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派 编辑

明代中期戏剧流派

昆山派昆山派

明代中期戏剧流派。由曲学大师吴梅首先提出,再经由明代戏曲家、剧作家梁辰鱼创立,是在汤显祖“临川派”和沈璟“江派”之争后综合两者优良之处而建立起来的戏剧流派。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昆山派

外文名:Kunshan Pai

首次提出:吴梅

创立:梁辰鱼

盛行时代:明代中期

地区:江苏昆山一带

隶属曲目:昆曲

主要特点:既讲究音律,又讲究辞藻

简介

编辑

明代中期戏剧流派。

明代传奇中的昆山派,作为一个戏剧文学创作流派,是由曲学大师吴梅首先提出的。 吴梅先生的昆山派说,源于《霜崖曲话》卷一第4条,再见于《曲学通论》和《中国戏曲概论》。

明代戏曲家、剧作家梁辰鱼创立的昆山派,是在汤显祖“临川派”和沈璟“吴江派”之争后综合两者优良之处而建立起来的戏剧流派。后成为明代最重要的几大戏剧流派之一,影响深远。

主要特点

编辑

昆山派的主要特点是既讲究戏曲的音律,又讲究词藻。 博采汤显祖“临川派”和沈璟“吴江派”两派之长。

人物简介

编辑

梁辰鱼故居梁辰鱼故居

梁辰鱼(约1521~约1594),字伯龙,号少白、仇池外史。曾作《红线女》等杂剧,但以《浣纱记》传奇最著名。此外还写过《远游稿》、《江东白苎》等。梁辰鱼是利用昆腔来写作戏曲的创始者和权威,因其作品的脍炙人口,无形中给予昆腔传布很大的助力。从元末到魏良辅时期,昆腔还只停留在清唱阶段,到了梁辰鱼,昆腔才焕发舞台的生命力,这是梁辰鱼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大贡献。

其父梁介为平阳训导,“以文行显”。辰鱼身长八尺馀,眉虬髯,好任侠。不屑就诸生试。家有华屋,专门接纳四方奇士英杰。嘉靖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都与他往来,戏剧家张凤翼也是他的好友。他在当时的曲坛上颇负盛名,“艳歌清引,传播戚里间。白金文绮,异香名马,奇技淫巧之赠﹐络绎于道。歌儿舞女,不见伯龙,自以为不祥也”(焦循《剧说》卷二引徐又陵《蜗事杂订》)。

戏剧创作

编辑

浣纱记浣纱记

梁辰鱼的传奇《浣纱记》,取材于春秋时代吴越兴亡的故事。首出《家门》云:“看今古浣纱新记﹐旧名吴越春秋”,可见此剧系依据名为《吴越春秋》的旧本改编而成。《录鬼簿》著录的元杂剧有《进西施》(关汉卿作)和《越王尝胆》(宫天挺作),剧本已佚。梁辰鱼曾“考订元剧,自翻新调,作《江东白苎》、《浣纱》诸曲”(《梅花草堂笔谈》)。他的作品可能吸收了元杂剧的成果。《浣纱记》的情节比史书上的记载和有关的历史传说更加丰富。如开头写范蠡与西施在苎萝西村的溪水边相遇并相爱﹐西施赠范蠡一缕溪纱作为定情之物。后越国为吴国所败,范蠡以国事为重,劝说西施到吴国去。临别时将溪纱分开﹐二人各持一半。末尾写灭吴之后二人在太湖舟中成婚,又取出溪纱﹐一同泛海而去。这些情节有助于塑造范蠡和西施两个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爱国者的形像。以二人的爱情故事和一缕溪纱贯串全剧始终,也使结构更加完整。剧本还著重批判了夫差的沉湎酒色、不辨忠奸,以及伯嚭的卑鄙贪婪、阿谀谄媚,而对含冤死去的正直有远见的伍子胥则深表同情,这类描写在明代中叶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编写的剧本,正如朱彝尊所说:“传奇家曲,别本弋阳子弟可以改调歌之,惟《浣纱》不能,固是词家老手。”(《静志居诗话》卷十四)该剧内容充实,辞藻华赡,“罗织富丽,局面甚大”(吕天成《曲品》),上演後受到普遍的欢迎,对推广昆山腔起了巨大的作用,因而成为昆剧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梁辰鱼的杂剧《红线女》,是根据唐代袁郊的文言小说《红线》改编而成的。剧本主人公红线虽然身份低微,但学识广博,武艺超群,胆大心细。她只身潜入魏博节度使戒备森严的住宅,盗走床头金盒,使一向飞扬跋扈的节度使田承嗣魂飞胆落,不敢向邻境发动不义之战。祁彪佳称此剧“工美之至﹐已几于金相玉质矣”(《远山堂剧品》),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梁辰鱼还作有诗歌和散曲,但与他的戏剧创作相比,远为逊色。

今存著作﹐除《浣纱记》﹑《红线女》外﹐尚有诗集《梁国子生集》﹑散曲集《江东白苎》﹐据记载他还作有《江东廿一史弹词》和传奇《鸳鸯记》﹐杂剧《红绡》﹐诗集《伯龙诗》﹑《远游稿》﹐均已失传。

作品评论

编辑

梁辰鱼得到过著名音乐家魏良辅的传授﹐又与郑思笠等精研音理,对改革昆山腔作出了贡献。他的曲在当时广为传唱,如吕天成《曲品》所说:“丽调喧传于《白苎》,新歌纷咏于青楼。” 《浣纱记》“关目散缓”(徐复祚《曲论》),过于重视文辞音律而忽视戏剧冲突的设计和安排,宾白中骈偶语过多,这些缺点对後世传奇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自清代中叶以来,《浣纱记》中的许多单出,发展成了昆剧舞台上经常上演的折子戏,像《回营》、《转马》、《打围》、《进施》、《寄子》、《采莲》、《泛湖》等,都很有名。现存《浣纱记》较早的版本,是明代万历年间金陵富春堂本、金陵文林阁本和崇祯年间怡云阁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第50种即据怡云阁本影印。通行的有明末《六十种曲》本。

梁辰鱼的作品吸收了元杂剧的成果。《浣纱记》的情节比史书上的记载和有关的历史传说更加丰富。梁辰鱼对推广和改革昆山腔起了巨大的作用,因而成为昆剧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诗作欣赏

编辑

【纨扇】

朝来两蛱蝶,分宿花房雨。

纨扇亦多情,拂尔双飞去。

【赠王卿】

绛罗裙软醉榴花,午夜高楼月倍嘉。

曲罢暗香人不识,半槽余暖在琵琶。

苏蕙

泪痕点滴锦花浮,几载抛梭织未休。

愿得璇图似夫婿,残丝断处认回头。

屈原庙】

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

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昼舞白霓幡。

龙舆已逐蜂头梦,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鹧鸪飞处欲黄昏。

【采石矶吊李太白】

停桡矶下奠椒觞,草木犹闻翰墨香。

飞燕已辞青琐闼,长鲸自上白云乡。

他年有梦游天姥,此夕无魂到夜郎。

西望长安漫惆怅,金銮春殿久荒

昆曲与昆山腔

编辑

昆曲(Kunqu Opera),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

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从昆曲的历史发展上看, 18世纪之前的 400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昆曲一直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正是这种富丽华美的演出氛围,附庸风雅的刻意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难的境地。18世纪后期,地方戏开始兴起,它们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演出格局,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至此开始走下坡路。

20世纪中叶,昆曲败落之势更显,许多昆曲艺人转行演出流行的京剧。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力扶持和振兴中国传统的戏曲事业,昆曲才有幸得以重获新生。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周总理曾感慨地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之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下一篇 武姜

上一篇 船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