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子午线 编辑

1991年冯小宁执导的电影

战争子午线战争子午线

《战争子午线》是冯小宁执导的战争片,富大龙牛萌萌等人主演,于1991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支由八路军的子弟、伤员组成的特殊队伍,以生命为代价粉碎日寇阴谋的故事 。

剧情简介

编辑

《战争子午线》片段照

1990年11月,一个年迈的身影沿长城向西攀援。她不时停下来眺望群山,像在寻找什么。她就是当年的年轻护士。她似乎看到当年的自己抬着担架行进的身影。

1942年11月,就在这长城上,13名从北平奔赴根据地的学生与护送他们的48名八路军被围。青年们在一场石块对机枪的无望的搏斗中倒下,只有一个护士生还。芦苇中隐藏着一支被冲散的担架队,能走的只有一位老军医和一位刚从文工团来的女孩。乱枪中,垂死的通讯员掏出一份命令:令九连沿长城西进。九连最后一名幸存者——排长已经负伤,却要执行那个残缺不全的命令。晨雾中,出现在“文工团”面前的是一排孩子,这些躲避在老乡家的机关人员的孩子和小战士来寻找部队。九连最后一名幸存者——排长已经负伤,却要执行那个残缺不全的命令。孩子们义不容辞地抬着他西进。刚刚逃生的女护士也走进了这个队伍。孩子中,参加过反扫荡的大孩子担当起指挥的责任。他们身上压着沉重的担架,睁着饥饿的眼睛,向着妈妈的方向爬着,爬着。为了大家的生存,“小号”去挖自己埋的地雷,他那“上学读书”的理想随着一声爆炸而消失;在死亡的威胁中,“文工团”思念着妈妈,但当看到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换得大家的生命时,她毫不犹豫地投出了唯一的手榴弹,在这世界下留下一声对妈妈的呼唤;“小草”的眼睛被鬼子的毒气弹熏瞎,她在极度饥饿中把最后半个窝头留给了伤员,自己在幻梦中离开了这个世界。护士¨睹着这些未成年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倒下,而双腿负重伤的排长仍坚持让孩子们抬着沿长城向西。

排长也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步。“沿长城向西”的命令从一个幸存者手中传到另一个幸存者手中,最后接过它的是一只未成年的小手,命令依然在执行。三个孩子接过了这个不是给他们的命令,抬起最后一名伤员向西走去。

1942年11月7日10时,长城线3号公路隧洞发生了一次震撼群山的爆炸,一个巨大的阴谋被粉碎。12个无名孩子的身躯筑入了古长城的砖石,筑入了人民大会堂的基座。他们的灵魂跨越了50年的时空,走上了亚运村的立交桥,走进明亮的电化教室。走上了宽阔的天安门广场,看到了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新生活 。

演职员表

编辑

演员表

富大龙 饰 老兵

配音  -

沈丹萍 饰 护士

配音  -

江韵辉 饰 护士(老年)

配音  -

牛萌萌 饰 草儿

配音  -

董洋 饰 小号

配音  -

张代 饰 文工团

配音  -

齐冰 饰 十岁半

配音  -

黄海波 饰 山炮

配音  -

卫东 饰 排长

配音  -

余文仲 饰 军医

配音  -

职员表

制作人冯小宁、马小文
导演冯小宁
副导演(助理)园园
编剧冯小宁
摄影陈军、张国庆
配乐关峡
剪辑赵绮华
道具王刚
美术设计韩云峰、朱欣翼
造型设计
服装设计刘建华、王宝刚
视觉特效张晓宁
灯光张雪冰
录音晁君、李伟

烟火

白存平、张伟

演奏、演唱

中央乐团

指挥

方国庆

郭玲玲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编辑

《战争子午线》海报

老兵

演员富大龙

配音-

八路军的小战士。虽然只有16岁,但1935年就跟随部队,有七年的军龄,三次参加“反扫荡”战斗,还擅长跑步。他坚定质朴、老成持重,平时没有一句豪言壮语,但严格遵循“不丢下伤员”“不战俘虏”的八路军纪律。在关键时刻他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护士

演员沈丹萍

配音-

从北平投奔抗日根据地的青年护士。途中,同伴牺牲,只有她死里逃生。她遇到“老兵”、“草儿”等孩子护送伤员的队伍。虽然有过犹豫动摇,但她最终和孩子们一起沿着长城向西,执行那未知内容的任务。

草儿

演员牛萌萌

配音-

七岁的小女孩,生长在军队之家,妈妈随部队转移了,把她留在老乡家。日本侵略者屠杀了全村人,她是唯一的幸存者,可眼睛被毒气弹熏瞎了。是“老兵”把她带出来。她渴望光明,渴望见到美好的世界。

小号

演员董洋

配音-

15岁的少年战士,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仍坚持不懈地读书认字,为了大家的生存,他去挖自己埋的地雷,以未成年之躯献身于民族解放的疆场。

文工团

演员张代

配音-

原来在八路军文工团,后来转到战地医院。她思念妈妈,希望能重新演出。当他们的小队伍在长城边遭遇日本部队时,她投出唯一的手榴弹,引开敌人,保护了大家,自己却跌下悬崖。

排长

演员吴卫东

配音-

九连唯一活着的战士。接到命令时全连除他以外都已牺牲,而命令本身也残缺不全,但是他坚持执行命令,义无反顾地“沿着长城向西”。后因伤重不治,临死前把命令交给了护士。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编辑
片中插曲<br>
《战争子午线》海报

该片的特色是在叙述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故事的过程中不时插入非现实的超时空情境,这种似现实又非现实的画面与故事中的过去年代的对应,使影片显得新颖独特 。(《电影评介》评)

该片的某些战争场面虽然拍得过于粗糙,但是不能不承认影片对于战争性质的判断是明确无误的。这便使得对于爱办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的呼唤有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判断不只是理性思考的产物,其中还伴随着作者的真诚的情感态度。对敌我双方的鲜晴憎爱自不必说,在战士们内部,创作者的情感态度所传达出的倾向尤为动人。该片所进行的探索,比较引人注目之处是两个时空的交迭转换以及由此引起的结构的张合变化。从总体上应当肯定导演采取的相对新颖的电影手段有益于影片内容的表达和主题的深化,也有助于调动观众的观赏兴味,形成新鲜的审美刺激。这些时空交迭的段落的有的构思比较完整,能调动观众的哲学思考;有的则从构思到处理均乏善可陈 。(原中国影协电影艺术研究部主任陈剑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