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Nei Mongol) ,简称“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地处中国北部,东北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交界,南部与山西、陕西、宁夏相邻,西南部与甘肃毗连,北部与俄罗斯、蒙古接壤 ;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截至2021年底,辖12个地级行政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 ;2023年末,常住人口2396.0万人。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20世纪20年代,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反封建反侵略斗争。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爷庙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蒙古自治政府改名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清康熙三年(1664年),康熙皇帝以戈壁为界划分为内札萨克蒙古和外札萨克蒙古。“内蒙古”之称最初就由“内札萨克蒙古”而来,并沿袭至今。内蒙古土地辽阔、资丰富,有“东林西矿、南农北牧”之称,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中国第一,稀土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草原牧区。这里保存有中国最完好的草原,素有“牧草王国、歌的海洋、酒的故乡”之称。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24627亿元,比上年增长7.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37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1704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10186亿元,增长7.0%。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内蒙古自治区

外文名:Nei Mongol

别名:内蒙、塞北

行政区划代码:150000

行政区类别:自治区

所属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

地理位置:华北地区、中国北部边疆

面积:1183000 km²

下辖地区:9个地级市、3个盟

政府驻地: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大街1号

邮政编码:010000-026000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2396.0 万(2023年末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额济纳胡杨林、居延海、呼伦贝尔草原、响沙湾、阿尔山

机场: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鄂尔多斯伊金霍洛国际机场、呼和浩特盛乐国际机场(未运营)等

火车站:呼和浩特站、包头站、鄂尔多斯站、二连站

车牌代码:蒙A-蒙M

地区生产总值:24627 亿元(2023年)

著名高校:内蒙古大学

现任领导:孙绍骋(党委书记)、王莉霞(自治区主席)

历史沿革

编辑

名称由来

内蒙古自治区 汉蒙双文内蒙古自治区 汉蒙双文

清代将较早内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称为“内札萨克蒙古”,将后来陆续归附的喀尔喀、厄鲁特等部称为“外札萨克蒙古”,不设札萨克的察哈尔、唐努乌梁海等部称为内属蒙古。“内札萨克蒙古”后来演变出“内蒙古”一词。在蒙古语中,内蒙古的名称原来和汉语一致(鲍培转写:dotuγadumongγol;西里尔写法:дотоодмонгол)。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将蒙古语名称更改为(鲍培转写:öbörmongγol;西里尔写法:өвөрмонгол)。其中(鲍培转写:öbör;西里尔写法:өвөр)蒙古文意思是“山的阳面”即“阴山的南面”。汉语一般仍称为“内蒙古”,也有少数人称这一地区为来源于漠南蒙古的一词,直译“南蒙古”。

建制沿革

远古时期,内蒙古已经是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另见辽河出土的红山文化。春秋战国之前,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和东胡人在内蒙古地区游牧生活。

《史记》记载夏的儿子淳维是匈奴先祖,并笼统的介绍了淳维北遁后匈奴千余年的历史。

“东胡”一名最早见于成书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书》,《逸周书·王会篇》提到“东胡黄罴山戎戎菽”,考证认为,早在商初东胡就活动在商王朝的北方。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发掘的东胡人墓葬被认为是对上述说法的旁证。

秦长城遗址秦长城遗址

战国后期,燕国、赵国、秦国的领土已经拓展到内蒙古地区,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阴山山脉南部定居。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推广“胡服骑射”,打败林胡、楼烦这两个游牧民族之后,在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建云中城。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呼和浩特定居。“赵长城”经过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

燕将秦开击败东胡之后,构筑“燕北长城”,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南建右北平部,治所在宁城。东胡之后往北迁移。

秦国的北部领土已经拓展到内蒙古地区,成为西部霸主。

河套地区河套地区

匈奴冒顿单于在夺取单于之位后,公元前206年灭了东胡,并对汉朝产生威胁。匈奴帝国疆域十分广阔,疆域最东达到辽河流域,最西到达葱岭(现帕米尔高原),南达秦长城,北抵贝加尔湖一带。内蒙古地成为了匈奴与中原王朝争夺的焦点。

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馀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乌桓山和鲜卑山都在内蒙古境内。东汉末年,乌桓部落被曹操攻克,乌桓山便不见于史籍。

匈奴势力期间两次分裂成北匈奴和南匈奴,其中北匈奴逐渐北迁、西迁。南匈奴逐渐内徙,后在五胡乱华期间被消灭。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连接和增建加固从前各国的长城,以防御匈奴。阴山山脉南部,如云中郡,是边防重镇。

两汉时修筑汉长城并且对匈奴的三百战争最终取胜,汉朝全盛时,在漠南地区置五原郡、朔方郡,辖境相当于今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一带。著名将领吕布就出生于此。

鲜卑起源于辽东塞外鲜卑山,后主要活动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右翼中旗哈古勒河附近。内蒙古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胡人迁入中原的主要发起地之一。四世纪西晋灭亡后,鲜卑陆续在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南燕及北魏等国,而漠北则由鲜卑别支柔然称霸。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拓跋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之后时常与柔然发生冲突。而后北魏经历六镇之乱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西魏随后也分别被北齐、北周所篡。最后北周统一华北,于隋开皇元年(581年)因杨坚篡位而亡。称霸塞北的柔然汗国也于南朝梁承圣元年(552年)为突厥汗国所灭。

北齐、北周和隋唐时突厥势力左右蒙古高原。

隋开皇十九年(599年),东突厥突利可汗在突厥内战中战败只身南下归附隋朝,隋文帝册封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在隋朝的大力扶持下,突厥启民政权在内蒙古建立。这个政权直辖于隋朝中央政府。隋朝与启民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和使臣往来。隋炀帝曾先后两次亲自出塞北巡,开中原王朝皇帝亲临塞北藩属政权巡视的先例。隋大业七年(611年),西突厥处罗可汗亦降隋。隋朝短暂的控制了大约今内外蒙古全境。

东突厥东突厥

唐太宗时,突厥颉利可汗南下侵唐,迫使唐结渭水之盟。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在定襄(今内蒙古清水河县林格尔北土城子古城),贞观四年(630年)正月,唐将李靖率三千精骑夜袭阴山趁黑夜攻下颉利可汗的牙帐所在地,迫使颉利可汗逃遁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贞观四年(630年)三月颉利被俘,东突厥亡。唐军把颉利带到长安,颉利可汗后投降唐朝,老死长安。唐朝在突利可汗故地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颉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贞观二十年(646年),唐朝联合回纥等铁勒部落,击灭薛延陀。由燕然都护府管理铁勒故地,治所在阴山之麓(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辖境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贝加尔湖的整个蒙古高原。永徽元年(650年),唐朝军队俘车鼻可汗,突厥故土尽为唐有。唐高宗设瀚海都护府(后改名为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云中故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领狼山、云中、桑干三都督、苏农等二十四州。唐代天宝元年(742年)将云州改为云中(今山西大同市),辖境约是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卓资县以西,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乾元元年(758年)云中再改为云州。唐安史之乱后,内蒙古地西部为回鹘国控制,以明教为国教。东部为兴起的契丹人的势力范围。五代初年,契丹入侵,神册元年(916年),契丹占领云中故城,单于都护府废除。

五代十国初柔然人的一支后裔契丹人耶律阿保机于907年创立了契丹部族政权,神册元年(916年)建立契丹国,会同十年(947年)更国号为辽国,期间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附近建立了蒙古草原上的第一个都城上京。辽代“丰州”为今呼和浩特市附近。

辽被金灭了之后,蒙兀室韦人的一个小小分支的后裔蒙古人进入这一地区,今内蒙古的大部地区还是属于金国的范围。在云中一带生活的是突厥支的汪古。

中书省中书省

开禧二年(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54年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原建立了元朝。忽必烈迁都大都前的上都(开平城)就在今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

漠北地区是初期蒙古帝国的核心地,帝国初期首都就在漠北的哈拉和林。景定元年(1260年),蒙哥汗死后,留守首都的阿里不哥被蒙古本土的贵族推举为大汗,据有漠北。而忽必烈闻讯后,也在开平自立为大汗,据有漠南。双方遂展开激烈内战,历时四年之久。1264年阿里不哥力竭投降,忽必烈把他幽禁,不久逝世,或谓遭忽必烈毒杀。漠北、漠南尽为忽必烈所有。

由于忽必烈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基础都在漠南地(今内蒙古),因此不再以和林为都城,而迁都于燕京,并改称大都。由于政治中心南移,漠北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镇守。后改为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省会和林,管辖范围大概为今内蒙古北部、蒙古国全境、西伯利亚南部。而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属于辽阳等处行中书省,西部一部分土地属于甘肃等处行中书省,中部一小部分直辖于中书省。

明朝九边明朝九边

明朝成立后元朝残余势力退回漠北,戈壁沙漠北部是蒙古人北元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北元覆亡之后而分裂出来的鞑靼和瓦剌和兀良哈的活动范围,漠南则是明军对抗北元的前线反攻基地。明朝在漠南地区先后设置了卫所40多处分别为九大塞王辖区,永乐元年后诸卫非徒既废。土木堡之变英宗复辟后河套无人驻守,鞑靼在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开始有规模地进入河套,15世纪末,东部蒙古首领达延汗统一漠南蒙古实现“中兴”。隆庆六年(1572年),蒙古首领达延汗的孙子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并在今玉泉区境内建“库库和屯”城,从此土默特部从草原游牧过渡到定居生活。阿勒坦汗在此前和明朝订立藩属关系,阿勒坦汗被奉为“顺义王”。明政府于万历年间赐汉名“归化”,意思是令少数民族归顺、化一,服从明朝廷的统治。

清代前期、中期的内蒙古东北部部分清代前期、中期的内蒙古东北部部分

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

皇太极皇太极

漠南蒙古16个部49个封建主在崇德元年(1636年)前后归属于清朝。此后,漠北蒙古和青海的厄鲁特蒙古各部封建主先后向清朝遣使纳贡。同时,沙俄的侵略魔爪伸进了中国新疆厄鲁特蒙古地区,并收买和策动厄鲁特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等对青海蒙古、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发动侵袭,清朝经过多次用兵,终于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平定了准噶尔少数贵族的叛乱,重新统一了蒙古族地区。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地“兀鲁斯”、“鄂托克”的基础上,清政府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四年在今呼和浩特东部新建军事驻防城,命名为“绥远城”,后将“归化”、“绥远”两城合并为归绥县。清朝时漠南蒙古没有统一的行政区划,内札萨克49旗分属于6个盟,同时呼伦贝尔地区隶属黑龙江。鸦片战争后,沙皇俄罗斯不仅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还攫取了各种特权,倾销商品、输出资本、修筑铁路、掠夺资源,控制蒙古地区的经济命脉,掠夺和搜刮财富。 咸丰九年(1859年)6月,英、法侵略军进犯大沽口,驻守在那里的2000多名蒙古族骑兵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不顾清朝政府的卖国投降命令,奋起自卫还击。经过一昼夜激战,击沉敌舰4艘,毙伤敌军400多人,打得侵略军狼狈逃窜。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蒙古族人民掀起了反对清朝政府和蒙古族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咸丰八年(1858年),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爆发了由贫困牧民丕勒杰等领导的“独贵龙”运动(或作“多归轮”,蒙古语“环形”、“圈子”之意。参加“独贵龙”的人,开会时按环形席地而坐,发表文件签名时也依次将名字排成一个圆圈,因以得名),反抗贵族官吏的苛捐杂税和兵差徭役。此后,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蒙古族人民都以“独贵龙”的形式与统治阶级不断地展开斗争。内蒙古东部则有蒙古族白凌阿领导的义州、朝阳起义,汉、蒙古等族人民团结战斗,打击了统治者。

僧格林沁僧格林沁

辛亥革命时期,沙俄趁机勾结和支持少数封建上层和喇嘛活佛——哲布尊丹巴等在蒙古地区策动所谓“独立”、“自治”,煽动民族败类发动叛乱,妄图借机吞并蒙古地区。清亡之后喀尔喀蒙古走向独立,而内蒙古则在中华民国的统治下,分属于若干省。民国二年(1913年),国民政府改今呼和浩特为归绥县,19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内蒙古地仍然没有统一的行政区划,分属于绥远省、热河省、察哈尔省、宁夏省、黑龙江省等。

辛亥革命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侵略步伐。抗日战争期间,漠南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曾被日本军占领,德王为首的群体与日本帝国合作,成立“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机构,管理内蒙古部分地区。20世纪30年代初,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他们网罗蒙、汉奸头目,如德穆楚克栋鲁普(即德王)、李守信、王英等,拼凑伪军,建立傀儡政权,对沦陷区蒙、汉各族人民进行残暴统治。 日本人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日本战败后,复称归绥市。

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领导人检阅人民自卫军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领导人检阅人民自卫军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23日,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举行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来自内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汉、满、回、壮等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会议。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包含了察哈尔省、兴安省以及宁夏省、热河省、黑龙江省和绥远省的部分地区,选举乌兰夫为自治政府主席。会议决定每年的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纪念日。1949年1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自治政府迁址张家口。

1952年11月张家口划归河北省。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迁到归绥市,并改称呼和浩特市,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同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

伊林伊林

1955年,撤销热河省。赤峰、乌丹、宁城3县及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原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改设)3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

1969年7月5日,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鄂伦春自治旗除外)变更为黑龙江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鄂伦春自治旗参与组建大兴安岭地区,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和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巴彦淖尔盟的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的巴彦诺尔、乌力吉、塔木素、阿拉滕敖包、笋布尔等公社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巴彦淖尔盟阿拉善右旗其余部分和额济纳旗划归甘肃省。

1979年5月30日,将黑龙江省的呼伦贝尔盟和大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将吉林省的哲里木盟和白城地区的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辽宁省的昭乌达盟,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阿拉善左旗,甘肃省的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从1979年7月1日起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行政区划

编辑
截至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共辖12个地级行政区,包括9个地级市、3个盟,分别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赤峰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有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3个自治旗(合计10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敕勒川大街1号。

区划详情

行政区

面积(平方千米)

市辖区、县、县级市、旗

地图

呼和浩特市

1.72万

回民区、新城区、玉泉区、赛罕区、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武川县、清水河县、土默特左旗

包头市

2.8万

昆都仑区、东河区、青山区、石拐区、九原区、白云鄂博矿区、固阳县、土默特右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乌海市

1754

海勃湾区、海南区、乌达区

赤峰市

9万

红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林西县、宁城县、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

通辽市

5.9万

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开鲁县、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

鄂尔多斯市

8.7万

康巴什区、东胜区、准格尔旗、达拉特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

呼伦贝尔市

25.3万

海拉尔区、扎赉诺尔区、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根河市、阿荣旗、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

巴彦淖尔市

6.5万

临河区、五原县、磴口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

乌兰察布市

5.45万

集宁区、丰镇市、卓资县、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凉城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

兴安盟

近6万

乌兰浩特市、阿尔山市、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赉特旗

锡林郭勒盟

20.3万

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多伦县、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

阿拉善盟

27万

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

注:行政区划面积由县级行政区域陆地面积加和得出,县级行政区域陆地面积由各地提供,仅供参考。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起东经126°04′,西至东经97°12′,横跨经度28°52′,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千米;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纵占纬度15°59′,直线距离1700千米;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土地面积的12.3%,是中国第三大省区。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和俄罗斯接壤,拥有二连浩特市和满洲里市两个重要的口岸,国境线长4200千米。

内蒙古自治区

地形地貌

内蒙古草原映像

内蒙古自治区地势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在世界自然区划中,属于著名的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及其周沿地带,统称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在内部结构上又有明显差异,其中高原约占总面积的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平原与滩川地占8.5%,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

内蒙古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点贺兰山主峰3556米。东北部临近外兴安岭等。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最北部、东北部距离石勒喀河、格尔必齐河、鄂嫩河、哈拉哈河较近。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漠等,总面积15万平方千米。

在大兴安岭的东麓、阴山脚下和黄河岸边,有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黄河南岸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是内蒙古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带,分布着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其间杂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较严重。

地质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以北42°为界,可分为两个1级大地构造单元。42°线以北为天山——内蒙古——兴安地槽区,以南为华北地台区。中、新生代时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内蒙古东部地区形成北北东向的构造火山岩带,即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内蒙古存在着两个中国Ⅱ级成矿带,就在这两大工级构造单元接触部轴和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上。前者为华北地台北缘金、铜多金属Ⅱ级成矿带,后者为大兴安岭Ⅱ级铜多金属成矿带。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土壤种类较多,分为9个土纲,22个土类。其共同特点是土壤形成过程中钙积化强烈,有机质积累较多。

内蒙古自治区土壤在分布上东西之间变化明显,土壤带基本呈东北--西南向排列,最东为黑土壤地带,向西依次为暗棕壤地带、黑钙土地带、栗钙土地带、棕壤土地带、黑垆土地带、灰钙土地带、风沙土地带和灰棕漠土地带。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结构和水分条件良好,易于耕作,适宜发展农业;黑钙土自然肥力次之,适宜发展农林牧业。

气候

内蒙古草原风光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袤,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大兴安岭北段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巴彦浩特——海勃湾——巴彦高勒以西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总的特点是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而炎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霜冻往往早来,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

内蒙古自治区日照充足,光能资源非常丰富,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都大于2700小时,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区达3400小时以上。全年大风日数平均在10—40天,70%发生在春季。其中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高原达50天以上;大兴安岭北部山地,一般在10天以下。沙暴日数大部分地区为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尔多斯高原地区达20天以上,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呼鲁赤古特大风日,年均108天。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平均气温为6.3℃,较常年偏高0.8℃,为1961年以来第2高(图1)。各地气温在-3.2(图里河)~11.5℃(乌斯太)之间,呼伦贝尔市中部偏西、鄂尔多斯市大部、巴彦淖尔市西部、阿拉善盟大部较常年偏高1~2.1℃(乌斯太)。

水文

农业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共有大小河流千余条,中国的第二大河——黄河,由宁夏石嘴山附近进入内蒙古,由南向北,围绕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一个马蹄形。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千米的有258条。有近千个大小湖泊,主要有呼伦湖、贝尔湖、达里诺尔湖、乌梁素海、岱海、居延海等。

内蒙古自治区按自然条件和水系的不同,分为:大兴安岭西麓黑龙江水系地区(克鲁伦河、额尔古纳河);呼伦贝尔高平原内陆水系地区;大兴安岭东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区(罕诺河、那都里河、多布库尔河、甘河等);西辽河平原辽河水系地区(老哈河和西拉木伦河);阴山北麓内蒙古高平原内陆水系地区;阴山山地、海河、滦河水系地区;阴山南麓河套平原黄河水系地区(黄河、大黑河);鄂尔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区;西部荒漠内陆水系地区。

自然资源

编辑

水资源

畜牧

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地表水资源为406.60亿立方米,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为139.3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2%。另外黄河分水58.6亿立方米,黑河分水8亿立方米。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可用量253.4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用水量140.14亿立方米,地下水可用水量113.93亿立方米,其他水源可用水量7.68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水量2200立方米,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量0.76万立方米,平均产水模数为4.6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内蒙古水资源在地区、时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匀,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东部地区黑龙江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区的27%,耕地面积占全区的20%,人口占全区的18%,而水资源总量占全区的67%,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全区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区的西辽河、海滦河、黄河 3个流域总面积占全区的26%,耕地占全区的30%,人口占全区的66%,但水资源仅占全区24%,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

植物资源

植物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维管束植物(种子植物、蕨类植物)共计2619种(不包括种下单位和栽培植物),其中种子植物2551种,蕨类植物68种。这些植物分属于144科737属。其中,种子植物127科707属。属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2种,其中林草部门主管1种,农业部门主管1种;国家Ⅱ级保护40种,其中林草部门主管21种,农业部门主管19种。

森林资源

森林

内蒙古是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国森林资源相对丰富的省区之一。从东到西分布有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11片次生林区(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宝格达山、迪彦庙、罕山、克什克腾、茅荆坝、大青山、蛮汉山、乌拉山、贺兰山、额济纳次生林区),以及长期建设形成的人工林区。据2020年全区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更新结果显示,全区森林面积4.08亿亩,居全国第一位,森林覆盖率23.0%;人工林面积9900万亩,居全国第三位;森林蓄积16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五位。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大兴安岭南部山地等11片次生林区,人工林遍布全区各地。全区乔灌树种丰富,有杨树、柳树、榆树、樟子松、油松、落叶松、白桦、栎类等乔木和锦鸡儿、白刺、山杏、柠条、沙柳、梭梭、杨柴、沙棘等灌木。

动物资源

动物

内蒙古自治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13种,分属于29目,93科,291属。属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的有52种,其中林草部门主管50种,渔业部门主管2种;国家Ⅱ级保护117种,其中林草部门主管106种,渔业部门主管11种。

矿产资源

内蒙古煤炭资源跃居中国第一内蒙古煤炭资源跃居中国第一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中西部地区富集铜、铅锌、铁,稀土等矿产;中南部地区富集金矿;东部地区富集银、铅锌、铜、锡、稀有、稀散金属元素矿产;能源矿产资源遍布12个盟市,但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盆地、二连盆地(群)、海拉尔盆地群。包头白云鄂博矿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山。全区具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125种(含亚种),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有119种。全区共有103种矿产的保有资源量居全国前十位,其中有48种矿产的保有资源量居全国前三位,特别是煤炭、铅、锌、银、稀土等21种矿产的保有资源量居全国第一位。

人口

编辑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11月1日零时内蒙古自治区的常住人口为24049155人。 全区常住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4706321人相比,减少657166人,减少2.66%,年平均增长率为-0.27%。其中汉族人口为18935537人,占78.74%;蒙古族人口为4247815人,占17.66%;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865803人,占3.6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715150人,减少3.64%;蒙古族人口增加21722人,增长0.51%,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36262人,增长4.37%。

2023年末,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2396.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67.1万人,乡村人口728.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9.58%,比上年末提高0.98个百分点。男性人口1227.1万人,女性人口1168.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2.0万人,出生率为5.00‰;死亡人口20.2万人,死亡率为8.42‰。

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2017年~2022年)变化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2017年~2022年)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生活着除珞巴族以外的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壮族、锡伯族、土家族、东乡族、苗族等55个民族。

政治

编辑

现任领导

内蒙古自治区现任领导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

书记

孙绍骋

副书记

王莉霞、杨伟东

常委

刘爽、包钢、郑宏范、丁绣峰、孟宪东、杨小康、黄志强、胡达古拉、于立新、 李玉刚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孙绍骋

副主任

林少春、张韶春、段志强、艾丽华、李秉荣、艳刚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主席

王莉霞

常务副主席

黄志强

副主席

奇巴图、包献华、郑光照、么永波、代钦、杨进 、孙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

主席、党组书记

张延

副主席

罗志虎、其其格、魏国楠、安润生、张磊、张佰成、杨劼、孙俊青 、杨伟东

秘书长

杨利民

内蒙古自治区监察委员会

主任

刘爽

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

院长

杨宗仁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80.9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98.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5%。粮食产量3957.8万吨,比上年增长1.5%。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285.4万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猪肉产量75.7万吨,比上年增长2.7%;牛肉产量77.8万吨,增长8.3%;羊肉产量108.8万吨,下降1.3%;禽肉产量23.0万吨,增长4.4%。禽蛋产量67.2万吨,增长7.4%。牛奶产量792.6万吨,增长8.0%。年末生猪存栏629.9万头,比上年末增长5.5%;牛存栏947.7万头,增长15.5%;羊存栏6180.6万只,增长0.9%;家禽存栏5929.1万只,增长7.9%。

第二产业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8.0%,股份制企业增长7.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7.7%。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2.1%,制造业增长11.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6.3%。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比上年增长1.4%,食品制造业增长18.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15.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0.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1.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3.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9.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5.5%。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原煤产量123366.3万吨,比上年增长1.7%;发电量7629.9亿千瓦时,增长15.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中,焦炭产量5069.3万吨,增长8.0%;单晶硅产量58.9万吨,增长42.3%;钢材产量3385.8万吨,增长11.1%;原铝产量633.8万吨,增长3.7%;乳制品产量473.0万吨,增长13.2%。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466.0亿元,比上年下降0.7%。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6.9元,比上年增加0.3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79.5元,增加2.9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6%,比上年末增长0.7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8%。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1%。年末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335家,比上年末增加96家。有工作量的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667.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4%;房屋竣工面积1271.6万平方米,增长16.0%;房屋建筑竣工率为19.1%。

第三产业

服务业服务业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647.6亿元,比上年增长4.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512.5亿元,增长10.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68.2亿元,增长20.8%;金融业增加值1081.0亿元,增长9.0%。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7%。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74.3亿元,比上年增长8.1%。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739.6亿元,增长8.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34.7亿元,增长9.2%。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4707.9亿元,增长6.8%;餐饮收入666.4亿元,增长18.4%。分区域看,东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6%,中部地区增长10.4%,西部地区增长5.5%。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7.4%,饮料类增长3.8%,烟酒类增长21.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6.5%,化妆品类增长5.4%,金银珠宝类增长28.5%,日用品类增长34.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5.2%,中西药品类增长16.0%,通讯器材类增长13.1%,汽车类增长17.2%。

内蒙古二连浩特旅游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完成邮政行业寄递业务总量7.1亿件,比上年增长15.8%。邮政业完成邮政函件业务494.8万件,包裹业务26.8万件,快递业务量36570.5万件,快递业务收入63.4亿元。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年末全区移动电话用户总数3026.2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1361.9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26.0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948.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80.4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2650.4万户,增加73.4万户。全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502406.4万GB,比上年增长14.2%。

内蒙古城市新貌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房地产开发投资963.4亿元,比上年下降1.5%。其中,住宅投资753.0亿元,下降2.3%;办公楼投资10.7亿元,增长45.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74.9亿元,下降6.4%。商品房销售面积1511.9万平方米,增长9.5%。商品房销售额993.1亿元,增长14.4%。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965.3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出口785.7亿元,增长28.1%;进口1179.6亿元,增长32.0%。从主要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额1222.0亿元,增长25.9%,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2.2%;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额355.0亿元;加工贸易进出口额111.8亿元。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1522.1亿元,比上年增长40.9%。

2023年末,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6317.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4%。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2904.1亿元,增长13.4%;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7522.3亿元,增长11.4%;机关团体存款余额4431.5亿元,增长10.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0064.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5%。其中,住户贷款余额9383.2亿元,增长11.8%;企

草原盛会一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多在草原8月份举行,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主要传统运动项目有赛马、摔跤、射箭。

蒙古包: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一般高七八尺,宽丈余,先用木杆、牛皮订成网状方架数片,然后连成圆仓式,再用圆木组成伞形圆顶,顶中央有一个圆形天窗,晴启阴合,用以流通空气,吸收阳光,是草原牧区传统居住用具,也是外地游人感兴趣的下榻场所。

祭敖包:蒙古族传统宗教活动,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向、道路、边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举行。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圣的净地。

饮食文化

内蒙古的美食

蒙古族人的传统饮食比较粗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为主要原料。烹调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以烤最为著名。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的本味。

特色美食

烤羊腿

全羊席

手抓羊肉

奶酪

马奶酒

莜麦面

卓资山熏鸡

肉干

哈达饼

蒙古馅饼

蜜麻叶

德兴元烧麦

传统食品分为白食和红食两种。白食蒙古语叫查干伊德,是牛、马、羊、骆驼的奶制品。红食蒙古语叫乌兰伊德,即牛、羊等牲畜的肉制品。白食是蒙古族的敬客食品,按照蒙古族的习惯,白色表示纯洁、吉祥、崇高,因此白食是蒙古人待客的最高礼遇。

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考究,酒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哈达上,唱起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不可推让,谢绝主人的敬酒。

民间音乐

蒙古族四胡音乐

蒙古族地区流行的四胡,形制和汉族地区的四胡相同,常使用红木、紫檀木制作,琴筒多呈八方形,蒙以蟒皮或牛皮为面,弦轴和轴孔无锥度,利用弦的张力紧压轴孔以固定,有的还在琴杆、琴筒上镶嵌螺钿花纹为饰,细竹系以马尾为琴弓,弓杆中部包以长10厘米铜皮或镶钢片、象牙,根部装骨或木制旋钮,张丝弦或钢丝弦。有低音四胡、中音四胡和高音四胡三种。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天鹅湖公园天鹅湖公园

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蒙古族长调民歌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二人台牌子曲

二人台牌子曲早期出现于清咸丰年间,是由内地民歌,戏曲曲牌,佛教,道教、祭祀音乐的演奏形式衍变而来,同时融入蒙古民歌的乐器演奏风格。二人台牌子曲是二人台戏曲形式的组成部分,同时又独立于二人台唱腔之外的器乐曲。二人台牌子曲是二人台音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除用于配合演员演出动作、烘托舞台演出气氛外,还可以作为民间器乐单独演奏。二人台牌子曲是蒙汉劳动人民共创的民间音乐形式,100多年来为歌唱劳动人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的音乐创作是蒙汉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的体现。

潮尔道-蒙古族合声演唱

潮尔道是很多典籍里的称呼,如果用蒙语来说,更准确的发音是“潮尔啉哆”。道既啉哆是蒙语“歌唱”的意思,潮尔道就是“和声演唱”的意思。潮尔道所谓的和声演唱是两个声部和在一起的演唱,其中高音部就是长调,而低音部部分就是潮尔道。

语言方言

蒙古艺术-呼麦蒙古艺术-呼麦

蒙古族主要使用蒙古语(内蒙古方言),包括:1、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蒙古族所使用的察哈尔、巴林、鄂尔多斯、科尔沁、喀喇沁土默特等土语。2、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包括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新巴尔虎、布里亚特等土语。3、卫拉特方言,包括阿拉善等地蒙古族所使用的土尔扈特、额鲁特、察哈尔土语。

汉族和其他民族主要使用汉语,各地不一致,东部地区(东四盟和锡林郭勒盟东部)使用东北官话居多;中西部(巴彦淖尔至锡林郭勒盟西部)使用晋语较多;阿拉善盟等受甘肃、宁夏影响较大,以兰银官话为主。

民族文字

主词条:蒙古文字

内蒙古自治区使用传统蒙古文字,主要通用回鹘式蒙古文;与蒙古国主要使用西里尔蒙古文音同字异。蒙古文字从蒙古人开始纪录自己的语言以来,就有很大的变化。在过去蒙古语还未有文字的年代,要记录蒙古语就要采用其他友好邻族的语言文字。传统蒙文是在回鹘文字母基础上形成的。早期的蒙古文字母读音、拼写规则、行款都跟回鹘文相似,称作回鹘式蒙古文。

风景名胜

编辑

概述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主要由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森林景观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民俗游览主要包括蒙古族歌舞,蒙古族“男儿三艺”——赛马、摔跤、射箭,那达慕等;名胜古迹包括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大召、昭君墓、席力图召、乌素图召、白塔,包头市的五当召、美岱召,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园,二连浩特市的二连盆地白垩纪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阿拉善左旗的延福寺,赤峰市的辽上京、辽中京、大明塔,鄂伦春自治旗的嘎仙洞等。

自然风光

自然风光

自然景观

景观介绍

参考图片

呼伦贝尔大草原

中国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总面积一亿四千九百万亩,有“牧草王国”之称。6月-9月是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最佳旅游季,尤其7、8月间大草原牧草茂盛,适合在大草原腹地骑马、垂钓,或在西部的呼伦湖上泛舟。

呼伦贝尔大草原

响沙湾

地处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境内,以沙漠景观和响沙奇观为主要特色,此外,还有沙湖、沙地绿洲、蒙古族风情等景观。响沙湾是一个弯形沙坡,背依苍茫大漠,面临大川,高度近百米,沙坡斜度为45度,宽度400多米。

道须沟

于宁城县黑里河国家自然保护区,有“塞外西双版纳”之称。

腾格里沙漠

中国第四大沙漠,蒙古语为天,意为茫茫流沙如渺无边际的天空。沙漠内部,沙丘、湖盆、盐沼、草滩、山地及平原交错分布。腾格里沙漠中还分布着数百个存留数千万年的原生态湖泊,包括月亮湖和天鹅湖(居延海)。

海拉尔国家森林公园

早在清代就因被列为呼伦贝尔八景之一,因沙埠古松而著名。是中国以樟子松为主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二连浩特市

二连盆地白垩纪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二连盐池。

二连浩特市门二连浩特市门

哈素海

“塞外西湖”,位于呼和浩特西70千米的土默特左旗。水面面积32平方千米,水深2米左右,湖底杂草丛生,水质肥沃,盛产草、鲢、鲤、鲫、团头鲂、武昌鱼等鱼类及河虾蟹。

阿尔山

自然景观有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阿尔山天池、石塘林、松叶湖、鹿鸣湖、玫瑰峰、摩天岭、杜鹃湖、好森沟等。

克什克腾

自然景观有贡格尔草原、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斯哈图石林、黄岗梁林海、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蛤蟆坝、冰臼奇观、乌拉盖、塞罕坝等。

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

内蒙古其他自然旅游景点

乌兰布统草原、希拉穆仁草原、额尔古纳河湿地、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库布齐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莫尔格勒河、额济纳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神树、怪树林、居延海、额济纳河、乌玛自然保护区等。

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

景观介绍

参考图

成吉思汗陵

是蒙古帝国创始人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中国AAAA级旅游景点,草原历史文化圣地。由三座相连的蒙古包为主体,陈列了成吉思汗一生相关的物件。

成吉思汗陵

辽中京城遗址

位于宁城县,是在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兴筑规模宏大的陪都中京大定府城。

二连浩特市

国门、界碑、二连浩特市中国古生物博物馆、恐龙广场、天鹅湖、伊林驿站博物馆、真蒙国际地景艺术园、市门、奥林匹克公园。

阿尔寨石窟

位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是内蒙古境内最大的石窟寺建筑群,也是中国西夏至蒙元时期较大的石窟寺。

元上都城遗址

位于正蓝旗五一牧场境内,初建于元宪宗六年(1256年),名开平府,后改为上都。城市布局具有中原传统风格,有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重,规划整齐对称,形成一条中轴线。

元上都遗址

黑山头古城

因在额尔古纳市黑山头而得名,分内城和外城,城墙均为土筑。临近为黑山头口岸。

贝子庙

位于锡林浩特市,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三十三年赐汉名祟善寺。乾隆以后至民国间陆续扩建,成为锡林郭勒草原上规模最大的喇嘛庙。

昭君墓

又名“青冢”,位于呼和浩特市,始建于西汉时期,为明妃王昭君的墓地。

昭君墓

大窑文化遗址

呼和浩特市东郊33千米处,保合少多大窑村南,发现于1973年。经鉴定年代为距今70万年至1万年前,出土了大量的各种石器。

诺门罕战争遗址

位于新巴尔虎左旗境内,为二战期间日苏诺门罕战役遗迹,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该市最早和最大的清真寺,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雍正、乾隆年间又曾多次重修、扩建,形成日规模。寺内建有圣殿、讲堂和穆斯林浴室等重要建筑。

内蒙古其他人文景观

黑城遗址、策克口岸、居延文化遗址、嘎顺扎德盖岩画

著名人物

编辑

巴特尔

顾秉林

高博

白岩松

张绍刚

乌兰托娅

王珞丹

鲍喜顺

小鹿姐姐

乌兰托嘎

牛根生

张小平

斯琴格日乐

德德玛

齐·宝力高

布仁巴雅尔

乌兰图雅

杨坤

李院生

腾格尔

乌兰夫

旭日干

鲁健

三宝

云飞

刘芳菲

格格

斯琴高娃

韩磊

黄健翔

郭树东

宇文莫槐

巴音朝鲁

布小林(女)

郭树清

梁毅苗(女)

白玉刚

荣誉称号

编辑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2021年9月,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名单公布,内蒙古自治区入选特色基地(环境治理)。

2022年,内蒙古被列入全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试点名单。

下一篇 甜菜

上一篇 东北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