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教育 编辑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后又把生活教育的特点归结为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几方面,是争取大众解放、民族解放的教育。
中文名:生活教育
属性: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
核心:"生活即教育"
外文名:Life education
拼音:shēng huó jiào yù
理论要点:“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
⑴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具体教育的作用;
⑵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⑶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⑷“生活即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
社会即学校
⑴为了改革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
⑵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为了改革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端,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
⑶陶行知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范畴,从而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三者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大教育体系即社会终生教育体系;
教学做合一
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为了避免瞎做、瞎学、瞎教,所以指出在“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
⑵这一原理将 “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思想的;
⑶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意图之一,是改变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又是为了把学从视为“字纸篓,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转到重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具有“行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的轨道上来。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 ’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 ’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 ’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实施素质教育,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中华为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理论与科学课程
一、关于生活教育理论与科学课程的认识。
1、关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认识。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理论集中反映了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
2、关于科学课程的认识。
科学教育要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是世界各国科学课程改革的潮流。因此,新课标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
二、生活教育理论对科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联系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人们应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中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科学教育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从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出发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避免过去从知识体系出发的做法。
(二)“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陶行知先生认为: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已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就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各不相谋的的过程。同时,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教的方法根据学生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结合新课标的新观念,新思想,这对科学教育也具有有益的启示:
1、科学教育要求“在劳力上劳心”——让学生自主探究。
陶行知诗丁聪画 母鸡下鸡蛋
(1)在探究活动中习得知识。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验等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创设引导发现概念、定理、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以实验为主要手段,辅以查阅资料(阅读课本、查阅工具书等),参预探究问题的全过程,得出结论,用结论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不仅学到了适用于这些问题的新知识,而且还可以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让其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2)在交流研讨中习得知识。
抓住问题争论点、认知关键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师生交流研讨,这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又一突破点。通过互相交流、补充、启发,甚至形成争辩,使学生认识事物,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概念来,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例如:教学《沉和浮》时,通过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铝块在空气中和水中时弹簧称读数不同,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师适时质疑问难适度点拔,让学生从中悟出原因,明白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科学教育要求“有教先学”。
“有教先学”即“以教人者教已”,或者说教人者先教自己。这对当前新课程改革出具有现实意义。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面临的是全新的思想和内容,要贯彻落实好新课标教师得先做好学生,教人者要“为教而学”,即先明了所教对象为什么而学、要学什么、怎么学。教师首先要通过学习与比较,明白新课标对我们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这与过去我们一贯的做法本质区别是什么?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实践新课标,在行动中贯彻落实好新课标。
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非本文所能道尽。本文,根据笔者对生活教育理论和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肤浅认识作一番阐述,以求对推动新课程改革作些有益的探索。
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陆一定曾将陶行知为人民解放、为民族解放、为生活解放的生活教育思想称为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目的论十分明确,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目的论的明证。 教育为人民、为民族,这其实也不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石。《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中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民族的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生、每个教育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到良好的教育,亦即柳斌副主任所说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搞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个普及教育”,“要淡化选拔意识”,“要做一个园丁,培育好每一朵花。”那种只把眼睛盯在尖子生、录取率、得奖数......的做法和思想,既与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也与陶行知教育思想风马牛不相及。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首先,教育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 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了长期纠缠于中国教育史的“劳心”和“劳力”的问题。他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并由此得出学习方法的论断:运用知识,“用心以制力,就是一件重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和别事相互影响。”柳斌同志说:“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提倡的是个性。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称为“裹头巾”,提出“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继续创造。”号召人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素质教育讲的也是个性、创造,一切陈腐的、机械的、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是错误的、有害的,必须坚决抵制。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从社会和政治的高度研究中国的教育,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的,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搞好教改实践的理论宝库,是我们在各种教育思潮中站稳脚跟的强大思想武器。
苏联的心理学家 Vygotsky 认为:人类自出生的婴儿期开始,就生长在由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衣食住行、社会制度等构成人类生活的文化世界中,所以影响儿童生活中各项表现的,并非只有学校生活教育,尚包括家庭生活教育、社会生活教育等项目众多的生活教育。故生活教育的实施时程应涵盖人一出生到无法学习为止,其内容并约略划归成家庭、学校、社会三大领域。
【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下乡
生活教育理论
重生活教育学做家务
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远远地丢在校门之外,怀着纯而又纯的学习愿望来受教育。教育来源于人与其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联。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是本然的。现代社会提倡构建“学习社会”,倡导“终身学习”,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现代生活对教育的迫切呼唤。杜威“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主张都向我们阐明了生活与教育是互相融通的。缺乏教育的生活是盲目的、迷失的、低层次的生活;缺乏生活的教育,是无根的、脆弱的、干涸的教育。所以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是本质的、必然的,这不仅表现为教育是生活的准备,更表现为教育原本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本身,而不仅仅是生活的手段。教育在生活世界中发生,但生活世界不是教育的背景,而是教育的场域。然而,如前所述,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是制度化的、规范化的,它有可能因过于制度化和规范化而远离真正的生活。所以,在教育生活中,重要的是要有回归生活世界的意识与人文关怀,使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让学生的生命得到自然展现。只有恰当运用“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来关照教育,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教育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完全释放。
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这充分说明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那么数学教学就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育是立国的根本。
※教员的天职是变化的,自化化人。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做个真正的人,第一就要有思想。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
※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教的人尽义务,就能和学的人发生一种很宝贵的友谊。
※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
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
※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自己在民主伤风上精进不已,才能以身作则,宏收教化流行之效。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因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
※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地不尽。一校园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只有校长、教师、学生、工友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造成一个民主的学校。
※……教师们应该花一些时间到农民中间去体验生活,向他们学习,和他们同甘共苦。
※……要和学生家庭联络。……把学校与家庭构成一体,彼此可以来往,教师不再孤立,学校也不再和社会隔膜,而能真正地通出教育的电流,碰出教育的火花,发出教育的力量。
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金钱主义,最足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
※全校教职员要偕同旧生以身作则,拿全副精神来同化新生。……教职员一定要和学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断不能有一个例外。
※把小孩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我们就要对小孩子的创造力予以适当之培养。(一)需要充分的营养;(二)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三)需要因材施教;(四)需要民主……教育机会均等,教育为公,文化为公;需要宽容和了解,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
十一假期体验农活
知青下乡
教育即生活,生活离开了教育,便不成为生活;教育离开了生活,也不成为教育。虽然已有许多事实已强烈地证明需要家庭生活教育、学校生活教育、社会生活教育。教育既然影响国家社会之前途,那么家庭生活教育在未来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上,应该是全面的基本教育才对,希望齐家治国之道更有力量及依据。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