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浮屠 编辑
铜浮屠又称鎏金浮屠,金银器,唐代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87年5月10日出土于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现藏于宝鸡法门寺博物馆(珍宝阁)。
该浮屠通高53.5厘米,底座长宽各28厘米,二层长宽各24厘米,三层长宽各19厘米,房檐长宽各23.51厘米,重7.4千克。为模铸成型,精致玲珑,四角正方形亭单层阁式,分为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内盛放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一枚。第四枚佛指舍利就在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的棺盖内。
中文名:铜浮屠
收藏地:宝鸡法门寺博物馆
出土地点:陕西宝鸡扶风法门寺塔地宫密龛
年代:唐
类别:金银器
重量:7.4千克
发现年代:1987年4月
据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记》、唐初法琳撰《破邪论》等佛典记载:古印度
阿育王塔
鎏金浮屠
浮屠即塔、精舍,模铸成形,平面呈方形,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基为须弥座,其外有三层渐收的护栏,每面护栏正中弧形踏步。塔身单层,四面各开一门,正面门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门两侧为直棂窗,门额以上铺作人字形斗拱。顶单层,四角攒尖形,每面铸出瓦拢,角垅起翘。塔刹高耸,刹底为须弥座,其上6个相轮由下往上依次渐小,相轮以上有宝盖、圆光、仰月及宝珠,气象十分庄严。
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
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
真身舍利
真身舍利
浮屠亦作浮图,其含义有多种:佛陀、佛教、僧侣或佛塔。此处所指的是佛教建筑形式的“佛塔”,源于印度。古印度佛教徒筑塔最初为供奉佛骨或葬贮僧尼尸骨之用,后来演变为佛教象征性的重要标志。佛教徒非常崇拜舍利,见舍利如见佛陀本身。佛塔又称功德聚,造浮屠佛塔被视为建功德的事,造塔的功德很大。然而,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更有意义,故俗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才有了“塔”这种建筑形式,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用“塔”字代替令国人费解的“浮屠”,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而塔本身的功能也扩大为收存佛经或置佛像之处。 与秦始皇同一时代的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阿育王,以武力杀戮统一了全印度。后来,当看到自己的胜利使数十万人丧失生命、还有更多的人受伤致残的时候,惊愕的阿育王顿感忏悔,决心放弃暴力屠杀的侵占。有一和尚劝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阿育王遂生悔悟。从此,他皈依佛教,还宣布将佛教定为国教,派传道团去往周边许多国家传播佛教,佛教的声望因此而被提高。相传阿育王将佛祖释迦牟尼舍利分为84000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佛祖舍利。
铜浮屠气象十分庄严、写实,是中国古代高超手工技艺的绝妙佳品,今之宝鸡法门寺博物馆内的主体建筑——珍宝阁,就是仿照鎏金铜浮屠的式样建造的。2002年,铜浮屠被收录为首批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