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端钧 编辑
朱端钧(1907~1978)Zhu Duanjun 中国话剧导演、戏剧教育家。字公吕。浙江余姚人。 1921年就读上海南洋中学, 1926年入圣约翰大学,次年转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业参加辛酉剧社。 1929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在洪深指导下,组织复旦剧社,参与导演《五奎桥》《西哈诺》等剧,与洪深一起以光明剧社名义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撰写影剧评论。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孤岛”期间,任中共领导的上海剧艺社导演及演出主任,他为处于地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剧艺社导演了《夜上海》《生财有道》《妙峰山》等戏。
中文名:朱端钧
外文名:Zhu Duanjun
别名:公吕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余姚
出生日期:1907年2月13日
逝世日期:1978年
星座:水瓶座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职业:中国话剧导演、戏剧教育家
代表作品:五奎桥、《西哈诺》
主要成就:上海“四大导演”之一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在华艺、同茂、大中等剧社导演了《云彩霞》《大地》《钗头凤》《家》等10多出戏,时称上海“四大导演”之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他为上海剧艺社导演了《孔雀胆》和《芳草天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织建文剧社,导演了《法西斯细菌》《夜店》。
1950年秋,任上海市戏剧专科学校表演系教授、系主任,兼任教务主任。
1956年上海市戏剧专科学校改为上海戏剧学院,朱端钧任教授、教务长。
1962年任副院长。曾任《影剧日报》总编辑,大同影片公司艺委会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辞海》编委兼分科主编。导演代表作有话剧《上海屋檐下》《年青的一代》《关汉卿》《桃花扇》《曙光》,沪剧《星星之火》《蝴蝶夫人》,越剧《秋瑾》等。“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
1978年11月7日抱病排演《雷雨》时猝逝。导演风格质朴恬淡,细腻含蓄,善诗词。他做了大量的教学排演工作,也为一些剧团排戏。代表作品有《妇女代表》《上海屋檐下》《关汉卿》《桃花扇》《年青的一代》《曙光》及沪剧《星星之火》和《蝴蝶夫人》等。
朱端钧撰有《排戏杂写》《导演技巧对话》《舞台创作技法》等戏剧表导演理论方面的著作,翻译过苏联雅鲁涅尔的剧本《约翰·曼利》,改写过《寄生草》《圆谎记》和《春去也》等剧本。
朱端钧对中国古典诗词有较高修养,善于汲取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创造意境,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他的导演风格质朴、恬淡、细腻、含蓄。他主张导演和演员一起创造角色,他引导演员按人物的行为逻辑在规定情境中行动,即兴地自然地形成调度与场面组合,使导演构思有机地融合在演员的创造中。
在表演教学上,他主张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基本原则,同时从戏曲的表演艺术中汲取营养。他认为:体验──心理技巧的训练是话剧表演艺术的基本功,但身段、手势、台步一定要讲究,应核根据角色的性格和演员本身的条件进行设计。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