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 编辑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始建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6年12月7日,中央军委成立后方勤务部,叶季壮任部长兼政治委员。其后,随着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和战争的需要而发展变化。至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过部长的有:范树德、杨至成、叶季壮、杨立三。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总司令指出:现代的战争,离开后勤工作是不能取得胜利的,要进一步加强后勤工作,要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大规模的后勤体系,要逐步做到统一集中。
总后勤部是负责组织领导全军后勤工作的领导机关。设有财务、军需、卫生、军事交通、油料物资、基建营房等部门。
2016年1月10日,按照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总原则,将总部制改为多部门制,总后勤部改编为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
中文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
别名:总后勤部
状态:已取消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就设立了后勤机构。开始是沿用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编制,编设军需处(或经理处)、军医处、军械处、留守处。
1930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合并军事部和军事委员会,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8月下设经理卫生部。
1931年1月15日,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中央苏区成立,下设经理部,范树德任部长。同年11月,红军最高领导机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成立,经理部改为总经理部;成立军医处(后称总军医处,贺诚任处长)、后方办事处。
1932年3月,中革军委设总兵站部,负责红军的后勤运输工作,杨至成任站长。6月,总经理部改称总供给部,杨至成任部长兼政治委员;总兵站部改称总兵站运输部(又称总兵站部),杨立三任部长兼政治委员。
1935年11月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命令,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设供给部,叶季壮任部长;卫生部,黄克诚任部长;兵站部,杨立三任部长。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会合后,12月组成新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改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总部,下设后方勤务部,叶季壮任部长,辖总供给部、总兵站部、总卫生部。另设前敌指挥部,设立供给部、卫生部。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初期,中央军委设后方勤务部,下辖供给部、卫生部、兵站部等。
1939年7月,中革军委成立后方勤务部,叶季壮任部长兼政治委员,下辖供给部、卫生部、兵站部等。
1942年,八路军设后方勤务部,下辖供给部、野战卫生部、军工部。
1945年8月,新的中共中央军委成立,设总后方勤务部,杨立三任部长,下辖供给部和总卫生部,主要负责军委直属机关、部队的后勤保障。解放战争时期,在八路军后方勤务部的基础上,组成中央军委后方勤务部。下辖军需供给、兵工机械、兵站运输3个参谋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年11月,中共中央军委总后勤部改称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后方勤务部,杨立三任部长(1952年10月黄克诚任部长),下辖财务、军需、军械、卫生、运输和营房等部门。
1951年10月1日,中央军委决定总后方勤务部军械部改隶军委炮兵建制,称军委军械部。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后方勤务部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方勤务部,并增设了司令部。
1957~1958年,将1954年后陆续形成的八总部体制进行调整,恢复三总部体制,总财务部缩编为总后方勤务部财务部;1957年7月,总军械部缩编为总参谋部军械部,1959年3月划归总后方勤务部建制。
196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方勤务部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下设司令部、政治部和财务、军需物资油料、卫生、军事交通运输、基建营房等业务部,并代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审计署,辖有后勤部队、分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总后勤部在领导全军进行军事斗争准备中,为保障“打得赢”、实现保障有力,扎扎实实落实各项战备工作。
进入21世纪,总后勤部坚决落实中央军委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指示,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为建设保障打赢现代化战争的后勤,服务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后勤、向信息化转型的后勤,实现一体化后勤保障,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2016年1月,按照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总原则,将总部制改为多部门制,总后勤部改编为军委后勤保障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一般设有若干业务部门,并辖有一定数量的后勤保障部队,具有全军后勤组织指挥和勤务保障两大职能。
主要职责是:拟制后勤工作方针、政策、法规和全军后勤建设规划,制定后勤规章和后勤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执行;拟制总后勤部机关及直属单位的组织编制,对全军后勤机关和后勤部队、分队的组织编制提出建议;组织全军后勤战备和后勤动员工作,组织实施战略后勤支援;承办军费的申请、分配,负责总预算、总决算的编制;组织领导全军财务、军需物资油料、卫生、交通运输、基建营房工作;组织领导全军审计监督的日常工作;组织领导全军后勤教育训练、科研和装备管理工作;负责全军职工的归口管理工作;领导和管理总后勤部直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建立、健全全军后勤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加强后勤建设方面,在保障全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指挥和管理全军后勤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遂行解放沿海岛屿、剿匪反特、抗美援朝、历次自卫反击作战和抢险救灾、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中,胜利地完成了后勤保障任务。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和现代战争对后方与后勤保障的依赖性不断增大,总后勤部对加强全军后勤建设和战备建设,提高全军后勤管理水平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好反侵略战争中的后勤保障,负有越来越繁重的任务。这对总后勤部自身的组织、业务建设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总后勤部历任部长:杨立三、黄克诚、洪学智、邱会作、张宗逊、张震、洪学智、赵南起、傅全有、王克、廖锡龙、赵克石。
历任政治委员:黄克诚(兼)、余秋里、李聚奎、张池明、郭林祥、王平、洪学智(兼)、刘安元、周克玉、周坤仁、张文台、孙大发、刘源。
时间 | 姓名 |
---|---|
1949年11月 | 杨立三任部长 |
1950年5月 | 贺诚、张令彬(原总后勤部军需部部长)任副部长 |
1950年11月 | 宋裕和任副部长 |
1951年10月 | 黄克诚兼任总后方勤务部部长 |
杨立三改任第一副部长 | |
1953年10月 | 周纯全任副部长兼副政治委员 |
1954年1月 | 杨立三任部长 |
1954年2月 | 洪学智任总后勤部副部长 |
1954年10月 | 黄克诚任部长兼政治委员 |
邱会作任副部长兼副政治委员 | |
1954年11月 | 杨立三任财务部部长 |
1955年5月 | 李耀任副政治委员 |
1957年1月 | 洪学智任总后勤部部长 |
余秋里任政治委员 | |
唐天际、饶正锡、张贤约任副部长 | |
李雪三任副政治委员 | |
1958年3月 | 李聚奎任政治委员 |
1959年10月 | 邱会作任部长 |
1959年12月 | 彭嘉庆任副政治委员 |
1960年12月 | 周玉成任副部长 |
1962年10月 | 汤平、张池明、韩振纪任副部长 |
1964年3月 | 张天云任副部长 |
1968年9月 | 邱会作任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 |
1969年9月 | 陈庞、王希克、伊文、封永顺、张明远、严俊、丁先国任副部长 |
戴金川任副政治委员 | |
1970年12月 | 邱创成任副部长 |
1972年11月 | 卢南樵任副政治委员 |
1973年6月 | 张宗逊任部长 |
1973年7月 | 郭林祥、张池明任政治委员 |
徐斌、张汝光、詹海英、孙洪珍、栾学文任副部长,康立泽任副政治委员 | |
1973年10月 | 白相国任副部长 |
1975年5月 | 贺诚任副部长 |
1975年8月 | 饶正锡、张震、张元培、李元任副部长,李耀、李雪三、曹思明、李真、白相国任副政治委员 |
1977年12月 | 王平任政治委员 |
饶正锡、张贤约、贺彪、范子瑜任副部长 | |
李耀任副政治委员 | |
1980年5月 | 胥光义任副部长 |
1980年12月 | 王政柱任副部长,陈瑛任副政治委员 |
1982年12月 | 白相国、张祥任副部长 |
1985年3月 | 赵南起任副部长兼副政治委员 |
刘明璞、张彬、宗顺留任副部长 | |
1987年11月 | 赵南起任部长 |
刘安元任政治委员 | |
1990年4月 | 周克玉任政治委员 |
李九龙任副部长 | |
许胜任副政治委员 | |
1992年10月 | 傅全有(原兰州军区司令员)任总后勤部部长 |
1992年11月 | 王太岚任副部长 |
1993年12月 | 苏书岩、周友良任副部长 |
1994年12月 | 左建昌、沈滨义任副部长 |
杨德清任副政治委员 | |
1995年7月 | 周坤仁任政治委员 |
1995年9月 | 王克(原沈阳军区司令员)任总后勤部部长 |
1996年7月 | 温光春任副部长 |
1999年5月 | 董宜胜任副政委 |
1999年12月 | 孙志强任副部长 |
2001年12月 | 王谦任副部长 |
2002年11月 | 廖锡龙任总勤部部长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