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米 编辑
黄米,禾本科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秆直立,植株单生或多生。叶片边缘常粗糙。 穗状或总状花序,也有圆锥花序。 果实圆形或椭圆形,平滑而有光泽,淡黄或红色。 种子白色、黄色或褐色,性粘。6~7月结果,9~10月成熟。黄米本是北方一种粮食,是糜子或黍子去皮后的制成品,因其颜色发黄,因此统称为黄米。
黄米在中国华北、西北、东北多有栽培。在中国黄米栽培大体以山西~陕西省界为界,以东的华北、东北地区以糯性黄米为主,以西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以粳性黄米为主。黄米生育期短、耐瘠、耐旱,与杂草的竞争力强等优点而受到重视。 繁殖的方式主要是种子繁殖,或者是分株繁殖。
黄米在中国历代书籍中均有记载,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甘,微寒,无毒。 在《诗经·魏风》中有:“硕鼠硕鼠,无食吾黍”,可见黄米的栽培在先秦时期的重要意义。 在山西、河南地区坐月子经常饮用黄米酿制的米酒。因其具有滋肝养肾、健脾暖肝、开胃消食等功效,是人们养身健体的一种饮品。
中文名:黄米
拉丁学名:Panicum miliaceum
别名:夏小米
界:植物界
门:种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亚门:被子植物亚门
分布区域:中国华北、西北、东北
外文名:coarse rice
黄米在中国历代书籍中均有记载,《诗经·魏风》中有:“硕鼠硕鼠,无食吾黍”,黄米的栽培在先秦时期有着重要意义。
黄米本是北方一种粮食,是糜子或黍子去皮后的制成品,因其颜色发黄,因此统称为黄米。
中国栽培黄米(黍子)的历史十分悠久,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保存的早期农作物籽实灰化样品的定年测试,发现距今约10000~8700年前种植的是黍,而粟则在距今约8700~7500年期间少量出现。现已出土的黍的遗存以山西万荣荆村和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最早,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在农业的早期阶段,耕作技术较低,黍以其生育期短、耐瘠、耐旱,与杂草的竞争力强等优点而受到重视。黍和禾(粟)的分布地区相同,生长习性、栽培要求也相似。所以古农书中多以种禾法以概之。唯于种植安排上有所不同,以其独特的与杂草竞争能力,故《齐民要术》等把它作为新开荒地的先锋作物。
中国北方不仅关于黍子的遗址多、时代久远,而且还发现了黍子的大量野生种和品种类型,这些都是中国作为黍子起源地的佐证。世界各国学界基本采纳了栽培黍起源于中国的观点。
黄米,禾本科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黄米
茎:黄米秆直立,植株单生或多生。
叶:黄米叶片边缘常粗糙。
穗:黄米为穗状或总状花序,也有圆锥花序。
果实:黄米果实为圆形或椭圆形,平滑而有光泽,淡黄或红色。 种子白色、黄色或褐色,性粘。6~7月结果,9~10月成熟。
黄米生育期短、耐瘠、耐旱,与杂草的竞争力强等优点而受到重视。
黄米
黄米在中国华北、西北、东北多有栽培。在中国黄米栽培大体以山西——陕西省界为界,以东的华北、东北地区以糯性黄米为主,以西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以粳性黄米为主。
繁殖的方式主要是种子繁殖,或者是分株繁殖。
选地整地
首先,我们应该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进行种植。在正式种植前,需要深翻土壤30厘米以上,并结合耕翻,每一亩土地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2500-3000公斤、过磷酸钙20公斤、草木灰10公斤,翻入土中作为基肥使用。在整平耢细后,及时做成宽1.3米的高畦,畦沟宽为40厘米,四周开好排水沟,便于后期排水。
播种
直播
在每年的初秋或早春,按照株行距15厘米×20厘米的规格穴播,穴播深度为3-5厘米,每穴播种子5-6粒,然后覆盖1-3厘米厚的细土,一亩土地的用种量为1.5-2公斤。
育苗移栽
为了节约种子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我们可以在春季干旱而不适宜直播栽培的地区,采用育苗移栽的方式,横向在畦上开深5-8厘米的沟,行距为25厘米,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然后覆土2-3厘米厚,再盖一层草,等到出苗后及时揭去覆草。在第二年的“谷雨”或“处暑”前后,我们就可以进行移栽,先将苗挖出,剪去侧根,然后按株行距均为50厘米的规格挖穴,穴深15-35厘米,每穴栽种1株即可,再覆土盖严芦头,并压实土壤,使植株的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为了有效降低植株的抽薹率,在移栽时,我们需要采取曲根定植,即将种苗根尖端向上弯曲成“L”形。
子芽繁殖
我们在收获商品黄米的时候,可以将母株上萌生的健壮子芽摘下种植,过小的子芽可以栽种于苗床,到第二年的秋天再行定植。为了防止伤口腐烂,栽种时,我们需要在伤口处涂上草木灰。
苗期管理
对于采用种子直播的黄米幼苗,当苗高8-10厘米时,就可以进行间苗,当苗高15厘米以上时,我们需要进行定苗,每穴留1株壮苗。采用育苗移栽的幼苗,一般在春、秋季节进行移栽,春节前后最佳,边挖边移栽。定植行株距为70厘米X50厘米,穴深可以为35-40厘米(根据土地而定),呈“品”字形定植。每穴只能栽种1株,覆土厚5厘米,压紧,浇缓苗水。
中耕除草
一般在当年的6月中旬、8月中旬、10月各进行中耕除草1次,总共3次。在这以后,除草次数与秋栽相同。秋栽的一般于第二年的4月中、下旬,幼苗刚萌发时,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第2次于6月中、下旬;第3次于9-10月倒苗以后进行。对于第3年的黄米,生长健壮,已经封行,只在春季萌发时和秋季倒苗后各除草1次即可。在缓苗后,我们应该及时中耕,适时清除田间杂草,以便保持田间见干见湿。我们可以根据植株长势适当进行追肥。在夏季降雨较多时,注意排水防涝,并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追肥管理
黄米属于典型的喜肥植物,除了施基肥之外,每年还应该追施化肥和农家肥1-2次,一般可以结合除草进行。化肥主要为磷肥和钾肥,农家肥主要是充分腐熟的油饼肥。第一年先施施两次清粪水,等到秋季倒苗以后,每亩土地施腐熟饼肥500-750根据、过磷酸钙20-30公斤。第二年到第三年,各追肥两次,分别于每年的5-6月和10-11月。在行间开沟,每亩土地施入人粪尿或过磷酸钙30-45公斤、氯化钾15-30公斤,施后及时覆土、浇水。
打薹
在黄米移栽以后,抽薹开花时间为第二年的5-6月份,抽薹会消耗植株的大量养分,影响到黄米产量和品质,我们应该及时打薹。打薹不能在阴雨天进行,否则雨水容易进入茎秆,导致根茎腐烂,严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打薹应该在晴天时,用小刀从薹基部切除,打薹后及时培土覆盖。
培土
黄米根茎肥大且不断向上生长,因此,在每次中耕除草以及追肥之后,我们需要在茎基周围培土,以利于根茎生长,增加黄米产量。这样可以促进叶柄伸长生长,改善黄米品质。每年培土1-2次。在寒冷地区上冻前,培土要厚,以利于植株越冬,而且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还能长出又长又厚的鲜红色大叶柄。
黄米的病害主要是散黑穗病、红叶病和花叶毒病。虫害主要是黄米吸浆虫、粟茎跳卿和蓟马等。
散黑穗病又称黄米黑穗病。病株上部叶片短小,宜立向上。穗部呈细长苞,由白色膜包住,膨大成瘤状物,然后伸出叶鞘。起初为白色或稍带红色的病瘤。外膜破裂后黑色抱子散出,剩余部分裂成丝状。此病主要由种子传染,黑粉附在种子上越冬,第二年在种子发芽后又侵入寄主。防治方法是,轮作换茬和建立无病留种地,选用抗病品种和采用药剂拌种。用300倍福尔马林溶液浸泡种子5分钟,然后捞出种子覆盖后闷2小时;或用5倍5%托布津浸种和听菲配拌种,也有良好效果。
黄米红叶病全株发病。少数早期死亡或抽不肯钻。紫秆类型感病后叶片呈现深紫色,有的节间缩短。植株变矮。黄秆类型感病后叶片和花序呈现一种不正常的黄色。病株节间也有缩短现象。防治方法是,选用抗病品种。消灭传播病毒的昆虫、清除地边杂草和红叶病侵染病毒的来源。
医用价值
黄米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甘,微寒,无毒。
在山西、河南地区坐月子经常饮用黄米酿制的米酒。因其具有滋肝养肾、健脾暖肝、开胃消食等功效,是人们养身健体的一种饮品。
经济价值
黄米的综合营养价值高于小麦和大米,特别是黄米对人体具有明显的保健功效,是小麦、大米等无法比拟的。糜或黍抗旱、耐贫瘠,产量较高,应该鼓励在北方大面积种植。
食用价值
黄米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B族维生素、维生素E、锌、铜、锰等营养元素,具有益阴、利肺、利大肠之功效。
黄米
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四盟,黍子栽培以春播为主,主要为糯性品种,散穗型居多,籽粒较小。当地把这种农作物俗称“黄米米”,几乎没有粳性黍子(即不黏的黄米)。代表性品种是黑龙江的粘丰7号,亩产在150-200公斤。另外,笤帚糜子是吉林省的农村副业,即把去过籽实的黍子(即糜子),用其茎穗制作笤帚。
在长城以南、淮河以北的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黍子以夏播为主,条播平作,以糯性品种为主,侧穗型品种居多。如“鲁黍1号”。
在黄土高原区,主要是冀西、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陕西中部、甘肃中部东部、宁夏南部及青海东部地区。本区西北部以春播为主,东南部以夏播为主。由东向西是由糯性品种为主向粳性品种为主过渡,侧穗型品种居多,越往西黍米千粒重越高。代表性品种有“陇糜5号”、“宁糜10号”、“宁糜14号”、“晋黍4号”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