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渠宝笈 编辑
《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大型著录文献,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编四十四卷。著录了清廷内府所藏历代书画藏品,分书卷(书卷 画卷 书画合卷)、轴(书轴 画轴 书画合轴)、册(书册 画册 书画合册)九类。
作为中国书画著录史上集大成者的旷古巨著,书中所著录的作品汇集了清皇室收藏最鼎盛时期的所有作品,而负责编撰的人员均为当时的书画大家或权威书画研究专家。
2014年,江西美术出版社和故宫出版社在《石渠宝笈》的基础上,联合出版《故宫博物院藏清内府抄本合编石渠宝笈(精选配图版)》,为《石渠宝笈》配图,是前者在当代的新发展,增加了其研究价值和鉴藏价值。
中文名:石渠宝笈
年代:清代乾隆、嘉庆年间
卷数:四十四卷
类别:大型著录文献
石渠宝笈
一、康雍两朝为乾隆时期文化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对宫廷艺术而言,最高峰是雍正时期,乾隆在文化艺术上更多的是继承、守成。乾隆时期,汉化已经非常深了,皇族贵胄每个人都是从五岁左右开始接受满汉两种文化的教育。乾隆还是宝亲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收藏了,《石渠宝笈》中的作品就有不少是他年轻时收藏的。另外,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书画学习、创作,他个人的喜好,是编纂和整理宫廷收藏的直接诱因和精神基础。
清乾隆皇帝
三、在历次《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的编纂中,许多在书画的鉴定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大臣、学者参与其中,如董邦达、董诰父子,他们的书画作品很多被《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著录了,这二人是乾、嘉两朝文臣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具有极高的社会声誉,而参与《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三编编纂的黄钺,则是著名的鉴定家和书画家,所以说,乾隆时期,除了文物的庋藏丰富,人才济济的宫廷文化队伍,也是《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编纂成功的保障。
《石渠宝笈》
《石渠宝笈》经过初编、续编和三编,收录藏品计有数万件之多。其中著录的清廷内府所藏历代书画藏品,分书画卷、轴、册九类;每类又分为上下两等,真而精的为上等,记述详细;不佳或存有问题的为次等,记述甚简;再据其收藏之处,如乾清宫、养心殿、三希堂、重华宫、御书房等,各自成编。一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一套现存台北。
《乾隆御览之宝》
2、清内府鉴藏印的钤盖严格的格式 内府印章的钤盖不是随意来的,它们的位置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固定的。比如挂轴,“乾隆御览之宝”椭圆印或“太上皇帝”一类的大印一般在画幅正上方或稍偏,“乾隆鉴赏”圆印在左上角,“三希堂精鉴玺”与“宜子孙”是一对,钤在画幅的左中侧或右中侧,“石渠宝笈”长印和殿座章也是盖在画幅上的某一侧。如果画面上部较窄或有画意、空白少,正中位置的印章则是有往上移,成为上隔水与画心的骑缝印的,但极少见到在挂轴上把数枚内府藏印盖在立轴的画心两侧当骑缝印用的,即使画心两侧都有画意,也会直接盖在画意上边。在手卷或册页中,“太上皇帝”、“避暑山庄”、“圆明园”一类的大印都是盖在引首和后隔水或前后附页上,“乾隆御览之宝”椭圆印及殿座盖在画心上,有时“乾隆御览之宝”椭圆印会在册页上当作中缝上的骑缝印用。另外,带乾隆御题的手卷还会有他的闲章作骑缝印,花样纷繁,令人目不暇接。一般来讲,宫廷收藏的古代书画作品和御笔书画作品上的皇帝印玺并不是乾隆或嘉庆自己钤盖的,而是负责此项任务的词臣根据皇帝或自己与皇帝的鉴定、探讨的结论,奉命在书画上钤盖的,有时还要负责对御笔书画做“润色”的工作。根据内府印的钤盖方式鉴定宫廷书画是这类文物鉴定的重要手段。
3、清内府标准的装裱
仿金粟山藏经纸
石渠宝笈-清宫廷卷册
《石渠宝笈》
乾隆仿古纸
折枝花锦、织金锦及缂丝,其中以缂丝为包首的手卷,其图名都是用藏蓝色丝线以缂丝手法织出,精美绝伦。手卷的绦带有八宝图案、云龙图案等,色彩有豆绿、赭红等。玉别有白玉、碧玉,正面刻云龙、夔龙纹,内侧阴刻图名并添金。堵头以玉制居多,还可见珐琅、镂空铜镀金等材质。题签多用藏经纸窄条,楷书或行书图名,有的还书写上装裱时间。卷用蓝色海水云龙纹绸袱包装,内衬白绸里,上正中用墨线界出方框,框内墨笔书作者、图名。一些手卷另配有木匣,材质有紫檀、楠木、雕漆、金漆嵌螺钿等。册页多用淡米色绫边,前后附页有各种仿古纸、撒金笺、色笺或撒金绢、色绢,夹板有紫檀、红木、松木或软木包各种彩色织锦,图案大方典雅,许多都是内务府特制的仿古锦。夹板还有少量的铜胎漆布面夹板,图案有类似琉球的菊石等样式。
《石渠宝笈》
应当客观理智地看待《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石渠宝笈》中,既有在中国书画发展历史上璀璨炫目的明珠瑰宝,也有历代大量的伪作和仿作,书中著录的某家作品并不一定就是这家的真迹,故宫博物院的书画库房里,就专门有存放虽然经过《石渠宝笈》著录,但并非真迹的资料库。因此,对《石渠宝笈》著录书画,要一分为二地看,既要重视它的史料价值和珍贵意义,也要正视它的缺陷和不足。 《石渠宝笈》的著录只能保证几点:一、所录作品确在清宫收藏过。二、《石渠宝笈》著录的赝品,不会晚于乾隆或嘉庆。另外,《石渠宝笈》有自己的缺陷,它没有图片,只是文字,这是古人没有办法解决的。
此外,《石渠宝笈》只是相对客观地反映了宫廷收藏的情况,但在鉴别上仍有很多不严谨之处。这是由几方面造成的,一方面当时没有博物馆,无论是皇帝,还是他身边的近臣,其对书画的了解和学习条件比较差。而当时都是私家或皇室秘藏,外人没有特殊的关系很难看到。编纂者或者鉴定者由于自己见识的高低,判断力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是由当时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所造成的。皇帝一言既出,别人是无法不遵从的。比如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伪品先进入了宫廷,乾隆一看甚是喜欢,拼命题诗,赞扬得无以复加,结果真迹来了,他也明白真迹比假的好,但是自己的身份在这儿,不可能自己承认我看错了,他就让手下的大臣去题诗说这个真迹怎么不好,这其实就是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把戏。
《石渠宝笈》是集清宫书画收藏之精华编撰而成的一部大型书画著录,收录我国上迄魏晋,下至清初近两千年书画名家最优秀的书画作品达一万两千余种,是中华民族历史和艺术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与江西美术出版社联手打造大型历代书画精品大典彩图版《石渠宝笈》,2014年与读者见面。
作为我国书画著录史上集大成者的巨著,《石渠宝笈》自清乾隆8年开始编撰,直到完成,耗时74年,汇集了清皇室收藏最鼎盛时期所有作品。全书修编定稿后,即指定专人以精整的小楷缮写成朱丝栏抄本两套,分函加以保存。据了解,彩图版《石渠宝笈》全套40卷,2014年内完成。
2010年影印本
《石渠宝笈》初、续两编有过民国七年(1918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本;续编有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开平谭氏区斋影印本。1969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影印《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初、续、三编合刊本;1988年,上海书店翻印台北故宫博物院影印《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初、续、三编合刊本;2004年,北京出版社翻印上海书店翻印本。2010年紫禁城出版社和三希堂藏书合作出版,原大线装影印双色版本《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以清内府藏朱丝文武栏精抄本为底本,依照原书形制分装54函235册;藏蓝湖绫封面,七彩织锦函套,完整再现皇家秘本原貌。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