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安板栗 编辑
集安板栗,吉林省集安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集安板栗果肉浅黄色,致密细质、味香甜,2008年3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集安板栗”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中文名:集安板栗
产地名称:吉林省集安市
品质特点:果实皮薄、肉质细腻、甜软适口
地理标志:原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原国家质检总局2008年第27号
批准时间:2008年3月24日
感观特性
集安板栗
理化指标
集安板栗经吉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检验,其理化指标为:
鲜果含水量41.0~45.0%,总糖≥12.6%,蛋白质≥3.90%,脂肪≥1.19%,淀粉29.0~33.0%。
土壤环境
集安板栗
气候条件
集安板栗
水资源
集安板栗
据《集安市志》记载,集安板栗已有170余年栽培历史。以大路镇大阳岔村小古马岭栽培最早,栗种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引入集安后,就地繁殖,逐渐发展起来。
集安板栗
1961年,集安市栽培板栗7.5万株,年产量达3.75万公斤。
1984年,集安市建立90余处板栗基地,板栗面积170公顷,年产90吨。
1989年,集安市种植板栗面积419.2公顷,产量80.5吨。
1991年,集安市种植板栗面积657.5公顷,产量164.7吨。
截至2018年,集安市板栗基地面积达到1300公顷,年产量1100吨,产值达到1000万元。共建成板栗园402处,其中100亩以上的板栗园有103处。板栗种植专业户、重点户共计143户。
2008年3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集安板栗”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域保护范围
集安板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吉林省集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确定集安板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域范围的通知》(集政办发〔2007〕6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吉林省集安市青石镇、太王镇、麻线乡、榆林镇、凉水朝鲜族乡、大路镇、通胜街道等7个乡镇街道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近和、银叶、方座。
(二)立地条件
海拔高度40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不低于4.5℃,10℃以上的年积温不少于2700℃,无霜期不短于125天,土壤pH值5.5至6.7,土质为砂质土、砾质土、壤土。
(三)栽培管理
1. 苗木繁育:选用抗寒、抗病板栗实生苗为砧木,嫁接繁育。
2. 苗木栽植:栽植时间为春季4月中下旬或秋季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栽植密度为每公顷≤830株。
3. 施肥管理:以有机肥为主,辅助使用无机肥料,每株成龄板栗树每年施有机肥≥25千克。
4. 整形修剪:树形采用主干形或开心形。通过修剪保证树冠通风透光。
5. 采收:全树有1/3球果开裂即可采收。人工采摘或地上拾取。
6.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7. 采后处理:选择通风凉爽场所将苞果堆放7至10天,堆放厚度≤70厘米。
8. 贮藏:在保湿低温(0℃至5℃)条件下贮藏,贮藏期不超过90天。
(四)质量特色
1. 感官特征:饱满,红褐色,果肉浅黄色,细腻,涩皮薄易剥离。
2. 理化指标:
品种 | 项目 | |||||
单粒重g | 含水量% | 总糖% | 蛋白质% | 脂肪% | 淀粉% | |
近和 | ≥9 | 41.0~45.0 | ≥13.5 | ≥4.7 | ≥1.30 | ≥31.6 |
银叶 | ≥9 | 41.0~45.0 | ≥13.5 | ≥4.1 | ≥1.35 | ≥32.0 |
方座 | ≥8 | 41.0~45.0 | ≥14.6 | ≥6.5 | ≥1.50 | ≥32.0 |
3.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集安板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吉林省集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