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巾 编辑
网巾是中国明代成年男子用来束发的网子,也是明初建立的冠服制度中最具朝代象征的巾服之一。 由于“人无贵贱皆裹之”,网巾也是明代最没有社会等级区分功能的服饰, 从明代礼制,服饰消费或日常社交等方面,处处可见网巾的踪迹。因此网巾虽小,其承载的明代社会文化意涵却极为丰厚。网巾一般多用黑丝、马尾、棕丝等材料编织而成,万历年间转变为人发、马鬃编结。 今南京仍有地名“网巾市”,此处曾是明代经营网巾的专业市场 。
受明代冠服制度的影响, 朝鲜、 越南、琉球国等国家也使用网巾。 朝鲜以网巾系绳之圈分辨身份。
中文名:网巾
外文名:Caul scarves (WangJin)
用途:明代成年男子用来束发的网子
相关:混元巾
朝鲜语:머리그물
网巾
用法
网巾图册
用时将网口扩大,罩于头 上,使头发全部归于网内,再拉紧丝绳,分别收紧网口,起到束发 作用。在网巾的顶端有一小孔,此孔是供发髻穿过使用的,制法如同网中的下口,发饰穿过后,即可将网口丝绳收紧。
寓意
明人将此 巾与现行统治结合起来,引申出"尽收鬃(中)?(华)"的意蕴,赋 予"一统天下"、"一统山河"、"一统天和"的文化寓意。这种不分贵贱,皇帝庶卒皆可佩戴的网巾,一般不单独使用,多用作各种冠帽巾里内束发之用。但这多指官宦士绅,而广大劳动者却不拘此礼,他们为劳作方便,也有直接戴于头上的。
历史背景
懒收网
历史记载
《天工开物》一书的插图中,便有以网巾直接束发的劳作者人物形象。
《七修类稿》:太祖一日微行,至神乐观,有道士于灯下结网巾。问曰:“此何物也?”对曰:“网巾。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明日,有旨召道士,命为道官。取巾十三顶,颂于天下,使人无贵贱皆裹之也。
《三才图会》:国朝初定天下,改易胡风,乃以丝结网以束其发,名曰网巾,识者有“法束中原,四方平定”之语。
《天香阁随笔》:网中之初兴也,以发结就,上有总绳拴紧,各曰“一统山河”或“一统天和。”
《蚓庵琐语》:其式略似渔网,网口以帛缘边,名边子。边子两幅稍后缀二小圈。用金玉或铜锡为之;边子两头各系小绳,交贯于二圈之内,顶束于首,边于眉齐。网颠统加一绳,名目网带,收约顶发,取一纲立而万法齐之义。前高后低,形似虎坐,故总名虎坐网巾……至万历末,民间始以落发、马鬃代丝。旧制府县系囚,有司不时点闸。天启中,囚苦仓卒间除网不及,削去网带,止束下网,名懒收网,便除顶也。民或效之,然缙绅端士不屑也。予冠时,犹目懒收网为囚巾,仍用网带。十馀年来,天下皆戴懒收网,网带之制遂绝。
网巾起源
明代以前,网巾并不流行。到了明代初年,经朱元璋以朝廷命令全国成年男子都戴网巾,才蔚为一种特殊的服饰。这全是因为这位皇帝的“语言拜物”,在男子头上发展辉煌了三百多年。
大明衣冠
到了天启时期,一些囚犯最讨厌的便是遇事来不及除下头上的网巾,往往把上口的网带拉掉,只系紧下口。这种做法叫做“懒收网”。后来,不少百姓也都学着样。朱元璋初意是将网巾用于“万发俱齐”,到了明末,网巾演进为上口敞而下口束的“懒收网”。
日本绘《万国人物图说》中的明人形象
网巾实物
明神宗的网巾(复原品)
注:明代的网巾与韩剧中能见到的网巾不同
戴网巾的男子
戴网巾的男子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