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近四绝句 编辑

北宋黄庭坚组诗作品

《春近四绝句》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写阳和之气在腊月里提前降临到人间,在濛濛细雨的梳洗滋润中,柳条榆荚都隐隐地透出绿意。第二首写雨后登亭台瞭望小城全景,意气佳胜,恰又遇轻寒小雪。第三首写雪后地上不泥泞,枝头梅花已经调谢,但春色从小草的芽尖上悄悄归来了。第四首写梅香还未散去,草色又已绿,经冬不凋的苦竹与路旁的柳树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这组诗紧紧扣住春意茁然发生之意,写得气象勃勃,充满欣喜、轻快的青春情调,体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美好生机的敏感心理,饶有唐韵,清新流丽,情韵悠扬。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春近四绝句

作者:黄庭坚

创作年代:北宋

出处:《山谷集》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

编辑

春近四绝句

其一

闰后阳和腊里回⑴,濛濛小雨暗楼台⑵。

柳条榆荚弄颜色⑶,便恐入帘双燕来。

其二

亭台经雨压尘沙⑷,春近登临意气佳⑸。

更喜轻寒勒成雪⑹,未春先放一城花⑺。

其三

小雪晴沙不作泥,疏帘红日弄朝晖⑻。

年华已伴梅梢晚⑼,春色先从草际归。

其四

梅英欲尽香无赖⑽,草色才苏绿未匀。

苦竹空将岁寒节⑾,又随官柳到青春⑿。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⑴闰(rùn)后:闰月过后。阳和:春天暖和之气,春属阳,故称阳和。腊:原为岁末祭名。《艺文类聚》卷五引《风俗通》曰:“因腊取兽,祭先祖也。”《汉旧仪》曰:“腊者报诸鬼神,古圣贤有功于民者也。”汉以后行夏历,以十二月为终,故称腊月。

⑵濛濛(méng méng):迷茫貌。

⑶“柳条”句: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榆荚,即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条间生荚,继而呈白色,随风飘落。

⑷压尘沙:指雨后尘沙飞扬不起。

⑸登临:即登临亭台。意气佳:心情极好。

⑹轻寒:残冬时的轻微寒气。勒:在这里有酝酿、挽勒之意。

⑺未春:没到春日。花:指雪花。

⑻疏帘:指稀疏的竹织窗帘。朝晖:早晨的阳光。

⑼年华:岁月,时光。梅梢:梅树梢头。

⑽梅英:梅花。香无赖:香气撩拨人,亦即香气恼人之意。

⑾苦竹:竹的一种,杆矮小而竹节长,四月中生笋,味苦不中食。

⑿官柳:旧时官府常植柳于庭院和道旁,如陶侃曾在武昌道上种柳。后也泛指路边的柳树。青春:春天。

白话译文

其一

闰月过后,虽是腊月,却已春意盎然。濛濛细雨中,远处的楼台若隐若现。

柳条和榆荚都开始泛出春天的颜色。雨过天晴后,恐怕双燕该飞进帘子里了吧。

其二

濛濛细雨冲洗了亭台,压实了原先飞扬的尘沙。春天的脚步已近,我登上高台远眺,意气倍佳。

更使人高兴的是春天没到,这阵阵轻寒终于酿成了漫天飞雪,仿佛把洁白的花朵向满城飘洒。

其三

小雪之后,太阳照射的沙地还未被踩踏成泥。稀疏的竹帘中透出朝阳的光辉。

年岁将尽,梢头的梅花已经凋谢。春色正从小草的嫩叶上悄然归来。

其四

梅花将要开尽,但依旧香气袭人。小草长出新芽,绿得还没有十分均匀。

苦竹经冬不凋,空有岁寒之节。它又随着路边的柳树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

创作背景

编辑

这组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十二月,当时黄庭坚任汝州叶县尉。新春临近,万物渐苏,诗人登临亭台,放眼满城雪景,心情特别舒畅,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作品鉴赏

编辑

文学赏析

其一

黄庭坚的这四首绝句,透过不同的景物,传达了春天将近的消息。这里没有凛冽的寒风,没有萧飒的情调,有的只是隐约潜行的春天的倩影,和诗人对生活和未来的美好憧憬。

“闰后阳和腊里回”,是说闰十一月过后,阳和之气便在腊月里提前降临到人间。闰月是古人调整节令农时的手段,闰十一月之后,腊月事实上就是正月。那濛濛的细雨无声地飘洒着,远处的楼台显得缥缈而又恬静。这哪里像是寒冬腊月,分明是春雨。在雨的梳洗滋润中,柳条榆荚都隐隐地透出绿意。“弄颜色”的“弄”字,把榆柳都人格化了。如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把无意识之物写得绰有情致。而且这个“弄”字,有若有若无、闪烁不定的意味。用于生意初萌的柳条榆荚,准确而生动。诗人想到,榆柳都要绿了,雨过天晴之后,恐怕燕子也要飞来了吧。“便恐”二字,是揣测语气,犹“相将见”之意,透露了诗人急切盼望的心理。

其二

诗人凭借着敏锐的感觉,意识到冰雪即将化去,万物就要萌生,表现出一种无比愉悦的迎春心情。

“亭台经雨压尘沙”,描写景物,清新而又明丽。七字四物,亭、台、雨、沙,各得其所。诗人通过一个“压”字,巧妙地把这四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写出了雨后亭台清洁明净,而且还使人想起平时尘沙飞扬的情景,也透露出诗人雨后的喜悦心情。“春近登临意气佳”,抒发情怀,字里行间一派喜气。在春天将要到来的时候,在雨后放晴的天气里,诗人来到亭台游览,兴致是多么高,心情是何等愉快。“春近”,点明季节,回扣诗题。“登临”与上句的“亭台”相呼应。经过如此细致安排,最后的“意气佳”则直抒胸臆,把诗人登临赏景的喜悦心情表露无遗,十分自然。

后两句写诗人更加喜爱残冬的雪景。“更喜轻寒勒成雪”,承上启下,情景相生,用词颇见凝炼。“更喜”,既是诗意的转折,也是承上面的“意气佳”而来,进一步抒写喜悦的情怀,意脉贯通。由于诗人看到的是一年之末的雪景,甚觉难得,所以他别具匠心下一“勒”字,意在告诉人们这雪是轻寒有意逼“勒”下来的,这种视无情为有情的写法,既为下文作了衬笔,又表现了诗人的惊喜心情。“未春先放一城花”,以雪比花,写冷景却给人以暖和之感,通过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联想,把人们带进了春天的世界。以花喻雪,这是诗人们常用的手法,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便是实例。不过黄庭坚这句则有自己的特点,它以小见大,化静为动,比喻中含有想象,不仅写出了雪景的美丽,也写出了迎春的喜悦。

全诗把景和情紧紧地融合在一起。诗人“意气佳”也好,“更喜”也好,都是从景中引发出来的;写雨后的亭台也好,写城中的雪景也好,都充满了诗人的喜悦心情。情从景中来,景中也含情。但是,诗人不是静止地写景写情,而是随着自然景色的变换使感情色彩也不断加深,这些都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

其三

“小雪晴沙不作泥,疏帘红日弄朝晖”,雪后更有佳处,地上不泥泞,潮湿润地,无沙无尘。初日的光辉照射过来,薄薄的竹帘晃动着,光影闪烁,仿佛竹帘在和朝晖嬉戏。又是一个“弄”字,同样流露了诗人欣喜欢悦的情绪。“年华已伴梅梢晚,春色先从草际归”,年光将尽,枝头的梅花也已经调谢了。然而不要紧,因为春色已经从小草的芽尖上,悄悄地归来了。

其四

“梅英欲尽香无赖”,梅花快要谢尽,清香却还在空气中氤氲荡漾。“香无赖”三字,大有情致。以“无赖”写“香”,并非亵渎,更不是“狂奴”的恶作剧。花谢而香存,似反常,“无赖”有“无端”之意。更重要的是,梅花的清香仿佛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所谓“无赖”,正见其有情。这种细腻而微妙的情趣,非“无赖”二字不足以仿佛。梅香还未散去,草色又已绿,尽管绿色还未均匀遍布,但那是不愁的。“苦竹空将岁寒节”,是说苦竹经冬不凋,颇有岁寒之节。然而春天一到,大地皆绿,苦竹的特立,也就显示不出孤高了。

这四首诗初看若散缓,其实亦有章法。诗人是将修辞中的顶针或连环句式放大,前后相连,结成一体。第一首写雨,第二首写雪,第三首写梅,第四首写柳。后面三首,每一首的第一句,都点出前一首诗中的景物,以相连缀,形成了组诗的线型结构。这四首绝句风格恬淡清新,色彩、字面、景物、情绪都是淡淡的,仿佛读散文诗,又仿佛是四帧水墨小景。雨是“小雨”,雪是“小雪”,又是“濛濛”“轻寒”“疏帘”“绿未匀”,笔调空灵而协调。两个“弄”字,一个“无赖”,更使得组诗平添了几分活泼气象。这种闲适冲和的风格,和黄庭坚后日的老气横秋大不一样,却很接近程颐朱熹这些道学家的风格,这倒是很耐人寻味的。

名家点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志熙《活法为诗:江西诗派精品赏析》:这四首诗饶有唐韵。清新流丽,情韵悠扬。与黄氏后来的那些以苍劲朴老、思理隽永的成熟期绝句风格确乎不同。说这四首诗是“唐风”而非典型的“宋调”,主要标志是不避常境常语。宋人认为中晚以降,诗体近圆熟,并且仅是露写物象之美而缺少思理和义味,所以追求与意理同生、独出迥异的诗境,而对于历来诗人作熟了的那些诗中熟境如春夏秋冬之咏、体物缘情之格则多所扬弃。《春近》四绝却是典型的熟习之题。其中如雨、雪、梅、柳,都是习常的形象。诗中寄托之意少,咏物之意多。从句法章法来看,也不同于黄氏绝句常见的奇拗、朴老的句法,不用“草蛇灰绳”式的章法,而是用纯熟平易的体格。起承转合,俱合常调。

作者简介

编辑

黄庭坚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行、草书,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