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 编辑

词语类别

名词名词

名词(英语:noun,缩写n.),是词类的一种,属于实词。

名词和动词是人类语言中最早出现的、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词类。从原则上说,任何语法范畴都可以通过名词与动词的结合得到表达。其中,名词可分为本体名词与附属名词。

不依赖任何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各种实体及其所代表的类,即本体名词,专有名词亦属本体名词的范畴,包括人名、国名、地名、神名、先人名等。附属名词的概念一般要依附于相应的本体名词才得以存在,它包括表关系概念的抽象名词,以及时间名词、方位名词。

名词主要的语法功能,古今一致,即作各种类型的主语、宾语(包括介词宾语)、定语等 ,古汉语名词则还能做状语。名词一般可以受数量词或古指称词(一般所谓「指示代词」)修饰。

名词和动词不仅相互对立,而且还相互转化。动词、形容词有时也可以转而指称本体名词。名词亦可转而作动词使用。或有形式标记(如「者」「所」),或无形式标记。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名词

外文名:noun

缩写:n.

类型:词语类别

汉语的名词

编辑

类别

姚振武将汉语的名词分为本体名词与附属名词两个范畴

(一)本体名词

本体名词是一个开放的类别,指称不依赖任何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各种实体及其所代表的类,如动物、物品、建筑物、农作物、人体、自然物等。例如:人、男、女、百姓、匹夫、鸟兽、马、牛、犬、羊、兵甲、弓、刀、布帛、贝、舟车;宗、家室、门、户、宅、寝,禾、黍、麦、田、身、耳、止(趾)、山川、火、水、云、风、雷,侯、白(伯)、众、俘等。

还有所谓专有名词也属本体名词的范畴,包括人名、国名、地名、神名、先人名等,例如:王、方、齐国、东阿、师、帝、东母、岳、河、巫、上甲、宰我等。

(二)附属名词、

附属名词的概念一般要依附于相应的本体名词才得以存在。它包括:

(1)表关系概念的抽象名词,这也是一个开放的类别,如「祸、害、灾、尤、败、疾、礼、德、福、性、父、母、兄、子」等:

(2)时间名词,如「祀、年、秋、春、月、日、今、夕、旦、采、中日、甲子、乙丑」等:

(3)方位名词,如「东、西、南、北、左、中、右、下、上、内、外、侧、旁、西南、北西、北东」等。

汉语名词这样的分类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只是各类别的具体成员随着时代的推移有所替换。例如:西周以后,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本体名词增加了「士、大夫、下民」等,附属名词增加了「礼、德、福、法、道、礼、性」等,方位名词增加了「侧、旁、前、后、间」等,专有名词「上甲、报乙、大丁、武乙、望乘」等则基本上看不到了。

周生亚则是将名词分为五类,具体名词、抽象名词、专有名词、方位名词、时间名词。

(一)具体名词

具体名词是指表示具体的人或事物的词。如:

①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尚书·盘庚》)

②冉子为其母请粟。(《论语·雍也》)

③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荐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④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庄子·天地》)

⑤飞龙乘云,腾蛇游雾。(《韩非子·难势》)

⑥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史记·苏秦列传》)

⑦卒然牛马践根,刀镰割茎。(《论衡·累害》)

两汉以后,具体名词仍盛行于世,没什么变化。如:

①虎既死,其妇故活。(《搜神记》,卷五)

②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世说新语·德行》)

③矛戟斧钺,布列左右。(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④阮小五见放箭来,拿着划楸,翻筋斗钻下水里去。(《水浒传》,第十九回)

⑤这包袱里是两匹绸子。(《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二)抽象名词

抽象名词是指表示思想、品德、道理或理念等内容的词。如:

①非予自荒兹德。(《尚书·盘庚》)

②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尚书·盘庚》)

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④颜渊问仁。(《论语·颜渊》)

⑤礼义由四贤出。(《孟子·梁惠王下》)

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⑦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⑧理贯不乱。(《荀子·天论》)

⑨景公不知用势。(《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①魏其、武安俱好儒术。(《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两汉以后,抽象名词在语言中也是大量存在的。如:

①(施续)有门生,亦有理意。(《搜神记》,卷十六)

②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世说新语·雅量》)

③佛法难闻,善心难发。(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④贤人所以异于圣人,众人所以异于贤人,亦只争这些子境界,存与不存而已。(《朱子语类·训门人》)

⑤不如听咱劝你,认个自家悔气。(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

上古汉语前期,文献中抽象名词不是很多,到了上古汉语中期,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古代哲学思想的发生、发展,产生了大量表达思想、理念的抽象名词。如:

道、名、心、气、根、鬼、神、谷神、上善、自然、玄同、玄德、天网(见《老子》)

本、道、仁、礼、义、利、和、德、文、命、性、天命、大伦、法度(见《论语》)

仁、义、利、孝、悌、忠、信、礼、志、气、道、德行、邪说、仁政、心志、人性(见《孟子》)

性、道、德、精、神、情、志、祸、福、精神、道理、道术、道德、神明、仁义、礼教、阴阳(见《庄子》)

名、实、道、志、理、心、义、信、枢要、神明、权谋、志意、道义、正义(见《荀子》)

法、术、势、理、德、魂魄、精神、仁义、廉耻、智术、法术、阴阳(见《韩非子》)

(三)专有名词

专有名词是指专门表示人、物、地域、山川、河流、职官、邦国等内容的具有专一称谓的词。如:

①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尚书·金滕》)

②诰告尔多方,非天庸释有夏,非天庸释有殷。(《尚书·多方》)

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尚书·顾命》)

④季氏旅于泰山。(《论语·八佾》)

⑤三年春,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陉庭。(《左传·桓公三年》)

⑥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孟子·滕文公上》)

⑦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庄子·天运》)

⑧火犯守角,则有战。(《史记·天官书》)

⑨太岁,岁月之神。(《论衡·涧时》)

⑩河发昆仑,江起岷山。(《论衡·效力》)

例①④⑤⑦,「太王」「王季」「文王」「季氏」「武公」「丘」,皆人名。例②⑥,「有夏」「有殷」「夏」「殷」「周」,皆朝代名。例③,「太保」「太史」「太宗」,皆职官名。例④⑩,「泰山」「昆仑」「岷山」,皆山名。例⑤,「曲沃」「翼」「陉庭」,皆地名。例⑦,「诗」「书」「礼」「乐」「易」「春秋」,皆书名。例⑧⑨,「火」「角」「太岁」,皆星名。例⑩,「河」「江」,黄河、长江之专名。

两汉以后,专有名词也一直沿用下去。如:

①我是伯夷之弟。(《搜神记》,卷十六)

②右扶风臧仲英,为侍御史。(《搜神记》,卷三)

张天锡凉州刺史。(《世说新语·言语》)

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道《白马论》。(《世说新语·文学》)

⑤青州刺史博望侯之孙,广武将军钜鹿侯之子。(唐·张鷟:《游仙窟》)

⑥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为因身犯重罪,断配沧州。(《水浒传》,第八回)

⑦如今的牛黄都是假的。(《红楼梦》,第八十四回)

(四)方位名词

方位名词是指表示人或物所处的方向、处所的词。上古汉语的方位名词出现得很早。其类别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表示方向的,一类是表示处所的。

1.表示方向的方位名词

与表示处所的方位名词相比,表示方向的方位名词产生较早,商代的甲骨文里就有了。根据徐中舒所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如:

①东土受年。(《合集》,9735)

②帝于西。(《前》,5.13.4)

③王于南门逆羌。(《合集》,32036)

④辛亥卜,内贞:帝于北方…(《合》,361》)

从上古汉语开始,在传世的文献中,这种方位名词就更屡见不鲜了。如:

①一人冕,执戣,立于东垂;一人冕,执瞿,立于西垂。(《尚书·顾命》)

②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子路》)

③东西南北,谁敢宁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④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庄子·秋水》)

⑤尊长在西,卑幼在东。(《论衡·四讳》)

⑥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世说新语·任诞》)

⑦偷牛之时,在尔村东不?(《百喻经·偷犛牛喻》)

⑧天地既不辩(辨)东西,昏闇岂知南北?(变文《破魔变》)

值得注意的是,从上古汉语中期开始,表方向的复音方位名词就开始出现了,而两汉以后,就更加普遍。对此,后面另有论述。

2.表处所的方位名词

与表方向的方位名词相比,表处所的方位名词在发展中占有绝对优势,且表达精准、细致。如:

内/外 里/外

①王出,在应门之内。(《尚书·顾命》)

②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③唯圣人能外内无患。(《左传·成公十六年》)

④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孟子·梁惠王下》)

⑤除日无岁,无内无外。(《庄子·则阳》)

⑥墙之外,目不见也。(《荀子·君道》)

⑦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史记·魏公子列传》)

⑧累害自外,不由其内。(《论衡·累害》)

值得注意的是,上古汉语里少用「里」「外」相对。如《左传》就很少用「里」字,仅两例。大约从中古汉语起,语言中常常「里」「外」相对。如:

①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世说新语·德行》)》

②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世说新语·德行》)

③傍边愚人见其毒蛇变成真宝,谓为恒尔,复取毒蛇内著怀里。(《百喻经·得金鼠狼喻》)

④尔时此人过在门外。(《百喻经·说人喜瞋喻》)

⑤今潜来,裹头隐在杨(卿)宅里,令童子清将书来。(唐·释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

⑥台顶独秀,与碧天接连,超然出于众峰之外。(唐·释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

⑦彼布袋里有明珠。(变文《庐山远公话》)

⑧善庆昨夜随从阿郎入寺,隔在门外,不得闻经。(变文《庐山远公话》)

中/间

①虽在缧线之中,非其罪也。(《论语·公冶长》)

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论语·先进》)

③东闾之役,臣左骖迫,还于门中,识其枚数,其可以与于此乎?(《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④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左传·僖公四年》)

⑤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二,国中无伪。(《孟子·滕文公上》)

⑥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

⑦庄子行于山中。(《庄子·山木》)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庄子·山木》)

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劝学》)

⑩口耳之间,则四寸耳。(《荀子·劝学》)

⑪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⑬天行地中,出入水中乎?(《论衡·说日》》

⑭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犹冰也。(《论衡·论死》)

两汉以后,「中」「间」的使用情况同上古汉语也没什么不同。如:

①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世说新语·文学》)

②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世说新语·文学》)

③经二宿,去盐汁,内蜜中。(《齐民要术·种梅杏》,卷四)

④竖枝于坑畔,置枯骨、礓石于枝间,下土筑之。(《齐民要术·安石榴》,卷四)

⑤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百喻经·说人喜瞋喻》)

⑥世间愚人,亦复如是。(《百喻经·医治脊偻喻》)

⑦白骝璃瓶中,有五粒舍利。(唐·释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

⑧今此五月犹寒,花开未盛,六七月间,花开更繁。(唐·释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

左/右 前/后

①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尚书·顾命》)

②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

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庄子·渔父》)

④虎狼在前,鬼神在后。(《韩非子·十过》)

⑤强弩在前,锬戈在后。(《史记·苏秦列传》)

⑥佩刀于右,带剑于左。(《论衡·效力》)

两汉以后,「左」「右」「前」「后」也是常见的表处所的方位名词。如:

①此人宜在帝左右。(《世说新语·言语》)

②宣武与简文、太宰共载,密令人在舆前后鸣鼓大叫。(《世说新语·雅量》)

③左折右炊,停则牙生。(《齐民要术·禾》,卷十)

④左右僮竖,不能掩之。(《颜氏家训·名实》,卷四)

⑤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颜氏家训·兄弟》,卷一)

⑥铸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万斤,坐之宫门之前。(《水经注·河水》,卷四)

⑦黄蘖作驴鞦,始知苦在后。(唐·寒山子:《寒山诗·我见》,第一二五)

⑧行爱观牛犊,坐不离左右。(唐·寒山子:《寒山诗·满卷》,第一O七)

上/下

①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②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孟子·梁惠王上》)

③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所轮于堂下。(《庄子·天道》)

④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史记·伯夷列传》)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⑥使之完廪,火燔其下;令人浚井,土掩其上。(《论衡·吉验》)

两汉以后,「上」「下」也是常用的方位名词。如:

①又床上当有一大蛇衔笔。(《搜神记》,卷三)

②下有黄金一釜。(《搜神记》,卷十一)

③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世说新语·德行》)

④医以酥涂,上下著板,用力痛压,不觉双目一时并出。(《百喻经·医治脊偻喻》)

⑤下视禾根土,上看桑树头。(唐·寒山子:《寒山诗·人生》,第一三五)

旁(傍)/边/侧/头/次

大约从上古汉语后期开始,汉语表处所的方位名词又增加了「旁(傍)」「边」「侧」「头」「次」等新生形式。如:

①景帝入卧内,于后宫秘戏,仁常在旁。(《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②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史记·滑稽列传》)》

③二帝之旁,必多贤也。(《论衡·本性》)

④离形更自为鬼,立于人傍。(《论衡·死伪》)

⑤母陈氏,随邺舍于亭傍居。(晋·王嘉:《拾遗记》,卷七)

⑥池傍有树不?(《百喻经·偷犛牛喻》》

⑦观者满路旁,个是谁家子?(唐·寒山子:《寒山诗·董郎》,第一三七)

⑧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世说新语·雅量》)

⑨溪边有二女子,资质妙绝。(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

⑩尔村中有池,在此池边共食牛不?(《百喻经·偷犛牛喻》)

⑪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史记·李斯列传》)

卫瓘在侧,欲申其怀,因如醉跪帝前。(《世说新语·规箴》)

⑬(魏武)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世说新语·容止》)

⑭杨卿使及李侍御不肯归去,相送到长乐坡头去城五里一店里,一夜同宿话语。(唐·释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

⑮王光禄远避流言,明公蒙尘路次,群下不宁。(《世说新语·言语》)

⑯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晋·张华:《博物志》,卷七)

⑰昨因侍从,而伍子胥见强牵过,卒不得舍去,烦劳至尊暴露水次。(晋·葛洪:《神仙传》,卷七)

上古汉语里,方位名词「侧」「次」也有偶见者,但使用频率确实不多。如:

①绵蛮黄鸟,止于丘侧。(《诗经·小雅·绵蛮》)

②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孟子·公孙丑下》)

③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庄子·田子方》)

④赵王幽死,以民礼葬之长安民冢次。(《史记·吕太后本纪》)

(五)时间名词

时间名词是指表示动作、行为发生、进行或结束所需用的时间的词。汉语的时间名词产生很早,商代的甲骨文里已大量使用。据徐中舒所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如:

①戊寅…□贞:今日不雨。(《前》,3.17.1)

②中日大启。(《甲》,1561)》

③贞:王其省盂田,湄日不雨。(《粹编》,929)

④丙辰卜,宾贞:于生八月饮。(《前》,1.46.5)

⑤壬辰卜,旅贞:今日亡祸,三月。(《人》,1618)

分析汉语时间名词,应当把握住三点:

「侧」

1.时间名词和时点、时段

从上古汉语开始,汉语的时间名词均可分为时点和时段两类。时点表示时间名词在时量计算上是确定的,是集中在某一点上。如:

①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庄子·田子方》)

②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庄子·山木》)

③俄而王已睡矣。(《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史记·滑稽列传》)

⑤斯须之顷,气绝而死矣。(《论衡·道虚》)

⑥三人登时仆地无气。(《搜神记》,卷二)

⑦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世说新语·言语》)

⑧俄而雪骤。(《世说新语·言语》)

⑨向时灌药,我取服之,是故欲死。(《百喻经·倒灌喻》)

⑩须臾,宫中皆恸哭。(唐·李朝威:《柳毅传》)

①至汉邸,潜以足蹑妃履,妃登时退阁。(宋·无名氏:《梅妃传》)

②烦请二位义士同往小寨相会片时。(《水浒传》,第四十四回)

与时点时间名词相对的就是时段时间名词。表时段的时间名词,其时量计算也是确定的,是表示一段时间,定量而不定时。如:

朝/晨/旦/晓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②晨往,寝门辟矣。(《左传·宣公二年》)

③魏其与其夫人益市牛酒,夜洒埽,早帐具至旦。(《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④天晏旸者,星辰晓烂。(《论衡·佚文》)

夕(昔)/宿/暮/夜晚/暝/日夕/日暮

①及夕,子产闻其未张也,使速往,乃无所张矣。(《左传·昭公十三年》)

②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庄子·天道》)

③去何以不径行而留三宿乎?(《论衡·刺孟》)

④暮寒,卧炭下。(《论衡·吉验》)

⑤昔有一人,夜语儿言:「明当共汝至彼聚落,有所取索。」(《百喻经·与儿期早行喻》)

⑥私作都门,蚤闭晚开。(《世说新语·规箴》)

⑦简文帝崩,孝武年十余岁立,至暝不临。(《世说新语·言语》)

⑧臣意复诊之曰:「当旦日日夕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⑨舍弃而走,到于露地,乃至日暮,亦不肯来。(《百喻经·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

明旦/朝旦/清旦

①明旦,二主又朝而出,复见智过于辕门。(《韩非子·十过》)

②常朝旦问讯,郗家法,子弟不坐。(《世说新语·俭啬》)

③儿闻语已,至明清旦,竟不问父,独往诣彼。(《百喻经·与儿期早行喻》)

朝暮/朝夕/旦暮/旦夕

①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孟子·公孙丑下》)

②故朝夕赋敛而毫毛不挫。(《庄子·山木》)

③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④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养亲。(《史记·刺客列传》)

平明/平旦/日中/午时/午后/夜半/宵中

①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荀子·哀公》)

②人之寐者,至平旦则寤矣。(《列子·力命》)

③妸荷甘日中爹户而入,曰:「老龙死矣。」(《庄子·知北游》)

④明日午时,但至曲头觅桂子,即得矣。(唐·蒋防:《霍小玉传》)

⑤从前不许午后出寺,今不许犯钟声。(唐·释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

⑥光武生于济阳宫,夜半无火,内中光明。(《论衡·初禀》)

⑦宵中树忽呼龟曰:「劳乎元绪,奚事尔耶?」(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

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①今一更首途,三更可以复命。(唐·袁郊:《甘泽谣》)

②至二更许,灯在床之东南,忽尔稍暗,如此再三。(唐·李景亮:《李章武传》)

③其萧禧只于厅上倚柱立地,屡遣人请唤,不肯下阶习仪,直至三更二点,却索归位。(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三》

④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唐·杜甫:《月》)

⑤公归逆旅,其夜五更初,忽闻叩门而声低者,公起问焉。(唐·杜光庭:《虬髯客传》)

昼/旦昼/昼日/白日/终日/当日

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战国策·秦策三》)

②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孟子·告子上》)

③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世说新语·言语》)

④有参军见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杀之。(《世说新语·德行》)

⑤终日忧奔走,归期未敢论。(唐·杜甫:《愁坐》)

⑥当日夫人闻说,即时日夜坚持。(变文《欢喜国王缘》)

日/夜/昼夜

①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②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秋水》)

③人昼夜居家,朝夕坐市,其实一也。(《论衡·诘术》)

④昼夜想念,情不能已。(《百喻经·田夫思王女喻》)

昨暮/昨夜/今宵/今夕/明夜

①昨暮月不宿毕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②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世说新语·文学》)

③今宵花烛泪,非是夜迎人。(南朝陈·徐陵:《走笔戏书应令》)

④使人今夕当宿涿州。(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茅斋自叙》,卷六)

⑤越越的哭得灯儿灭,惭愧哑,秋天甫能明夜,一枕清风半窗月。(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官调》,卷七)

前日/昨/昔/昨日/今日/翌日(翼日)/明日/旦日/明旦/后日

①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孟子·公孙丑下》)

②前日君家饮,昨日王家宴。(唐·白居易:《赠梦得》)

③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庄子·外物》)

④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庄子·齐物论》)

⑤将军昨日幸许过魏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⑥王翼日乃瘳。(《尚书·金鰧》)

⑦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汉书·武帝纪》)

⑧明日遂行。(《论语·卫灵公》)

⑨将军旦日蚤临。(《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⑪母顾明旦视白出水,即东走十里。(《论衡·吉验》)

⑫当晚回复了西门庆的话,约定后日准来。(《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前年/去年/今年/明年

①去年虎食吾夫,今年食吾子,是以哭哀也。(《论衡·遭虎》

②明年壬寅,余又将杀段也。(《论衡·死伪》)

③前年皇帝与良嗣握手曰:「我已许南朝燕京,便我得之亦然。」(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燕云奉使录》,卷十一)

日/旬/月/春/夏/秋/冬/岁/年/载/世

①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②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孟子·梁惠王下》)

③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

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荀子·王制》)

⑤容成氏日:「除日无岁,无内无外。」(《庄子·则阳》)

⑥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庄子·让王》)

⑦九载,绩用弗成。(《尚书·尧典》)

⑧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孟子·离娄下》)

2.时间名词和时制

汉语的时间名词,从时间的表达上说,分为定时制和泛时制两类。上述的时点时间名词和时段时间名词均属于定时制时间名词。定时制时间名词,就是指其时量是确定的,而非泛化的。与此相对的就是泛时制时间名词。泛时制时间名词,就是指其时量是泛化的,不可量化的,是个大概值,不是确数。泛时制时间名词,从大的时限来说,可以指明谓语动词发生的时间是过去、现在或将来。

(1)表示过去时的泛时制时间名词如:

昔/古/初/时/古者/昔者/昔日/古昔/昔古/宿昔/昔岁/昔年/曩者/曩时/向者/前日/从前/前时/前年/顷岁/当时

①昔之人无闻知。(《尚书·无逸》)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左传·隐公元年》)

④时李元礼有盛名。(《世说新语·言语》)

⑤古者易子而教之。(《孟子·离娄上)

⑥昔者庄周梦为蝴蝶。(《庄子·齐物论》)

⑦昔日月离其阴,故雨。(《论衡·明雩》)

⑧今有灵星,古昔之礼也。(《论衡·明雩》)

⑨历日弥久,以为昔古之事,所言近是。(《论衡·自纪》)

⑩宿昔习弄,非直一再奏也。(《论衡·感虚》)

⑪昔岁霍王小女将欲上鬟,令我作此,酬我万钱。(唐·蒋防:《霍小玉传》)

⑫昔年过洛,见李公简。(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二)

⑬曩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韩非子·说林下》)

⑭曩时端庄,不复同矣。(唐·元稹:《莺莺传》)》

⑮臣向者进说,陛下欣然无难意,谓即行矣,今寂无所闻。(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

⑯前日更币,以为轻。(《史记·循吏列传》)

⑰从前不许午后出寺,今不许犯钟声。(唐·释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

⑱前时遗策郎也。(唐·白行简:《李娃传》)

⑲上党复有前年之祸。(《后汉书·冯衍传》)

⑳顷岁有李十八郎,曾舍于我家。(唐·李景亮:《李章武传》)

㉑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世说新语·德行》)

(2)表示现在时的泛时制时间名词如:

今/今日/今时/今者/今世/今朝/方今/当今/见(现)今/近者/今来

①今朕作大邑于兹洛。(《尚书·多士》)

②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孟子·离娄下》)

③今时韩、魏,与始孰彊?(《史记·魏世家》)

④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论衡·纪妖》)

⑤长生家在会稽,生在今世,文章虽奇,论者犹谓稚于前人。(《论衡·超奇》)

⑥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⑦方今宰牧华夏,处杀戮之职。(《世说新语·政事》)

⑧当今乏才,以尔为柱石之用。(《世说新语·规箴》)

⑨悟真在岭南漕溪山法兴寺,见今传受此法。(唐·法海:《六祖坛经》)

①近者,京都有数生会宴。(唐·皇甫氏:《京都儒士》)

①今来北人称以黄嵬大山分水岭为界。(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一)

(3)表示将来时的泛时制时间名词如:

后日/后岁/后世/后时/他日/向后/明日/后/今后/已(以)后

①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尚书·盘庚》)

②后岁,人或梦见伯有介而行。(《论衡·死伪》)

③如千世之后,读经书不见汉美,后世怪之。(《论衡·须颂》)

④复于后时遇恶知识,恼乱不已,方还师所。(《百喻经·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

⑤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⑥不知向后有数百人来。(唐·法海:《六祖坛经》)

⑦(梅)颐曰:「梅仲真膝,明日岂可复屈邪?」(《世说新语·方正》)

⑧汝后当得好妇。(《搜神记》,卷十一)

⑨我今后更不叫汝。(宋·圜悟克勤:《碧岩录》,卷一)

⑩若是此起不再商量定夺了当,已后终须难绝往复。(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三)

泛时制时间名词的时制问题,有时通过对比使用,更可以看出所表示的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时间概念。如:

①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孟子·公孙丑下》)

②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孟子·公孙丑下》)

③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孟子·滕文公上》)

④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问何谓也?(《庄子·知北游》)

⑤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庄子·山木》)

⑥曩者曰车轭,今又曰车轭,是何众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⑦我先失纡,今欲觅取。(《百喻经·乘船失纡喻》)

例①一⑦,「前日」和「今日」,「昔者」和「今日」,等等,均用于过去时和现在时的对比。又如:

①臣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②今日营此业,明日造彼业。(《百喻经·观作瓶喻》)

例①②,「今日」「明日」均用于现在时和将来时的对比。

3.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

汉语时间名词在发展中,有部分时间名词是由方位名词演变过来的。这种从空间意义到时间意义的转换,是借助词义的引申来完成的。由方位名词演变过来的时间名词,在定时制和泛时制两类时间名词中都是存在的。如:

方位名词→时点时间名词

①立春之际,百刑皆断,囹圄空虚。(《论衡·寒温》)

②其友应劭适往候之,语次相告。(《搜神记》,卷三)

③为名利故,至七日头,自杀其子,以证己说。(《百喻经·婆罗门杀子喻》)

④师看经次,僧问:「和尚寻常不许人看经,为什摩却自看经?」(《祖堂集》,卷四)

例①,「际」,《说文》:「际,壁会也。」段玉裁注:「两墙相合之缝也。」引申之,两物之间或交界之处也叫「际」。此「际」实为处所义。引申后,则为时间名词,指前后相接的时点或时段。

例②④,「次」,《说文》:「次,不前不精也。」「不前不精」,恐非本义。次,古文作

下一篇 能指

上一篇 案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