝安区相连。 东西长70.45千米,南北宽46.8千米, 总面积2460.1平方千米。
东莞市
地质
东莞市,地质构造属于罗浮山断裂带南部边缘的博罗大断裂、东莞断凹盆地。
地形地貌
东莞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丘陵台地占全市陆地面积的44.5%,冲积平原占43.3%,山地占6.2%。东南部多山,尤以东部为最,山体庞大,分割强烈,集中成片,起伏较大,海拔在200~600米,坡度约30°,其中银瓶嘴山主峰高898.2米,为东莞市最高峰;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为丘陵台地区;东北部接近东江河滨,岗地发育,陆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海拔30~80米,坡度小,地势起伏和缓,多为易于积水的埔用区: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多为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的围田区;西南部是濒临珠江口的江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而低陷,是受潮汐影响较大的沙咸田地区。
气候
东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暖,温度变幅小,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2021年,东莞市年总降水量1426.0毫米,年平均气温24℃。年日照时数2052.9小时,全年高温日数(≥35℃)为24天。
水文
石马河
东莞市,地处东江下游,96%属东江流域,境内较大的河流有东江干流、石马河、寒溪水及东引运河等。东江干流由惠州市惠城区、博罗县流入东莞市桥头镇,再沿北部边境西流至石龙镇石龙头分为北干流和南支流。东江干流从桥头镇至石龙镇石龙头境内长35千米,北干流由石龙头继续西流至麻涌镇大盛口注入狮子洋,境内长42千米;南支流由石龙头经峡口斜向西南,至沙田镇泗盛口注入狮子洋,长39.5千米。北干流与南支流之间,形成以石龙镇为顶点的东江三角沙洲,面积319.5平方千米。
海洋
截至2021年,东莞市海域主要分布在狮子洋和伶仃洋,面积78.5平方千米,海岸线长92.95千米,分布在滨海湾新区、麻涌镇、沙田镇、洪梅镇、道滘镇、虎门镇和长安镇。有威远岛、泥洲岛、木棉山岛、涌口沙、虾缯排5个海岛,海岛面积24平方千米,其中涌口沙、虾缯排为无居民海岛。
植被
东莞市,历史上森林茂密,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为南亚季风常绿阔叶林,组成种类多样而富于热带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东莞市最具代表性的植被类型,分布面积最大,从南到北都有分布,表现出从热带到亚热带过渡的特点,以壳斗科、樟科、茶科、桃金娘科为主,植被类型的水平变化不显著。
从群落类型看,从东部到中部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和低地常绿季雨林。群落物种相对丰富,结构复杂,在沟谷和背风湿润的地方,分布有板根、茎花、附生、绞杀和大型木质藤本现象的低地常绿季雨林群落类型。植物群落种类成分与结构、外貌特点基本上反映南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特点。
水资源
2021年,东莞市水资源总量14.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23.14亿立方米)少35.6%,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4.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5亿立方米,地下水与地表水不重复计算量为0.39亿立方米。8座中型型水库蓄水量1.1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465.8万立.方米。111座小型水库蓄水量815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745万立.方米。
土地资源
截至2020年,东莞市土地调查总面积24.60万公顷。其中:湿地面积249.77公顷,耕地面积9117.82公顷,种植园用地面积2.54万公顷,林地面积3.72万公顷,草地面积7257.47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2.14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16万公顷,水域用地面积3.31万公顷,其他土地面积725.08公顷。
生物资源
截至2021年,东莞市植物记录有野生维管植物1667种,隶属204科797属;野生种子植物1545种,隶属169科735属。在野生维管植物中:蕨类植物122种,隶属35科62属;裸子植物6种,隶属5科6属;被子植物1539种,隶属164科730属。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2科、17种,均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如华南五针松、土沉香、穗花杉等。
有爬行动物41种,隶属于2目8科30属,龟鳖目淡水龟科1种,其余40种为有鳞目,其中蜥蜴亚目鬣蜥科1种、壁虎科5种、石龙子科5种,以壁虎科和石龙子科物种为多;蛇亚目蟒蛇科1种、游蛇科22种、眼镜蛇科5种、蝰科1种,以游蛇科物种为多;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即蟒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种,即三线壳龟和大壁虎,列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极危等级物种1种,即三线闭合龟;易危等级物种3种,即蟒蛇、舟山眼镜蛇和眼镜王蛇,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的物种有5种:三线闭壳龟、蟒蛇、滑鼠蛇、舟山眼镜蛇和眼镜王蛇。两栖类18种,隶属2目7科13属,包括有尾目蝾螈科1种、无尾目角蟾科2种、蟾蜍科1种、蛙科3种、叉舌蛙科4种、树蛙科1种、姬蛙科6种。
鸟类151种,隶属于13目41科,占全省鸟类的24.1%,其中雀形目91种,占所调查鸟类总物种数的60.3%;鹳形目次之,10种,占所调查鸟类总物种数的6.6%;其他鸟类共11目50种,占39.7%;个体数超过1000只的种群有树麻雀、红耳鹎、白头鹎和暗绿绣眼鸟,在全市境域有广泛分布。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11种,有黑耳鸢、普通鵟、蛇雕、游隼、领角鹗等;被列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的有1种,即游隼,附录I的有蛇雕、红隼、普通鵟、画眉、红嘴相思鸟等11种。
兽类30种,隶属于食虫日、翼手目、鳞甲目、食肉目、偶蹄目和啮齿目等6目15科,其中食虫目包括齁鼱科1种,翼手目包括狐蝠科2种、菊头蝠科1种、蹄蝠科1种、长翼蝠科1种、蝙蝠科4种,鳞甲目包括鲮鲤科1种,食肉目包括鼬科3种、灵猫科2种、猫科1种,偶蹄目包括猪科1种、鹿科1种,啮齿目包括松鼠科2种、竹鼠科1种、鼠科8种。
矿产资源
东莞市,矿产种类少,矿产地不多,金属矿产十分短缺;非金属矿产中建筑用花岗岩、盐矿、芒硝较为丰富;矿泉水水质良好,具备一定储量。
截至2021年,发现矿产24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8种、非金属矿产13种、水气矿产1种,主要分布在东莞市中部、南部和东部的山地、丘陵地带,分布分散。查明的资源储量矿产10种,截至2021年,勘查程度满足工业开采的矿种有盐矿、芒硝、天然碱、矿泉水、地下热水等。其中盐矿累计查明资源储量4718万吨、芒硝329万吨、天然碱30万吨;矿泉水为主要矿产资源,多为深循环承压的构造裂隙水,低钠低矿化度重碳酸钙型偏硅酸矿泉水,允许开采量1342立方米/日;地下热水产地位于塘厦镇,允许开采量1108立方米/日,平均水温34.1℃。建筑用石料预测资源量1.95万立方米。
据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资料,东莞市常住人口1046万人,其中汉族人口95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9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包括53个少数民族成份,主要集中在壮族、苗族、瑶族等6个少数民族,总人数达81.3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85.1%。在少数民族人口中,户籍人口3.7万人,有47个民族成份。
东莞市为少数民族散居区,没有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市33个镇街(园区),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人口流动性大,涉及各行各业,分布呈现小聚居、大杂居特点。其中塘厦镇少数民族人数最多,有8.9万人,其次是长安镇有8.5万人,风岗、虎门、厚街等镇少数民族人数均超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最少的是望牛墩镇和莞城街道,均不足5000人。
外来少数民族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主要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占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比重45.3%;其次是贵州省,占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比重18.7%;再次是湖南省和云南省,占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比重分别为14%和8%;其余省(自治区、直辖市)占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比重14%。
截至2022年,东莞市户籍人口292.45万人。出生人口3.08万人,出生率11.03‰;死亡人口1.26万人,死亡率4.50‰;人口自然增长率6.53‰。常住人口1043.7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62.81万人。人口城镇化率92.25%。
2023年11月,东莞城区总人口达到1082.44万,跻身超大城市行列。
2023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07.8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06万人,出生率为10.5‰;死亡人口1.24万人,死亡率为4.2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48.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73.30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92.83%。
东莞市常住人口(2017年~2022年)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
系统 | 职务 | 姓名 |
---|---|---|
中共东莞市委 | 书记 | 肖亚非 |
副书记 | 吕成蹊 | |
常委 | ||
秘书长 | 吴志刚 | |
东莞市人民政府 | 市长 | 吕成蹊 |
副市长 | 刘光滨、邢文聚、黎军、乔雷、刘旺先、叶葆华、陈庆松 、卢建军 | |
秘书长 | 严继宗 | |
东莞市人大常委会 | 主任 | 骆招群 |
副主任 | 潘新潮、郑琳、杨晓棠、罗军文、方灿芬、郑国洪 | |
秘书长 | 叶向阳 | |
政协东莞市委员会 | 主席 | 郑建民 |
党组副书记 | 陈志伟、喻丽君 | |
副主席 | 喻丽君、蒋小莺、梁佳沂、程发良、陈树良、罗晓勤、曲洪淇、罗斌、赖少瑜 | |
秘书长 | 卢汉彪 | |
参考资料来源 |
综述
2022年,东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1200.32亿元,比上年增长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50亿元,增长0.3%,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0.2%;第二产业增加值6513.64亿元,增长0.8 %,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7.4%;第三产业增加值4650.18亿元,增长0.3%,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2.4%。三次产业比例为0.3:58.2:4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6803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879美元),增长0.8%。
经广东省统计局统一核算,2023年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1438.13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25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6478.18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4923.71亿元,增长4.1%。三次产业比例为0.3:56.6:4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933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516美元),增长2.8%。
东莞市地区生产总值(2017年~2022年)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
2022年,东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6.04亿元,下降0.5%。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3.58亿元,下降1.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9.51亿元,公共安全支出112.14亿元,教育支出219.04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6.42亿元。全年全市税收总额2164.81亿元,下降10.3%。
2022年,东莞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0.8%。按注册类型分,内资经济投资增长1.3%;外资经济投资下降4.4%。从产业投向看,投资集中在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5.5%;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2%。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1%,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9.7%;工业投资增长5.6%,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1.0%。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4.9%,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5.3%;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投资增长3.9%,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9.0%。
第一产业
2022年,东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50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农业产值40.71亿元,下降0.8%,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3.4%;林业产值0.69亿元,增长272.5%,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2%;牧业产值1.18亿元,增长39.0%,占2.1%;渔业产值11.24亿元,增长0.6%,占20.3%;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68亿元,增长0.1%,占3.0%。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6.57万亩,水果种植面积20.40万亩。全年粮食产量1.01万吨,增长5.9%;蔬菜产量41.09万吨,下降0.4%;水产品总产量5.01万吨,增长1.1%;生猪出栏1.65万头,增长22.6%;家禽出栏261.20万只,增长15.5%。
第二产业
东莞制造业实力雄厚,产业体系齐全,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形成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化工等八大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拥有全球500强企业45家,境外上市公司800多家,投资者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全球100强企业有1家,500强企业有4家,境外上市公司有8家。2021年3月,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集群入选第一批国家先进产业集群,莞深佛广联合的智能装备集群被纳入第二批国家先进产业集群 。
2022年,东莞市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3%。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长3.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下降3.6%,股份制企业增长0.1%。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下降3.1%,重工业下降0.4%。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下降2.5%,中型企业增长1.5%,小微型企业下降1.8%。
2022年,东莞市规模以上工业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1%;工业四个特色产业增加值下降2.2%。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0.4%。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11.3%,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4.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下降3.7%,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19.0%,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0.2%。
2022年,东莞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3.3%。其中,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下降6.3%,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3.5%,石油化工产业下降1.8%,先进轻纺制造业下降4.6%,新材料制造业下降5.8%,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业增长5.8%。
2022年,东莞市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2.7%。其中,纺织服装业下降9.2%,食品饮料业增长1.3%,家具制造业下降4.6%,建筑材料业下降6.0%,金属制品业增长1.9%,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下降13.0%。
2022年,东莞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870.76亿元,比上年下降23.5%。规模以上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3.6%,产品销售率95.9%,全员劳动生产率20.50万元/人。
第三产业
华为松山湖研发生产基地
东莞市软件产业园(光大we谷)
东莞石龙货场中欧班列
服务业
2022年,东莞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804.10亿元,比上年下降2.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34.27亿元,下降9.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82.45亿元,下降3.7%;金融业增加值749.81亿元,增长9.0%;房地产业增加值773.94亿元,下降8.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927.74亿元,增长0.7%。
2022年,东莞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36.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利润总额396.76亿元,增长26.5%。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1.5%,教育业增长6.1%,卫生和社会工作下降1.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下降3.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下降20.2%,房地产业下降0.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4.7%。
国内贸易
2022年,东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54.87亿元,比上年增长0.4%。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3840.49亿元,增长0.3%;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414.38亿元,增长1.3%。分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额3909.92亿元,增长0.3%;餐费收入344.95亿元,增长0.6%。
2022年,东莞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下降8.1%,饮料类下降22.2%,烟酒类下降5.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0.8%,日用品类下降1.3%,汽车类增长3.2%,石油及制品类下降3.4%。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518.14亿元,增长0.2%,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28.3%。
对外经济
2022年,东莞市进出口总额13926.63 亿元,比上年下降8.7%。其中进口4686.50 亿元,下降17.6%;出口9240.13 亿元,下降3.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3528.06亿元,增长1.9%。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4761.56亿元,比上年下降5.7%;加工贸易出口2911.14亿元,下降12.1%;保税物流出口838.62亿元,增长33.6%。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818.6亿元,增长11.3%。市场采购贸易725.1亿元,增长29.2%。按出口的地区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2640.65亿元,比上年增长5.9%;对亚洲出口4736.19亿元,下降1.0%;对北美洲出口1951.72亿元,下降6.2%;对欧洲出口1715.61亿元,下降9.0%;对拉丁美洲出口460.39亿元,增长6.8%;对大洋洲出口213.63亿元,增长20.3%。
2022年,东莞市机电产品出口6269.67亿元,比上年下降7.5%,占出口总额比重67.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097.84亿元,下降13.0%,占出口总额比重33.5%。全市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04宗,合同外资金额105.72亿元,比上年下降53.2%。实际利用外资78.87亿元,下降17.3%。其中,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43.96亿元,下降14.5%,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比重55.7%。
金融
2022年,东莞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49.81亿元,比上年增长9.0%。
截至2022年末,东莞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168家,其中银行类机构49家(含1家代表处,7家信用卡中心和1家平安汽车消费金融中心),保险类机构66家,证券期货类机构53家。上市公司78家,后备上市公司420家。
截至2022年末,东莞市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23514.0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7%。其中住户存款余额9071.89亿元,增长18.5%。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16780.23亿元,增长12.4%。年末制造业贷款余额、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9.0%、30.9%。
2022年,东莞市股票总成交额37896.83亿元,比上年增长3.5%。年末保证金余额201.9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4%;开户数达178.31万户,增长10.7%。
2022年,东莞市各类保险保费收入556.02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73.62亿元,同比增长10.9%;人身险保费收入382.39亿元,同比增长3.7%。全年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161.34亿元。其中,机动车保险赔付74.2亿元;非车财产险赔付20.16亿元;人身险赔款支出7.02亿元;满期给付35.63亿元;死亡医疗给付14.28亿元;年金给付10.05亿元。
公路
东莞市有107国道、广园快速路、东部快速干线、环莞快速路、广深高速公路、广深沿江高速公路、莞佛高速公路、常虎高速公路、莞深高速公路和从莞深高速公路贯穿东西南北,境内4条主干公路和13条联网公路均为一级公路 。
截至2021年,东莞市有客运站场47个,其中一级站1个,二级站9个,三级站3个,四级站8个,简易站场(含专线发车点)26个,物流中心有3个。截至2022年末,东莞市公路通车里程5266.22公里,公路密度214.07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民用)391.7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7.4%。其中汽车保有量390.80万辆,增长7.4%。
铁路
东莞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铁路城市,拥有多条干线铁路和城际铁路,设有国家一类客货口岸常平站。 2024年2月,广东城际完成莞惠城际运营交接,东莞市境内的莞惠城际铁路站点将支持羊城通刷卡乘车、广州地铁乘车码 。
东莞市主要铁路车站示意图
东莞站(石龙镇)
东莞东站(常平镇)
东莞南站(塘厦镇)
东莞南站(塘厦镇)
东莞虎门站(虎门镇)
长安西站(长安镇)
长安站(长安镇)
常平站(常平镇)
东莞东站(常平镇)
线路名称 | 设计速度 | 投用时间 |
---|---|---|
京港高速铁路(赣深段) | 350km/h | 2021年 |
广深港高速铁路 | 350km/h | 2011年 |
深江铁路 | 200km/h(西丽-南沙段) | 2028年(预计) |
穗深城际铁路 | 140km/h | 2019年 |
广惠城际铁路(莞惠段) | 200km/h | 2016年(常平-惠州段) |
广深铁路 | 200km/h | 1911年 |
京九铁路 | 160km/h(常平-惠州段) | 1992年 |
广梅汕铁路 | 160km/h(常平-惠州段) | 1996年 |
东莞东站 | 虎门站 | 东莞站 |
东莞滨海湾站(在建) | 东莞西站 | 东莞南站 |
常平站 | 松山湖北站(广东城际) | 长安西站 |
长安站 | 西平西站(广东城际) | 东城南站(广东城际) |
东莞港站 | 虎门东站 | 厚街站 |
樟木头东站(广东城际) | 中堂站(广东城际) | 道滘站(广东城际) |
洪梅站 | 寮步站(广东城际) | 虎门北站 |
常平东站(广东城际) | 常平南站(广东城际) | 望牛墩站(广东城际) |
大朗镇站(广东城际) | 银瓶站(广东城际) | - |
注:莞惠城际由广东城际运营。参考资料: |
航运
东莞虎门港
东莞市境内拥有航道82条,可通航里程798千米。主要航道有东江干流、东莞水道、太平水道、麻涌水道、中堂水道、倒运海水道、大汾北水道和寒溪水水道。其中东莞水道1993年由7级航道改造为4级航道,可通航500吨级以下船舶。拥有河口海岸线53千米,万吨级轮船可沿珠江口狮子洋水道进入虎门、沙田、麻涌三镇。
航空
东莞市的服务机场是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根据远期规划,将完善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国际复合型门户枢纽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及粤西国际机场为区域性枢纽机场,其他支线机场为补充的全省民用机场布局。
公共交通
公交
东莞市公共交通始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恒公司经营惠州—樟木头的公路汽车运输,至建国时期,东莞县有客车13辆。东莞公路汽车运输在建国后开始复兴,20世纪60年代的客运车辆车况非常简陋,车厢用木板围成,车辆动力不足爬坡艰难。文革期间,萌芽状态的公共交通陷入停顿,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逐步恢复。1986年东莞撤县建市,当年底,交通局出资买来4辆中巴车,开通了两条线,东莞主城区内的公交系统开始营运。1989年11月,时任东莞市长郑锦滔组织召开市长联席会议,讨论建立专业化公司来运营公交,公司命名为“东莞市公共汽车公司”。2003年12月,崭新的城巴第一次运行在东莞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东莞才开始拥有真正意义的城市公交。2019年12月底,东莞非纯电动公交车全部退出运营。2020年10月27日,东莞市在运营的6330辆公交车全部实现纯电动化。
东莞市将全市公交线路划分为城区片区、滨海湾片区、松山湖功能区、东部公交运营区、水乡片区5个公交片区。片区划分:城区片区包括莞城、东城、南城、万江、石碣、高埗;滨海湾片区包括滨海湾新区、虎门、长安、厚街、沙田;松山湖功能区包括松山湖、石龙、寮步、大岭山、大朗、横沥、东坑、企石、石排、茶山;东部公交运营片区包括常平、黄江、谢岗、桥头、塘厦、凤岗、清溪、樟木头;水乡片区继续维持麻涌、中堂、洪梅、望牛墩、道滘。
电车
中心城区、松山湖、水乡片区共规划3条线路,总规模达到47千米。远期中心城区将形成“双中心放射+环状”的开放式网络结构,规划线路8条。(更新于2015年3月19日)
中心区:设站21座,平均站间距约600米,换乘节点为东城站、莞太路站、西平站,总长12千米。
松山湖:主要是联系松山湖、寮步与市中心,换乘节点为东城站,总长23千米。
水乡片:主要联系洪梅、望洪、望牛墩等片区,有望洪枢纽、望牛墩站两大换乘节点,总长11.9千米。
轨道交通
主词条:东莞轨道交通
东莞轨道交通规划保留原《东莞市轨道建设规划》中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的线位方案,优化调整4号线线位,增加4号线支线,衔接深圳城市轨道4号线,远期预留增加5号线、6号线。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307.8千米,共设置车站84座,其中城市轨道间换乘枢纽车站8座,途经32个镇区。 2016年5月27日,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运营,标志着东莞正式迈入地铁时代。
运营线路 | 在建线路 | 待建线路 |
---|---|---|
东莞地铁2号线 | 东莞地铁1号线 | 东莞地铁4号线 |
—— | 东莞地铁3号线 | 东莞地铁5号线 |
—— | —— | 东莞地铁6号线 |
—— | —— | 东莞地铁7号线 |
—— | —— | 东莞地铁8号线 |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东莞市共有幼儿园1269所,比上年末增加25所;其中省、市一级幼儿园693所。全市小学341所,在校学生83.27万人;本市户籍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全市初中211所(不含完全中学),在校学生28.31万人;本市户籍适龄少年初中入学率100%。全市普通高中56所,在校生12.10万人;中职学校27所(含技师、技工学校7所),在校生8.63万人。全市普通高等院校8所(含校区),在校学生15.29万人;全年普通高等院校共招收本科、专科学生5.41万人,毕业生3.67万人。
高等教育
2023年12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2023年拟申报高校设置事项的公示》,其中拟向教育部申报设置大湾区大学 。
学校名称 | 办学层次 | 办学性质 |
---|---|---|
大湾区大学(筹) | 本科 | 公办 |
东莞理工学院 | 本科 | 公办 |
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 | 本科 | 公办 |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 本科 |
|
东莞城市学院 | 本科 | 民办 |
广东科技学院 | 本科 | 民办 |
广州新华学院(东莞校区) | 本科 | 民办 |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 专科 | 公办 |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 专科 | 民办 |
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 | 专科 | 民办 |
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 专科 | 民办 |
东莞开放大学 | 成人本科、大专 | 公办 |
参考资料: |
基础教育
东莞中学教育集团 |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教育集团 | 东莞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 |
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教育集团 | 东莞高级中学教育集团 | 东莞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 |
东莞市大岭山中学教育集团 | 参考资料: |
职业教育
职业高中(职高)、中等职业学校(中专)名录 | ||
东莞理工学校 | 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 | 东莞市商业学校 |
东莞市轻工业学校 | 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 | 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 |
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 | 东莞市电子商贸学校 | 东莞市信息技术学校 |
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 | 东莞市体育运动学校 | 东莞市育才职业技术学校 |
东莞市南华职业技术学校 | 东莞市南博职业技术学校 | 东莞市鼎文职业技术学校 |
东莞市五星职业技术学校 | 东莞市华南职业技术学校 | 东莞市南方舞蹈学校 |
东莞篮球学校 | 东莞市宏达职业技术学校 |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中职部 |
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 | - | |
技工教育院校名录 | ||
东莞市技师学院 | 东莞联合技工学校 | 东莞实验技工学校 |
东莞市中德技工学校 | 东莞翰伦技工学校 | 东莞市翰东技工学校 |
东莞市科创技工学校 | - | |
参考资料: |
特殊教育、专门教育
东莞启智学校 | 东莞市启智学校启航分校(专门教育) | 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 |
参考资料: |
其他
东莞新世纪英才学校 | 东莞东方明珠学校 | 东莞市宏远外国语学校 |
东莞市东华小学 | 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 | 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
东莞市光明中学 | 东莞市莞城英文实验学校 | 东莞市光正实验学校 |
东莞市虎门外语学校 | 东莞市翰林实验学校 | 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 |
东莞市中大附校外国语学校 | 东莞市常平中学 | 东莞石竹附属学校 |
石碣新民学校 | 常平莱恩小学 | 厚街小牛津学校 |
东莞实验中学 | 松山湖南方外国语学校 | 东莞市波利亚外国语学校 |
东莞市伊顿外国语学校 | 南城御花苑外国语学校 | 粤华学校 |
松山湖清澜山学校 | 东莞市海逸伊顿外国语学校 | - |
参考资料: |
科学技术
截至2022年,东莞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超过9000家。全市国内专利授权量95581件,比上年增长1.1%;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0700件,下降8.5%,数量排全省第3位;全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4224件,下降4.2%,数量排全省第2位。全市新型研发机构数量32家,其中省级25家。全市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总数113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97家,市级639家;各级重点实验室累计总数18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3家,市级17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11家,其中国家级26家,省级20家,市级48家;众创空间48家,其中国家级22家,省级7家,市级10家。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52.4%。技术合同成交397项,合同成交额96.37亿元。引进省级创新创业团队总数40个。大力推进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等工作,为我市4169家企业发放贷款6494笔,贷款金额257.72亿元,拟发放保费补贴共计1800万元。
位于广东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于2018年8月通过验收,投入正式运行 。
中国散裂中子源
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新园区)
中国散裂中子源
中国散裂中子源
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东莞市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33个,公共图书馆658个,公共电子阅览室582个,公办博物馆18个,民办博物馆35个,文化广场756个,电影放映单位135个。全市公共广播节目43套,公共电视节目30套。全年共发行报纸4051.69万份,其中《东莞日报》3923.75万份。电影放映118.65万场次,观众860.4万人次。
东莞图书馆
东莞市文化馆
东莞博物馆
东莞图书馆塘厦分馆
东莞市文化馆常平分馆
东莞市文化馆虎门分馆
东莞市文化馆中堂分馆
东莞市文化馆莞城分馆
东莞市展览馆
东莞市长安镇长安书苑
麻涌镇岭南水乡文化艺术中心
国家一级图书馆:东莞图书馆
体育事业
东莞篮球中心
2021年5月1日,广东东莞大益队获得2020—2021赛季C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总决赛冠军。这是广东男篮第十一次获得CBA总冠军 。
2023年3月,中国足球协会公布了获得2023赛季职业联赛准入资格俱乐部名单,东莞莞联足球俱乐部递补进入中甲联赛 。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东莞市医疗卫生机构3696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7个(不含妇幼保健院),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3554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6.46万人,医疗机构实有病床3.51万张。全市门诊量6084.3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7.0%;住院量113.48万人次,增长2.4%。
通信传媒
截至2022年,东莞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41.75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按2020年不变价计算)330.69亿元,增长4.6%;快递业务量28.81亿件,增长7.3%;快递业务收入289.01亿元,增长2.8%;电信业务总量(按2021年不变价计算)211.06亿元,增长16.9%。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16.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44.7万户。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34.5万户,增加36.8万户。
人民生活
2022年,东莞市居民收入保持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年东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833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06元,增长2.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136元,增长4.5%,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从收入构成上看,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4183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9.2%,是居民收入的首要来源;其次是人均财产净收入,达13406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1.0%。生活消费支出来看,全年东莞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432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131元,增长0.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125元,增长1.8%。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0%,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为32.8%,农村常住居民为36.4%。
社会保障
2022年,东莞市参加各类社会保险2698.82万人次,其中基本医疗保险675.84万人,生育保险462.52万人,基本养老保险613.90万人,失业保险461.87万人,工伤保险484.70万人。全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039.52亿元,保险基金支出1039.94亿元;年末社会保险基金累计余额2348.08亿元,上年保险基金结余2348.50亿元。
截至2022年,东莞市社会福利事业单位49个,其中社会福利院1个,社会福利中心1个,敬老院27个,敬老院供养老人987人。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收养751人,全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救助3413人。全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9225.61万元,慈善基金结余42948.59万元。全市纳入“特困人员”对象有835人,“特困人员供养金”费用支出1508.75万元。
语言
东莞话属粤语莞宝片,以莞城话为标准。东莞话也是莞宝粤语的代表方言之一。东莞话与广州话在词汇上区别不大,在韵母发音上有差别,且有规律可循。很多广州人听不明白东莞话,而很少接触粤语的东莞老人也很难跟广州人沟通。 莞城话主要是城区与周边镇区,比如高埗、茶山、道滘、洪梅等镇街讲的方言,稍微有不同程度的方音差异,但也不妨碍相互交流。不过很多年轻人交流都用粤语,一讲地道的莞城话会觉得比较困难。
东莞市本土方言包括粤方言和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粤方言区域面积、人口均占全市大部分。截至2022年,在32个镇街中,石龙镇、长安镇、沙田镇、洪梅镇、道滘镇、麻涌镇、万江街道、中堂镇、望牛墩镇、石碣镇、高埗镇、大朗镇、寮步镇、茶山镇、企石镇、石排镇、常平镇、横沥镇、东坑镇、桥头镇等20个镇街纯使用粤方言,莞城街道、东城街道、南城街道、厚街镇、虎门镇、大岭山镇、塘厦镇、黄江镇、谢岗镇等9个镇街大部分或者绝大部分使用粤方言(其中莞城街道只有1个300多人的罗沙社区上岭村使用客家方言),清溪镇和凤岗镇大部分使用客家方言,樟木头镇则纯使用客家方言。
饮食
东莞菜属于粤菜中的广州菜系,是具有浓郁广东地方特色的汉族饮食文化,分丘陵、埔田、水乡、沿海片菜系等,且各有代表美食,如埔田片有大朗榄酱炒饭、水乡片有中堂鱼鲍、沿海片有虎门大宁蟹黄粥、山区片有樟木头客家咸鸡、土特产有荔枝、麻涌香蕉、厚街濑粉、厚街腊肠、白沙油鸭、虎门麻虾、虎门膏蟹、庾家粽子。东莞人爱饮茶,除了喝绿茶等常规茶外,民间喝草本茶的习惯由来已久,如:莞香茶、清明茶、米碎花茶、老耳水等。东莞人饮茶注重“食”,往往是边喝茶边吃点心 。
服饰
东莞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不同时代不同区域各有特色。城区片的广府服饰、山区片的客家服饰、水乡片的疍家服饰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已经形成各自独特的地域风格。东莞市文化馆主办的“古风今韵”之传统服饰展集中展出了东莞市多个与服饰相关的非遗项目,包括广府、疍家和客家传统服饰、以及“百岁”、木屐、凉帽等传统制作技艺 。
书画
明代东莞茶山人张穆是岭南历史上杰出的画家,少年时倜傥任侠,工诗画,性好养马,曾用百金买名马,取名曰“铜龙”、“鸡冠赤”,饮食坐卧不离马侧,深谙马的生理习性,故擅长画马。他曾多次游衡岳,泛湖湘,入留都,历吴越,所作的纪游诗多奇杰可诵,海内很多名士都曾与他交游。张穆不但擅于画马,还擅于画鹰、画兰、竹、水仙,旁及篆刻。广州美术馆、广东省博物馆均藏有他的画幅,东莞博物馆也藏有他的十二开杂册,皆为传世珍品 。明末清初是岭南书坛大放异彩的时期。崇祯年间东莞的王应华,书风独特,于雄肆之中,极抑扬顿错之致,是明代岭南书坛一大家 。清代东莞的绘画,受岭南画派先驱居巢和居廉的影响,注重写生,吸收西方素描运用色彩的技法,为岭南画派的奇葩 。
曲艺
东莞粤剧
东莞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曲艺人才层出不穷。主要有粤剧、粤曲、等传统曲艺类型。东莞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以广府方言演唱的粤曲、粤剧在东莞有悠久历史,它是本土民间音乐吸融中原文化,并借鉴西方演奏技巧的产物,现为当地民间流传最广的地方音乐和戏剧,东莞素有粤曲、粤剧之乡的美誉 。
戏剧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民间艺术之一。粤剧在东莞同样深受群众的喜爱,著名粤剧大老倌卢启光等广东粤剧名家常到东莞城乡登台演唱和传艺。长安镇业余粤剧团还于2002年赴京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大型粤剧《思源》。作客东莞,可不要错过一睹“南国红豆”风采的机会。
民歌
东莞清溪、樟木头等镇的客家人唱山歌早就有名,每逢节日,经常举行各类山歌表演或比赛,热闹非凡。
咸水歌在东莞又称疍歌、艇歌、蛮歌 。据古籍记载,东莞的咸水歌大致可上溯到明清时期,明末清初屈大均所撰《广东新语》中引述的三首采茶歌,即为明代疍歌,现仍在东莞地区传唱,唱词仅有很少的差异 。
东莞咸水歌没有固定的曲谱,基本上是一个调,但可随意加入拉音、震音、叹音、哼音、谐音等等,故不同的人演唱常常有着不同的韵味。因演唱场合不同分为两类,一类叫“歌堂歌”,又称为“坐堂歌”,一般在婚礼酒席中或者宴会喜庆场合演唱;另一类叫“大板歌”,是在劳动生活中或日常闲暇时的娱乐性演唱 。目前东莞咸水歌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亟需采取措施进行抢救 。
民俗
(参见:东莞木鱼歌、东莞木偶戏、百子论文、东莞龙舟竞渡、莞邑醒狮艺术、樟木头客家麒麟艺术)
东莞赛龙舟
1958年,东莞被誉为全国第一个“游泳之乡”;2000年1月,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东莞沙田镇全国第一个“龙舟之乡”称号;道滘被国家文化部誉为“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东莞石龙镇被誉为“举重之乡”;东莞的石排镇中坑村和长安镇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醒狮舞蹈艺术之乡”,此外,清溪镇、樟木头镇均是闻名中外的麒麟艺术之乡。
传统节日 | 东莞特色的传统节日比较多,有卖身节(泼水节)、东莞荔枝节、“石龙杯”龙舟竞赛、香港人旅游节,其中卖身节是东莞的第一大节,每年节日期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赶来参加,场面十分热闹 。 | |
---|---|---|
嫁娶习俗 | 结婚按照当地的结婚习俗来进行并不是迷信,而是寓意着幸福美满,所以要充分的尊重这些老的结婚习俗。东莞结婚习俗和流程:择偶、定亲、报日、开厨、成婚程式、番面(返面)、回门、满月、探新年。 东莞结婚传统环节:嫁女饼、抢新娘、敬茶 。 | |
舞麒麟 | 舞麒麟是东莞客家人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据说,麒麟与凤凰、龟、龙并称“四灵”,并居四灵之首。它是古代传说中的巨兽,外型奇特,生有龙头、鹿角、马蹄、牛尾、狼额,身上披五彩鳞甲,身长一丈二(约3米多),客家人视麒麟为吉祥物,在客家传说中凡麒麟踩过的地方,就会给那里的人们带来幸运,故有“麒麟吉祥”之说。 | |
东莞醒狮 | 东莞醒狮始源于明代,每遇喜红庆典、逢年过节,民间必舞狮祈求平安吉祥,但主要分布在东莞市的石排、大朗、长安、虎门等乡镇,尤以石排镇中坑村的醒狮为代表。东莞的狮具造型,特别注重不同色彩的装饰,寄寓不同的象征意义。如早期有黑狮、红狮、银狮,据说分别代表张飞、关公和刘备,并显示三人的不同性格,黑狮威猛,红狮凝重,银狮温和。后来又增添了金狮,也叫太狮,用于迎宾或隆重的交往礼仪以象征祥和。中坑村则以红狮象征喜庆,黄狮象征和谐,银狮象征财富,黑狮象征武术功夫,而且都装饰得十分鲜艳华丽。 东莞狮舞主要采用南拳武功的步法,落地稳固,刚劲有力。动作刻意模仿真狮,走、跑、跳、滚及抖毛、洗须、舔身等,均显得生动逼真;有出洞、下山、过桥、饮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头佛戏狮等多个舞段,其中采青是高潮,分“采高青”和“采地青”,“采地青”又有富于地方色彩的水青、蟹青、桥底青、拆字青等多种。近10多年来,又发展了“高桩狮”、“梅花桩狮”和“狮子走钢丝”等高难度的狮舞表演。 东莞狮舞在石排镇有着最为广泛的群众性,是当地历久不衰的民间艺术活动,而中坑村又最能体现东莞狮舞的特色和传承发展。该村醒狮队在1996年全国第六届“群星奖”广场舞蹈大赛中表演的“踩高桩”,一举获得了唯一的特别大奖。1997年中坑村被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0年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醒狮舞蹈)之乡”。 |
|
龙舟 | 东莞中堂“龙舟景”,指的是龙舟场景,是当地人对重大民俗活动的描述和称谓,也叫“趁景”。中堂镇每年的“龙舟景”民俗文化活动始于农历五月初,收“景”于月底。在“龙舟景”期间,镇内20个村(社区)中,先后已成“景日”的就有9个村(社区)。500年来,扒龙舟这一民俗传承了龙的脉息,龙舟满载着吉祥之愿,在东江上游弋生辉,已成为这里最重要的大型民俗活动。2006年,中堂镇被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中国龙舟之乡”称号。2008年,中堂的龙舟制作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使这项民俗活动更加持久和进一步传承下去,2004年,中堂镇政府一次性投入3000多万元兴建了龙舟广场,2008年又投入近千万元兴建了一个国家级龙舟赛场。 |
|
花灯 | 洪梅广东花灯节入选广东"一城一特"春节文化活动,花灯不是只有东莞才有,但广东省花灯节就永久落户东莞洪梅镇。洪梅镇是中国花灯之乡,有着悠久历史。花灯节着重发动群众参与,大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花灯文化建设和传承,引导人民弘扬和传承花灯文化。广东省花灯文化节创办于2012年,已经是颇具规模的花灯展了,成为东莞市春节最具特色的活动。在东莞洪梅举办的省花灯文化节上,我们可以一次性看到来自全国各地不一样的花灯,活动现场还会有猜灯谜及现场体验制作花灯的乐趣。花灯节是在洪梅镇文化广场举行,一般是农历年正月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喜欢花灯的朋友一定要去看看了。 | |
莞草种植技艺 | 东莞沙田镇莞草种植与编织工作站入选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 。作为疍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莞草文化满载疍家人艰苦、质朴、勤俭的生活记忆。为保护传承莞草文化遗产,近年来,沙田镇探索恢复莞草种植,并开展编织手工艺传承工作。除组织具有莞草种植知识的热心爱好者从事专门的种植外,还把莞草破草、晾晒、编织等传统手工艺再次复原,把美术、时尚等元素注入莞草编织工艺中,让有着悠久历史的莞草文化重新焕发活力。与此同时,沙田镇还将莞草种植技艺立项申请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
东莞市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岭南古邑,名胜古迹甚多,东莞博物馆珍藏有村头遗址等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出土文物。有中外闻名的林则徐销烟池、沙角炮台、威远炮台等抗英古战场遗址,有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人民的根据地,大岭山抗日史实陈列馆和榴花抗日纪念亭。人文景观有著名古刹观音寺、金鳌洲塔和榴花塔、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袁崇焕故居、黄旗古庙等。自然风景有仙鹅湖、石排燕岭、东莞植物园、清溪山水天地以及珠江口滨海秀色、稻海蕉林,荔红荷香,旗峰胜迹等。
国家A级景区 | |
---|---|
(4A)东莞松山湖景区 | (4A)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 |
(4A)东莞观音山森林公园 | (4A)东莞科技馆 |
(4A)石排红石山遗址公园 | (4A)龙凤山庄 |
(4A)粤晖园 | (4A)东莞香市动物园 |
(4A)东莞银瓶山森林公园 | (4A)东莞展览馆 |
(4A)东江纵队纪念馆 | (4A)可园 |
(4A)大屏嶂森林公园 | (4A)袁崇焕纪念园 |
(4A)塘尾古村与南社古村 | (3A)石龙欧公祠 |
(3A)茶山圣心蛋糕博物馆 | (3A)唯美陶瓷博物馆 |
(3A)诺华中国家具博物馆 | (2A)樟木头冠和博物馆 |
文物建筑 | |||
---|---|---|---|
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 | 可园 | 南社村古建筑群 | 塘尾村古建筑群 |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 | 村头村遗址 | 金鳌洲塔 | 燕岭古采石场遗址 |
黎氏大宗祠及古建筑群 | 康王庙 | 却金亭碑 | 蒋光鼐故居 |
国殇冢 | 迎恩门城楼 | 榴花塔 | 金刚经云石塔 |
陈莲峰墓 | 宋皇姑赵氏墓 | 熊飞墓 | 余屋牌坊 |
李桤墓 | 东莞县博物馆旧址 | 海月岩 | 东岳庙 |
欧仙院 | 容庚故居 | 朱执信纪念碑 | 黄旗胜迹 |
周恩来演讲台 | 李文甫纪念亭 | 道滘大坟 | 巍焕楼 |
大汾古桥 | 逆水流龟村堡 | 薰莱亭 | 张彩廷纪念碑与福音堂 |
郭真人古庙 | 神仙水 | 方氏宗祠 | 黄氏宗祠 |
叶氏宗祠 | 马山古迹 | 观音山古迹 | 马山古迹 |
单氏小宗祠 | 崖山古迹 | 丁氏祠堂 | 同德街 |
特产 | 介绍 |
---|---|
麻涌香蕉 | 麻涌香蕉,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麻涌香蕉果梳整齐端正,皮色呈黄色或金黄色,有光泽,果肉细滑,口感清甜,香味浓郁。 2016年11月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麻涌香蕉”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
东莞荔枝 | 东莞荔枝,广东省东莞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东莞荔枝产区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以南,面临海洋,常在季风控制下,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差振幅小,夏季高温,年平均气温22.8℃,利于荔枝生长。元代,《元一统志》、《南海志》均有东莞荔枝的记载。东莞荔枝品种繁多,以桂味和糯米糍为主。桂味荔枝,果肉厚且呈乳白色,肉质爽脆,清甜多汁,有桂花香味。糯米糍荔枝果肉软滑多汁,味浓甜微香。 2017年4月2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东莞荔枝”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
莞香 | 莞香,广东省东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莞香,是以莞香树为载体,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沉香。由于产地主要集中于东莞地区,因此被命名为莞香。据史料记载,莞香树早在东汉时期已有种植,唐代时莞香已成东莞最负盛名的皇家贡品。明万历年间,东莞已形成众多莞香的主要交易市场,是当时广东著名的香市,无数的莞香在这里交易,再从香港出海,分散到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 2015年8月1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莞香”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
明清以来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产生重大影响的32位东莞人,有彪炳史册的著名将领何真、罗亨信、袁崇焕、张家玉、陈策、邓安邦、蒋光鼐、李章达、王作尧,有开宗立派的业界巨擘王宠惠、邓植仪、王吉民、谢志光、林克明、张松鹤、莫伯治、邓锡铭、毛炳权、李衍达,有独领风骚的学界泰斗陈建、伦明、居巢、居廉、容庚、容肇祖、张荫麟、邓白、何镜堂,还有体坛名宿陈镜开、时代精英王志东等等。
年代 | 名单 |
---|---|
古代 | 袁崇焕、陈琏、叶富、蒋光鼐、张荫麟、陈镜开、伦明、卢子枢、陈伯陶、邓尔雅、张伯桢、张敬修、王应华、邓白 |
近代 | 周大桂、王金城、刘学斌、张炳光、李旭亮、蔡达标、张佛恩、陈小凤、李建明、梁沛棠、叶志坚、王志伟、袁旭培、陈润光、卢汝滔、潘宇海、袁德宗、刘柏权、尹锦容、朱国基、陈淦波、陈健民、麦校勋、陈灿球、张绍日、麦彦桐、叶惠全、梁耀辉、李铸诚、何锐平、张玉其、陈成稳、李扬钦、罗锦耀、莫浩棠、莫志明、杨志茂、叶钦海、谭金荣、李惠文、邓文迪、林永春、邓予立、朱汉辉、卢家骢、孙秉枢、王仲铭、梁乃鹏、陈瑞球、陈永棋、陈永燊、陈永奎、何镜堂 |
现代 | 陈淑玲、香植球、香伟灿、香树辉、黄金富、梁麟、袁武、叶树林、方润华、赵泰来、赵树辉、廖焕辉、张瑜平、朱李月华、邓焜、邓焘、萧明、张细、蔡建中、方文雄、梁洁庭、叶志成、叶子轩、叶凤娟、王锦辉、王国强、李祖泽、陈万雄、王赐豪、王华生、王敏刚、王敏超、王焕生、周锡年、周埈年、周少岐、周启贤、周启邦、周湛燊、周国勋、周湛煌、叶若林、叶焕荣、温惠仁、温容兴、钟伟廷、许胜华、刘旺枝、蔡继光、蔡就胜、朱伟霖、王柏源、何耀棣、王振声、王公愚、陈鸿道、汪世忠、何焯辉、欧焕伦、任锦汉、王少强、杨宝玲、叶旭全、陈治海、赖国强、李锦全、黄焕枝、郑安国、王冠华、陈耀忠、吴少强、陈冠杰、罗建新、叶剑波、王时新、邓崇光、陈永昌、罗启仁、黄万顺、陈奕迅等 |
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 全国禁毒先进单位 |
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市 |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国家篮球城市 |
全国体育先进市 | 国家卫生城市 | 全国文明城市 |
广东省文明城市 | 广东省教育强市 | 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 |
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城市 | 东莞入围2012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 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
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 | 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 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
中国游泳之乡 | 中国龙舟之乡 | 中国曲艺之乡 |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 举重之乡(石龙镇) | 醒狮舞蹈艺术之乡(石排、长安) |
麒麟艺术之乡(清溪镇、樟木头镇) | 2012中国制造业最优投资环境城市 | 国家纺织业基地市 |
中国女装名镇(虎门) | 中国羊毛衫名镇(大朗)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名镇(寮步、石碣)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长安) | 中国机械五金模具名镇(长安) |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
国家森林城市 | 201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 2017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 |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 | 2017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 首批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城市 |
2017年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排名第19 。 | 2018年城市产业竞争力指数排名第17 | 2018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名第24 |
2018中国大陆最佳地级城市第5名 | 2018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第11 | 中国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第7名 |
2018年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排名第18 | 2018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第19名 | 2018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排名第3 |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潜力城市20强 | 2019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第27 | 中国地级市百强第6名 |
2019年全球可持续竞争力第121 | “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排名TOP100”第11 | “2019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第18位 |
2019中国城市品牌评价百强榜(地级市)第6 | “2019年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50强”第33位 |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9”第18 |
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排名第427名 | “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 | 2020年新一线城市排名第11 |
中国经济活跃城市营商环境综合排名位列第5 | 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 | 2019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
2020中国篮球特殊贡献奖 | 2020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 2020中国宜居宜业城市 |
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 第十批(2020年度)国家节水型城市 | 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
中国地级市百强品牌城市 | 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 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
“2020中国外贸竞争力百强城市”排名第六 | 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 2021数字化转型百强城市名单排名第14 |
2017—2020年度拟授牌命名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 | 2021年全国地级市财政收入10强 | 2021年度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拟激励市县名单 |
2022中国活力城市百强榜排名第17名 | “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 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 |
2021年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 | 2022福布斯中国·消费活力城市榜单第20名 | 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
2023年《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评选的“新一线城市” | 2023年9月6日,入选2023数字百强市,排名第21。 | 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
世界最大羊毛衫生产基地 | 第三届全国相对富裕地区排名第一 | 全球最大UPS制造基地之一 |
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 | 城市创新能力列全国地级市第一 | 城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
全国首台散裂中子源落户东莞 | 中子源国际合作会议首次在中国举行 | 首届中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周 |
全国第一个服装设计制造基地 | 国内首台多功能车载发电及压缩机组 | 全国最大的太阳能研究院 |
东莞水道特大桥创国内建桥史四项第一 | 全国地级市首艘海洋环境应急艇 | 首个移动客户过千万的地级市 |
国内最大的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 | 中国首条水下铁路隧道开凿 | 全国最大汽配城 |
中国最佳物流名镇 | 沃尔玛分店最多的地级市 | 全国首次网上拍卖保税货物 |
全国唯一实现农(居)民医保全覆盖的地级市 | 全国首创地方养老保险金 | 低保标准居全国之首 |
见义勇为抚恤金标准全国最高 | 全国最早实行出租屋人身意外保险 | 全国最大的民营医院 |
全国首个作为临床研究生培养基地的镇级医院 | 全国第一个实行户籍人口免费健康体检的镇街 | 国内首个音乐剧节 |
“十月文学奖”首次离京举办 | 国内第一家动漫图书馆 | 全国首个图书馆ATM启用 |
国内第一次由民间促成的国际俱乐部之间的球赛 | 全国首创社区交通警务区 | 国内首个镇级食品药品监管局稽查分局 |
全国率先对市域地名总体规划 | 综合竞争力居全省第一 | 省内最高楼面地价 |
全省电耗降幅最大 | 外商投资印刷企业数居全省第一 | 人均审结案件数居全省第一 |
户籍人口每万人升大学数居全省第一 | 全省首家镇属国家示范高中 | 全省首座建在遗址上的博物馆 |
省内首个镇级档案馆 | 广东省唯一获“摄影之乡”称号的镇 | 福利彩票销售总量在全省地级市中排名第一 |
居民生活质量居全省之首 | 珠三角最大石化仓储基地 | 珠三角首个异地航空货运站 |
全球印刷界最大企业进驻望牛墩镇 | 全球使用数控织机数量最多、最集中区域 | 全球最大女鞋生产基地 |
获评“中国制造业最优投资环境城市” | 跻身中国内地城市竞争力前列 | 入选中国最佳商业城市 |
国内首个协同创新研究院 | 国内首个中以产业园 | 首届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 |
首届全国服装产业集群会议 | 全国最大规模的污泥处理中心 | 全国首个沉香质量检测中心 |
华南地区最大多功能物流园 | 华南地区最大精铜生产基地 | 广东省最大石化产品交易平台 |
全国首创庭审听审制 | 国内首个警民互助会 | 非公企业团组织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
清溪镇、石排镇入选首批“中国最美小镇” | 清溪镇获评“2012中国最佳休闲小城” | 凤岗镇打造“中国婚庆第一镇” |
华南地区首所文化产业高职院 | 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综合考评居全省第一 | 高考录取四项指标居全省第一 |
广东首个消防宣传主题公园 | 全省首家“心灵驿站”在莞挂牌 | 和谐劳动关系示范点数量居全省第一 |
中国潮玩之都 | 中国藏茶之都 | 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 |
2022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第8 | 第三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 | 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拟入选地区 |
友好城市 | 国家 | 结好时间 |
哈特福德市 | 美国 | 2001-02-22 |
北海市 | 中国 | 2004-12-22 |
萨洛尼卡市 | 希腊 | 2008-10-24 |
牙山市 | 韩国 | 2012-07-24 |
坎皮纳斯市 | 巴西 | 2013-04-22 |
呼伦贝尔市 | 中国 | 2013-05-27 |
霍隆市 | 以色列 | 2014-02-20 |
奥帕瓦市 | 捷克 | 2014-05-08 |
布里扎市 | 罗马尼亚 | 2014-06-27 |
乌波塔尔市 | 德国 | 2014-11-25 |
银川市 | 中国 | 2014-12-18 |
海城市 | 中国 | 2014-12-20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