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澜 编辑
王安澜(1876-1924),亦名正江,号梓材,出生于湖北枣阳鹿头王应麟 村。祖籍湖北省黄陂王家河木兰山边王家大湾上湾村 。幼年家贫,父母早丧,靠族产供养读书。领导参加响应孙中山先生的护法运动 。
民国元年陆军中将王安澜
1911年武昌起义,随黎元洪进都督府,阳夏战争期间,任兵站司令,总部粮台,在汉阳归元寺设总粮站,供应军需。10月27日,清军逼近汉阳,组织力量星夜抢运粮食至武昌。汉阳失守后,收聚散兵,编成“奋勇军”,誓守武昌。1912年1月,写信‘议和”代表伍廷芳,提出奋战之利,揭露“议和”骗局。指出袁世凯名为“议和”,暗自练兵,阴谋篡夺大总统之权。同年,黎元洪扩编鄂军为八镇,委王为第六镇统制。9月19日,北京政府授为陆军中将。1913年又裁编八镇为五个师,王被任命为新编第三师师长,奉命率部驻防德安(今安陆),后移防襄(阳),枣(阳)一带,曾受命镇压白朗起义军。后因黎元洪赴北京任副总统,段芝贵入主湖北,裁新编第三师,王改任省税捐征收局局长,不久闲居北京。1916年6月,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调王任广西田南、桂林道尹。张勋复辟时被解职回家。1917年1 2月5日,王于鹿头大阜山竖旗招兵,各乡农民及其旧属纷纷入伍,有兵万余,自称“鄂北靖国军”,以“不烧杀,不抢劫,不伤害百姓”为军队纪律,响应“护法”。攻打汪店、玉皇庙等团防局,获枪300多支,又自造铁炮、竹杆标(竹杆尖端安上利刀)等武器。12月16日,击溃前往进剿的县警队与团防局武装,旋进驻枣阳,筹备粮饷,整编军队。1918年舂开进襄阳,与黎天才“靖国军”会师整编,并同荆州镇守使石星川部联络,推黎天才为“湖北靖国联军总司令”。后因北洋军阀吴佩孚援鄂,黎天才率部向鄂西竹山、房县撤退,王部为先锋,挺进思施、利川。6月,在入川途中,遭川军阻击,激战后转入陕西边境,后又转入四川巫溪、巫山一带,在城口县过春节,放松警备被川军突然夹击,溃不成军。王率残部奔恩施,又遭湖北督军王占元部截击,部队星散,被迫投降。
“自奋勇军初成以迄成师,事实繁颐,未便备录,惟于国计民生上有勉尽义务、维持秩序之处,各摘事由,汇缮成帙。”这是辛亥革命志士王安澜呈送给湖北革命实录馆“鄂军第六师汇录革命事实书”的开始语。
“鄂军第六师汇录革命事实书”共收录90篇“事实”,涵盖在“自奋勇军初成以迄成师”这段时日王安澜草拟发布的告示、出发命令、信函、公文等等,对于研究这段史实有重要价值。“事实既经汇录,谨以先后次第,首列目录,以便钧览。”“出发命令,具有时日,前后一律自成次第。”
王安澜幼时家境贫寒,笃志好学,加上深得黎元洪赏识和信任,特别是在新军将校讲习所参谋班的学习和深造,使其具备了现代军事才干。他尤其注重军纪军规,以“不烧杀,不抢劫,不伤害百姓”为军队纪律。在“招募奋勇军暂定规条由”中“以驱逐目前大敌及扩张国民军”“以推倒恶劣政府而达共和目的”为宗旨。
王安澜
正因为王安澜治军严谨,深得百姓爱戴,他统领的部队才日益壮大,战绩卓著,号称“靖国军”。只可惜后来时局变幻无常,王安澜遭解聘,郁郁不得志,后隐居武汉汉口槐荫里,1924年病逝于汉口。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