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尾蚴 编辑

扁形动物门绦虫纲动物的幼虫

囊尾蚴囊尾蚴

囊尾蚴是圆叶目带科带属扁形动物猪带绦虫和带吻属牛肉绦虫的幼虫。 虫体为乳白色半透明的囊状物,如黄豆大小;囊内充满囊液,有一白色小米粒大小的向内翻卷收缩的头节,形态与成虫一样。猪囊尾蚴的头节上有4个吸盘、顶突和小钩;牛囊尾蚴的头节上有4个吸盘,无顶突和小钩。

囊尾蚴主要分布于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等国家,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也比较多见。 常寄生于中间宿主的肌肉、脑和内脏等组织。 通过内性自身感染(已感染的患者剧烈恶心呕吐,使肠内的脱落孕节逆行入胃)、外源性自身感染(患者粪便中的虫卵污染其手或食物,虫卵随食物又进入其本人的胃肠道)及外源性感染(随粪便排出的虫卵污染食物及饮水而感染健康人)等方式传播。人体感染囊尾蚴后,虫体周围形成一层纤维薄膜;虫体死亡后,其周围组织炎性反应明显;最后虫体钙化。这一般需5年,而脑囊尾蚴则需10年左右。

囊尾蚴病的诊断依据皮下结节活检或血清及脑脊液免疫学方法检测抗体或抗原;头颅做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成像或磁共振成像(MRI)对脑囊尾蚴病确诊有特定意义;超声心动图对心脏囊尾蚴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阿苯达唑或吡喹酮在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囊尾蚴

外文名:cysticerci

别名:囊虫

拼音:náng wěi yòu

类型:扁形动物门绦虫纲幼虫

分布: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许多国家

简介

编辑

囊尾蚴

囊尾蚴病又称囊虫病、猪囊虫病,是猪带绦虫的幼虫(即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各组织器官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为较常见的人畜共患病。人因吞食猪带绦虫卵而被感染。患囊尾蚴病的猪肉被称为“米肉”或“豆肉”。囊尾蚴可侵人人体皮下组织、肌肉、脑眼、心脏等部位,其临床症状常因寄生部位及感染程度不同而异,其中以脑囊尾蚴病最为严重 。

病原学

编辑

人既是猪肉绦虫的唯一终宿主,又是其中间宿主。猪肉绦虫卵经口感染后在胃和小肠经消化液作用后,孵出六钩蚴,钻入肠壁,经血液散布于全身,9-10周时发育成为有感染性的囊尾蚴。囊尾蚴按其形态和大小可分为:纤维素型、葡萄状型和中间型。纤维素型最常见,位于皮下结缔组织而得名,头节位于一侧,脑囊尾蚴患者中以该型多见。葡萄状型的特征是肉眼看不见头节,仅见于人的脑部。寄生于人体的囊尾蚴寿命一般在3-10年,长者可达20年或更久,虫体死后多发生纤维化和钙化 。

流行病学

编辑

(1)传染源

猪带绦虫病患者是囊尾蚴病的唯一传染源。患者粪便排出的虫卵对其自身和周围人群均具有传染性。猪带绦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内的寿命较长,感染期限越长,发生该病的危险性也越大 。

(2)传播途径

食猪带绦虫卵经口感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方式有以下3种:

①外源性异体感染。系由于个人卫生或饮食卫生不当而经口感染,此为主要传播途径 。

②外源性自身感染。因猪带绦虫病患者手指污染自身粪便中的虫卵而经口感染 。

③内源性自身感染。猪带绦虫病患者因呕吐引起胃肠道逆蠕动,使虫卵或妊娠节片随肠内容物反流入胃或十二指肠中导致感染 。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患者以21~40岁青壮年为主,男女比为(2~5):1,以农民居多,近年来儿童和城市居民患病率有所增加 。

形态分类

编辑

囊尾蚴按其形态与大小可分为三种:纤维素型(cysticercus celluloses)、葡萄状型(cysticercusracemosus)与中间型(intermediate form cysticercus) 。

纤维素型

纤维素型为最常见,因常位于皮下结缔组织而命名,大小为5~10mm了,圆形或卵圆形,无色透明囊泡,内含清亮液体与白色点状的头节。头节上有四个吸盘与两排小钩为其特征。囊膜分为3层,最外层为皮层,系嗜酸性玻璃状薄膜。中间层为细胞核层。内层为实质层,较厚,由细纤维网组成扫描电镜观察叮见囊泡表面呈鹅蛋石样,上有微绒毛与一小孔,头节可从孔道伸出 。

葡萄状型

较大其直径可达4~12cm,为圆形或分叶状囊泡,类似葡萄,肉眼看不到头节为其特征。仅见于人的脑部,未见于其他中间宿主。近年来显微镜检查时常可见头节痕迹 。

中间型

中间型在人脑中发现,体节较大,呈分节状,长出一至数个囊泡,其特征为可见头节,位于囊内或部分从囊壁伸出,故其形态与大小介于纤维素型与葡萄状型之间。在脑囊尾蚴患者中以纤维素型最常见,但在9%~13%尸检者同时有葡萄状型与中间型并存 。

这三种囊尾蚴的部位、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纤维素型常局限于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除可引起脑室阻塞产生颅内高压外,位于脑实质静区,囊尾蚴数不多的患者可无症状,或病情较轻。葡萄状型与中间型常位于颅底的危险部位,产生严重进行性炎症反应,引起颅底脑膜炎,因脑膜粘连产生第四脑室孔堵塞,引起颅内高压与脑积水。囊尾蚴的寿命甚长,一般为3~10年,个别可长达20年或以上,检验囊虫死活可采用胆汁孵育法,观察其蠕动力与头是否伸出 。

流行范围

编辑

本病多为散发。在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许多国家皆有本病发生。我国凡有猪肉绦虫病流行的地区均有囊虫病发生,以东北、西北、华北等地较多。一般农村高于城市 。

诊断与鉴别

编辑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在流行区进食生的或未熟透的猪肉,询问患者既往有无肠绦虫病史,曾否在粪便中发现带状节片等 。

2、临床表现皮下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病及眼囊尾蚴病较易诊断。脑囊尾蚴病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诊断较困难,凡有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表现及其他神经精神系统症状者,特别是有在流行区逗留和生活史者应考虑本病 。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及脑脊液检查:多数患者外周血象正常,少数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升高。脑囊尾蚴病颅内压升高型患者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数(10~100)xl09/L,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蛋白含量升高,糖和氯化物多正常 。

(2)病原学检查:①粪便检查:在合并猪绦虫病的患者粪便中可找到虫卵或结节;②皮下结节活组织检查: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患者可做皮下结节活检,找到猪囊尾蚴可直接确诊 。

(3)免疫学检查:采用猪囊尾蚴液纯化后作为抗原与患者血清或脑脊液行皮内试验(ID)、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免疫测定(EIA)等,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特异性囊尾蚴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囊尾蚴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亦有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故临床诊断应慎重 。

(4)影像学检查:①头颅CT及MRI检查:CT可确诊大部分脑囊尾蚴病。头颅MRI检查更易发现脑室及脑室孔处病灶,并能判断囊尾蚴的死活。②检眼镜、裂隙灯或B超检查:对疑诊眼囊尾蚴病患者应行检眼镜、裂隙灯或B超检查,若发现视网膜下或眼玻璃体内囊尾蚴蠕动,即可确诊。B超检查皮下组织和肌肉圆形或卵圆形液性暗区,轮廓清晰,囊壁完整光滑,囊内可见一强回声光团,居中或位于一侧 。

(5)病理检查:皮下结节应常规做活组织检查,病理切片中见到囊腔中含囊尾蚴头节可确诊 。

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脑囊尾蚴病应与原发性癫痫、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脑血管疾病、神经性头痛等相鉴别。皮下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病应与皮脂囊肿、多发性神经纤维瘤、肺吸虫病皮下结节、神经纤维瘤等鉴别。眼囊尾蚴病应与眼内肿瘤、眼内异物、葡萄膜炎、视网膜炎等鉴别 。

治疗:大量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是抗囊尾蚴的主要药物,适用于活动期及部分退化死亡期的囊尾蚴,皮下肌肉型及脑囊尾蚴病均有较好效果。眼囊尾蚴病以手术摘除为宜,不应采取药物治疗 。

控制措施

编辑

控制的原则是切断虫体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因此,应加强肉品卫生检验,防止患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进入消费市场。消费者不应食用生肉,或半生不熟的肉,对切肉的刀具、案板、抹布等及时清洗,坚持生熟分开的原则,防止发生交叉污染。注意饮食卫生,生食的水果和蔬菜要清洗干净。加强人类粪便的处理和厕所管理,杜绝猪或牛吞食人粪便中可能存在的绦虫的节片或虫卵 。

下一篇 梗死

上一篇 淋巴腺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