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颜墓 编辑
严颜死后葬于何处,史无记载,但巴蜀地区却有三处严颜墓,一在忠县,一在蓬安,一在巴中。考“一人三墓”之历史文化成因,一是历史地名的混淆,二是地方主义的体现,三是表彰忠义的需要和推助。但三墓孰真孰伪,则无由考定。
严颜,汉末刘璋之部将,三国时刘备克蜀仍封严为郡太守,其间屡建奇功,世人称颂,各地曾修庙建祠以颂之盛德,巴州也如此操作。据《四川通志》载:“汉将军严颜墓,在城西门外,旧有庙在墓后”。道光九年知州陆成本又在墓前修殿,刻石像以祀之。
严颜初为益州牧刘璋巴郡太守,镇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建安十七年(212年),刘璋慑于北方曹操和汉中张鲁的威胁,遣法正于荆州(今湖北)迎刘备入益州(今四川),严颜拊心叹息说:“这是独自坐在没有出路的深山里,放出老虎来护卫自己。”
结果确如严颜所料,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军师庞统中流矢身亡。张飞、诸葛亮、赵云等领荆州兵入川增援。大军到达江州,江州守将严颜据守不降,张飞将其攻破,占领江州,并生擒严颜。
张飞对严颜说:“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严颜回答说:“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张飞生气,命左右将严颜牵去砍头,严颜表情不变地说:“砍头便砍头,何为怒邪!”张飞敬佩严颜的勇气,遂释放严颜并以严颜为宾客,之后的事迹不在正史中出现。
“义释严颜”是一个千古传颂的动人故事。据《三国志·张飞传》载:“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日:‘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日:‘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日:‘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这是三国历史文献中关于严颜的惟一记载,后世志书诸如《舆地广记》、《舆地纪胜》、《方舆胜览》、《蜀中名胜记》、《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四川通志》等所载严颜小传,皆本于此。但仅此一条足见张飞之仁义大度,严颜之英武不屈。此外,裴注引《华阳国志》日:“初,先主人蜀,至巴郡,颜拊心叹日:‘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也。’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严颜在刘璋请刘备入蜀时的“拊心”之语反映出他是蜀中一位颇有政治远见的忠义之人。
他是怎么死的,历史并无记载,只是传说蜀都被克后,他自杀了!
却说严颜力战诱敌,奋斗多时,忽听东边阵中骚乱,知博得脱,大喜。正欢喜间,张郃杀至,直至王纛之下,见是员老将,心下诧异。想张合却是有见识的,心念一动,便知中计,急大呼曰:“阵中走了方博!”魏延等一时慌乱,急欲找寻时,失却踪迹矣。严颜心中快意,放声大笑,恼动张合,亲提大刀来战严颜。二将大战三四十合,胜负未分,严颜见左右渐渐稀少,身上各处伤失血不止,心知无幸,大呼曰:“且住,愿降!”合打马约退。颜蔼然笑曰:“吾主在东,且容相别。”老将往方博去向拜了八拜,猛然拔剑,往项上刎去,可怜一腔碧血,洒落尘埃,一缕英魂,望断乡关!张合等众将莫不掩面。颜良顾谓文丑曰:“方博帐下勇烈忠诚之士,何如此之多耶?”
严颜既死,余众皆力战而亡,未有降者,张合等感叹不已。归告刘备、孔明,备闻走了方博,懊丧不已。孔明命归还严颜尸首,以彰其忠。博等亲迎严颜灵体,命移回巴西以王侯之礼葬之。博亲主哭祭,落泪成血。川中子弟之兵,巴郡江州百姓闻颜噩耗,万户哀哭,家家挂孝,伏道而泣者,汪洋如海。
严颜死后葬于何处,三国历史文献无载。但至迟到宋朝,巴蜀地区先后出现了三座严颜坟墓:一在忠州(今重庆忠县),一在巴州(今四川巴中市),一在蓬州(今四川蓬安县或仪陇县)。随着川渝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三地都把严颜墓作为三国历史文化遗迹加以宣传和利用。梳理严颜三墓的由来、探讨一人三墓的成因,遂为三国文化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学术问题。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