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锦还乡 编辑
衣锦还乡(yī jǐn huán xiāng),是汉语中一则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源出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这则成语指富贵以后穿着锦绣衣服回到故乡(衣:穿;锦:有色彩花纹的丝织品),含有回乡炫耀的意思,后泛指荣归故里。其结构为连动式,在句子中可作主语、谓语、宾语。
中文名:衣锦还乡
拼音:yī jǐn huán xiāng
近义词:叶落归根、衣锦荣归、荣归故里
反义词:离乡背井、衣锦夜行
注音:ㄧ ㄐㄧㄣˇ ㄏㄨㄢˊ ㄒㄧㄤ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语法功能:作主语、谓语、宾语
“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史记·项羽本纪》)
后人由此典故提炼出成语“衣锦还乡”,也作“衣锦荣归”。
秦朝末年,反抗暴政的各种民间起义在全国遍地开花,天下大乱。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和秦军作战,没有统一的指挥,于是便约定:如果谁能够先打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暴政,谁就做关中王。在这些起义军将领中,刘邦和项羽是最有实力的。刘邦虽然出身卑微,但善于用人,所以他有很多得力助手。而项羽本人就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所以他领导的起义军的军事力量是最强的。然而,项羽比较刚愎自用,爱独断专行,不喜欢听别人的逆耳忠言。
在战争发展的过程中,刘邦充分听取部下的意见,抢先一步进驻咸阳,俘虏了秦王子婴,灭了秦朝。但是,刘邦清楚,凭自己的实力一时还无法与项羽对抗,他便以退为进,先将军队撤出了咸阳,等待日后有了机会再成就大事。而项羽的行军路线安排不是很好,所以总是和秦军正面遭遇,他率领军队打败了秦军主力,费尽千辛万苦还是晚来一步。所以他对刘邦极为不满。项羽一路杀进了秦朝首都咸阳,将城里洗劫一空,还杀了向起义军投降的原秦王嬴子婴,并放火烧了宫殿。
项羽以为事业已成功,准备撤军回老家。这时,就有人好心劝项羽:“这咸阳是帝王之都,依山靠水,四面都是要塞,而且土地肥沃,完全可以在这里建都,称霸天下。这是多好的机会,何必要回去呢?”项羽觉得这话有些道理,但看了那被烧毁的宫殿后,又觉得这个地方并不太好,更加思念故乡。他说:“我们还是走吧,人得了富贵,如果不回家乡,就像穿着华丽锦缎做的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看见呢?”项羽的部下一再恳求项羽三思而后行,但终究抵挡不住他光宗耀祖的炫富心理。项羽掉转马头而去,率兵回了东方,失去了一统全国的最好机会。最后他被刘邦打败,自杀于乌江边上。
“衣锦还乡”这则成语含有向乡亲炫耀的意思。项羽返乡的例子影射出一个道理,为人要提高追求,要把目光放长远了,顺势发展,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后来,“衣锦还乡”,荣归故里,逐渐成为在外游子奋斗的目标。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熊炳琦
上一篇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