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惜华 编辑
傅惜华(1907年6月15日—1970年12月23日),又名佩涵。别号碧蕖馆主。笔名仲涵、涵庐、寒山、曲盦、浮槎、蒲泉等。 北京满族,富察氏。戏曲研究家、俗文学研究专家和藏书家。原名傅宝泉。
傅惜华1924年毕业于蒙藏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专业。由于成绩平平,毕业后即失业在家,靠做零工减轻家庭负担。这期间他先后做过语文教员、杂志编辑和家庭教师。
由于其兄傅芸子的影响,他走上了文学的研治道路,且专注于俗文学。这也许与当时特别彰显小说、戏曲的社会功用有关。1926年所作的《跳加官考》和《戏曲汇考》,成为了他从事俗文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傅惜华在俗文学上,其最大的贡献当然是首推其收藏保存了大量的俗文学文献。其家本不富裕,但是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他却视收藏珍贵俗文学文献为己任。如其所说:“我收藏图书是一种责任,不使珍籍流出国门,可为后来者提供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并且强调收藏不能“趁人之危,夺人所爱,奇货可居”。正是由于这种责任感,加上夫人的理解和精打细算的资金支持,收藏了大量稀见秘籍,令其碧蕖馆藏书声名大著。
中文名:傅惜华
别名:仲涵、涵庐、寒山、曲盦、浮槎、蒲泉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日期:1907年6月15日
逝世日期:1970年12月23日
毕业院校:北京蒙藏专门学校
职业:戏曲研究家
出生地:北京
代表作品:《北京传统曲艺总录》《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
《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
1907年农历五月初五,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姓富察的满族家庭。他出生后不久,旋即爆发了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满洲贵族统治了250多年的大清王朝,以后又是各路军阀连年混战。
社会的动荡使傅氏家族的生活每况愈下,所以,傅惜华在北京蒙藏专门学校毕业之后,就没有能继续升学,而是走向了社会。但他从学生时代养成的博览群书和刻苦钻研的习惯,为其以后从事艺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书斋曰“碧蕖馆”,因藏书精良而驰名,部分学者因工作需要往借图书,傅惜华大都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只是必须得留下借据,这是他多年以来立下的规矩。康生在文革前曾让人代他去傅家“借”书,当得知碧蕖馆借书须由本人写下借据时,大为恼火。就这样,傅惜华无意中将康生等权贵得罪了。
《明代杂剧剧目》
这天晚上,受到惊吓打击的傅夫人想用自残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自残的结果却使她的身体和身心受到了更大的摧残。在饱受心灵和病痛的折磨后,傅夫人于1969年1月10日无望地离开人世,终年还不足58岁。夫人的去世,使久病的傅惜华更是雪上加霜,病上加病。据傅珣先生说,当时所有的图书均被拉走,连本字典也没能留下。虽如此,他父亲还是凭借自己的记忆和多年的功底,继续写作。
傅惜华在事业上和生活上都得到过哥哥很大的帮助,他们感情很好,情同手足。但是旧中国的缺医少药,使得傅芸子先生英年早逝,傅惜华曾为哥哥的死感到非常的难过和遗憾。然而1970年12月23日,傅惜华因病被送到医院,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治疗,便含冤而逝。傅氏兄弟都是带着他们未尽的事业不甘地走了。
傅惜华戏曲论丛
作者名称 傅惜华
作品时间2007-11
清代杂剧全目
作者名称 傅惜华
作品时间1981-2
曲艺论丛
作者名称 傅惜华
山东汉画像石汇编
作者名称 傅惜华
作品时间2012-12
子弟书总目
作者名称 傅惜华
白蛇传集
作者名称 傅惜华
作品时间1987-6
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上下)
作者名称 傅惜华
查看更多书籍
《北京传统曲艺总录》
正当其忙于笔耕、忘我工作时,病魔残酷向他袭来。中风使他半身瘫痪,右手不能拿笔写字。他以坚强的毅力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先后记录了万余张卡片。《北京传统曲艺总录》《清代杂剧全目》《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以及未能出版的《清代传奇全目》等著作,就是他重病之后编著的。
著有《缀玉轩藏曲志》《中国小说史略补编》,编有《戏曲选》《中国古典戏曲总录》《子弟书总目》《元代杂剧全录》《北京传统曲艺总录》 《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上下)》(1981年,该书才得以出版)、《白蛇传集》,参加编校《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子弟书总目》
现在,当我们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常常会碰到一些在校的戏曲专业的研究生们,向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询问傅惜华《清代传奇全目》的一些情况。是的,人们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在默默企盼着一个奇迹的出现,就是那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清代传奇全目》的手稿能够失而复得。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杜颖陶
上一篇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