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 编辑

地理气象学概念

季风季风

季风,地理气象学概念。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monsoon)。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热力反映的差异。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

季风气候区一般夏季受海洋气流影响,冬季受大陆气流影响,主要特征为冬干夏湿。 中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全球至少分布着包括亚洲季风、北非季风、北美季风、澳洲季风、南非季风和南美季风等六个夏季风环流系统,每个季风区系统还可以划分出若干子季风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季风

外文名:monsoon

适用领域:地理科学

所属学科:地理、气象

别名:季候风、黄雀风

提出者:哈莱(Halley)

类型:冬季风、夏季风

主要发生地:亚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定义

编辑

季风,是由冬季、夏季海洋和陆地温度差异所导致。在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海洋上空形成高压,大陆上空形成低压,气流由海洋往大陆方向吹。到了冬季则相反,气流由大陆往海洋方向吹。这种在某一个区域内盛行风随季节而显著变化的现象叫作季风。

现代气象

编辑

季风季风

现代气象学意义上季风的概念是17世纪后期由哈莱

夏季,海洋温度相对较低,大陆温度较高,海洋出现高压或原高压加强,大陆出现热低压;这时北半球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尤以印度洋和南亚地区最显著。西南季风大部分自南印度洋,在非洲东海岸跨过赤道到达南亚和东亚地区,甚至到达中国华中地区和日本;另一部分东南风主要源自西北太平洋,以南或东南风的形式影响中国东部沿海。

夏季风一般经历爆发、活跃、中断和撤退4个阶段。东亚的季风爆发最早,从5月上旬开始,自东南向西北推进,到7月下旬趋于稳定,通常在9月中旬开始回撤,路径与推进时相反,在偏北气流的反击下,自西北向东南节节败退。

影响中国的夏季风起源于三支气流:一是印度夏季风,当印度季风北移时,西南季风可深入到中国大陆;二是流过东南亚和南海的跨赤道气流,这是一种低空的西南气流;三是来自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东南季风,有时会转为南或西南气流。

季风每年5月上旬开始出现于南海北部,中间经过3次突然北推和4个静止阶段,5月底至6月5—10日到达华南北部,6月底至7月初抵达长江流域,7月上旬中至20日,推进至黄河流域,7月底至8月10日前,北上至终界线—华北一带。中国冬季风比夏季风强烈,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常有8级以上的北到西北风伴随寒潮南下;南海以东北风为主,大风次数比北部少。

季风别称

编辑

季风,在中国古代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信风,黄雀风,落梅风。在沿海地区又叫舶风,所谓舶风即夏季从东南洋面吹至中国的东南季风。由于古代海船航行主要依靠风力,冬季的偏北季风不利于从南方来的船舶驶向大陆,只有夏季的偏南季风才能使它们到达中国海岸。因此,偏南的夏季风又被称作舶风。当东南季风到达中国长江中下游时候,这里具有地区气候特色的梅雨天气便告结束,开始了夏季的伏旱。

影响因素

编辑

不过,海陆影响的程度,与纬度和季节都有关系。冬季中、高纬度海陆影响大,陆地的冷高压中心位置在较高的纬度上,海洋上为低压。夏季低纬度海陆影响大,陆地上的热低压中心位置偏南,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向北移动。

当然,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也可以使季风加强或削弱,但不是基本因素。至于季风现象是否明显,则与大陆面积大小、形状和所在纬度位置有关系。大陆面积大,由于海陆间热力差异形成的季节性高、低压就强,气压梯度季节变化也就大,季风也就越明显。北美大陆面积远远小于欧亚大陆,冬季的冷高压和夏季的热低压都不明显,所以季风也不明显。大陆形状呈卧长方形,从西欧进入大陆的温暖气流很难达到大陆东部,所以大陆东部季风明显。

季风区

编辑

亚洲地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其季风特征主要表现为存在两支主要的季风环流,即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和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并且它们的转换具有暴发性的突变过程,中间的过渡期很短。一般来说,11月至翌年3月为冬季风时期,6~9月为夏季风时期,4~5月和10月为夏、冬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但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有所不同,因而季风的划分也不完全一致。

中国的气候主要是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在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雨。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虽然不免有闷热难熬之苦,却对发展农业十分有利。因为在作物生长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时候能有充足的雨水供应。

主要影响

编辑

影响范围

季风是指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着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一般冬夏之间稳定的盛行风向相差达120°~180°。根据研究,全球有几个明显的季风气候区域。即澳大利亚北部、西北太平洋以及北冰洋沿岸若干地区。而西非、东非、南亚、东南亚、东亚等地则为显著季风气候区。东亚—南亚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气候区。

国内

中国处于东亚季风区内,表现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有很大差别,甚至相反。冬季盛行东北气流,华北—东北为西北气流。夏季盛行西南气流。中国东部—日本还盛行东南气流。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闷、多雨,尤其多暴雨。在热带地区更有旱季和雨季之分,中国的华南前汛期、江淮的梅雨及华北、东北的雨季,都属于夏季风降雨。

季风有明显的季节性北进和南退。4月和5月影响华南地区,6月中旬影响长江中下游一带,7月下旬影响华北和东北地区,8月中下旬迅速南退至长江流域,在9月上旬回到南海北部地区,完成一次南北向的季节进退过程。

夏季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所到之处降水充足,因此越靠南,越临海的地区,夏季风来得越早。一般来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常年,夏季风会和副热带高压联手,给中国带来大范围的降水,各条河流也会进入水量最大的汛期。

每年4月初开始,随着副热带高压第一次北进,夏季风给华南地区带来一场又一场降雨。回南天、华南前汛期、龙舟水等,都是这时期夏季风的产物。进入5月底,副热带高压再一次北进,夏季风影响的范围从华南地区逐步北上至长江中下游平原,恰巧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梅雨”诞生了。

到了7月下旬、8月上旬,夏季风到达最北界——华北、东北地区,“北方汛期,七下八上”说的就是这里。到了9月、10月,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南落,夏季风也撤到华西地区。

下一篇 莎草科

上一篇 沈阳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