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汉民 编辑
胡汉民(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幼名衍鹳,后改名衍鸿。字展堂, 晚号不匮室主。“汉民”是他在《民报》上发表文章时所用的笔名,还有辨奸、去非、民意等笔名。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祖籍江西庐陵县延福乡青山村。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举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赴日本法政大学留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任《民报》主编,从此成为孙中山主要助手之一。孙中山逝世后主持编写了《总理全集》。曾先后在南京临时政府、中华革命党、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府及南京国民政府中担任要职。 曾任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主席。
著作有《不匮室诗钞》《胡汉民自传》《胡汉民自传续篇》等。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月12日,因突发脑溢血病逝于广州, 享年57岁。
为纪念胡汉民的贡献,国民政府于广州市设立汉民路(今北京路);在台湾,高雄市及新北市中和区亦有汉民路。
全名:胡汉民
别名:衍鹳、衍鸿
字:展堂
号:不匮室主
所处时代:民国时期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广州府番禺县
出生日期:1879年12月9日
逝世日期:1936年5月12日
逝世地:广州
继任:谭延闿(国民政府主席)
主要成就: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
主要成就: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任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参加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主编《民国》杂志
主要作品:三民主义月刊、《驳新民丛报之谬妄》、告非难民生主义者
最高官职:国民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主席
本名:胡衍鸿
国籍:中国
毕业院校:法政大学
信仰:三民主义
祖籍:江西庐陵县延福乡青山村
性别:男
少年得志
青年时期的胡汉民
胡汉民从小能文能诗,十三岁时写下种竹诗:“种竹北窗前,潇潇清香发。本以招凉风,反教蔽明月。”可惜在以后的几年里,一个哥哥及两弟一妹也因疾病无钱就医而早逝。这接连而至的不幸,使年幼的胡汉民倍感忧伤,以致成年后一直体弱多病。这一时期,胡汉民的人生观发生很大变化,“从友爱的家庭中心的人生观,一变而为冷酷的厌世观”。为了维持生计,胡汉民十六岁便开始教书生涯。胡汉民边教书边自修,先后肄业于学海堂、菊坡、越华、粤秀等书院。认识了史坚如、左斗山等青年朋友,对康有为、孙中山有自己的见解,留下“早知康乐非山贼,漫信孙登是水仙”二诗句。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十岁的胡汉民摒弃了“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正途”,任广州《岭海报》记者,决心投身于改造社会的洪流之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好友史坚如的殉难对胡汉民产生了很大的刺激,他以为“非游学,无以与革命党人谋,即个人学业,亦皆不足充所怀之志愿”。这前后,胡汉民的人生观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消极厌世观”变化为“积极的救世观”。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他中了举人。次年与陈融之妹陈淑子结婚,住在德宣东路(今东风东路)太华坊莘桂里1号。是年胡汉民为人“操刀”(替人考试),得到六千多两银子。
东渡日本
胡汉民
光绪三十年(1904年)冬,他再次东渡日本,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法政科,系统地研读政治学。同行的有汪精卫、朱执信、陈融等广州人。期间,他还结识了廖仲恺。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时,廖仲恺、胡汉民刚好回国度假,得到消息,他们马上赶回日本,胡汉民夫妇和廖仲恺夫妇同租一屋居住。9月1日晚上,孙中山应邀到他们家,胡汉民第一次见到孙中山,他曾说孙中山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领导的第一次广州起义是“空前奇举”。孙中山对自己学说的解释完全征服了他。于是,胡汉民夫妻加上妹妹,与廖仲恺一同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胡汉民任评议部议员、书记部书记,主持编辑《民报》,批驳保皇和立宪思想。主编《民报》第1至5期,根据孙中山口授写成《〈民报〉发刊词》,先后在《民报》发表《民报之六大主义》《告非难民生主义者》等文,与康、梁保皇派展开论战,对孙中山思想多所阐发。
革命救国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胡汉民追随孙中山,于新加坡、河内遍设革命机关,组织中国同盟会于中国华南发动的历次起义中担任筹饷、运械等工作。还参与黄冈、镇南关起义。3月,孙中山被日本政府驱逐出境,胡汉民随同孙中山到达越南河内。孙中山化名高达生,胡汉民化名陈同,租用河内甘必达街61号,策划起义。其后,孙中山和黄兴在西南边境发动多次武装起义,胡汉民的主要任务是往返于河内、香港之间,任筹饷运械等工作。云南河口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暂时告一段落。胡汉民又把注意力转向南洋,在华侨中宣传革命思想。在新加坡,胡汉民以《中兴日报》为阵地向保皇派的《南洋总汇报》展开论战。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胡汉民赴新加坡主持《中兴日报》,在《中兴日报》上发表大批文章继续批驳保皇派。先后任中国同盟会南洋支部长、南方支部长。在此期间,共撰写了20余篇文章斥责保皇派。驳斥保皇党人的“革命召瓜分说”,指出革命后“民族奋兴,中国以振则列强之窥伺为之寝灭,故曰革命可以弭瓜分之祸”。胡还连续写了《驳总汇报论国会之趋势》《呜呼!满清所谓宪法大纲》等文,揭露清政府立宪的实质为“葆其专制之实”,其结果必然“使吾民如水益深如火益热而已”。经过新加坡论战后,革命思想在南洋华侨中迅速传播,中国同盟会组织也得到迅速发展,各埠分会已有20余处,同志达3000余人。为了便于联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在新加坡设立了同盟会南洋支部,胡任支部长。
胡汉民
宣统三年(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前夕,胡汉民夫妇将女儿胡木兰托付给一位老人照料,考虑到随时有牺牲的可能,在一块布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籍贯,缝在胡木兰的衣服上,表示了置生死于度外的勇气。四月参与黄花岗起义,为统筹部负责人之一。后来筹备广州起义,失败后回香港。11月,广州独立。11月9日,广东独立后三天,胡汉民出任广东军政府大都督。12月,随孙中山至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府秘书长。期间,胡汉民坚决贯彻孙中山历来的革命精神,他制订了低薪制,规定总统府自秘书长以至录事,每人月薪30元,宿食由政府供给,不分官级,一律平等,一扫清政府贵族官僚的腐败习气和等级特权。胡汉民在后勤等方面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得到了孙中山的充分肯定。民国元年(1912年),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让给袁世凯后,4月底,孙、胡重回广东,孙向临时省议会建议让胡尽快重任粤都督。中国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后任中国国民党广东支部长。
民国二年(1913年)6月,胡汉民被袁世凯免职,他两次任广东都督计一年零两个多月。9月,孙中山开始在日本筹组中华革命党。对入党必须附从孙中山及每人加按指模等问题,国民党内意见分歧很大,胡汉民则处于反对和赞成之间,持一种调和态度。民国三年(1914年)5月1日,胡汉民亲书誓约,加入中华革命党,在党内编号是450。不久,《民国》杂志在东京创刊,胡汉民任总编辑。在发刊词中,胡汉民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指出中国近代一般国民的心理弱点是“保守而具惰性”,于是易为野心家所利用。为了救济国民的惰性,“必须急图民智、民德、民力的进步,务使国民对于锢蔽民智、败坏民德、摧毁民力者,知有所择而不致惘从”。此外,胡汉民还以“去非”为笔名发表《亡国之外债》《强有力之政府辩》等文,揭发袁世凯欲建帝制的野心。7月,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后,胡汉民任政治部长,致力于反袁的宣传工作。
民国五年(1916年)4月,胡汉民化名陈同荣从日本回到上海,协助陈其美领导上海的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胡汉民与廖仲恺往来于京沪间,代表孙中山与黎元洪、段祺瑞进行政治谈判,并谋划扩充北方党务会议和联络国会议员。
广东时期
民国六年(1917年)9月,护法军政府在广州成立,胡汉民任交通总长,协调与桂系的关系。后因受西南军阀和政学会政客的排斥,孙中山于民国七年(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胡汉民也随孙离开广东前往上海。
胡汉民
民国十年(1921年)任中华民国政府总参议兼文官长、政治部长。陈炯明叛变后,协助孙中山进行讨陈工作。民国十二年(1923年)任办理和平统一事宜全权代表。6月,任陆军大元帅大本营总参议。赞成孙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决策,参与《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起草与审查。
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胡汉民被孙中山任命为五人大会主席团之一,并获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主持上海执行部。5月,奉命回粤,代理大本营事务,兼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这次大会确定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9月,孙中山离广州到韶关建立北伐大本营,任胡汉民代行大元帅留守广州。10月,兼任广东省长。对商团叛乱始主妥协,后执行孙中山的命令参与领导平定商团叛乱。
反共反蒋
民国十三年(1924年)以后,胡汉民日渐主张反共。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此后中国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人是汪精卫、胡汉民和廖仲恺。同年8月,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暗杀。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三人组成特别委员会,以控制局势和处理廖案。在审理廖案过程中,作为国民党右派领袖的胡汉民被认为嫌疑最大,曾一度被拘留,后被派往苏联考察。
蒋介石与胡汉民合影
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吴稚晖、李石曾等来访,约胡去南京参加会议,并出示“查办共产党案”。早已有反共之心的胡汉民见到该案后,一拍即合,胡汉民与蒋介石合作反共。8月,蒋介石被迫下野,胡汉民也随即辞职。次年初,蒋回南京复职,电邀胡入京。此后胡汉民专心致力于“三民主义之阐扬” ,完成了《三民主义的连环性》一书,将“三民主义连环性”的理论加以系统整理,使之与国民党当时的政治需要相适应,因此被称为“国民党新生的理论基础” 。民国十七年(1928年),胡汉民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长等职。民国十九年(1930年)主持编成《总理全集》。
惨遭软禁
民国二十年(1931年),胡汉民的势力越来越大。同年2月26日,立法院长胡汉民应蒋介石的邀请到陆海空总司令部“晚餐”,刚一抵达,马上被一群荷枪实弹的士兵押入会客室,两天后的晚上,胡汉民才见到逮捕他的蒋介石,被软禁南京小汤山的事实。
胡汉民
胡汉民致电广州汪精卫、孙科、唐绍仪,请他们来沪参加和平会议,他在电文中说:“弟亦容或为过误中之一人,然平日自检,担负以往过误则较轻,而今日盼望吾辈纠正过去之心最切。”10月18日,汪精卫首先率百人代表团到沪与胡汉民会晤。22日,胡汉民与蒋介石在上海见面(这也是两人生前最后一次会面),又一次争论不休。获释后至广州,成为南方实力派领袖,晚年标榜抗日、剿共、反蒋三大政治主张,并将蒋介石称为“新军阀”。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创办《三民主义月刊》。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月,胡汉民赴欧考察,停止了对蒋介石的抨击。12月,尚在法国的胡汉民被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选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
突然离世
胡汉民与蒋介石合影
当晚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致电中国国民党中央并通电全国,宣布胡汉民的去世的消息。同时成立了由邹鲁、陈融、林翼中组成的治丧委员会。
13日下午,胡汉民大殓在广州举行。25日至27日,全国公祭(追悼)胡汉民3天,南京、上海、北京等地有追悼大会,报纸上刊登了汪精卫和蒋介石来自南京的祭文。三天来广州参加公祭者共有40多万人。
参加起义
胡汉民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西贡后,胡汉民的低落情绪为之一振,立即率领一批要求从军的青年华侨急赴香港。11月9日广东宣布独立,胡被推为都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总统府秘书长。在就任秘书长期间,胡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地工作,办事作风果断明快,对腐败分子“不稍宽假”。但在“让位”袁世凯问题上,胡力主“让位”,且“力挽先生之意于内”,对孙中山的决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胡回广州复任广东都督。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胡任广东支部长。1913年3月的“宋教仁案”,是袁世凯向国民党人进攻的信号。孙中山倡议起兵讨袁,胡表示反对,主张法律解决。孙中山电促广东独立,胡“以时机未至拒之”。6月14日,袁世凯免去胡广东都督兼民政总长职,调为西藏宣抚使。不久,胡通电辞职。胡政治上受挫后,意志很消沉,声称从今以后将“与叶夏声组织报馆,决不再入政界,以受此无价值之毁誉也”。
“二次革命”失败后,胡汉民追随孙中山从上海乘船流亡日本。
广东都督
孙中山与胡汉民合影
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孙中山决意北上,让胡汉民代行其大元帅职权,可见他对胡汉民是愈来愈信任。
哲学研究
胡汉民家庭照
胡不仅停留在宣传唯物史观的层面上,而且用它作为基本方法,对中国的哲学史、道德伦理、家庭婚姻进行分析和批判,得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意义。
胡汉民书法
孙中山:“胡汉民先生为人,兄弟知之最深,昔与同谋革命事业已七八年,其学问道德均所深信,不独广东难得其人,即他省亦所罕见也。迹其平生之大力量、大才干,不独可胜都督之任,即位以总统,亦绰绰有余。” “余与汉民论事,往往多所争持,然余从汉民者十之八九,汉民必须从余者十之一二。”
邱捷:“胡汉民本质上仍是一个书生,在军事上没有什么突出的才能。他对起义的贡献,主要是筹款等方面,没有参与过冲锋陷阵。历史上书生转变为军事家的比比皆是,但胡汉民跟着孙中山从事革命斗争20多年,一直是个书生型的人物。”“胡汉民很真诚,也很努力,希望按照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念建设新广东。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的各个省中,广东在坚持三民主义方面是做得最好的。以胡汉民为都督、陈炯明为副都督的广东军政府,还有广阳军务处督办朱执信、财政司长廖仲恺、警察厅长陈景华等同盟会骨干。从省级军政官员,到各县县长,基本由同盟会员担任。其他省份那种立宪派、旧官僚掌握实权的情况,广东基本上不存在。”
个性春联
1921年春节,胡汉民在自家门口写了一对春联:文明新世界,独立大精神。前者是对新社会的期望,后一句则反映了胡汉民执着独立的个性。
擅扣手令
款识:汉民书 钤印:琴剑楼主人、余汉人
1921年五月五日,孙中山当了非常大总统,胡汉民任总统幕僚长。一天,孙中山来到胡汉民的办公室,顺手打开一个公事箱,发现里面有好几份自己签发的手令,满面怒容,大声斥责:“你竟然敢擅自扣发我的手令!”胡汉民始终凝神倾听,待孙中山停下来后,他问:“先生还有其他的话要说吗?”孙中山两眼定定,高声答:“没有了!”只见胡汉民将那个公事箱反个底朝天,将扣下的孙的手令倒了一桌,逐封评论说,这是人事不当的任命,那是时机不合的调遣,胡汉民脸红耳赤地辩解:即使是在专制时代,也有大臣封驳诏书,请皇帝收回成命的故事!先生还记得你在起草中华革命党的誓词也有“慎施命令”一条吗?孙中山为之语塞,无奈地说:“说来说去还是你对,我说不过你。”胡汉民仍不罢休,说:“先生应该说一句‘你是对的’才合理。”
办公室的气氛越发紧张,此时墙上的大挂钟响了起来,一个叫李宗黄的参议走过来圆场:“下班了,一起到太平馆吃肥鸽,由我请客。”孙中山高兴起来:“好啊,一齐去,不过该由我做东,因为今天是我的错。”胡汉民笑着说:“太平馆吃客多,太杂乱了,先生不宜。若先生真想吃,我让太平馆送外卖到司令部吧。”
避难汪宅
胡汉民与汪精卫合影
1925年8月25日晚上,由汪、蒋派遣的五十多个黄埔军校学生军直扑胡汉民家,并指示若“逃捕”即可就地处决。是夜胡汉民刚刚就寝,听到门外嘈杂的声音,赶紧下床,穿上衣服匆忙从后门逃出。因事出突然,跑到街上不知到哪里是好,稍加思索,推测此事极有可能是与汪精卫有关,一时性起,直奔西华二巷的汪精卫家!汪精卫妻子陈璧君见胡汉民急装而来,喘息未定,非常诧异。听了胡汉民的一番诉说后,陈璧君怒不可遏,立即打电话给汪精卫,质问道:“胡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你要派人深夜前去缉捕?”汪精卫正等待军队的消息,以为胡汉民不是束手就擒便是被就地正法,振振有词:“反动派就要捉,捉了就要杀!这样做是大快人心!”陈璧君回望胡汉民一眼,低声告诉说:“胡先生现在我们家里。”汪精卫气得掷下话筒。是夜,陈璧君怕生意外,让胡汉民住了下来。
抓捕胡汉民的消息不胫而走,广州城被闹得沸沸扬扬。汪精卫、蒋介石恐怕引起事端,暂将此事搁下。以后胡汉民在古应芬等人的保护下入住黄埔军校,苏联,离开了这块差点掉了性命的是非之地。
著作名称 | 著作时间 |
---|---|
《驳总汇报论国会之趋势》 |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 |
《呜呼!满清所谓宪法大纲》 |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 |
《亡国之外债》 | 1914年 |
《强有力之政府辩》 | 1914年 |
《民报之六大主义》 |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
《告非难民生主义者》 |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
《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 | 1919年 |
《三民主义的连环性》 | 1928年 |
影视性质 | 影视名称 | 时间 | 演员 |
---|---|---|---|
电影 | 《第一大总统》 | 2011年 | 韩庚 |
《辛亥革命》 | 2011年 | 刘子天 | |
电视剧 | 《辛亥革命》 | 2011年 | 铂岑 |
墓地
胡汉民墓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龙眼洞。建于1936年。原墓被毁,其上建了房子。1985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原墓东面三百米处另建新墓。
胡汉民墓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墓地被广东省林业学校占用。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墓被毁,上面建成一房子,把胡的墓穴压着。1981年,胡汉民女儿胡木兰托人嘱咐妹妹胡绮霞向当局提议重建。中共中央审查三年后断定胡汉民没有杀害廖仲恺,重建计划方获批准。
当时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拨款七万多元人民币,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承建,在原墓东面300米处另建新墓,1985年八月七日竣工。其女不同意将其父棺木迁至新墓,故新墓实为空冢。新墓为外饰水洗石米的墓,坐东南向西北。当中高3米,一级护岭。墓碑镌刻“胡汉民先生之墓”七字。左前方建有“不匮亭”。右侧为胡汉民夫人墓,墓碑中刻“先妣,陈太夫人墓”,下款署“民国三十五年”。整个墓园占地约1800平方米。墓砌有拱手及祭台,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地名纪念
胡汉民逝世后,在民国的大部分时间里,广州市的北京路被称作“汉民路”,以纪念胡汉民。台湾高雄市及新北市中和区亦有汉民路。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