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增币 编辑

历史事件

庆历增币,辽朝称为“重熙增币”,是指宋仁宗庆历年间(辽兴宗重熙年间)辽朝趁北宋内外交困之机迫使北宋增加对辽岁币的历史事件。

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之间实现了稳固、持久的和平,一直维持到辽兴宗亲政。兴宗亲政以后,一方面是自己地位的不稳固,主要由于辽朝内部发生激烈的权力纷争,直至迎回法天太后,兴宗的地位仍不时受到威吓;另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宋朝方面,宋仁宗庆历年间,内部财用匮乏,盗贼蜂起。外部方面,自李元昊称帝,宋与西夏爆发长达数年的战争,屡战屡败,辽又于1042年向宋借索回关南十州,挑起外交争端。

宋朝方面早已知情,故朝野有备,有警无忧。宋方派富弼与辽方使节谈判,于九月达成协议,在澶渊之盟规定赠辽岁币基础中,再增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以了结这次索地之争。兴宗还派耶律仁先和刘六符再次使宋争得一个“纳”字,即岁币是宋方纳给辽方的,不是赠送的。宋仁宗也委曲求全予以应允,而条件是辽朝须约束西夏与宋和谈。因此,在辽、宋和好之后,辽、夏关系恶化,辽、夏之间爆发了战争,兴宗两次亲征西夏,均遭失败。而西夏也愿息兵,仍旧向辽朝称臣进贡.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庆历增币

别名:重熙增币

发生时间:庆历二年

主要人物:辽兴宗、宋仁宗、富弼、刘六符、张俭

背景:北宋三败于西夏

历史背景

编辑

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之间实现了稳固、持久的和平,一直维持到辽兴宗亲政。兴宗亲政以后,一方面是自己地位的不稳固,主要由于辽朝内部发生激烈的权力纷争,直至迎回法天太后,兴宗的地位仍不时受到威吓;另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宋朝方面,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内部财用匮乏,盗贼蜂起。外部方面,自李元昊称帝,宋与西夏爆发长达数年的战争,屡战屡败,辽又迫宋增加对辽岁输的金帛,造成了北宋中期的危机。

交涉过程

编辑

兴宗决定图谋关南十县(瓦桥关以南)地,后听从张俭的建议,于辽重熙十一年(1042年)正月,辽一面在边界重兵压境,一面派遣南院宣徽使萧英(萧特末)和翰林学士刘六符与北宋交涉,他们带去了辽兴宗致宋仁宗的一封信,就以下四个问题对宋朝进行指责:

周世宗不该夺取瓦桥关以南十县地;

宋太宗进攻燕蓟,师出无名;

李元昊与辽有甥舅之亲,且早已向辽称臣,宋兴师伐夏,不应不事先告知;

宋朝不应在边界上增筑工事,添置边军。

在提出各项指责后,还提出应将原辽的藩属北汉的领土及关南十县地归还,只有如此,才能“益深兄弟之怀,长守子孙之计”。

辽本想对宋发动一场突如其来的外交攻势,但在辽使到来前一个月,北宋却己购得辽兴宗致书提出各项要求的底本,同时对辽聚兵幽蓟、准备入侵也早有洞察,使宋有较充裕的时间商量对策,但宋仍然处于被动。辽使刘六符在开封期间对宋朝官员口出狂言,声称宋经营塘泺毫无用途,“一苇可航,投棰可平,不然决其堤十万土囊遂可逾矣”。王拱辰向宋仁宗指出:“这都是刘六符故意夸大其词,进行恫吓。兵不厌诈,他们如果真有这类计谋,岂肯向敌方透露!塘泺决非无用,设险守国应按照计划进行,不应受辽方干扰。”宋仁宗听了王洪辰的话,即命他起草复信,对辽方提出的指责一一予以驳斥:

指出澶渊之盟宋辽修好,己确认前此诸细故“咸不置怀”;

宋太宗进攻燕蓟是因辽援北汉、阻挠宋朝统一所致,错不在宋;

瓦桥关南十县地,已是异代之事,故不应重提;

西夏问题,宋方认为元昊先人早已“赐姓称藩,禀朔受禄”,现在僭号扰边,理应讨除,且事先己通报于辽;

关于辽朝指责宋“备塞隘路,阅集兵夫”,认为这是“边臣谨职之常”‘’;

双方应令“缘边各守疆界,折书之外一无所求”。

六月,富弼与副使张茂实至辽朝,由于更换了国书,因此他们的使命不是回绝辽朝的各项指责,而变成对辽表示妥协和退让。他们提出宋、辽联姻,也可增加岁币,二者听凭辽朝选择其一。辽方坚持割地,富弼不与。富弼劝辽兴宗与宋保持和好,说:“宋辽通好,则岁币尽归人主;如对中原用兵,虏获的金币则尽归臣下,而损失则尽归人主,何况用兵并不能保证必胜。”他的话打动了辽兴宗,于是他又提出:“议婚即不增岁币,不如增币对辽更有利。辽如能令夏国对宋臣服,则岁币增金帛二十万,不然则只增十万。”

八月,富弼等人再次使辽,兴宗要求宋朝对辽输送岁币应称“献”,富弼认为此乃下奉上之词,不可用于两个对等的朝廷之间,且宋为兄,辽为弟,岂有兄献于弟之理?辽退而求“纳”,富弼亦坚决不从。兴宗见他不肯让步,遗耶律仁先及刘六符使宋。富弼上奏不可答应辽方。但宋仁宗讲和心切,听从晏殊的主张,许称“纳”。

由于宋仁宗缺乏坚定、明确的立场,他选定右正言知诰富弼为回谢辽方信使,除了复信外,又带去了妥协退让的口信。后富弼赴辽途中他怀疑国书与口信不一致,发书查看内容,果然不同,又驰还见仁宗,仁宗同意更换国书。

事件结果

编辑

辽在此次经济与政治方面皆有巨大的收获。之后,辽兴宗为了实现与宋朝的增币之约,于明年正月派遣同知析津府事耶律敌烈、枢密院都承旨王惟吉谕令西夏与宋讲和。李元昊不满辽方借宋夏战争谋利,开始侵扰辽朝边境,招诱部落,向宋称臣求和以避免两面受敌。而辽朝于1044年、1049年两次对夏作战(辽夏战争),皆败。增币之后,宋辽关系趋向缓和,而辽夏却不时出现紧张。

历史评价

编辑

叶清臣:庆历,刘六符来,执政无术略,不能折冲樽俎,以破其谋。六符初亦疑大国之有人,藏奸计而未发。既见表里,遂肆陆梁。只烦一介之使,坐致二十万物,永匮膏血,以奉腥膻。此有识之士,所以为国长太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