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堂 编辑
基督宗教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作为宗教活动传播的主要场所,教堂大多历史久远,并且遍布城乡各地,成为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堂是基督教三大流派(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举行弥撒礼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按照级别分类有主教坐堂、大教堂(大殿)、教堂、礼拜堂等。
世界现今前三大教堂是天主教的:圣伯多禄(圣彼得)大教堂、米兰大教堂、塞维利亚大教堂,全世界共有1520座宗座圣殿,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欧洲,特别是在意大利。
欧洲的教堂主要分为四种建筑风格:罗马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和现代主义教堂,也有少数其他风格的教堂。
中文名:教堂
外文名:church
三大流派: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用途:做礼拜等
分类:主教坐堂等
建筑风格:罗马风格等
教堂
中世纪时期,教会势力统治了欧洲。
11世纪前后建造的教堂受意大利影响,几乎全为罗马风格(Romanik)。其特征为圆形拱顶,从教堂的门或者窗户可以大致区别出来。圆形的拱顶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宇宙是圆形的。
11世纪后期,西欧兴起了繁荣的城市经济。在西欧的许多城市中,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城市之间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竞争,也带来教堂建筑的竞争,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丽雄伟的教堂为荣。
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教堂成为城市中最高大雄伟、富丽堂皇的建筑,基于这一背景,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哥特”是指野蛮人。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野蛮)了。第一个哥特式建筑是在法国国王的领地上诞生的。之后整个欧洲都受到“哥特化”的影响。
教堂
从12世纪开始持续到13世纪的50年代,是第一阶段,强调零散结构的递增和高度的增加,如著名的巴黎圣母院。
第二阶段,十分重视装饰性的处理,并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整体视觉效果,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
第三阶段,除仍保持自身的基本特点外,装饰效果的变化已脱离了视觉上应有的结构整体性,如英国剑桥皇家学院礼拜堂。
教堂
进入21世纪,由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现代教堂的建筑形式也更多倾向于现代主义风格,用木材、玻璃、金属、混凝土等进行一种全新的设计,开窗形式不拘一格,结构关系更趋标准化,各个部分的象征意义减少。代表作品有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迈耶的罗马千禧教堂等。
1. 平面一般为十字架形;
2. 高耸入云的塔楼多为笋状;
3. 斜柱加固支撑较薄的墙面,形成一种特殊的外墙结构;
4. 薄壳般的穹顶正中有三个大门,中间的大门为主要通道;
5. 内部为轻盈、裸露的棱线飞肋骨架穹隆;
6. 高大、宽敞、明亮的内部空间具有良好的采光性能;
7. 窗户多为植物的叶片式,窗户上以五彩玻璃镶嵌图案;
8. 正门上为大圆形的玻璃蔷薇纹样,正门为若干层次逐步向内收缩的门道,每层均有雕像。
巴舍里卡式
“巴舍里卡”原意为古罗马的公共议事堂或进行商业交易所。从平面图上看如字母“T”形。入口到顶端的“横县”出可划为三个活动区。进门后的活动区仅占很少面积。再往前走便是进行正式宗教活动的正厅,所占面积最大。最后“T”形的顶部,使神职人员的活动场所,墙上开有凹进去的半圆形供奉耶稣的壁龛。整个内容用两排列柱分隔成三个区域:正中最宽处为主要活动区,两侧狭窄处为陈列圣物或其他活动的偏殿,正中的高达屋顶为“人”字坡,偏殿则较低,为半坡流水的屋顶。建于公元380年的意大利圣保罗大教堂,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巴舍里卡”式教堂。
罗马式
欧洲进入中世纪之后,封建势力割据,战乱频繁,国力和财力均不及古代的罗马帝国。基督教和封建主义企图借建筑之壮阔雄伟显示其威严,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如厚实沉重的墙壁,半圆形的拱门、窗孔和圆形的穹隆形屋顶。这种受古罗马建筑影响而又不及古罗马建筑的教堂,被称为方罗马式教堂,简称罗马式教堂。罗马式教堂最早见于古罗马首都罗马,直到公元十一二世纪才逐渐传到欧洲的其他地区,如法国、英国和被欧洲诸国。
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教堂的一侧或中间往往建有钟塔。屋顶上设一采光的高楼,从室内看,这是唯一能够射进光线的地方。教堂内光线幽暗,给人一种神秘宗教气氛和肃穆感及压迫感。教堂内部装饰主要使用壁画和雕塑,教堂外表的正面墙和内部柱头多用浮雕装饰,这些雕塑形象都与建筑结构浑然一体。罗马式时期的雕塑具有古代雕塑的气魄,较多运用变形夸张手法,但又不同于古代的写实风格。
拜占庭式
西方美术史上把以东罗马教堂首都拜占庭为中心的官方艺术称为“拜占廷艺术”,这是拜占廷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其风格特点是罗马晚期的艺术形式和以小亚细亚半岛、叙利亚、埃及为中心的东方艺术形式相结合,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同时又融会了西方艺术的雄健博大。从美学上看,拜占庭式的建筑对线条之美的表现十分特殊,与罗马是厚重的墙壁相比,他善采用较为轻薄的墙、较高的屋顶和较大的窗户。他采用的双层柱头显得十分华美,有的艺术史家称这是美术史上最雅致、最华丽的柱式之一。当然,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他的彩色镶嵌玻璃纹样。拜占庭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
哥特式
最初出现在法国现今世界最大的哥特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哥特式教堂建筑在艺术造型上的特点:首先在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从教堂中厅的高度看,德国的科隆中厅高达48米;从教堂的钟塔高度看德国的乌尔姆市教堂高达161米。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
天主教的教堂建筑分为四等级:
小堂/礼拜堂(Chapel):有驻堂神父/主理牧师一位。
圣堂/礼拜堂(Church):通常为传道区/牧区所在,有主任司铎/主任牧师,教友/会友多的教堂甚至有执事/助理圣品。
座堂(Cathedral):教区主教驻在地。
大殿(Basilica):又称圣殿,通常为总主教/大主教所在、或为有特殊宗教事迹发生的地点,例如露德、花地玛。仅有天主教设此等级。
米兰大教堂
在欧洲政教合一的年代,教会有着至高的权利。不仅有权,而且有钱。从这些教堂的规模和豪华程度可以看出所需的金钱之巨大。豪华的教堂实际上也是权贵们展示财富的一个方式。去除政治的因素,教堂所展示的建筑技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少这样大型的教堂始建于11到14世纪。这时的欧洲人就能建造上百米高的建筑,并且使用至今仍旧辉煌不减。
世界
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
在欧洲的几个国家访问时参观了许许多多的教堂,但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那几座教堂。比如,举世闻名的巴黎圣母院就是一座开欧洲建筑史先河的哥特式天主教堂;“水城”威尼斯市中心的圣马可教堂则被大文豪雨果称为世界上最漂亮的教堂;莫斯科红场一侧的瓦西里·博拉仁诺夫教堂同那壮观的钟楼一样,别具一格,引人注目。然而,能够将教堂建筑艺术的梭鱼所有精华集于一身的则是位于意大利罗马西北郊梵蒂冈城的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圣彼得教堂。
圣彼得教堂可谓是气势恢弘。它坐落于圣彼得广场一侧,于1450年开始兴建,1626年底完成。整座教堂长约200米,最宽处有130余米,从地面到穹窿大圆屋顶顶尖十字架的高度达137米。教堂之大,可同时容纳5万余人。
圣彼得教堂之所以十分著名,不仅仅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还在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家与艺术家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勃拉芒特和小莎迦洛等大师们的共同杰作。在教堂正门向右拐角处,有米开朗琪罗25岁时的雕塑名作《母爱》,圣母玛丽亚右手紧紧搂着受难后遍体鳞伤的耶稣,左手微微摊开,眼睛垂首凝目,悲痛欲绝。而进门靠左是贝尔尼尼雕塑的《圣水钵》,钵呈贝壳状,两个稚嫩顽皮的小天使各捧一边,用云母石雕刻而成。
圣彼得教堂大厅上的穹窿大圆屋顶十分别致,它为米开朗琪罗晚年的建筑杰作,直到他去世后26年才由其他建筑家继续完成。大圆屋顶周长71米,直径42.34米。抬头仰望,圆顶的内壁顶上有色泽艳丽的镶嵌画和玻璃窗,观赏的游人仿佛独立在天穹之下。教堂内还有许多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壁画和雕塑作品,令人们叹为观止。
米兰大教堂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拔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 另外在这时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特别是在许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国里,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市政厅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广场,粗石墙面,严肃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钟塔,建筑构图丰富,成为广场的标志。城市里一般都建有许多高塔,总体轮廓线很美。
塞维利亚大教堂
塞维利亚大教堂
佛罗伦萨大教堂
佛罗伦萨大教堂
巴黎圣母院
正式名称巴黎圣母主教座堂,始建于公元1163年,一直到1345年才全部建成。 从巴黎圣母院的正面看,纯粹的尖拱形建筑已形成。整个平面还是十字架形的,但东西长于南北向。底部是凹进去的,显的颇有贵感。代替罗马式建筑的典型巨塔是十字形交叉点上的小尖塔,它的高耸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加巍峨。
圣母院西边正面有两座高耸的巨塔,塔有三层,下面一层设有国王画廊;第二层中央是一个 象征天堂的玫瑰花形的大圆窗;第三层是可穿行的回廊。
雕刻是圣母院中不可缺少的装饰,有植物图案和幻想的怪物;还有彩色玻璃大窗,使建筑形 成一种恍惚的神的幻境,加强了教堂神圣的宗教色彩。
巴黎圣母院
曾经上演过那么经典的爱情故事,相信也是一个见证爱情的好地方。圣母院位处巴黎的核心,市内发展均环绕着西堤岛,并以此为焦点向外作同心圆式开展,加上,圣母院融合了古典及现代巴黎的建筑特色,更渐渐成为法国的宗教、艺术及旅游中心,于是,法国人便把圣母院的入口位置设为原点,然后将法国其它城市的坐标以此起算,所以,当人们站在圣母院前,也即是处于法国的中心点,可想而知,圣母院在法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外,圣母院更是哥德式建筑的佼佼者,教堂的外型庄严恢宏,雕刻细致,结构对称而秀丽,无论是近看抑或远眺,也别具美感。要欣赏其尖塔及飞壁梁柱的壮丽外貌,最宜于塞纳-马恩省河左岸的堤道观看,所以,当我前往圣母院时,也选择沿着塞纳-马恩省河漫步,由远至近,由外至内,感受这大教堂独特的建筑美。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
里约大教堂
里约大教堂又被称天梯教堂,历经12年时间,终于在1976年落成投入使用。她的风格迥异于同时期欧洲古老典雅教堂。里约大教堂的主体建筑是一座顶端呈圆锥形,造型时尚,给人金字塔般印象的钢筋水泥为主要建筑原料的现代建筑。教堂全身高80米,底座直径106米,可容纳2万人。
圣保罗大教堂
里约大教堂
圣玛利亚大教堂
佛罗伦萨圣玛利亚大教堂是由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教堂的穹顶结构作为一种设计形式,几乎风靡文艺复兴时期兴建的所有教堂。其灵感来自古罗马,造型承袭雄伟庄严的万神殿。然而它们又有显著的区别。建于1499年的圣玛利亚大教堂位於卢加诺主街ViaNassa尽头,毫不起眼的外观,里面却珍藏着全瑞士最大幅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基督受难图(Passion of Christ),而这幅壁画的作者卢伊尼(Bernardino Luini)正是达文西的得意门生,他于1529年完成这幅笔触细腻的壁画。
圣玛利亚修道院
圣保罗大教堂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与罗马的殖民城市。其建筑按国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前期:即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
二、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三、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莫地那大教堂
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
圣阿波利拉教堂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圣特提恩修道院
圣特提恩修道院
夏东大教堂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石雕窗棂刀法纯熟,精致华美。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甚至是多层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龛,外观很富特色。
圣彼得大教堂 西斯廷礼拜堂(梵蒂冈) 米兰大教堂 佛罗伦萨大教堂 比萨大教堂 圣马可教堂(意大利) 塞维利亚大教堂 埃斯科里亚尔大教堂 托莱多大教堂 布尔戈斯大教堂(西班牙)巴黎圣母院 亚眠主教堂 韦泽莱大教堂 沙特尔大教堂(法国) 科隆大教堂 亚琛大教堂 施派尔大教堂(德国) 里约大教堂(巴西) 圣保罗大教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 坎特伯雷大教堂(英国) 圣墓大教堂(以色列) 圣约翰大教堂 圣彼得和 圣保罗大教堂(美国) 索菲亚大教堂(土耳其) 升天瓦西里大教堂 喀山大教堂 谢尔盖圣三一大教堂 彼得保罗大教堂 斯摩连大教堂(俄罗斯) 基辅佩切尔斯克大教堂(乌克兰) 圣耶鲁米大教堂 巴塔利亚大教堂(葡萄牙) 独石教堂(埃塞俄比亚) 瓜达卢佩圣母堂 普埃布拉天主堂 墨西哥大教堂(墨西哥) 卢汉天主教堂(阿根廷) 圣十字大教堂(波兰) |
中国
广东湛江维多尔天主教堂
广东湛江维多尔天主教堂
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绿荫路,又称霞山天主教堂,巍峨高耸,庄严肃穆,四周花木环绕,是湛江市唯一的哥特式教堂,也是全国重点教堂之一。
法帝入侵广州湾(今湛江旧称)后,天主教随之而入,1900年法籍神父范兰在广州湾主持教务期间,提出兴建教堂,1903年由教会筹资建成。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双尖石塔,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大厅能容纳近千人,是当时华南地区最具规模的哥特式教堂。1991年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什库教堂
西什库教堂
国际礼拜堂
国际礼拜堂坐落于徐汇区衡山路乌鲁木齐南路,是一幢哥特式风格的基督教堂,建成于1925年,1940年进行了扩建,整幢建筑呈现“L”形,这里曾以优美的圣乐而蜚声沪上。
临沂教堂
教堂
建筑时间
1903年破土动工,历经近十年的时间,于1913年(民国二年)工程竣工。由于当时正处在清末军阀混战年代,这给施工造成了很大障碍,据悉,教堂里的大石柱子是从沂水借沂河的“航道”,水运到临沂的。包括祭台上的圣母像和古瓦等,也是从德国空运到临沂的。修建教堂的工程款也是由德国、比利时和荷兰等国的神长教友们,给予不断地捐助。
建筑风格
临沂教堂
建筑过程
1892年,德国圣言会士鲁南代理主教安治泰以及意大利籍福若瑟神父,将天主教信仰从沂水县王庄传入沂州府(今临沂市)。1903年,德国神父诺广训来临沂,在福若瑟神父的指导下,于1905年建成主教府楼群。1907年修建仁慈堂,收养女婴。1903破土动工,历尽十年,在籍福若瑟神父指导下,由德国籍诺广训神父,借助德国、荷兰和比利时等国教友的捐助,于1913年(民国二年),筹资建成了宏伟壮观的罗马式临沂大教堂。
教堂
教堂宽17.5米,长43.2米,钟楼高36米,整体面积为854平方米,可容纳1000多人。临沂教区主教府座堂是当时临沂城最高的建筑物。
分会
位于靖西基督教堂、同源基督教堂、念佛堂,德保县城关基督教堂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