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拜 编辑
团拜,指团聚行礼,相互庆贺。原指亲朋好友因喜庆之事相聚,围成圆圈,相互面向,行拜礼。团拜这种风俗,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兴起来的。无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人民团体,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都要进行团拜活动。大家欢聚一堂,或清茶一杯,或佐以糖果,成了交流思想、联络感情的一种形式。
中文名:团拜
外文名:worship
拼音:tuán bài
释义:指有喜庆之事,相聚而拜
属性:习俗、民俗
流行地区:中国
“团拜”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大约出现于宋代。《朱子语类》卷九十一《杂仪》云:“团拜须打圈拜,若分行相对,则有拜不着处。”现代一些单位之中的新年团拜活动与古代团拜非常近似。团拜有利于增强和改善同事之间的联系。团拜也在家族之中、朋友之间进行。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民国时代,地方政府机关也从事团拜。《大名县志》(民国二十三年)云:“自改行阳历以来,城内每逢年节,县暑知会各机关人员及士绅,届时于指定地点行团拜礼,较之诣门互拜,颇称简便。”
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古代士大夫也有用名帖代替亲自上门拜年的习俗,学界一般视为中国贺年卡的起源。现代贺年卡的使用遍及各个阶层,年轻人使用尤多。这对于扩大交际很有益处。
基本解释
旧指有喜庆祝贺之事,相聚而拜。今指机关、学校等集体的成员为庆祝新年或春节而聚在一起互相祝贺。“团拜”一词最早大约出现于宋代。《朱子语类》卷九十一《杂仪》云:“团拜须打圈拜,若分行相对,则有拜不着处。”
详细解释
有喜庆祝贺之事,相聚而拜。今指机关团体于元旦或春节聚在一起相互祝贺。
团拜
团拜:古代拜礼,指团聚行礼,相互庆贺。原指亲朋好友因喜庆之事相聚,围成圆圈,相互面向,行拜礼。《朱子语类·杂仪》曰:“团拜须打圈拜。若分行相对,则有拜不着处。”到了明清时期,团拜特指各地同乡同年官僚于正月间举行的聚会庆贺活动。今各机关团体成员,逢庆贺之佳节,亦相聚在一起,围圈而坐,相互庆贺,也谓之团拜。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