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 编辑

福建省晋江市传统戏剧

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

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福建省晋江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晋江布袋木偶戏即南派布袋戏,指泉州地区掌中木偶戏,以泉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南派布袋戏流行于闽南地区,其头可追溯到晋代、五代、南宋的史料。明中时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戏兴起与发展时期,民间传说和《台湾通志》称,布袋戏兴起于明嘉靖间,创始人为后来被誉为“戏状元”的梁炳麟。清中叶,晋江等地的布袋戏演出兴盛,并传至台湾,同时出现了李克茶等艺人。清末民初,泉属各县一些布袋戏班社纷纷兴起,如清同治、光绪年间的闽南“五虎班”。民国时期,安溪、惠安等地的布袋戏班几乎遍及全县。晋江布袋木偶戏艺术风格独特,行当脚色分工细致,木偶头雕刻形神兼备,表演细腻,动作传神。

2005年10月31日,泉州南派布袋戏(晋江布袋木偶戏)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92。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福建省晋江市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Ⅳ-92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历史渊源

编辑

晋江布袋木偶戏,即泉州地区南派布袋戏、掌中木偶戏,中国台湾称为南管布袋戏,以泉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台湾称为白字布袋戏)。1951年7月,南派布袋戏定名为掌中木偶戏,是中国木偶戏中的稀有剧种。

晋江布袋木偶戏(南派布袋戏)流行于闽南地区,其源头可追溯到晋代《拾遗记》及五代《化书》、南宋《巳末元日》中的史料记载。

明中叶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戏兴起与发展时期,民间传说和《台湾通志》称,布袋戏兴起于明嘉靖间(1522—1566年),创始人为后来被誉为“戏状元”的梁炳麟。清道光(1830年)《晋江县志》卷七十二“风俗志”载:“木头戏,俗名傀儡,近复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说明当时泉南一带流行布袋戏演出。清道光年间泉属诸县的布袋戏演出已经相当的盛行,并跨海传至台湾。

清末,晋江等地的布袋戏演出非常的活跃,并出现了许多艺人,如李克茶、同安梭等艺人。清道光末年李克茶创办了“金永成”布袋戏班(即1953年成立的晋江潘径布袋戏剧团的前身,1978年改名为晋江县掌中木偶剧团,即晋江市掌中木偶戏剧团)。《中国木偶艺术》一书记载“清代道光中叶,台湾布袋戏由福建泉州传人”的史实。

清末民初,泉属各县一些布袋戏班社纷纷兴起,如清同治、光绪年间的闽南“五虎班”。

民国时期,安溪、惠安等地的布袋戏班几乎遍及全县。但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由于经济衰退,泉属诸县的布袋戏班社处境维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晋江布袋木偶戏获得了新生,创办了公办剧团。晋江等县还组织挖掘、记录了200多个布袋戏剧目和音乐曲牌,使晋江布袋木偶戏传统文化遗产得到了必要的保护。

晋江布袋木偶戏

文化特征

编辑

主要特征

晋江布袋术偶戏行当角色分工细致,木偶头雕刻形神兼备,对表演艺术有严谨的规范要求,如生角基本动作24步,且角基本指法40步,同是一把扇,生角玉骨扇11步,丑角鼓扇21步。一个缝衣程式,就有外于裁衣裳,智上拔针、针插襟前、抽线。咬线、线尾搓尖。对针穿线、打结、口齿弹线、发上滑线、缝衣抽线等11个动作:表演修书盖章。从取印开始,再看印,去印脏,盖印油、呼印,下印,最后叠手压印,细致入微,一丝不苟。表演细腻逼真,动作准确传神,其中特别擅长表演抒情性的文戏。布袋戏木偶的表演善于模仿饮酒、吐水、抽烟、喷火等特技动作,欣赏性较高。语言口语化,特别是丑角人物的插科打挥,语言交锋,风趣幽默,生动活泼,入情入理。

晋江布袋术偶戏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地域文化特征明显,艺术积淀丰厚,形象美、语言美、音乐美,从中可以领略到泉南布袋戏的木偶雕刻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唱腔艺术的风采。

剧目分类

晋江布袋木偶戏剧目可分为传统剧目与新编剧目两大类,传统剧目又分为生旦戏、宫廷戏、审场戏、武打戏、拳打戏、连台本戏与折子戏和小(单)出戏。新编剧目有童话剧、神话剧、现代剧和成语故事剧4种。大量吸收提线傀儡戏和梨园戏的传统剧目,音乐唱腔以闽南傀儡调为主,吸收了梨园戏和南音的部分曲牌,讲究剧情曲折、对话典雅、唱腔婉约,艺术风格独特。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晋江布袋木偶戏表演

晋江布袋木偶戏是中国木偶戏中的稀有剧种之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晋江布袋木偶戏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地域文化特征明显。但由于受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品经济的影响,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遭到不断冲击,如不加以保护,将面临消亡的危机。

传承人物

李伯芬,男,汉族,1926年生,2012年去世,福建晋江人,国家二级演员。2008年2月15日,李伯芬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地区为福建省晋江市。

颜洒容,女,汉族,1949年11月30日出生,福建晋江人,国家二级演员。2008年2月15日,颜洒容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地区为福建省晋江市。

李胜奕,男,汉族,1955年6月出生,福建晋江市人,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副团长。2018年5月,李胜奕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地区为福建省晋江市。

保护措施

1992年,晋江市在1978年成立的晋江县掌中木偶剧团剧基础上,改建晋江市掌中木偶戏剧团。

2012年12月,包括晋江布袋木偶戏在内的“福建木偶戏人才培养计划”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获得“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项目保护单位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编辑

重要活动

2015年11月,晋江木偶剧团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福建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承办的“一带一路”网络文化采风活动中演出晋江布袋木偶戏。

2019年6月,晋江布袋木偶戏在晋江市举行的“偶韵薪传”2019年布袋木偶戏展演节暨非遗记忆活动中演出。

荣誉表彰

晋江市掌中木偶戏剧团的剧目《白龙公主》和《五里长虹》分别获得文化部(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嘉奖和第九届文华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