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派 编辑
金派是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风创立的越剧旦角艺术流派。擅长青衣花衫并兼演花旦的金采风是一位风采别具的性格演员,她的唱腔继承袁雪芬流派,并吸收了施银花、范瑞娟、傅全香等各家精华,音色圆润,味浓情挚,自成一格。
金采风原工小生,因唱电台而露名声,后转东山越艺社改演旦角,与吕瑞英、丁赛君,被称为“东山”的三鼎甲。1955年金采风入上海越剧院,以闺门旦应工,兼擅花旦。唱腔师承袁派,并根据自己嗓音条件吸收傅派等其他流派唱腔因素,融会贯通,自成一格,被公认为金派。
金采风不但唱做俱佳,而且戏路甚广。她擅长青衣、闺门旦一类角色,也演过像《拾玉镯》《杨八姐盗刀》等花衫、刀马旦的戏。她善于运用其特有的演唱技巧,根据不同人物的不同经历、不同特点,塑造出性格迥异、各具魅力的艺术形象。例如,同属大家闺秀,《盘夫索夫》中的严兰贞,她演得单纯热情、骄矜任性;《碧玉簪》中的李秀英,她突出其贤良温顺、委婉忍让;《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她演得精明干练、洒脱泼辣;《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则处理得缠绵端庄、沉稳矜持。
金采风独具一格的唱腔,主要是在师承典雅缠绵、圆润细腻的袁派基础上,同时吸收范派和傅派的某些精华而融化发展成的。她的运腔委婉回荡,刚柔相济,抑扬顿挫,轮廓分明。吐字运气,分寸掌握自如,讲究字字送听,富于韵味。
金采风剧照
金派唱腔的主要特点为:
一、秀慧端庄,具有大家闺秀的气质。她的唱,质朴中有光彩,秀气中藏气度,给人一种秀美大方的感觉。
二、刚柔相济。综其声腔二者全貌,可见她的唱,时而柔软委婉,时而激昂奋起,柔软中突显棱角,激昂时内蕴秀气,能揉刚柔为一体,相辅相成,较好地体现不同角色的不同情绪。
三、发声饱满,音色嘹亮。金采风少年时便有金嗓子之誉,听其演唱,如银铃绕耳,大有声情并茂之感。
金采风的唱腔婉转秀丽,刚柔相济。她的嗓音明亮,行腔自然流畅,质朴中展风采,秀婉中显棱角,柔中寓刚,端庄大方;咬字清楚,特别讲究念白的抑扬顿挫,具有音乐性。她曾演唱袁派名剧《西厢记》《祥林嫂》,在演唱时既保持了袁派委婉流畅的特点,又发挥了自己嗓音较亮、力度较强的唱法,赋予唱腔另一种艺术特色,被音乐家称为“袁腔金唱”。由此也可以看出流派继承、衍化的轨迹。
《碧玉簪》中的金采风
金采风的唱腔结构严谨,善于用不同板式和节奏、音调润腔的处理,细致揭示人物感情深处的波澜,表演动作和唱腔音乐紧紧相扣。《碧玉簪》也是越剧骨子老戏,其中的“三盖衣”是核心唱段。这段长达70句的大型唱段,以迟缓的“尺调腔·慢板”开头,后转入速度稍快的“中板”,又加入“男调板”,中间用叠句唱法描述紧张胆怯的情绪;第三次盖衣时,人物内心冲突达到高潮,在一声凄切的哭腔后,转入对定亲回忆的叙述性“清板”;到打四更时则转入急切的“嚣板”,最后一句以传统的“清板”落调结束。整段唱由慢而快,由快转散,生动刻划了李秀英善良的性格,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金采风曾主演过《碧玉簪》《盘夫索夫》《彩楼记》《梁祝》《汉文皇后》《西厢记》《红楼梦》《不准出生的人》《龙江颂》《三月春潮》等戏。
她的代表作《盘夫索夫》《碧玉簪》,正是她在演出中经过反复琢磨、精益求精,才焕发了新彩,并成为屡演屡新的保留剧目的。金采风也因在戏中塑造了两个典型,被誉为“活兰贞”,“神秀英”。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